1、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信息技术的涵义首先,信息技术是中小学开设的一门课程,它是从计算机课发展而来的,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设有信息技术课,每周一课时,信息技术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教育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中提出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并使学生能够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自己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我们古冶区中
2、小学,于 1999 年开始开设计算机课,但由于受到硬件设施的限制,我区只有一部分学校开设了此课程,2002 年改为信息技术课,随着教育投入的增加和学校的整合,实现了资源共享,2004 年我区各校基本上都有了计算机教室,都能够开设信息技术课。其次,把信息技术作为一项技术来理解,那就是指信息的获取、存储、加工、发布、传送与应用的技术。它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音像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术等为一体的综合技术,所以,信息技术不等同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的一部分,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
3、的习惯和能力。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涵义陈至立(原教育部部长):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和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应用到各课程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2以教师为中心
4、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黎加厚(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教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与各课程课程融合,以帮助学生增强对学习内容或多课程领域的学习。当学生能够选择信息技术工具来帮助他们及时地获取信息,分析、综合并熟练地表达信息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才是有效的。李克东(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教授):数字化学习是信息时代学习的重要方式,数字化学习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解月光(东北师大教育科
5、学学院教授):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两个层面。一是基于“辅助”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媒体、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教师或学生,解决教的问题。二是基于“整合”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例如: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路,利用多媒体就很容易地让学生理解了人字形路)徐新逸(台湾淡江大学教授):信息(科技)融入教学的“信息科技”是指计算机多媒体或网络科技。这些媒体科技具有数字化、影音声光多重刺激、易于存取、快速处理、便于沟通等功能,而“融入”一词其实就是教学应用的意思,也就是成为教学工具。信息融入教学即教师教学时配合授课内容与教学策略所需,应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的
6、特点,将信息科技视之为教学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自然地恰如其分地融合到教学活动中,运用到课外学习中,从而,为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提供便利,达到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目的。同时,解决传统教育教学手段难于或无法解决的问题,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收到更优质的教育教学效果,赋予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以新的涵义,整合有如下几层意思:1、 “整合”的基本要求是教师要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教师:当作备课、查阅参考资料、设计编写教案、上课、写个案、写总
7、结以及对学生评估等等的工具。换句话说,把信息技术当作工作、学习、教育与教学的主要工具;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主要的认知工具、学习资源、协作交流工具、人3际信息交际工具。一句话,是把信息技术当作学习、生活、活动的主要工具。 】2、 “整合”的核心是要教师从自己课程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流畅;3、 “整合”的目的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轻松、自主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1、多媒体计算机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2、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
8、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3、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4、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5、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思想1、学与教的活动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2、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使其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3、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实现知识重构。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1、提高课程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2、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终身学习:就是要求学习者能根据社会和工作的需求,确定继续学习
9、的目标,并有意识地自我计划、自我管理、自主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学习目标。要实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教育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使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作业协同化,把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作为培养目标。3、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包含三个最基本的要点) 。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能够运用信息并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4、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4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学习。学会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六、信息技术与课程
