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国家观浅议.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111230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墨子国家观浅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墨子国家观浅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墨子国家观浅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墨子国家观浅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墨子国家观浅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墨子国家观浅议摘要 本文从墨子关于国家的职能和国家管理机构的设置、国家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入手,探讨了墨子关于国家观的基本主张。墨子的国家观虽然带有空想色彩。但其首创性启迪了后代思想家,他提出的“尚贤”和“君民通约”的观点对后世争取平民权利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 墨子;管理;国家观;义利观 墨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面对战争频仍、百姓颠沛流离的社会境况,墨子提出了以发展经济、增加人口为主的国家职能说。同时,对于国家管理人员的产生和国家机构中的君臣关系,他也表达了独特的见解。本文拟从墨子的国家职能观点和政治体制的建立两方面着手进行探讨,接着对其国家观的特点和意义进行分析。 一、墨子关于国家职

2、能的观点 墨子认为国家的职能是“富贫、众寡、定危、治乱” ,即发展经济、增加人口、稳定社会治安和维护世界和平。墨子认识到在当时物质匮乏的时代,当务之急是增加社会的财富;要增加社会财富就不得不增加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人,就不得不提供一个和平安定的国内、国际环境。2(一)“富贫”的生产观 墨子认为包括粮食在内的社会财富的充足对国家的统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国家富,财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宁无忧” 。墨子看到社会财富直接关乎社会稳定,但应当指出,物质丰富程度与社会安定程度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墨子认识到了物质生产的重要作用,但是却将之夸大了。也许这种夸大在当时是有积极作用的,在当时重视掠夺而轻视生产

3、的背景下,这种夸大的宣传应该更有助于引起好战国君对生产的重视。 墨子认为物质财富都是人创造的,不是上天赐予的,不是命定的。而人要维持自身生存就必须忠于职守、各尽其职, “上强听治,则国家治矣;下强从事,则财用足矣” 、 “君子不强听治,即刑政乱;贱人不强从事,即财用不足” ,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就是人人尽职,就是“强”。 “强”代表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充分体现了人之为人的根本,体现了劳动的重要性和决定性作用。墨子提出“强”的观点,破除了对恶劣自然的畏惧心理,表现出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对征服自然的空前信心。人的存在和发展与命运安排没有关系,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可以用积极的态度“强”的态度,去实

4、现、去解决。 (二)“众寡”的人口观 在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推广和牛耕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大规模地开垦荒地、兴修水利、进行农业生产成为可能,这就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口投入到农业生产中来。同时,频繁的战争也要求有大量的人口投入到战争或者相关后勤服务中。墨子看到了这种对人口的需求,因此将人3口的增加提高到相当的高度。墨子的人口政策没有正面提出主张,而是通过反对不利人口增长的政策来表现的。 墨子认为当时有三大因素影响了人口和财富的发展,首当其冲的就是战争。每当战争来临,农民被征服兵役,累死、战死的不计其数,直接造成人口减员。影响人口增加的第二大因素是奢侈的葬礼。当时的丧葬习惯是天子或公卿、大夫死亡后要有

5、大量的人口被杀以陪葬。此外,厚葬久丧制度使处于国家、宗族统治下的人终日忙于为各色人等守孝节哀,无暇顾及人口繁衍和生产发展。影响人口增加的第三大因素是国君的奢侈生活。国君欣赏音乐的时候,要征用大量的乐师,乐师一定要年轻力健,耳聪目明才行,这样“使丈夫为之,废丈夫耕稼树艺之时;使妇人为之,废妇人纺绩织缍之事” 。将这些精壮劳动力都用于国君个人的生活享受,不能用于农业生产,影响了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 本着发展农业生产的目的,墨子鲜明地提出“节葬” 、 “非乐” 、 “非攻”的主张,要停止一切与生产无关的活动,把劳动力都投入农业生产中来。墨子虽然也看到了分工的重要性,但是基于其出身等原因,显然没有

6、看到体力劳动以外的其他活动也是分工劳动的一种。墨子从“贱人”的角度来发表自己的主张,认为除了国君和各级政治官员外,其余各色人等就只能从事直接的体力劳动进行生产,不必考虑人的兴趣爱好、特长等个体差异,这种认识显然是极其片面和肤浅的。梁启超在墨子学案中评论墨子“只看见积极的实利,不看见消极的实利。所以弄到只有义务生活,没有趣味生活,这种评论是非常有道理的。 (三)“定危” 、 “治乱”的外交主张 4墨子认为国君的为政目标是建立和平有序的政治体制来发展生产,而战争将会打破这种政治体制,所以战争是不可取的, “古者王公大人为政与国家者,情欲毁誉之审,赏罚之当,刑政之不过失,故当攻战而不可为也” 。称王

7、的办法不只有战争一种,只要国君主持正义,维护世界和平,国君的仁义主张就会传播到其余各国, “今若有能以义名立于天下、以德来诸侯者,天下之服可立而待也” ,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术称王天下就指日可待了。 国君不但要维持国内安宁还要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墨子在七患中提到国家安全的隐患之一就是“边国至境,四邻莫救” ,在战乱年代保存国家实力的主要措施之一就是与邻国保持和睦亲密的关系,这也是国家的一项重要职能之一。 墨子通过提出“富贫” 、 “众寡” 、 “定危” 、 “治乱”的国家职能说,建立了以增加财富和增长人口为重心的国家学说。这一学说是墨子在对当时社会现状进行观察、思考后提出的改造社会的主张,反映

