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外国文学研究界的一面旗帜为纪念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主办的外国文学评论(下简称文评 )创刊 20 周年, 文评编辑部于 4 月 26 日召开了“回顾与展望”小型座谈会。出席座谈会的有外文学所的历届领导张羽、吴元迈、黄宝生、陈众议、张国宝、陆建德, 文评的历届负责人和编委韩耀成、钱中文、李文俊、张黎、郭宏安、盛宁、刘意青、刘象愚、吴岳添、黄梅、刘文飞、陈中梅、石海军,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文艺报 外国文学 国外文学等各兄弟单位的代表,以及文评编辑部的新老成员共 50 余人。 祝贺与肯定 当年创办外国文学评论的老前辈们回顾了创刊过程。外文所老所长、担任文评第一任主编的张羽
2、先生回忆说,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从文学所分离出来后,很想有一份独立的学刊。冯至先生指出,办就要办得像样,起点要高。我们办这份刊物,目的是在刊载所内各语种研究成果的同时,还要面向全国,及时反映整个外国文学研究的状况。张羽先生高兴地表示, “现在 20 年过去,人老了,但刊物成熟了。 ”我们不仅实现了最初的设想,还办得非常出色,得到了学界内外的一致好评。黄宝生先生当年也是刊物的创办人之一,他说,学术刊物对于一个学科的发展非常重要,它是这个学科学术水平的标志。他对刊物目前的质量2感到非常欣慰,希望编辑部进一步把好来稿关,更多地刊登一些反映学术创新的稿件。上一任主编吴元迈先生深有感慨地说,20 年来几
3、度风雨、几度变迁,但外国文学评论始终坚持以诚信为本,以服务为本。曾任常务副主编的韩耀成先生认为,一个杂志的主编决定了办刊方向,而编辑队伍决定了刊物质量。他希望大家不要忘记曾在编辑部工作过的各位编辑,是他们为刊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创刊时曾任编辑、现任世界文学主编的余中先宣读了几则自己当年的日记,生动再现了创刊时期的甜酸苦辣。 参加会议的来宾在向外国文学评论创刊 20 周年表示祝贺之际,都对刊物这些年来所取得的成就作了充分的肯定。北京大学刘意青教授认为, 外国文学评论这些年的成就在于它的原则和见识。它在坚持以文学伟大传统为本的价值观和核心理念的同时,也不排斥新见,力图发表有质量、有水准的文章来引领
4、后现代多元文化的思想风潮。北京师范大学刘象愚教授赞扬外国文学评论不为潮流和金钱所动的操守和宽厚开放的心态。连续担任三届编委的钱中文研究员认为, 外国文学评论之所以保持较高的学术水准,与整个国家的外国文学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分不开,而正派严肃的学风更是外国文学评论的突出特色。北京大学申丹教授回顾了自己治学过程中从文评受到的启发,对多年来文评编辑部的帮助表示感谢。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副主编姜红对外国文学评论的专业规范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她表示, 文评在编辑制度建设方面有许多值得外国文学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3建议与期望 与会学者在对外国文学评论的高学术起点、稳定的质量、严谨的编辑水平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
5、,也对刊物今后如何改进提出了不少很好的建议。北京大学韩敏中教授建议应更多刊发书评类的文章,帮助建立一个更加健康的学术批评机制和评价系统。申丹希望多刊发一些学术争鸣的文章,并与国际通行惯例接轨,让争论的双方能同台直接对话。吴元迈则认为,目前刊登的文章在总体上还存在描述性大于评论性的缺陷,他建议文评应有意识地定期发表一些对重要问题的探讨文章。刘意青说,刊物的品质与办刊人的素质直接相关,什么样的人办什么样的杂志。她希望文评能坚持任用有见识、有原则的人,大力培养年轻力量,这样才能使刊物今后不会走样。人民大学杨慧林教授说,目前外国文学研究领域中论文质量的差距还很大,希望从事外国文学研究的学人要有文学史和
6、批评史的视野,关注批评理论的问题史。姜红认为,选择稿件来反映研究水平的编辑责任很重,她希望外国文学评论编辑部能更好地承担起把握研究方向,提高研究基准的任务。 全国各地不少院校、兄弟刊物以及新老作者也纷纷向创刊 20 年的外国文学评论发来贺信、贺电和感言。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的贺信说, 外国文学评论现已被国内外众多高校和研究机构列为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权威学术刊物。20 年来,它始终坚持以学术为本,求真务实,提升质量,在坚持创新、引领潮流的同时,坚守人文精神,重视经典,保持持久的活力。 外国文学研究主编聂珍钊教授的贺电热情赞扬外国文学评论坚持实事求是的学术思想,以朴实无华和求实求真的风格影4响着我国的
7、学术研究。 当代外国文学主编杨金才教授认为, 外国文学评论刊发的论文,反映了我国外国文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四川大学外语学院程锡麟教授建议外国文学评论在注重经典作品研究的同时,还应多评介一些现当代、尤其是迄今介绍较少的作家和作品。南京师大的汪介之和天津师大的曾艳兵两位教授称赞文评发起的多次全国性学术会议,是近 20 年来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基本成就和发展脉络的体现。南京大学外语学院院长王守仁教授认为, 外国文学评论是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界树立的一根标杆,代表了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的水准;它也是我国文学研究界的一面旗帜,引领广大外国文学工作者在专业领域开展全面深入的研究;它更是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界形成的一种风格,反映了我国外国文学工作者严谨、踏实的优良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