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海外滩地王案的几点看法.docx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3100628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上海外滩地王案的几点看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对上海外滩地王案的几点看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对上海外滩地王案的几点看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对上海外滩地王案的几点看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对上海外滩地王案的几点看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外滩地王案判决的几点看法2010 年 2 月 1 日,上海外滩 8-1 地块以 92.2 亿元的价格成交,成为上海有史以来最昂贵的政府出让地皮。然而,拿下了“地王”的上海证大当时账上仅有 5 亿元,投标书显示,其银行存款加净资总额也不过 30 亿元,因此被外界质疑为“蛇吞象”。随后,“地王”演变出一场纠纷,以致把包括复星、 SOHO 中国、绿城、上海证大在内的一众企业推上法庭。2013 年 4 月一审判决复星胜诉。该案的实质是海之门公司除原告外的其他股东母公司变更为长昇公司从而使长昇公司间接持有海之门公司 50%的权益,判决系争的焦点为原告的优先购买权是否收到侵犯?该种股权交易方式是否为合法形

2、式掩盖非法目的?笔者从“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理解入手,对判决做以下简要分析:一、基本事实:1、海之门公司的股权结构:股东 持股比例(%)复星公司(原告) 50绿城公司 10证大五道口公司 25磐石投资 5新华信托(股权信托) 102、交易情况:1)2011 年 12 月 29 日,被告证大置业公司与被告长昇公司签署股权转让协议,约定由被告长昇公司受让被告证大置业公司持有的被告证大五道口公司 100%股权,2012 年 1月 17 日完成工商变更程序;2)2011 年 12 月 29 日,被告证大五道口公司与磐石投资的唯一出资人上海磐石投资有限公司签署股权转让协议,约定受让上海磐石投资有限公

3、司持有的磐石投资 100%股权,现已交割登记完毕;3)2012 年 1 月 12 日,被告嘉和公司与被告长昇公司签署股权转让协议,约定由被告长昇公司受让被告嘉和公司持有的被告绿城公司 100%股权,同日完成工商变更程序。自此,被告长昇公司间接持有海之门公司 50%权益。二、原告诉求:原告认为,上述交易属各被告恶意串通,规避法律强制性规定,已经实际损害了原告在海之门公司的合法权益,故提起本案合同无效确认之诉。1、判令确认被告长烨公司与被告嘉和公司、被告证大置业公司签署的框架协议及框架协议之补充协议中关于被告嘉和公司、被告证大置业公司向被告长烨公司转让被告绿城公司、被告证大五道口公司 100%股权

4、的约定无效(根据框架协议和框架协议之补充协议的约定,涉案股权的交易价格共计为人民币 754,546,511 元);2、判令确认被告嘉和公司与被告长昇公司签署的股权转让协议无效;3、判令确认被告证大置业公司与被告长昇公司签署的股权转让协议无效;4、判令六被告将被告绿城公司、被告证大五道口公司的股权状态恢复至转让前,即由被告嘉和公司持有被告绿城公司 100%股权,被告证大置业公司持有被告证大五道口公司100%股权;5、判令六被告承担本案的全部诉讼费用。三、法院裁判要点1、从交易行为的实质上判断,原告对于海之门公司的相对控股权益受到了实质性地影响和损害,海之门公司股东之间最初设立的人合性和内部信赖关

5、系遭到了根本性地颠覆。2、被告绿城公司、被告证大五道口公司共同出让其合计持有的海之门公司 50%股权的意思表示是清晰完整的,但嗣后,被告绿城公司和被告证大五道口公司并未据此继续执行相关股东优先购买的法定程序,而是有悖于海之门公司的章程、合作协议等有关股权转让和股东优先购买的特别约定,完全规避了法律赋予原告享有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设定要件,通过实施间接出让的交易模式,达到了与直接出让相同的交易目的。3、上述转让行为旨在实现一个直接的、共同的商业目的,即由被告长烨公司、被告长昇公司所归属的同一利益方,通过上述股权收购的模式,完成了对被告绿城公司、被告证大五道口公司的间接控股,从而实现对海之门公司享有

6、50%的权益。4、综上所述,被告之间关于股权交易的实质,属于明显规避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 72 条之规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三)项规定之无效情形,应当依法确认为无效,相应的框架协议及框架协议之补充协议中关于被告嘉和公司、被告证大置业公司向被告长烨公司转让被告绿城公司、被告证大五道口公司 100%股权的约定为无效,被告嘉和公司与被告长昇公司、被告证大置业公司与被告长昇公司签署的股权转让协议亦为无效。四、对法院判决的一些看法所谓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是指当事人订立的合同在形式上是合法的,但在缔约目的或缔约内容上是非法的。因被掩盖的目的非法,在后果上损害了国家、集体或第三人的

