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学期教学计划 一、本班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习惯 、学习态度、 学习能力等方面) 二、本册教材内容 (一) 数与运算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第四单元 表内乘法(一) 第六单元 表内乘法(二) (二) 空间与图形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第三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 (三)统计与概率 第七单元 统计 (四)数学思想方法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 (五)数学实践活动 1我长高了 2看一看,摆一摆 三、学期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 加、减法的估算方法。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
2、,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 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 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 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2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
3、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 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 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 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进度 周次 日期 教学进度 一 9.37 长度单位 二 1014 两位数加两位数 两位数减两位数 三 1721 两位数减两位数 四 2428 连
4、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五 10、15 六 812 整理和复习 我长高了 七 1519 角的初步认识 乘法的初步认识 八 2226 乘法的初步认识 5的乘法口诀 九 2911、2 2、3、4的乘法口诀 十 59 6的乘法口诀 整理和复习 十一 1216 观察物体 十二 1923 7的乘法口诀 十三 2630 7的乘法口诀 8的乘法口诀 十四 12、37 9的乘法口诀 十五 1014 整理复习 看一看、摆一摆 统计 十六 1721 数学广角 总复习 十七 2428 十八 311、4 期末复习考试 十九 711 二十 1418 机动3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学内容 例1 统一长度单位 例2及相关
5、内容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例3及相关内容 认识米 用米量 例4及相关内容 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 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 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建立l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 2掌握米、厘米之间的进率。3. 经
6、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 4直观认识线段特征。5掌握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和线段的方法。 难点:11米、1厘米长度表象的建立。 2进率的理解与掌握。 3以米、厘米作单位,用刻度尺准确量出物体和线段的长度。 四、单元课时安排 4课时4 课时教案 课题 统一长度单位 课时 第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学情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从两个方面来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先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 品作标准去量数学课本的宽,如用1角硬币作标准量,得出课本宽大约7个硬币那么长; 用曲别针量,得出课本宽有5个曲别针长;用三角形量,量得课本宽有4个三角形学具 那么长;用木块量,得出课本宽大约15个木块那么长(见
7、下左图) 。由这些不同的测量 结果学生自然会想到:“为什么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让学生用不同物品作 标准量不同长度,教材让学生自由量,如用小刀量铅笔盒的长,用曲别针量铅笔的长, 用橡皮量剪刀的长,用“一”量桌子的长等等,通过比较所量结果,学生会发现有些物 品的长度不同,但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量的数据却可能相同。如数学课本的宽和 铅笔盒的长是不一样长,但数学课本的宽有5个曲别针长,铅笔盒有5把小刀那么长, 同样都是5,它们却不一样长(见下右图) 。由此引起认知冲突,学生自然会思考:“为 什么不同的东西量出的结果一样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相同的物品(如方木块) 进行测量,去解决上面
8、两个矛盾冲突,由此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做一做”第 1题,将 5种蔬菜,左端对齐,横放在 5个竖排的隔层中,隔层下面横排 着 5个,让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那么长。第 2题,让学生用铅 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这里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 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 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第 3题,是用长、宽、高都是 1厘米的正方体作标准(为过 渡到用厘米作长度单位做准备) ,看图估计所测物体大约有几个正方体长。测量的方法类 似第 2题,只对着所量物体的左端摆放 1个正方体,而用正方体测量的过程让
9、学生在脑 子里完成。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 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 的必要性。 教学重、难点及学法渗透点 教学重点: 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 要性。 教学准备:1角钱的硬币、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活 动 过 程 预设与生成及调控办法 一、情景 导入,激 谈话:同学们现在
10、手里都有这本新数学书,那么 现在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6 发兴趣: 二、组织 活动,体 验数学: 三、练习 巩固,实 践应用。 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 平摆直。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分别用不同的物品 去量。 (3)量好后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 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 样呢? 2、学生活动,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 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