10、整合要遵循的原则1、要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2、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核心来进行整合。3、要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整合课的教学设计,使计算机既可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又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4、要高度重视各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这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5、要注意结合各门课程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课程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模式模式一:“演示型教学模式” 。即教师开发、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文字、图片、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展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
11、一种教学方式。在这种整合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课的流程:【所谓的课件,是教师利用一定的多媒体制作工具,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字、声音、图片及影片整合起来制作而成的演示程序。它在课堂上的操作者主要是老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演示和模拟,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较真实的虚拟环境,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与学习内容产生共鸣,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语文课上,理解“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这句话,或者在数学课上,引导学生理解圆的半径、直径及圆周的关系,这些知识内容比
12、较抽象,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这时候如果制作一段影片或者动画进行演示,学生马上就能够获5得直观的感知。目前常用的课件制作软件有Powerpoin、Authouwere、Flash、FronPage 等。课件展示:卖火柴的小女孩、角的认识、海底世界、英语等。教学设计展示: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多媒体课件选用的三个原则:1、课件的使用和选择原则应以突破教学难点为根本目的,只有在用常规手段不能很好解决教学难点时,才考虑使用课件,以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顺利突破教学难点。2、课件在课堂的切入点应以不影响教学过程的真实性、完整性,且符合学生思维的递进性和连贯性为原则,不能随意切入。3、课件的科学性,是指整个课件内
13、容是否符合教学内容,并突出教学重点,是否符合课程的规律,是否符合心理学规律,是否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要提高艺术性,注意趣味性,但必须首先是具有科学性。这是一个课件能否正常使用并取得效果的前提条件。模式二, “网络教学模式” 。即教师和学生通过校园网或 Internet 围绕一定的教学主题,查询有关资料,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研讨的教学活动。网络教学模式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它相对于传统教学具有自主性、交互性和个性化三个主要特点。它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以学生的自身学习为主,强调学生的“学” ,将单纯的教师的“教”变成教与学双向互动式的过程,为实现学生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发展提供
14、了非常理想的条件。在这种整合模式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基本流程:1、利用网络教室的半自主学习模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选择性的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并制作成网站,利用网络教室环境,指导学生访问该网站,进行自主学习。之所以称之为半自主模式,就是学生浏览的网站的内容是教师在互联网上经过精心选择和编排的,6这样可以节省时间,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但不利于学生搜集、筛选、整理信息能力的发展。网站展示
15、:鸟的天堂、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等。教学设计展示:鸟的天堂、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等。2、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自主性学习这种协作交互学习模式,突出师生与生生的互动学习。即教师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利用网上资源,自主探索,然后利用网上论坛,进行交互讨论,让每位同学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互帮、互学等多向互动,形成协作参与的学习过程。最后,要求学生对论坛的问题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建构新知,有效地实现了资源共享,师生交互学习的目。流程:提出任务自主搜索网上论坛整理信息构建新知例如:在班队活动课中,教师提出了“上网利弊大家谈”的论题,同学们收集资料,在学校网站的论坛或聊天室中各抒己见,教师也参与其中,适时加
16、以引导,让同学们在相互的讨论中明白上网的利和弊,受到深刻的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仅体现在课内,也体现在课外。把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运用与学生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利用课程知识学习的多样性,以及信息技术的兼容性,布置多种形式的作业,改变了以往单一枯燥的作业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兴致高昂,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课程知识与信息技能共同发展。一是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文章背景,及时解疑;作业的完成也不一定在练习本上,学生可以通过上老师指定的学习网站完成相关练习,或者通过 Email 提交老师;让学生梳理知识,制作各课程的电子报,或者搜集资料,
17、帮助老师制作内容丰富的学习网站,也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另外,信息技术与学生课外作业整合的方式还有:二是各科在课外拓展作业中,要求学生利用 word、wps、photoshop 等常用软件,自己当主编,每学期将自己得意的文章、有趣的练习题以及绘画、摄影作品自编成习作集、习题集、小画册等,留下自己成长的轨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在不断的动手实践中,学生既逐步学会了常见计算机软件的操作,又巩固了课程知识,更满足了自我表现的欲望。学生热情高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的信息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 三是指导每个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搜索资源、绘画、编辑各科专7题学习材料。教师定期评选优秀,举
18、办展览,并在学生中推广。明显提高了学生主动收集、利用有效的信息和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语文科分别选取了“我是小画师”、“爱我家园”、“祖国在我心中”、“美丽的家乡可爱的潮州”、“美好的回忆”、“我的得意作品”、“走进童话世界”等主题,学生在活动中热情高涨,积极撰写文稿,精心设计,一本本图文并茂、精彩鲜活的“小册子”,让人惊叹学生创造潜能的巨大。 四是学校教师建立起相关课程的学习网站,让学生很轻易地就能够在家上网查阅到课程的有关知识,从而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不受地域的限制。德育网站收集名人事迹,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网上公布学校里的好人好事,让学生从身边的人和事中得到启发,产生向上的动力。学
19、校专题论坛更是学生交际和表现的自由空间。学生们可以在论坛上提出问题,寻求老师或同学的解答;也可以在论坛自由地发表自己的作品,与他人作交流,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还可以对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在讨论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据调查表明,86.5的学生逐步走出了依赖教师获取知识的途径,学会了通过观察、调查、实验、操作、收集信息等多种活动方式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五是利用各种类型的应用软件进行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类型的应用软件的操作也越来越简单化,这就为我们将之与课程教学整合提供了可能。这种应用软件在课堂上的操作者主要是学生,通过对相关的应用软件的学习运用,一方面
