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广播电视工程中的接地技术及应用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广播电视工程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尤其是接地技术的应用,更是提高了我国广播电视工程的安全性,提高了我国广播电视通信的稳定性。本文对广播电视中的接地技术的内涵及作用做了简要分析,并对接地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应用做了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广播电视工程 接地技术 电视通信 中图分类号TU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098-0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广播电视通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广播电视通信的稳定性和抗干扰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要保证广播电视通信的稳定性和抗干扰性,需要运用
2、接地技术。接地技术是广播电视工程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是为了提高广播电视工程的抗电磁干扰和抗雷击能力而运用的技术。这一技术的运用对于广播电视通信的稳定性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一、广播电视接地技术概述 广播电视工程中的接地技术,是广播电视工程多种技术中的一种,但是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接地技术在接地保护方面,能够降低电流强度,使其符合人体接触的安全范围。地面本来就是一个大的电流导体,如果电流不经过处理直接传到地表,将会对地面的行人及施工2人员等造成极大的危害。而接地技术的运用,能够通过接地电阻降低电流强度,使其在到达地面后强度大大减小,并且将多余的电流传入地下,从而减少对人体造成伤害的可能性。其
3、次,在抗电磁干扰、增加广播电视通信稳定性方面,接地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运用,能够最大限度地抵抗外界电磁对通信的干扰,使广播电视通信更为稳定,画面音质更为清晰。最后,接地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应用,还有着防雷的作用。一般的建筑工程都会安装避雷针,而在广播电视工程中,接地技术在防雷方面的作用与避雷针基本相同,都是为了减轻雷电对建筑物造成的影响。建筑过高,容易遭受雷击,而接地技术便是为了防雷,尽可能降低雷击对电视工程通信设备及建筑本身的破坏。接地技术在这三方面的作用,其实归根结底,主要都是为了防止雷电对广播电视通信的影响,比如雷电可能产生极大的电流,雷击可能会对通信设备造成破坏,雷电天气会产生电磁
4、,对通信产生电磁干扰,从而破坏广播电视通信的稳定性。而接地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运用,便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二、广播电视工程中的接地技术应用 接地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应用已经比较广泛。在应用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其中的几个要点:其一,电气设备的绝缘保护。在接地技术的运用中,电气设备是接地技术中的一个重要设备,它影响着电流的传输,因此,电气设备必须要有绝缘保护。所有广播电视工程中的电气设备,在外层都需要有绝缘体,这样才能够保证电气设备的安全,并使其能够正常运行。当然,也可能遇到因绝缘体遭到破坏而导致电气设备漏电等情况的发生,此时便需要采用双重保护,即除了在电气设备表层进3行绝缘保护外,还要通过接地
5、技术进行接地保护或者接零保护,这两种保护方式要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进行运用。其二,防雷接地。接地技术在防雷方面的应用,主要是利用避雷针,将雷击产生的电流通过接地技术导入地下,进而减轻雷击对广播电视工程及地表设备的影响。其三,防电磁干扰。广播电视工程中最基本的要求便是保证广播电视通信的稳定性,它要求我们必须降低外界电磁对广播电视通信的干扰,此时就需要用到屏蔽接地技术。这种技术要么是完全隔断电气设备与外界的接触,要么是降低外界电磁对设备的干扰度,进而实现防止或降低电磁干扰的目的,最终达到提高广播电视通信的稳定性的目标。 除此之外,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接地技术应用中,要注意接地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如
6、在机房接地中,机房接地需要做到数字设备接地,在通信中将数据信息、电子磁场等相互转化,在此种情况下,要设置半环型或并行地线,并尽可能选用小的电阻。在接地技术的应用中,要保证接地设备与信号的连接次序,避免因人为连接错误影响广播电视设备的正常运转;同时,要保证接地设备中电源线的连接,保证每一处的电源线都能够正常使用,电源线要在做好绝缘保护的同时,保证每一条电源线都能够真实接地;还要尽可能使用质量较好的电源线,尤其是地下管线,更应当保证质量及绝缘性能,以消除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 三、结束语 总之,接地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应用已经得到普及,它的应用对保证广播电视工程的安全性,保证广播电视通信的稳定性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在接地保护、抗电磁感干扰、抗雷击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4的作用。虽然在目前的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随着我们实践经验的积累,这一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应用必定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广播电视工程的安全性将会得到更为有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蒋晓娟.浅谈广播电视工程接地技术及其应用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 ,2014(11). 2叶如剑.浅谈广播电视工程接地技术及其使用价值J.江西建材,2015(11). 3田俭学.分析广播电视工程中的接地技术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3). 责任编辑: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