11、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 测量的结果。用曲别针量数学书的同学,量得 的结果都是5个曲别针那么长。 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 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 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 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 盒是5块橡皮的长,同样都是5,但它们并不一 样长呢?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 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 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 与事实不符。
12、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1角硬币)作计量单位去 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 单位的必要性。 1、做一做第1题。 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 么长,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 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 1角硬币7个、曲别针 5个、三角形4个 如橡皮、铅笔、曲别针 或用手等7 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 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 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长度有 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
13、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 品大约有几个1厘米的正方体长,再用上一题 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正方 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 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 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1、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量数学书的宽:5个曲别针、7个硬币等。 2、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课后反思 课题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课时 第2课时 课型 讲授课 学情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前面教学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时,已经引出统一的长度单位正方体(1 立方 厘米) ,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很不
14、方便,为了准确、方便的表示物体的长 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为了便于交流,尺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教材由此 引出厘米尺,并在尺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 1厘米。在此基础上,教材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材先出示一个图钉,通过 测量,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以帮助学生看到1厘米的大致长度。 然后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让每个学生都清楚1 厘 米到底有多长,建立1厘米的直观表象。 在引出尺子时,教师应说明发明尺子的原因,让学生知道尺子的作用。在认识厘米 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尺子,帮助学生认识尺上的刻度及实际
15、长度。然后通过多种活 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先让学生量一量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8 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然后让学生量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巩固1厘米的表象。此外,还可以设计一些其他活动,如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闭 眼想1厘米的长度等,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例2通过量纸条的长度,教学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限整厘米) 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 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
16、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及学法渗透点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尺子、图钉、纸条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活 动 过 程 预设与生成及调控办法 一、谈话引入: 复习准备 二、操作活动, 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 米: 提问:谁能说一说你的课桌面有多长? 提示,可以用你有的东西比一比,学生可能 用铅笔、小棒、手指,也有的同学用尺子去 比,交流比的结果时,有的同学可能说3枝 铅笔那么长,8根小棒那么长,有的同学用尺 子量,也不知怎样说明其长度。 有的同学说课桌有 3枝铅笔那么长,8根小棒 那么长,你们说得都对,
17、但为什么数都不一 样啊?这样说起来就很不方便。因此,我们 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 的工具是什么?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桌 的长,但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表示它有多长。 今天我们就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 “厘米”做单位。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 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 ,从刻度0到1,这 中间的长度是1厘米。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 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 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 长度观念。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 有多少长。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 图钉的
