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泉州城市特色文化空间认同研究当一个城市空间具有某种特色文化属性时,能否真正成为一个被群体认同的文化空间,关键是经营者运用什么样的文化手段对空间进行打造,文化空间的认同既包括对个体对空间环境特质的认同,也包括个体对空间中群体的认同,文化经营者对空间环境的打造,需要赋予其特定的涵义,并且能够通过符号型的空间意向使个体产生对空间环境特质的认同。另一方面,对空间群体的认同,应该使个体感知到自己区别于空间之外的人的独特性,维持空间内部群体间的交流与互动,最终形成个体对空间群体的认同。 传统博物馆作为一种为公众提供学习、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机构,其主要功能还处于静态的展览、教育的形式,然而随着社会文化生
2、活的不断发展,公众文化意识的不断觉醒,传统的博物馆在公益性运作和新兴文化实体空间飞速崛起的双重压力下,越来越抓不住公众的心。根据国家文物局 2015 年发布的全国博物馆名录显示,到 2015 年初,全国备案博物馆 4165 家,而无论是国有博物馆还是私人博物馆,其运作模式大致分为两种:公益参观与门票经济。单一的静态文化展示功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中公众对文化深层次价值的需求。 2015 年 3 月,拙玉馆以一种新的模式在泉州文创产业聚集地-源和 1916 创意产业园开业,自开业以来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传统博物馆的单一特性不同,拙玉馆选址于文创园区,并且不再以静态的藏品展2示为主,在空间布局
3、上,它包括了以古玉鉴赏区为主的品茗交流区、玉文化衍生品销售区、会员休闲区等多个功能区间,拥有不同朝代 600 余件古玉藏品,也是福建省首创的融合民间古玉收藏、茶文化休闲、文化创意设计的综合体。拙玉馆突破了传统博物馆的运营形式,从单一静态展示到复合动态体验,在尝试新的经营模式的同时保留了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因此拙玉馆成为博物馆(尤其是私人博物馆)经营的典型范例。基于此,本文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来探讨拙玉馆之于传统博物馆的创新之处,以及在这种新的文化空间中消费者是对它的感知与认同,从而在一定层面上对我国博物馆的经营运作提供借鉴。 拙玉馆以“弘扬中华玉文化、倡导公众美学生活”为使命,以“拙存吾道、玉汝于
4、成”为发展理念,成为再现中华玉文化的一个实体文化空间,而文化的再现除了广告媒体的潜在影响力之外,实质是空间所展示的文化的品质与环境,而这种通过经营者的文化手段所打造的文化内涵才是展示和改善文化外在表象的基础。从微观层面看,拙玉馆中的中华玉文化再现是消费者通过对空间实体中环境、文化与品质的感知后产生的。通过访谈以及各种社会文本资料的分析发现,消费者对拙玉馆的感知与认同主要体现在对其空间的环境设计与氛围营造、商品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以及馆内人群品质的感知上。空间环境、商品文化和人群品质三个纬度是审视消费者对拙玉馆感知和认同的切入点。 消费者对于拙玉馆实体空间的感知主要体现在对音乐、空间格局、灯光以及香
5、味等有明显涉及氛围营造功能的环境要素的感知上。即体现在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体验上。环境氛围的营造充分调动了消费者3的感官体验,消费者过去对传统展馆的感知经验成为突出拙玉馆差异性的参考,使其在进入拙玉馆后有明显差异的感官体验,从感受上得到更舒适的享受,从而促进消费者形成基于感官体验上的空间认同。 消费者对拙玉馆文化的感知主要体现在对其区位和中华玉文化的解读上。一方面,拙玉馆位于泉州市源和 1916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内,拙玉馆的开业,也必然离不开文化标签。正如哈维所言,城市的发展必须调动起文化的作用,使文化成为“引诱资本之物(Lures for Capital) ”。而拙玉馆的区位在文化创意产业
6、园区内,不仅是文化产业集中的地方,而且可以把传统的中华玉文化与创意产业相结合,因此,消费者对拙玉馆的区位感知中融合了传统文化与创意经济。 在拙玉馆,消费者对人的认同主要体现在对经营者、服务员以及其他消费者的认同上。研究发现,消费者通过对空间的感知,产生对经营者较大的认同感。拙玉馆作为一家私人收藏会馆,从会馆的占地面积到内部空间设计以及所有展品的品质,都是一般个人很难做到的,这种感知增加了消费者对经营者的尊重感,进而转化为对经营者的认同。另一方面,在拙玉馆内,所有的展品都被赋予文化属性,产品的附加值得以提升,在这里,消费空间追逐利益的本质在消费者对空间的解读中被弱化,资本特性被文化特性所掩盖,消费者通过对空间的感知形成对经营者的认同。 经营者突破传统展馆的功能,引导消费者的消费品味,运用文化手段,从空间设计、产品选取、形象塑造等方面,将拙玉馆形塑为身份和品味的象征,重构成一个中华玉文化的微观缩影,同时也是一个具有品4味的文化空间。而消费者通过对拙玉馆的空间的感知,也认同了这种新的消费空间,这种认同包括对实体空间环境、文化以及人群的感知和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