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两宋时期帝王年号漫谈年号是用以纪年的名号。中国历史上用年号纪年,开始于公元前 2世纪西汉武帝时代,一直延续到 20 世纪初中华民国成立,才基本代之以今人所熟知的公历纪年。人们在一些历史文献和一部分文物资料中,常常会遇到有关年号的问题。 从西汉武帝开始,帝王即位一般要重新纪元,每次纪元都有一个年号,如唐高祖李渊在位时年号为“武德” ,太宗李世民登基后,改元,年号为“贞观” 。现在,人们所熟知的是明清时期帝王年号,如明太祖朱元璋年号“洪武” 、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 、明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 、清圣祖玄烨年号“康熙” 、清高宗弘历年号“乾隆”等,基本上是一帝一年号,简单易识,人们已习惯用年号来
2、代称明清皇帝,这些年号也就日渐家喻户晓了。而明清以前,多数帝王在位期间不止一次改元,频繁者甚至拥有十多个年号,如汉武帝在位 54 年有 11 个年号,唐高宗在位 35年有 14 个年号等,因其众多,令人眼花缭乱,难辨其对应帝王及先后顺序,颇令人头痛。不过,透过纷杂的表象,当人们认真审视这些年号的时候,往往会发现它们并不是一些简单的文字符号,一些年号的由来还颇有讲究,下面就以两宋时期年号为例略述一二。 两宋时期,始于 960 年赵匡胤代后周称帝,终至 1279 年卫王赵?m 政权的覆灭,历时三百多年,先后有 18 位帝王在位,年号共计 57 个。宋代多数帝王拥有三个以上的年号。一般来说,在位时间
3、长的帝王拥有的2年号较多,如北宋仁宗在位 41 年(10231063 年)共有 9 个年号,南宋理宗在位 40 年(12251264 年)共有 8 个年号,北宋徽宗在位 25 年共有 6个年号等。但是,南宋时期的高宗却显得较为特殊,他在位时间长达 36年(11271162 年),却只用过两个年号建炎、绍兴,其中“绍兴”年号历时近 32 年(11311162 年),在明清以前诸帝王中也算得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了。 通过某些年号,人们常常可以窥见一些历史的影子。仁宗在位初期,年号曾为“天圣” “明道” ,从字面上看,天字可以解为“二人” ,天圣即为“二人圣” ,明字可以解为“日月并” ,即反映了仁
4、宗初年章献太后临朝称制与仁宗共执权鼎的史实。一些年号记录了当时国家所处的困境与面临的危机,如康定是仁宗时的又一年号,对应的史实为:元吴反叛,边陲军务紧急,朝廷上下一时忙于平叛。与之相仿,北宋末帝钦宗临危受命,年号为靖康,对应了当时金兵大举南下、危及东京的险峻局势。北宋中后期,围绕王安石变法问题,政坛几经动荡,党争不断。这种现象也反映到年号的制定上来。神宗去世后,哲宗即位,宣仁太后临朝称制,斥逐变法人士,尽废新法,史称“元?v 更化” 。宣仁太后去世后,哲宗亲政,一心恢复神宗朝变法意旨,遂改元绍圣,表明“绍述”神宗之“圣”的决心。徽宗即位初,钦圣太后临朝“听政” ,她在政治上同情元_佑旧臣,对变
5、法也不感兴趣,但行动上与宣仁太后不同,采取的是一种折衷调和的办法, “以元祜、绍圣均为有失,欲以大公至正消释朋党” ,遂改元建中靖国,兼用新旧两党共议国事。 年号取意,往往字字斟酌,煞费苦心。如神宗在位时期,欲罢熙宁3年号改元,大臣初步商议后,进呈“美成” “丰亨”二名,神宗斟酌再三,指斥美成“羊大带戈” ,丰亨的亨“为子不成” ,不宜采用,最后才议定丰亨“去亨加元”而成“元丰”年号。我国古代帝王年号多用吉言嘉字,寓祥瑞之意。综观两宋时期年号,使用较多的字有“?v”(景?v、皇?v、嘉?v、元?v、淳?v、宝?v、德?v), “和”(至和、政和、重和、宣和),“兴”(乾兴、绍兴、隆兴、祥兴),