18、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 对着几。 4、请同学们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 的宽大约是1厘米? 5、巩固1厘米的表象。 同学们可能不知所措, 无从回答 使学生体会到由于测量 工具不一样 尺子 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学生活动,师巡视指导。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9 (二)用厘米 量: 三、巩固深化, 实践应用。 四、课堂总结: 请你们用手势比划 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 是大约1厘米长的? 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 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 长度。 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
19、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量时, 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 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这纸条的长度就是几 厘米。 2、学生测量纸条。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交流反馈。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第1题: 请学生根据图中的铅笔的长度来读出它的长 度。也可以让学生拿出自己的铅笔来量一量 长度,然后前后两个学生交换来检查得是不 是正确。可以借助三角板来确定读数。 第2题: 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 10厘米给大家看。 第3题: 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 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第8题: 先估计三角形、长方形每条边的长,再实际 量。注意
20、量三角形的方法。 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而且会用厘米来量物 体,大家可以用你今天所学的知识,来量一 量你身边的物品,这节课大家学习的都非常 好。今天留个作业,要求同学们回家时用1 厘米的小正方体来做第7页的第6题。 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 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 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教师个别指导。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10 课题 认识米、用米量 课时 第3课时 课型 讲授课 学情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通过让学生用厘米尺量黑板,感到这样量要量很多次,太麻烦了,由此引出米 尺(见下图) ,使学生切身体会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进行度量比较方便。然 后教材借助米尺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实际表象。如让学
21、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 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例3,通过用不同的方法测量1米长的绳子有多少厘米,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 得出1米100厘米。为了加深学生对1米实际长度的认识,教科书第5页安排了“做一 做” ,让学生用卷尺量学生跳远的距离。这部分内容和练习一的第4、5题都是让学生实 际量物体长度的题目。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 3、通过同学的合作,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及学法渗透点 教学重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
22、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4厘米、6厘米长的纸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活 动 过 程 预设与生成及调控办法 一、复习准 备,提问: 二、授新: (一)认识 米: 1、量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 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 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3厘 米呢? 2、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应注意什么? 指名两名学生量下面纸条的长度。 3、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量讲台桌的长。 因此,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东边 到西边有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 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量 出示米尺,这是一把米尺,观察它的刻度都是 以10厘米为单位。 让
23、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和教师 1米直尺的刻度是一样的。 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量, 很不方便,不容易得出结 果11 (二)厘米 和米之间的 关系: (三)用卷 尺量较长的 距离: 三、巩固反 馈: 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教师用1米的直尺, 量一量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让 学生观察1米有多高。再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 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长。 让学生用自己的卷尺,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 什么地方是1米,两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 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 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 米,2米,给大家看。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1厘米有多长呢?同学 用两手指比一下,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
24、段的 上面并排画出1厘米。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用 两手比一下。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出示折尺,这是一把折尺,伸直正好是1米, 与1米的直尺相比,一样长看一看这把尺上 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 、100厘米再看看这把1米的直尺,1米 里面有100厘米;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卷尺,1米 里面也是有100厘米。同时,教师在黑板1米 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份。 师出示卷尺,并说明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 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 的一头开始,由学生拿住卷尺的一端,对齐要 量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 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
