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电视新闻失实现象.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111151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议电视新闻失实现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议电视新闻失实现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议电视新闻失实现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议电视新闻失实现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议电视新闻失实现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浅议电视新闻失实现象众所周知,事实是新闻的本源,然而不无遗憾的是,在我们的实践中,虚假新闻成了新闻传播中的一个痼疾。在各种新闻媒介中,电视报道能够把事件现场以画面的形式再现于观众面前,满足观众亲眼所见的愿望,无疑是最值得信任的。然而,多年来电视报道画面失实现象却长存在,组织拍摄、扮演重拍、张冠李戴等“手法”不但严重影响了报道的可信度,也败坏着观众的胃口,影响着整个电视媒体在观众中的公信力。而且,在激烈的新闻竞争和高新技术普及的情况下,为了追求画面的戏剧性和感染力,新闻造假手段越来越隐蔽,利用率越来越高。本文将简略分析当今中国电视媒体较常见的几种新闻失实现象,以期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 导演

2、新闻 2003 年 10 月 28 日,在某电视台一档社会新闻栏目中,出现了一条这样的新闻:在喧闹的城市街头,一名年轻男子突然倒在地。随着他身边女友的哭喊,路人展开了一场生命大营救。在施救过程中,一位路过的医科女大学生还毫不犹豫地对晕倒的男子做了人工呼吸。之后,在大家的帮助下,晕倒的男子被送到了医院进行紧急抢救。 应当说,这是一条难得的好新闻。整个新闻现场感极强,画面动感2十足,不仅充满了悬念,还洋溢着一种感人肺腑的精神力量。然而,一些细心的观众在看完新闻后就会产生诸多疑问:其一,这是一条突发性新闻事件,在事先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记者何以能够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拍到画面呢?其二,此条新闻以记

3、者的三次出镜所提出的三个设问来贯穿:“该男子突然晕倒了,路人会有何反应呢?” “到了医院没钱治疗,医院会采取何种态度呢?” “众人对此现象怎么看呢?”在如此紧张的生命救助过程中,在年轻人的安危牵动着现场无数人心灵的氛围之中,出镜的女记者何以只是关心路人的反应、关心医院的反应、关心众人的看法,而唯独对年轻人的安危置之不顾呢?其三,整个新闻中,画面的拍摄角度极为丰富,在事件刚刚发生时甚至还有一个从高处(至少是二楼以上)俯拍的全景画面。莫非记者特意准备了两台摄像机?其四,病人被送到医院后,医生在面对一个突然晕倒的病人时,何以能够如此从容不迫、按部就班?当然,产生种种疑惑的观众毕竟只是少数,在节目播出

4、之后,更多观众给电视台打去电话,表达他们对热心救助场面的赞赏。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此栏目还作了追踪报道,对当时奋力救人的热心人一一进行了寻找并作了采访。 毫无疑问,这条新闻使得整档栏目获得了很高的收视率,可事实上,这是一条由电视人策划出来的彻头彻尾的假新闻。那名突然晕倒的年轻男子和他女朋友是某大学艺术专业三年级的学生。他们被告知电视台正在制作一个旨在了解市民善良热心程度的调查,要找演员来帮助他们完成。在获知他们的真实身份将在节目中点明之后,他们开始面对着摄像机进行了一场生动的表演 3这种导演新闻的手段实际是采用欺骗手段来获取高收视率,是对受众知情权的忽视和愚弄,受众一旦了解到事件的真相,可能产生

5、被捉弄的感觉,进而对新闻工作者和媒体决策者的道德水准和信息传播的目的产生极大的怀疑,媒体的公信力也会受到极大的伤害。 摆拍重演 为了加强可看性,一些新闻节目靠摆拍或重演的方式再现新闻事件现场,然而正是这些看似“出彩”的片断,让观众感到虚假做作,也破坏了整个节目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2003 年 6 月底,某地方电视台在新闻栏目中播出了一条消息,报道了某大学在某地农村举行暑期科技扶贫活动。画面上,几十位农民冒着雨端坐在室外,认真聆听大学生们给他们传授施肥要领。而事实上,这几十位农民是被村干部硬留下来“支持记者工作”的。即便一些观众看不出这些场面是“做”出来的,至少在场的农民会产生这样的感觉:电视报