20、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提高了信息素养,另一方面又为学生提供了融会贯通所学知识的空间,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而又最能体现自我个性的有趣的学习方式。例如学生可以利用金山词霸等中英文软件学习英语,用 Windows 自带的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甚至函数运算,用金山画王、Windows 画图甚至专业级的 Photoshop 进行美术创作,还可以运用作曲软件创作出属于自己的音乐。此外还有几何画板、物理演示等较复杂的专门模拟学习软件。】另外,教师还可以建立自己的教学博客,并利用教学博客将课堂教学延伸到家庭和社会。教师不仅可以利用自己的教学博客记录自己的教学经历、灵感、体会、反思等,
21、还可以把博客作为与学生及学生家长沟通、学生作品展示、学生评价的平台。展示教师博客。(王亚兰、马金萍等) 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方式:1、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82、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3、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4、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5、信息技术作为测评工具。6、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7、信息技术作为协作工具。8、信息技术作为探究工具。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方式1.基于创设情境的整合2.基于开发资源的整合3.基于模拟演示的整合4.基于学习方式的整合5.基于网络学习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策略 1.任务驱动策略2.自主学习策略3.探究学习策略4.协作学习策略5.情感激
22、励策略 信息技术在不同教学阶段的作用:(1)课前准备(2)引起动机(3)上课讲授(4)教学活动(5)课后评价 信息技术在不同类型学习活动中的作用:(1)课堂讲解和演示(2)发现学习(3)基于课堂任务的学习(4)研究性学习(5)合作学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9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势1、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得到拓展。传统的教学是以老师、书本、学生三位一体的模式,师生以书本为中心进行学习活动,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而信息技术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封闭空间的禁锢,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不再绕着书本转。信息技术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影片、程序以及互联网等多种资源引进了课堂,任何与教学内容
23、有关的资源,都可以成为课堂学习的一部分呈现出来,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多样的选择,让学生在“虚拟的真实”中探索、发现、理解、掌握、运用教学内容,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素质和能力的目的。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 “感知”形象化:使学生对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事物得到形象化感知;使学生观察到事物存在和变化的实质性细节,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样可以大大缩短认知过程,减少由于学生经验和观察兴趣的差异所造成的“先天性”基础差距带来的学习疑难和教学困惑。B、 “想象”可视化:想象力的培养是创造性素质和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想象思维的基础对象是事物存在及其变化的时空特征,学生利用可视化的
24、时空图像进行想象思维能力的训练是最有效的方法。C、 “知识”具体化:知识是人对事物存在方式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它表现为概念、方法、规律等各种抽象形式。学生往往会死记硬背,或者是工于对知识内涵的逻辑性理解,而并不注重知识所描述的对象的真正行为。用大量凸显内涵要素的抽象或具体形态的外延表现内涵,是使学生真正理解、把握知识的最有效手段。2、教师的教学方式更生动、更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有了更广泛的发挥空间。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精心分析,选择相适应的多媒体资源制作成教学软件,给学生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听觉刺激,瞬间创设生动具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每一门课程随着对信息技术的不同运用,
25、又会产生不同的课型,每一节课随着教学内容的不同,都是一种新的体验。这样一来,每节课学生都学习兴趣高涨,注意力高度集中,对新的知识及新的多媒体感知充满了期待,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在相同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的信息,增强了教学效果。103、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多样。传统的学习过程是由教师、书本、学生三者构成的三角形体系,信息技术的介入,有如在三角形中间增加一个中心点,增加了成倍的关联。在老师的精心运用下,它既可以作为知识的灌输者,也可以作为学习的辅助者。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工具,可以真正实现分层次教学、个别化学习,为每个学生提供尽可能的选择学习内容的空间;也
26、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从提高基本的学习效率(读、写、算)到完成较复杂的研究任务都可以使用信息技术,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它还更有利于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协作式学习,通过网络通信技术与他人合作交流研究。 4、信息技术赋予师生互动方式新的内涵。传统的师生互动是在课堂上、教室里,教师面对的是一整班的学生。他们的互动方式是师生、生生在固定地点、固定时间的交流。信息技术的出现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利用其信息传递具有快速、隐蔽、灵活等特点,可以丰富传统的师生互动方式,使师生之间增加更广泛、更民主、更有针对性的交流。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一个教师与多个学生的交互,也可以针对个别学生进
27、行辅导,更可以实现远程的师生交互,将教育教学延伸到了学校之外。同时,信息技术强大的管理功能也提高了师生之间评价与反馈的质量与效率。九、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注意的问题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能搞成教材搬家和黑板搬家,更不能用多媒体来代替学生实验。 【作为教师应该明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不是简单地应用于教学,而应该注意收集学生难以见到的、有重要意义的、能展示科学技术大发展的实况录象和学生难以完成的实验录象资料。 】2、要创设主动学习的情景,创造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习者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信息技术改善学习的目的,以期最大限度地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是课程,而并非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程教学毕竟只起辅助作用,所以,教学中不能为运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甚至不惜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应以课程目标为根本出发点,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选择适用的信息技术。要避免多媒体“声、光、电”的冲击,课堂看似很热闹,可学生除了记住电脑上眼花缭乱的信息外一无所获,教学目标没有完成,本末倒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