25、的长 度。 1两人互相量身高,_米_厘米 2练习一的第5题:以4人小组为单位,利用 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分工量下面的长度(每 组量一项):前面黑板的长,后面板报的长, 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测量后, 每组派代表向全班交流。 3在( )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 厘米。教室长6( )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 ,课桌长50( ) 。 板书:1米= 100厘米 板书设计 认识米、用米量1米= 100厘米 课后反思1213 课题 线段的认识 课时 第4课时 课型 新授课 学情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这里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由于学 生年
26、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低,所以教材用直观、描述的方式来说明什么是线 段,比较严格的定义到高年级再予以介绍。 教材在教学线段时,直接给出几条线段的直观图,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线段。并通过 让学生量这几条线段的长度,让学生了解到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然后教材通过线段 与曲线的对比(练习一的第7题) ,帮助学生认识线段直的特征。 教学线段时,要把握好教学要求,只要求学生直观了解什么是线段,并通过与曲线 的对比知道线段“直”的特征,通过量线段知道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就可以了。 例4,教学用尺子画给定长度(限整厘米)的线段。教学时,要注意画法的指导:画 线段时,要注意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
27、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几厘米的地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直线和线段。 2、学会用尺子画直线,量线段。 3、学会按要求的长度画线段。 4、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及学法渗透点 教学重点:以用直观、描述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直线和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学会按要求的长度画线段。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一根长线,直尺,三角板。 学具:一根线,直尺或三角板,白纸。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活 动 过 程 预设与生成及调控办法 一、引入: 二、学习新 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长度单位,现在谁 来说说都有些什么长度单位?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新的知识:直线、线段。 1、认识直线,
28、画直线: (1)演示和操作认识直线: 这里有一根线,请两个同学到前边来,将它拉 紧,你们发现了什么? 这条线很直很直14 我们把这条拉直的线叫直线。现在把手中的线 放松,这样的线就不是直线。 现在请同学把准备好的线两手拉紧,互相说一 说它有什么特点,我们叫它什么。两手放松, 它还是一条直线吗? 请同学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白纸,将它对折, 再把纸打开看一看纸上的折痕,它也是直直的, 也是一条直线。 练习:指出下列哪条是直线,哪条不是直线。 (2)指导学生画直线: 我们怎样用直尺或三角板来画直线呢? 首先把直尺或三角板放平,用铅笔尖紧挨直尺 或三角板的一边,左手用力扶好尺子,右手用 铅笔沿尺子边画直
29、线。可以沿着不同方向画几 条直线。 学生动手画直线,可以多画几条,画的过程中, 师进行行间巡视,加以辅导。 2、认识线段,画线段: (1)认识线段,度量线段: (指着黑板上画的直线)这是一条直线,我们 在直线上画两个端点,这两点间的一段(用黄 粉笔描出)叫线段。 请同学们在纸上画一条直线,在上面点两个点, 指出哪部分是线段。 小组讨论: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 联系,有什么不同点? 小结: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全班交流,从而 明确:线段和直线都是直的,线段是直线的一 部分,线段有两个端点,因此可以量出它的长 度,直线没有端点。 指导学生量线段:量线段的方法和量实物长的 方法是一样的,把直尺
30、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 左端,线段右端正好对着几,线段长就是几厘 米。 观察练习:请同学们观察,黑板边、桌子边、 书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大家想一想,周围事 物还有什么东西上有线段 练习:指出下面哪些是线段: 图a:不是线段,它是圆。 图b:不是线段,虽然是直的,但只有一个端点。 图c:是线段,有两个端点,而且是直的。 图d:不是线段,它虽然有两个端点,但它不是 直的。 图e:不是线段,它没有端点,是直线。 (2)画线段:15 三、巩固反 馈: 四、小结: 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 教师示范:先把直尺放平,铅笔尖紧挨尺子的 一边,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3厘 米的地方,两边点上端点。 由学生
31、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1、综合性练习: (1)练习一的第7题: 指出下面哪些是直线,哪些是线段。 (2)下面每个图形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 全班反馈,用手势表示。 2、操作性练习(全班同学在本上画) (1)画出长5厘米的线段 (2)画出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3)画出比5厘米长3厘米的线段 3、练习一的第10题: 利用视觉误差。 竖线似乎看着比横线长一些,但实际上是一样 长。 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想法,再量一量,得到正 确的答案。 4、练习一的第9题: 这是厘米、米的简单计算。提醒学生可以联系 具体物体的长度进行思考。 今天我们学习了直线和线段。直线和线段都是 直的线,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它有
32、两个端点, 可以量出它的长度,直线没有端点。 师行间巡视,给予辅导。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16 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学内容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 2、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 3、问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5、加减法估算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2相差关系问题的数量关系。3理解估算意