6、 “熙”(雍熙、淳熙、绍熙、嘉熙)等等。 年号的制定常常反映出后世帝王追崇前贤、思继先烈的状况。如哲宗朝“绍圣” 、徽宗朝“崇宁” ,分别取“绍述”神宗之“圣”和“崇尚熙宁”之意,是哲宗、徽宗二帝主张变法改革,继承神宗政治遗产的体现。南宋时期年号追崇前贤的现象则更为突出:孝宗朝有年号隆兴、淳熙,隆兴即取建隆(太祖年号)绍兴(高宗年号)之意,表明孝宗务隆兴之政的雄心壮志;淳熙意为“致淳化、雍熙(二者皆为太宗年号)之美也” 。光宗朝年号为绍熙,一说“将绍淳熙(孝宗年号)之政” ,一说“法绍兴(高宗年号)淳熙(孝宗)” ,表明当时君臣对南宋初期两位帝王的肯定与继承态度。宁宗即位初,君臣锐意改革,重整
7、国事,取法庆历(仁宗年号)元?v(哲宗年号)故事,遂议定年号为庆元。后来又有年号为开禧,思继开宝(太祖年号)天禧(真宗年号)之政。 年号的制定确实颇费周折,而使用过程中一旦发现存在着某些问题,诸帝王常常会毫不犹豫地改元,出台新的年号。中国封建社会里,年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称为“奉正朔” 。一个政权若使用他政权的年号,会被视为是藩属、臣服的表现,历史上很多人民起义就曾自己命名4年号来对抗帝王所谓的“正朔” ,而诸帝王议定年号时往往也强调“须古来所未有者” ,很忌讳出现与他政权重复的年号。如太祖朝曾用乾德纪元,平蜀后,有宫人人掖庭,其奁镜背后有“乾德”之号,太祖很是惊讶,询问后才知前蜀王衍曾
8、用过此年号(919924 年),不禁“叹宰相寡闻也” ,后改元为开宝。徽宗末年有年号为重和,诏令发布之后,有大臣反映契丹政权曾用过此年号(辽兴宗时年号,当时实为重熙,后避天祚帝名“耶律延禧”而追谓重和),遂改元为宣和。孝宗即位后改元隆兴,第二年王瞻叔为参知政事,提及徽宗末年赵谂谋反时曾计划用隆兴纪元,孝宗“愕然” ,派专人调查,果有其事,遂于次年改元乾道。另外,当国家遭逢某些变故时,封建君臣也往往归咎于年号的不合时宜而改元。如仁宗曾用年号宝元,后遭逢赵元吴反叛事件,因赵元昊弃宋国姓改姓元氏,当时朝廷上下都称继续用宝元纪年不妥,遂改元为康定。诏令发布后,又有好事者提出“康定乃谥尔” ,不甚吉利,
9、第二年又改元为庆历。按五德终始学说,宋朝为火德,南宋高宗即位后,改元建炎,即取意“火德中微故也” ,后遭逢苗刘之乱,时人议论“炎字乃两火故多盗” ,遂避讳而改元为绍兴。 古人多相信谶纬之说,认为一些重大变故在发生之初即已被预示过。两宋时期的一些年号也被视为诡异的“谶语” ,其中不乏后人附会牵强之说,但与史事对应,却也有些惊人的巧合。太宗曾用年号太平兴国,有人解字说是“有一人六十卒” ,而太宗终年 59 岁,当真没跨过 60 岁门槛。徽宗崇?年间,铸年号于钱上,模字由当权的蔡京题写,蔡京写崇字时,“自山字一笔下,宰字去心,时人传谓有意破宗,无心事国 ”,讽喻5蔡京乱政国事衰弊,而细观北宋亡国始末
10、,蔡京的确难辞其咎。徽宗最后一个年号是“宣和” ,有人离合“宣”字为“一旦宋亡” ,认为它预示了北宋的灭亡。钦宗年号靖康,有人解字谓“十二月立康王” ,的确,北宋亡国后,就是康王赵构即位,才开启了南宋历史。南宋宁宗有年号为嘉泰,时人解字曰“士大夫皆小人,有力者喜” 。对应史实,权臣韩?腚薪琛扒煸?党禁”之机,打击政治上的反对派,把赵汝愚、朱熹、彭龟年等五十多个道学名流扣上“伪学逆党”的帽子,已死的追夺官爵,未死的革职流放,所有道学门徒及其同情者一律剥夺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等,对士大夫的打击特别严重,同时,韩?腚斜救说娜坪偷匚环伤偕仙?,累官至太师、平原郡王、平章军国事,位在宰相之上。 年号命名的诸多曲折与典故不只两宋时期才有,其他朝代也存在类似状况。 “留心处处皆学问” ,希望更多年号的文化意义能被发掘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