7、利益,故该类合同应无效。因此,判定一个合同是否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应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是合同的形式是否合法,第二是是否有非法目的的存在,最后是是否损害了国家、集体或第三人的利益。从该判决的逻辑结构来讲,判决认为该股权间接转让规避了原告的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设定要件,达到了与直接出让相同的交易目的、该转让的目的即是实现对海之门公司享有50%的权益。从而该股权交易的实质是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1、非法目的的认定在本案中,股权转让各方已签订股权转让合同并办理过户,从形式上看该股权转让合同是合法的。因此,该股权转让合同是否有效的关键是该合同是否具有非法目的。而从判决来看,如果说股权转让的目的是“通

8、过实施间接出让的交易模式,达到了与直接出让相同的交易目的”、“上述转让行为旨在实现一个直接的、共同的商业目的”。笔者认为,股权受让方通过间接持股的方式实现自己在海之门公司的权益不具有非法性,是正常的商业活动。1)如果说股权转让的非法目的为 “完全规避法律赋予原告享有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设定要件”,则该表述隐含的意思可能为:a.被告间股权转让合同的形式是合法的,b.被告证大置业公司和被告嘉和公司转让股权前应先由原告同意并放弃优先购买权,c.被告间股权转让未征得原告同意并放弃优先购买权是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如笔者以上推理正确,则说明该股权转让的出让方除需取得本公司其他股东的同意并放弃优先购买权外,

9、还需取得其子公司参股的公司的其他股东的同意并放弃优先购买权。然而,公司法第七十二条并没有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的转让需要本公司外其他股东的同意。而且,即使股权转让的出让方需取得其子公司参股的公司的其他股东的同意并放弃优先购买权,在判决首先肯定股权转让合同形式合法性的基础上,那么该案也应为撤销合同之诉而非确认合同无效之诉,亦不适用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条款。并且依据以上推理还可以认为被告证大置业公司和被告嘉和公司出让股权视同海之门的股东证大五道口公司、绿城公司和磐石投资公司出让股权。即证大置业公司和嘉和公司视同海之门公司的股东,即否定了证大五道口公司、绿城公司和磐石投资的股东资格从而否定了其法人

10、人格。然而,公司股东是以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的人,而证大置业公司和嘉和公司并未对海之门公司投资,并不是海之门公司股东;证大五道口公司、绿城公司和磐石投资作为海之门公司的出资人应是海之门公司的股东,除非有证据证明证大五道口公司、绿城公司和磐石投资与证大置业公司、嘉和公司财产混同外,无法否定证大五道口公司、绿城公司和磐石投资的法人人格。2)认定股权转让的非法目的为“完全规避法律赋予原告享有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设定要件”,还有可能隐含的意思为:a.被告间股权转让在形式上是合法的;b.但是,该股权转让的实质不合法;c.该股权转让的合法行为应为海之门公司除原告外的其他股东作为出让方进行股权转让并征得

11、原告同意且放弃优先购买权。此种逻辑的谬误不言而喻,因为公司法从未禁止如果一个股东间接持有另一家公司的股权时该股东禁止转让其股权。2、利益损害的认定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后果是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的利益。判决认为“从交易行为的实质上判断,原告对于海之门公司的相对控股权益受到了实质性地影响和损害,海之门公司股东之间最初设立的人合性和内部信赖关系遭到了根本性地颠覆。”公司法第四条规定,公司股东依法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原告作为股东并依其持股比例所享有的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利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尽管股权转让后,海之门公司另外百分之五十的股权的控制人系同一控

12、制人,但是这并不能得出原告股东权益受到实质性的影响和损害。纵然将原告对海之门公司的控制作为判断原告是否利益受损,因为本次股权转让前后,海之门公司股东结构并没有变化,即使海之门公司除原告外的其他股东非同一实际控制人,这些股东也有可能形成一致的意见并在股东会上影响原告对海之门公司的决策;即使海之门公司除原告外的其他股东是同一控制人,在未否定这些股东的独立法人人格之前也应将这些股东视为一个个独立的股东而并不是视为一个股东,这些股东中的部分或者全部也有可能在股东会上形成同原告一样的意见,从而贯彻原告决策的执行。综上,笔者认为,从判决的理由及依据得不出判决的结论,并且适用法律错误。五、结语该案判决的出发

13、点在于法院认为由于被告间的股权转让达到了海之门公司其他股东股权直接转让的效果,然而法院未能正确考量的是该股权转让到底是合法形式还是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笔者认为,尽管从实质上讲被告长昇公司收购上述公司的股权确实达到了同直接收购海之门公司除原告外其他股东股权同样的效果。但是,公司法规定的股东优先购买权仅适用于本公司的股东股权的转让,而不宜扩大到本公司之外的人。从另一方面来讲,法院在法律没有相关禁止性规定的情况下简单的认定为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是不妥的。从风险防范的角度来看,以后如果公司遇到此类问题应通过合同约定的形式来规避实际控制人变化的风险。从立法或法律解释的角度来看,如该案情况相同的法律漏洞应由立法解决或法律解释填补漏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