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穿越幽暗的隧道,世界重见天光【摘 要】 兔子洞根据百老汇同名戏剧改编,讲述了中产阶级家庭的离丧之痛,所经历的婚姻危机,以及如何应对并走出情感困境的故事。影像风格精致而抒情,有着独特的韵律和节奏,很好地传达出主题意蕴。生活不易,即使是悲伤的基调,也要带着希望前行,穿越幽暗的隧道,世界才能重见天光。 【关键词】遗忘;创痛;离丧;特写镜头;中产阶级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132-01 生活往往会以残酷的面目示人,我们无法抵挡厄运的到来,亦难以预知它未来的走向,唯一能做的,便是坦然面对种种不测,努力寻求解脱之道。由约翰?卡梅隆?米切尔执
2、导,妮可?基德曼、艾伦?艾克哈特联袂主演的兔子洞 ,根据大卫?林赛?阿贝尔的百老汇同名戏剧改编,以家庭伦理的视角为切入点,讲述了丧子事件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冲击和伤痛,以及夫妻间如何应对并走出这一困境的故事,细腻真挚,情深意切。影片所讲述的,是一个关于“至痛的、始终在咀嚼,试图战胜或遗忘的故事” 。霍维和贝卡原本过着典型的中产阶级生活,无忧无虑,富足安逸,洋溢着幸福之感。然而一场出乎意料的车祸摧毁了这一切,天真烂漫的幼子丹尼不幸罹难,面对这一令人难以接受的事实,两人的心理2防线都处在崩溃的边缘,安定平稳的家庭也开始变得岌岌可危。孩子是爱情的结晶,是家庭的希望和未来之所在,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虽然
3、事情已经过去数月,创痛依旧难以弥合。丹尼的身影挥之不去,庭院里他的痕迹亦处处可见,留存心间之事,又怎么可能轻易抹去。这不禁让我想起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蓝色 ,二者有甚多相似之处,只不过蓝色里茱莉是孑然一身, 兔子洞里贝卡还有丈夫相伴。 “茱莉为了享有自由而绝望地尝试挣脱创痛、离丧,但那份情感和记忆无所不在的追逐,正是画面上不时涌动、几乎会将茱莉淹没的蓝色。 ”这种记忆的反复强调和提醒,毫无疑问是致命的,渐次将这种悲情推向极致。茱莉为了逃离这份难以化解的伤痛,换了居所重新开始,贝卡夫妇也做了同样的选择,只为不再触目可及。然而这种努力和尝试不过是徒劳,越是想要遗忘的时候,反而会记得越清楚,这就是记忆与
4、遗忘的悖论性存在。 影片的影像风格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有着独特的韵律和节奏,精致而抒情。画面平稳流畅,克制不张扬,暗合了中产阶级保守的价值观念,优雅的生活格调,以及传统压抑的生存状态。色彩的基调虽是明丽的,却有着沉郁的潜隐,带来视觉上焦躁的感觉,以此来告知观众,看似平静和谐的生活,实则危机暗涌,随时都有可能崩裂。景别上注重特写镜头的运用,很好地传达出人物的情绪状态和心理活动。 “脸部状况和表情是精神上的经验” ,这是匈牙利理论家贝拉?巴拉兹的观点,也就是说,“电影特写可以将人的脸从其周遭事物独立出来而透视其灵魂。 ”加之妮可?基德曼令人赞叹不已的精湛演技,圆熟地将特写镜头的表意作用发挥到极致。此
5、外,在影片的后半段,贝卡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公园的长椅上3读平行宇宙 ,微微的仰角拍摄,传达出女主人公情绪状态的积极转变,事情的发展似是迎来了转机。其后贝卡驱车路遇高中男孩举行婚礼,感念伤怀于自己逝去的幼子,泣不成声,悲恸欲绝。回忆的慢动作重现,反复渲染并放大,将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感淋漓尽致地呈现了出来。影片在构图上亦是可圈可点,在夫妻二人调情未果后的争执场面中,贝卡居于画面右上方,言词激烈,情绪爆发力强,而画面左下方的霍维试图做出解释,却对局面的挽回毫无助益,明显处于劣势地位。 “一个画面可被视为一个意识形态细胞,构图即可说明人物的权力消长。人物不仅仅是因为美学因素而被摆在画面中,人是有领域性的。
6、 ”在这里贝卡居于主导地位,呈现强势之态,她是全片情感漩涡里的中心地带,在情绪力度的表达上更有话语权。值得注意的还有贝卡与高中男生在公园中的对话场景,二者同时被纳入景框之中,呈现并置的状态,意在强调对话与交流的重要性。还有两人在公园内行走的段落镜头,自右进从左出,远景固定机位拍摄,舞台剧风格强烈,技法大胆创新,强调对事件本身的思索。关于影片的主题意蕴,在影片结尾处导演也给出了明晰的交代。贝卡在与高中男生交谈的过程中,提到了希腊神话俄耳甫斯与欧律狄克 ,那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悲剧,同时也映射了自己悲凉的心境。但影片并没有沦陷在感伤主义的基调中,正如贝卡所言:“这里的只是我们的悲伤版,但是还有其他版本
7、的我们,在其他版本中,我们过得顺心如意。 ”确实,这种沉痛和哀伤,是无法消除的心境,但不能在泥沼中止步不前,纵使路途艰险,也要看到微茫的希望,看到星光点点,在暗夜中闪烁。4影片令人感动之处在于,婚姻危机和离丧之痛并没有摧毁他们的爱情,反而让他们在认清现实后走得更加坚定,携手并进直面人生。这与尼采关于悲剧的论断不谋而合:“悲剧艺术的作用恰恰在于它是生命的伟大刺激剂,能够进一步强化人们的生存意志。 ”影片以这样的结尾来收场,不落俗套,寓意深刻,有着振奋人心的力量。 漫漫长夜,与你共度,纵然世情恶鄙,也灭绝不了蓬勃的希望。 作者简介: 连泽睿(1993-) ,男,宁夏盐池人,硕士研究生,单位: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研究方向: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