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没有结尾的故事或许是因为我的父母都是教师,所以他们都十分了解和重视知识对于改变一个人命运的重要性。1997 年夏天,我 9 岁那年,母亲以我的名义向中国希望工程基金会发去了一个包裹和一张汇款单包裹里是我已穿不上的旧衣服和已经用过的教材等等,汇款单上是 4000 元钱。按照希望工程的程序,资助者只需用 400 元就可以供养一个贫困失学的孩子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其他费用由国家承担)。 不久,我们果然收到了希望工程基金会的回音。在回信里还夹着一张卡纸,卡纸背面记录的是与我们结成“对子”的失学孩子的信息: 姓名:小亮(化名)性别:男年龄:11 岁就读年级:XXX 联系地址:XXXXX 鸿雁传书 就这
2、样,我们和一个素未谋面的科尔沁大草原上的孩子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因为当时小亮的家庭根本没有什么通信设备,这种联系就只能靠书信。而且就是写信,我们也能看出信纸对于小亮来说是个大问题他的信纸大都是从作业本上撕下来的,浅浅地印着一条条横道线,很薄,还有点发黄。小亮的那些信里满是错别字和前言不搭后语的语法错误。一封信我们往往要读上三四遍才能大概了解他的意思。但即使这2样,每次收到那从遥远的内蒙古大草原寄来的信,我们一家人还是像收到了节日礼物一样欣喜。 敖包相会 2000 年夏天,我们一家人坐火车来到了内蒙古通辽市我们要去访问小亮的家。 按照小亮之前寄来的一封信的“指导” ,我们先是从通辽坐火车到达草原
3、边缘的一个小县城,然后在那儿找一种被他们当地人称为“525”的车。据那封信说,我们只要告诉车主“去小亮家” ,或者车主还不明白,就说“去小阿拉坦巴根家” ,车主就一定会将我们送到他家门口。 半小时后,当我们的 525 驶出县城时,上面包括司机已经坐了不下10 个人引擎盖上、前后排的夹缝中都有乘客。 夕阳西下时,我们终于顺利地到了小亮家。我们还在车上,就从车窗看到一群人拥到小亮家院门口。他们是小亮的家人。 这是小村子里边缘的一处人家,房子的背后就是一望无际的沙地。沙地上长着稀疏而短小的草。小亮的家是用泥土垒起来的。除了炉灶所在的地方被隔开成为一个小间,其余的空间便没有任何分隔。 迎接我们的有小亮
4、的父母、哥哥、姐姐和弟弟,却唯独不见小亮。经过一番艰难的汉语加手势的询问我们才明白,这一家人早让小亮骑着马上路迎宾了。 果然,不久院子里就有了动静。金色的夕阳中,一个少年牵着马进3了院子。他个头挺高,虽然偏瘦,却绝不纤弱。行动言语间还带着一点马背上的民族的剽悍一好一个蒙古族的少年! 开始的拘谨过去,很快我们两家人像多年的故交一样,放松自然地坐在晚餐桌旁了。 晚上,我们大家围坐在炕上聊天。小亮的爸爸以前是村里的会计,多年前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再干了。大概是从那时起,小亮的家庭一步步陷入了困境。小亮在家里排行倒数第二,他和弟弟都是靠着“希望工程”才上的学。更幸运的是,小亮的弟弟学习成绩优异,小亮则在体
5、育运动方面表现出很大的潜能。他们无疑是这个贫困的家里最大的希望。 第二天早上,我们坐着头一天的 525 离开了小亮家。 走出草原 从此,两家人的联系更加紧密了。 小亮初中还没有毕业,就被中心校的体育老师推荐去赤峰市参加了市一级运动会,并获得了多个奖项。赤峰市林东体校的老师一眼便看中了他。 体校已不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小亮的学费无疑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但父母几乎没有半点迟疑,我们要送小亮上大学!就这样,小亮终于走出了茫茫科尔沁大草原,进入赤峰市体育专科学校篮球专业。 小亮到赤峰市上学后,我们还在不断地通信。从小亮的信中,我们看出他的汉语水平越来越好了,交流不再那么困难。更重要的是,我们4看得出他对
6、来到“大城市”的喜悦与新奇,对迎接生活的热情与欢喜 就这样过了 3 年,小亮毕业了。父亲在网站上四处为小亮投简历,但是因为专科学校的学历太低,工作很难找。急于想挣钱贴补家用的小亮后来在赤峰市成为一名建筑工地上的临时工。 我知道这个消息时,曾经很沮丧地对母亲抱怨:“供了这么多年学,他还是去工地上搬砖了。那他和他那些没上过学的哥哥们有什么不一样?我们花钱虽然不是为了他报答,但这算个什么结果?!”母亲想了想,很平静地说:“不一样。学了知识,眼界就不一样,想法就多一些。有一天机会来了,就会脱颖而出。 ” 受助儿童何去何从 一天,电话铃声响起,电话那头的小亮,已经能说一口流利的带着东北口音的普通话。 “
7、阿姨,我这儿有一个发财的机会” “小亮,这是典型的传销,不能沾!”母亲放下那个沉重的话筒,很长时间说不出话来。 几周后,电话又响起来了。 “阿姨,我想借点钱” 终于,小亮彻底不来电话了,我们 10 年的联系就这样断了。 不知道这是不是故事的尾声,如果是,那这 10 年无疑是一幕悲剧。 我常常想,10 年前的那个午后,如果我们一家没有给希望工程基金5会寄去那一封信,小亮也许现在还骑着骏马驰骋在科尔沁大草原上,小亮真的需要走出草原吗?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蒙古族少年来说,陌生的城市一定比放牧的生活好吗?当小亮还没有足够的经验来掌握自己的新生活时,生活却提供给他一个绝好的“机会” ,将他送到了陷阱的边缘,而这个单纯的蒙古族少年,怀着对改变命运的急切渴望和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头也不回地跳了进去。 我不知道曾经接受过希望工程的那些孩子现在都在哪里,在经历怎样的生活,我也不知道他们今天的生活与希望工程的帮助有多大的关系。我只希望每一个希望工程的孩子都有一个更好的归宿与前途。 而对于小亮,我只能祝他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