6、道都是假的,都是这样拍出来的。像这样组织拍摄的现象在当今中国电视新闻中可谓比比皆是。1992 年某电视台播出了这样一条新闻:一个 9 岁儿童被车撞伤后又被肇事者遗弃在路旁,一位警察发现后喊来车辆送往医院抢救。在新闻画面中,还出现了这位警察抱着受伤小孩急匆匆奔向抢救室的镜头。警察送小孩去医院的新闻是真实的,然而呈现在观众面前的镜头却是按记者要求“重演”的。 应当说,造成“摆拍重演”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长期以4来制作观念上的误区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早期的新闻是用电影胶片拍摄完成的,技术上的局限造成一次性真实拍摄有相当难度,加之早期新闻的目的和功能多数是宣传教育而并非信息的传递,于是许多新闻

7、工作者认为组织拍摄是理所当然的,而且这样的观念代代相传,延续至今。可以说,用电影的观念来进行电视新闻的制作,是电视新闻画面失实的主要原因,它暴露出一些电视新闻工作者对新闻规律和新闻基本原理缺乏了解,对电视新闻制作本质的认识上存在误区。 割裂素材 由于播出时间的限制或其他原因,访问对象的谈话不得不经过删减剪接。而在这种剪接过程中,一些新闻工作者违背职业道德,通过同期声剪接让报道扭曲访问对象的原意,造成报道的失实。英国新闻学教授安德鲁?博伊德曾在他的著作广播电视新闻教程中举过一个实例:记者:你赞成死刑吗?访问对象:这很难说。是的我想在某种情况下应该判死刑,但是不管那人做了什么事,夺取一个人的生命总

8、是令人难受的事。如果你处理的是一经释放还可能杀人或强奸的杀人犯或强奸犯我不知道,也许应该把他们处以极刑。但是总有一些人,他们确实痛悔他们的所作所为,而且也在坐牢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他们有可能改变。但是另外一些人,那些控制不住要杀人的狂躁症和狂热症患者他们威胁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安全,但是,话又说回来,设立监狱不就是为这个? 5可以看出,访问对象实际上表明了对设立死刑的犹豫和左右为难。然而,记者在编辑时断章取义,结果完全不同。 访问对象:是的一经释放还可能杀人或强奸的杀人犯或强奸犯应该把他们处以极刑。那些控制不住要杀人的狂躁症和狂热症患者他们威胁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安全 很明显,这样的编辑让观众认为访问对

9、象的意思很明确,即强烈而肯定地赞成和呼吁死刑。 在我国的电视新闻制作中,一些记者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任意割裂影像素材,歪曲访问对象的表述,甚至从访问对象的一句话中抠出几个字。一个极端的例子是:某电台一次关于养狗的访问中,记者问采访对象养狗好不好,被访者本来说:“不好。”可出来的新闻里,竟然变成了被访者说:“好。 ”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画面移植 电视新闻失实的另一种表现是画面编辑“移花接木” ,以彼时的画面表现此时的成效,以甲地的画面表现乙地的事实。在 2000 年冬某电视台播出的一条新闻中,大雪中机场的画面用的全部都是往年的画面,结果漏洞百出,不是机场建筑不符,就是雪景不同。虽

10、然新闻并没有违背事实,但“穿帮”的镜头却给观众造成新闻虚假的感觉。 因此,电视新闻工作者要尽可能避免观众对画面产生误解,必须明确告诉观众,哪些是真实发生的,哪些不是;哪些是现场画面,哪些是6资料镜头。 探求事实并予以证实是新闻工作的基础,新闻记者的每一次有意或无意的欺骗行为,都会导致新闻媒体在公众中失去信任。在这个消费时代,新闻节目的收视率固然重要,但如果为此而放弃了对新闻真实的追求,新闻事业将面临灭顶之灾。正如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总裁理查德?萨伦特所说:“我们必须意识到,新闻部不是娱乐行业,不能像制作文娱节目和编写小说那样天马行空或者用那种方式使用配乐和标点,这至关重要。这也许会使得电视新闻

11、稍逊风趣,但事实和真理本来就比小说和戏剧要来得枯燥和琐碎,我们既然与事实和真理打交道,就不得不付出代价” 。 从新闻记者每年进行的“十大假新闻评选”可以看到,近年来新闻造假不仅数量多,几乎涉及到新闻报道的各个领域,而且新闻造假手段也更高明,让人真假难辨。在高新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从线性编辑方式到非线性编辑方式,从单一图像剪接到图像、语言、音乐、音响、字幕等复合剪接,从实景拍摄到数字影像生成。当以假乱真的技术足以方便快捷地“制假报假” 、混淆视听时,留给我们的最后一道防线,也许就是新闻工作者的良心和新闻媒体的责任感。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注释: 海曼、韦斯廷:公平报道的美国经验第 81 页,汕头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