33、义,掌握估算方法。 难点:1进位加和退位减的算理。2能正确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3相差关系问题的解题思路并能正确列式计算。 四、单元课时安排13课时17 课时教案 课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课时 第1课时 课型 讲授课 学情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在第8页安排一幅二年级四个班的同学“参观博物馆”的情景图(见下图) ,由参 观博物馆引出乘车,乘车又需要计算人数,并合理分配乘车人数。 例1是计算二(1)班和二(2)班共有多少人,其内容是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内容。教 材先安排了两班小朋友上车的插图,用画面上的内容引出加法算式“36+30” 。由于两位数 加整十数的加法学生一年级就已经会口算了
34、,所以教材直接给出了口算的结果,在此基础 上“聪聪”提示大家“也可以写成竖式,用笔算” ,以引出笔算。为了突出竖式的写法,教 材配合小棒图按如下程序安排了列竖式计算的过程,一方面非常直观地让学生了解到列竖 式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另一方面又清楚地反映出竖式计算的过程,特别是从个位 算起的计算顺序。第9页上“做一做”的练习主要是巩固两位数加整十数的竖式写法和计 算方法。 例2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重点解决竖式计算从哪一位加起的计算顺序 问题。教材仍然以第8页情景图中的乘车为实际背景,通过计算解决二(3)班和二(4) 班是否可以合乘一辆车的问题。教材采用了与例1相同的编排顺序,通过乘
35、车的情景引出 算式“35+34” ,同时对照小棒图有序地安排“35+34”的竖式计算过程。计算时仍然是让学 生先口算直接得出35+34的和,然后再启发学生列竖式用笔算。所不同的是例1启发学生 讨论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而例2则主要启发学生思考竖式计算应从哪一位加起,重点解 决竖式计算的计算顺序问题。教材启发学生思考计算顺序时特别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 加” ,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明确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也可以从十位加起。 “做一做” 中的习题都是一些巩固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笔算加法的竖式写法和计算顺序及 方法,让学生逐步学会独立地列竖式计算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教学目标: 1、在具体
36、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时对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 的计算。 3、直观演示初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和从个位加起的算法,掌握竖式的写法。 4、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及学法渗透点 教学重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教学挂图、小棒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活 动 过 程 预设与生成及调控办法 一、情景导 入,激发兴 趣。 1、投影
37、出示P8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 准备去参观博物馆。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 发现了哪些数字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18 二、合作交 流,掌握算 法: (一)教学 例1。 (二)教学 例2。 2、全班汇报发现。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学 生小组交流汇报。 1、观察例1挂图,得到图中信息。 好,现在我们从合班的情况中,选出一组,就选 一班和二班合乘车的情况。现在谁能观察图中的 信息,说出这两个班现在一共有多少人?你是怎 么知道的? 2、学生说答案,列式。 这是同学们列出的式子,现在看看36+30=66,同 学们真棒,一下就口算说出了结果了,那么现在 聪聪提醒大家了,也可以用笔算,用竖式
38、的形式 来算,现在谁来说说用竖式的方式你会吗? 3、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竖式,师给予指导。 4、利用小棒来摆一下竖式的过程。 (1)同学们列的竖式非常正确,现在要求每个人 都用自己手里的小棒来摆一摆竖式,看一看谁摆 得又快又正确。 (2)师给予指导,学生摆小棒。 (3)指导演示,找出错误。 有些同学们摆的非常好,但有些同学在摆得过程 中有些小麻烦,咱们一起帮他解决好吗? 出示没有对位的摆小棒的方法。 谁能看了他哪里摆的不对吗? 他没有把十位和十位对好,个位和个位对好,没 对对齐数位。 (4)总结小棒活动,找出规律: 对,他说得非常好,谁还能说说吗? 那么咱们小组讨论一下,在列竖式计算应该注意 什么
39、呢? 5、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 (1)列竖式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2)在竖式计算的过程中,从个位算起。 1、引入:这时,咱们再看一看另一组合。 现在是3班和4班的同学们来合乘一辆车。那么 他们是否能合乘一辆车呢?谁来说说? 2、学生列算式计算,说得数。 3、学生用小棒演示竖式过程。 注意对位问题。捆的小棒和单根小棒的关系。 4、学生将竖式笔算来计算。 那么同学们在竖式计算中,你是从哪位加起的? 还可以怎么加? 在做两位数加两位数时不进位的笔算也可以从十 位加起。 5、小结:进行竖式笔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注意 竖式计算的计算顺序问题。19 三、练习, 实践应用: 6、练习:第9页
40、的“做一做” ,将出现问题的题 写在黑板上,同学们一起来改正。 既然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列竖式计算的方法,现在 我就来考考大家,看看谁做的又快又对! 1、根据算式来列竖式摆小棒: 49+50、10+61、55+20、74+3、36+21、54+11 2、根据算式写成竖式的形式并计算: 22+10、46+20、92+5、42+23、24+23 3、第10页做一做: 注意对位,写竖式时应该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 位。 4、练习二的第1题: 这是两种商品一共多少钱的问题。学生先独立列 竖式和计算,教师独自判,出现问题就写在黑板 上。 5、练习二的第2题: 将这两个数的个位与个位相连,这样便于计算。 板书设
41、计 课后反思 课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课时 第2课时 课型 讲授课 学情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例3教学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教材仍然以第8页情景图上的内容为计算的实际背景, 从解决二(1)班和二(3)班能否合乘一辆车的问题引出36+35的计算。为了更好地突出 36+35的算理,教材要求学生先用小棒摆一摆,再说算法。教材引导学生先按照如下的方 法摆小棒:20 这样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突出单根相加满10根后捆成一捆的过程,以此直观地说明 进位加法中当个位上满十时如何向十位进位的问题。摆小棒后教材安排了36+35的竖式算 法,在竖式计算中重点突出个位6加5得11,向十位进1以及进位的写法。竖式计