8、了当时中下层人民对和平、安全的渴望,基本涵盖了现代学说中关于国家国内、国外职能的范围,具有进步意义。 二、墨子关于国家政治体系的观点 (一)政治机构的基础 墨子认为政治机构建立的基础是规范人逐“利”行为的道德标准。 政治体系中的君臣关系不是天定的,而是由契约关系约定的, “君,5臣萌通约也” 。这个约定的基础就是道德,国家管理者垂示道德标准,下级就会进行模仿, “上以为政,下以为俗,为而不已,操而不择” 。在墨子看来,道德就是“义” ,是各级管理者道德的外在表现, “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 。义是重构人伦体系的关键, “大以治人,小以任官,远用遍施,近以修身此君子之道也” 。而“义”就是“利

9、” , “义者,利也” , “利,所得而喜也。说利,得是而喜,则是利也” ,人们所应该遵循的道德律令不在我们之外,就是满足人自身要求的“利” 。这也就是说追逐“利”的行为是人的本性的正当反映。从政治目的来说,人求“利”的动机就升华为必须治理好国家的主张, “今天下之士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 。但是,如果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私利要求去逐“利” ,社会秩序会混乱不堪。墨子提出对逐“利”行为进行规范权” , “于所体之中而权轻重,之谓权” 。它是对利益的制衡,通过比较“利”的大小来选择行为, “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 ,只要时时事事以利的大小来权衡,社会就会井然有序。

10、 墨子对个人利益的重视是空前的,对建立在利益制衡基础上政治体系的设想也是美好的。但是在实际 施行的过程中,除非是显而易见的情形,否则很难判断两种或多种冲突的利益中,哪种利益会更加有利。吕氏春秋?疑似对此做了分析, “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也相似之物,此愚者之所大惑,圣人之所加虑也,故墨子见歧道而哭之” ,利益冲突疑似的情形,如何判断哪种行为更有效呢?墨子的“权”作为一种对利益的制衡原则,显然道德呼吁多于实际意义。 (二)政治机构的产生 61 政治体制的建立 墨子认为理想中的政府体系产生办法就是从全民的范围中选举道德模范作为国家管理人员。依据道德标准选举国君和政府管理人员,选择范围完全没有身份

11、歧视包括全体国民,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国家的最高管理者是国君。国君是从道德模范中选举出来的, “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国君就位后,组阁政府机构,同样按照“贤可”的标准任命国家的重要官员“三公”及各级官员。政治体系同时是个道德推广体系。包括国君在内的各级官员不但要处理政事,更要负责将道德标准逐层推广到全国各地,并使之成为全国统一的标准。通过道德上的一致,达到规范国民的行为、国家治理的目的。政治体系也是一个监督体系。国君是“三公”的监督者, “三公”是“诸侯国君”的监督者依次类推建立层层监督的体系,起到规范人的行为和思想的作用,“是故庶人竭力从事,未得次己而为政,有士政

12、之;三公诸侯竭力听治,未得次已而为政,有天子政之;天子未得次己而为政,有天政之” 。被监督者如果要做不合道德规范的事情将如芒在背,即使天子也不能率性而为,他是由天来监督的。所以,墨子希望通过正面的道德教育和背面的监督下,将道德规范和行为规则贯彻下来。 2 体制运行中的君臣关系 墨子认为国家机构中的君臣关系不是单向度的,而是君臣互动发展的。 国君应当给管理人员相应的官爵和俸禄待遇,只有这样才能使得百7姓对这些来自民间的官员产生权威感, “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 。不是说官员做官的目的是追求这些东西,而是这些可以帮助更好

13、地完成所要做的工作。同时,墨子也重视君对官员的控制。君统治臣的办法有两个:赏和罚, “赏,上报下之功也” , “功,利民也” ,对于官员做的利民的善事,国君要及时奖励;而对于违反法律的官员则要施以处罚, “罚,上报下之罪也” “罪,犯禁也” 。 不但上级监督下级,下级也要担负起监督上级的责任。如果上级有不合道义的行为就一定要规劝。虽然可能受到牵连伤害到自己,但如果规劝会使国家有利,就应当牺牲自己的利益, “将因与国家之难,譬若机之将发也然,君子之所以必以谏,然而大人之利” 。 “令之俯则俯,令之仰则仰,是似景也君将何得于景与响哉?”那种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臣下墨子认为就像影子一样,没有什么用。

14、在先秦哲学家中,面对同样的乱世情形,老子认为人伦道德的沦丧随着社会发展已经无可挽回,唯有避世退隐,希望在人人“无为”中寻找社会关系的和谐:孔子从恢复周的道德、制度出发,希望通过伦理制度的改变而改造社会。墨子则考察了乱世的祸患根源,从增加社会财富和人口这一社会现实考虑提出了较系统的政治体系观点。虽然其中带有很多的空想成分,但其首创性启迪了后来的思想家。 荀子?天论中提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的生产思想, 韩非子?主道篇中“诚有功,则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的赏罚理论都可以看到受到墨子主张的影响。另外,墨子较早提出了君臣关系的契约论思想,这8一提法打破了“君权神授”的观点,渗透了人与人平等的观念,对集权制度的牵制、为平民争取政治权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