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哲学生活知识点归纳(第一、二单元)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第一框 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的来源 (1)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即认识世界) 。 (2)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即改造世界) 。 2、哲学的功能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 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总结:哲学源于生活,哲学指导生活。 第二框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1、世界观的含义 :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不等于哲学,世界观人人都有,但并非人人都有哲学。
2、2、从哲学的本义来看: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3、从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来看: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4、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来看: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5、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来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 结。 6、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一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有两个方面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
3、一标准) 。 (2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如果能,是 可知论;如果不能,则是不可知论) 。 第二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 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 是意识决定物质。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2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优点: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 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局限性: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 具体的物
4、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优点: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局限性: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即不彻底性) 。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优点: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 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 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 (2)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
5、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如: “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理在气先” ;“世界是理 念的影子” 。 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含义 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注意: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要么与唯物主义结合,要么与唯心主义结合。从基 本派别来看,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一框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1、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1)哲学来源于时代(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 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 (2)哲学反作用
6、于时代 一、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 放人的思想(哲学对时代的批判功能) 二、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 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 物质力量(哲学对时代的塑造引导功能) 。 2、为什么说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 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第二框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三大基础3 (1)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 自然科学基础(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
7、律、生物进化 论) 。 (3) 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 物主义) 。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2)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3)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性的原因:在于它坚持科学的实践观点,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 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革命性的原因: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 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 科学发展观。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邓小
8、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 5、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 思想的活的灵魂。 6、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髓是实事求 是。 7、三个代表的主题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本质是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8、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第一要义:发展 核心: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 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 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它概括 了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
9、质形态。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 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 际相符合。 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4 脱离运动的物质。 (2)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 本不存在的 注意: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和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 ,都是错误 的。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1)区别: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
10、、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绝对的、 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2)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 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 消灭。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 规律的。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 受到规律的惩罚。 4、规律是
11、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第一框 意识的本质 1、意识的本质(什么是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结论: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 质决定意识。 第二框 意识的作用 意识的作用,即意识的能动性。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表现为: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结论: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即可知论)
12、。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表现为: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有正确的意识与错误的意识之分) 。即 人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 可能出现的东西。5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 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3、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原理 (1)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2)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方法论:必须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 都是错误和有害的。(即:既要尊重规律,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
13、律办事。又要充分发 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条件,按规律办 事,求真务实。 )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 两者的区别如下: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指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 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 观相符合。与时俱进,就是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顾虑, 富于创造性。 两者的联系如下: (1)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2)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
14、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方法论: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社会变化,为 了国家和民族的振兴,我们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5、求真务实,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 的首要问题。 6、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41) (1)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 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 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
15、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 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两个 “结合” ,两个“反对” ) 。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 对象;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 在) 。 2、实践的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6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三种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额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 科学实验活动。其中,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
16、决定认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第二框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 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2、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 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与谬误的界线不容混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 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 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 真理是
17、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 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 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 误。 4、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人类的认识发展需要一个过程) (1) 认识具有反复性 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主观条件的制约。 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 一个过程。 以上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 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 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认识的主体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认识的基础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以上说明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 认识具有上升性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 升。 5、方法论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 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