42、算一方 面重视了笔算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另一方面又突出了如何进位的问题。通过计算,最后 得出二(1)班和二(3)班不能合乘一辆车。教材这样安排,更增加计算内容的现实性, 使学生更容易体会到加法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第11页上的“做一做” ,重点巩固进 位加法中如何进位的问题,不仅要求学生正确算出得数,而且还要求他们说出“想”的过 程,特别是个位上相加满十后如何进位的问题。 对于两位数加法的笔算方法,教材采用合作、讨论的方式加以总结。先由教师提出 “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然后让学生结合具体题目的计算从列竖式对位、计算顺序和进 位等方面加以总结。教材这样安排强化了学生对计算方法的自主探索与总
43、结,淡化了对计 算法则运算规定的文字表述,有利于学生对计算方法形成过程的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并能正确用竖式计算。 3、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4、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教学重、难点及学法渗透点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理解满十向十位进一的方法。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挂图、小棒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活 动 过 程 预设与生成及调控办法 一、旧识引 入: 二、合作交
44、 流,掌握算 法:教学例 3。 1、同学们,我们现在来看一看这几道题,谁能说 出这些题的结果? (1)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 15+1、56+3、44+2、84+5 (2)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16+7、56+7、89+1、65+9 谁能说一说,这些题都有什么共同点吗? 非常好,大家观察得非常仔细,这些题都是两位 数和一位数相加,但上面是是没有进位的加法, 下面是进位的加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位数加 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1、出示第8页主题图。 通过图中,我提个问题,二(1)班和二(3)班 能合乘一辆车吗?为什么? 2、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列式。 3、学生先用小棒来摆一摆,再说一
45、说算法。 现在同学们都已经摆好小棒了,这样,我们观察 一下,这两堆对着的单根的小棒出现什么情况了? 他说得非常好。这时我们用第一个数的单的6根 和第二数的单的5根可以组成11根,满10根为 板书:两位数加两位数 (进位) 这两堆单根小棒满10 根了,这样满10根就 可以捆成一捆,组成1 个十了!21 三、巩固练 习,实践应 用: 1个十,那么我们就可以捆成一捆了! 现在同学们,来动手操作一下。 4、师说算法: 通过摆小棒的方法你知道计算竖式的方法了吗? 个位和个位相加时,就是6+5得11,满十向十位 进1,个位就写1。 5、学生练习说算法:先用个位和个位相加,满十 向高位进1。 6、总结:在计
46、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要注意竖式 的对位、计算顺序和进位的问题。要把相同数位 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 向十位进1。 1、完成P11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学生汇报并说明 算法。说学生说一说计算的方法和顺序。 2、完成P12做一做交流观察到的信息。 学生汇报,总结出: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 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第12页做一做:海洋馆 (1)学生观察图,理解图意,说一说图意,得到 了哪些信息。 (2)通过得到信息,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3)那么“小朋友和爸爸一共要花多少钱”? 4、练习二的第3题: 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列出正确的竖式并算出结果。 5、
47、练习二的第4题: 第4题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订正,指两道 题说说计算方法。 6、思考题: 第12页的思考题,学生先独立思考。师最后总结 方法:就是找到一个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 加得9的两位数,然后把个位和十位交换位置就 得到另一个符合条件的两位数了。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2223 课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 课时 第3课时 课型 练习课 学情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第6题是一组判断并改错的习题,前两题的计算都是错误的,并且这种错误是学生 在计算中容易发生的。第7题是一道用统计表呈现的加法计算题,这是一组将不进位加 法和进位加法综合在一起的混合练习。在本题中,教材将统计知识和加法计算有机地结
48、 合起来,充分体现了统计和加法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第8题是一组算式和得数连 线的趣味题。第9题是对两位数加法的应用,练习时既要关注学生列算式的过程,同时 也要注意学生的计算过程和结果。第10题是一个利用两位数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组, 第(2)题是一道有多种答案的题目,第(3)题需要选最便宜的两种玩具并计算其价钱, 实际上也是让两个数相加的和最小。这组题目与生活实际很贴近,具有现实性,不仅有 利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从小学会计划开支。 教学目标: 1、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加深加法意义的理解,为退位减法的学习做准备。 2、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气
49、氛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引导学生在辨识的练习中体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挑战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 的能力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及学法渗透点 教学重点: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提高学生的运算技 能。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练习,使学生比较熟练而准确地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运算。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卡片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活 动 过 程 预设与生成及调控办法 一、创设情 景,引入新 课 二、合作探 索,巩固知 识。 1、学习了关于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你们 有哪些收获呢?指名汇报。 2、总结得真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收获。 3、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 向十位进1。 1、完成第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