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论地方戏的创造力【摘 要】在人们审美日趋现代化、多样化的今天,一系列问题困扰着地方戏曲剧种的生存,能否得到大众的认可,引领大众审美是地方戏生存和传承最重要因素,戏曲艺术要长盛不衰、焕发青春,其创造力至关重要。 【关键词】地方戏;创造力;创新;大众;价值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025-02 据 2008 年第 4 期半月谈内部版的调查,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曾有地方戏曲剧种三百多个,到 2008 年,全国大约有 60-80 个剧种生存状态尚好以外,其他多数剧种已实际消亡或濒临消亡。认真查找不难发现,其原因是剧种缺乏创造力。如:
2、有些剧种本身不成熟,还处于发展的初期,表演上没形成规范和特色,但又不主动寻求创新发展之路;一些地方戏缺乏好剧本但又不去寻求、编写新剧目;小剧种剧团没有“大腕”演员,没有“角”充当领军人物;剧种缺乏创新思路,过于“小众” ,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总而言之,由于缺乏创造力,演出没有市场,直接导致其消亡或濒临消亡。 一、地方戏的价值 地方戏是遍布全国各地,具有鲜明的区域、民族特色的戏剧种类,它是独具各地地方方言、民族语言、声腔、表演特色的艺术形态,糅合2了各地的思想观念、宗教情怀、艺术审美等要素而表现出综合性的艺术样式。地方戏曲通过舞蹈、歌唱、叙事,弘扬真善美的价值理念,具有“戏亦载道”的文化精神
3、与功能作用,以及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一)地方戏的文化价值 廖奔先生说:“中国当下的任何地方剧种,无论它的覆盖面、观众群、影响力大小,也无论它的历史长短、积累厚薄、特征强弱、美学形态完善与否,都具备同等的人类文化形态价值。 ”不同区域的地方戏都集中了当地民众的精神思想、情感表达、审美情趣、娱乐走向、文化主体,在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或多或少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实,各地方戏中不乏有诸多独具地域文明和独特思想文化内涵,反映一方民众独特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剧目。如:北京曲剧四世同堂讲述了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侵华日军的铁蹄践踏着古老的北京城,小羊圈胡同的十几户居民平静的生活被打乱了。身为四世之尊的祁
4、老太爷是一个倔强、正直,令人尊重的长者,八国联军打进北京的阅历,使他懂得了国家民族大事上的是与非、爱与憎。 四世同堂在内容上反映了忠孝节义,以及全民共同抗日的爱国热忱。体现了作家老舍先生的大爱精神,激发了观众的爱国热诚。 在十六届上海国际艺术节上,玉溪市滇剧院新编大型滇剧水莽草也颇受好评,该剧是玉溪市滇剧院成立后打造的第一部滇剧,历经两年不断修改、提炼、创造而成。内容讲述的是一对势不两立的婆媳,因为婆婆不知情地喝下了“毒草水” ,媳妇不敢声张,将秘密藏在心间。从此3媳妇因为后悔、害怕、愧疚,对婆婆尽心尽力、百依百顺,没想到婆婆也因为媳妇的变化,开始反省自己,原本水火不容的两个人,变得相互容忍、
5、关爱,惹得邻里都将她们作为典范来夸赞。媳妇面对婆婆生命的倒计时,经历了侥幸、害怕、内疚、悔恨到想尽一切办法要挽救婆婆的性命,甚至最后不惜在阎罗地府以生命交换,在人性善本能的洗礼中,婆媳进行了一场撼人心魄的灵魂忏悔和救赎。剧中把“婆媳关系”的老题材写出了新意和深意,从婆媳关系衍生到对自我、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现代性探讨,进而对人性深层次的拷问,让观众在喜闻乐见中得以思考,关注现实,紧扣时代脉搏。 (二)地方戏的社会价值 地方戏具有地方性的特点,有创造力的地方戏弘扬地方文化的鲜明个性;饱含着当代文化的大智慧;适应今天人们新的美学趣味,融入大众,当受到大众喜爱和欢迎的时候,就会创造出独有的社会价值。
6、1.提高大众审美情趣,提升各地区同胞的生活质量 如今社会,公路、民航、高铁已四通八达;电话、手机、互联网无处不在;广播电视、电影、网络可以把任何演出直接展现在每一个人的面前;话剧、舞剧、音乐剧突飞猛进的发展也占据了部分娱乐市场。虽然人们的精神生活非常丰富,但独具地方特色的地方戏仍然能以其独特的方式提高大众审美情趣。戏剧艺术是近距离的表演,演员与观众在一个空间里展现和欣赏,观众也参与了再创作,这就是戏剧的魅力。所以随着大众文化欣赏水平的提高,戏剧的观众群在不断回归,在很多大城市,看戏已经成为很多老百姓常态的文化消费。 4近期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精?A 本在贵州省国际会议中心上演。此版本改编自明朝汤显
7、祖作品牡丹亭 ,由台湾作家白先勇先生主持制作。牡丹亭主要描写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老剧新演,原作共55 折,白先勇将原作进行改编,取其精华删减至青春版牡丹亭29 折,表演的精华本又在此基础上精选了 7 折,让贵阳观众在 3 小时内领略到此剧最经典、最唯美的部分,给人予美的享受,观戏后一些之前没有看过昆曲的年轻人萌发了对戏曲的兴趣,表示还会找机会看昆曲。 2.推动地区旅游的发展,拉动地方经济 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以地方戏为依托,丰富当地文化内涵,提升当地文化品位,升华旅游活动的质量,推进与外界文化的交流。如今,旅游已经成为人们一种主要的娱乐休闲方式,各地旅游业为吸引游客,都打出文化牌,白天游景
8、点,晚上看演出、看戏已逐渐成为一种模式,人们也乐于在游山玩水之余了解当地人文艺术。地方戏作为支撑可以丰富旅游项目的文化内涵,其实旅游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文化活动,没有文化就没有旅游,文化是旅游的目的和结果;地方戏集文学、美术、音乐、民俗、宗教等为一体,是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是特定区域或民族的审美趣味、思维方式、伦理价值、历史观念等具体的感性显现和文化表象。因而,将其纳入旅游开发中,可以丰富其旅游项目,延展旅游活动的内涵,使旅游活动向纵深开掘。 地方戏作为旅游产品进行开发,一方面丰富了旅游内容,使游客超越单纯的视觉观赏向体验深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游客通过这一动态表象,穿越时空,追忆旅游地的
9、历史文化形态。同时地方戏具有大众化、5娱乐化的特点,游客能借助观赏的机会,舒缓旅途中带来的疲惫,这也是旅游作为娱乐活动本质的体现与实现。另外,地方戏作为旅游资源或产品进行开发的同时也获得演出空间,在此基础上还能有一定的经济收入,解决演员的就业问题。 二、创造力是地方戏的生命力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例如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更新技术,发明新设备,创作新作品等,都是创造力的表现。 地方戏创造的过程首先要坚持戏曲本质规律与特点,处理好戏曲表现真善美和批判假恶丑;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对立统一。其次还要注
10、重挖掘表演传统剧目和创新剧目、传承流派和创新流派并重发展。地方戏曲艺术要保持长盛不衰和焕发艺术青春,首当其冲是要有自身的创造力,要不断更新其艺术手段、改编更新剧目,要与观众心灵相通,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和审美需求。 戏曲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加以变革的活态演出。地方戏曲之所以能流传到现在,经历了三次变革。第一次是元杂剧对宋金杂剧的变革;第二次是昆山腔对杂剧的变革;第三次是板腔体梆子戏对传奇的变革。纵观戏剧发展史,部分地方戏曲之所以能活跃在舞台上,延续到今,就是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吸收民族的、民间的,甚至外来的艺术营养,推陈出新,根据观众需求不断再创造,能满足大众审美需求。剧种如果不能贴近现实生
11、活,不能反映多数人的感情,不能与时俱进地对戏曲再创造、再加工,难免要衰落,甚至会消亡。 6三、对地方戏创造力的浅思 创造力是地方戏的生命力,其发展的首要前提是创新,但怎样在遵循自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使艺术形式符合“以歌舞演故事”这一戏曲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创新是地方戏必须面对的,也是值得深思的课题。(一)在继承中创新,遵循特定的艺术规律,尊重其本质的规定性 继承与创新是对立统一的,没有继承就谈不上创新,当地方戏濒临危机的时候我们的出路之一就是创新,不忘本,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猿止盼?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京剧在它二百多年的演变史中从来没有凝固化
12、,从徽班、汉调的二黄西皮到吸收梆子、昆曲,到改良新戏、时装和古装新戏,一直到现代戏,创造出日益丰富的表演手段和日益增强的舞台表现力。 解放初期,很多昆曲戏班已经沦落到难以支撑的局面,北方许多人已经不知道昆曲为何物,1956 年浙江昆剧团创新的昆曲十五贯进京演出获得成功,昆剧因受到重视而出现发展势头,周恩来总理因而誉之为“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 。20 世纪 50 年代初,昆曲重新崛起,21 世纪开端青春版昆曲再次耀目。 地方戏的历史就是不断在继承中发展变化提高、不断推出各时代的代表人物、代表剧目和唱腔流派的历史,地方戏只有不断继承与创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二)在创造中发展 7地方戏曲普及要
13、发展,就要“走出去” ,这个“走出去”不仅包括走出本地区,使一个地方剧种的影响力辐射到更广阔的空间,还包括走出专业剧院,力求通过更丰富的形式传播曲剧的艺术魅力。 从小众到大众,戏曲专家朱恒夫教授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国戏曲从诞生起就是最广大的劳动人民的艺术,具有民间性的突出特点。所以,中国戏曲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在于回归民间,使戏曲重新具有民间性的特点,说老百姓的话,表现老百姓的思想和生活,尊重戏曲规律,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只有为老百姓接受的戏才是好戏” 。 地方戏的创造功能就是迎合大众审美习惯,适应市场需求,对传统适度的挑战。树立正确的传承价值观,表现真善美和批判假恶丑的统一、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统一。 当地方戏以鲜明的地方个性、饱含当代文化的大智慧,弘扬主流价值、引领大众审美、传播核心价值观,具有担当意识和公信力,真正起到传递精神、倡导价值、引领审美、传播正能量的作用时,就是地方戏再度繁荣之时。 参考文献: 1廖奔.为地方戏说几句话J.中国戏剧,2011(6). 2百度百科“地方戏”词条. 3廖奔.论地方戏J.戏剧艺术,2011(4). 4赵山林.中国戏曲观众学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5刘俊鸿.地方戏发展刍议J.艺术百家,2003(1). 作者简介: 8成荣蕾(1982-) ,女,布依族,副研究馆员,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文化、民族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