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浅谈网络新闻用语的规范化问题网络的出现,为大众创造了一个绝好的表达空间。同时,外来的新闻文化产品在网上传播,潜移默化地对国内民众现行的生活方式、社会心态及行为模式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对新闻用语的规范化目前更应受到充分的重视。 网络新闻用语的现状 网络新闻与传统新闻相比,尽管其已具有自己的特点,但由于多数网络新闻来源于传统媒体,两者的根本属性依然没有改变,主要表现在新闻的采写手段、发布途径、受众对新闻在道德上的要求及评价标准等方面。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网络新闻用语与传统媒体的新闻用语之间存在很大的共同点,因而传统媒体新闻用语的一些不规范现象在网络上也可见一斑。再加上网络本身的技术特性,其
2、不规范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从标题上来看,网络新闻的最大特点是非线性编辑,这种新闻表现方式使受众最先看到的是新闻的标题,标题引人与否就直接决定其内容被访问率的高低。故新闻标题的制作不仅要引起受众的注意,还要可被用来对新闻信息进行分类。而从眼下的情况看,为了引人注意,有些新闻标题有华而不实之感、哗众取宠之嫌;在选词上欠考虑,标题用语不2慎,可能使受众对网络新闻产生不信任感,严重的可能导致信息处理、检索等环节的紊乱。 从导语上来看,与传统媒体新闻相比,网络新闻极少规范导语,或者有时根本就不用导语。究其原因,部分是由于对新闻原创性的追逐而忽略了对导语的制作。特别是有些商业网站上的滚动新闻,偶尔出现
3、导语,但很不规范,有时导语要比正文还长!尤其是对突发事件的报道,速度是达到了,但对导语用语的要求却也被迫降低了。 “永远把最重要的事实放在导语中”这个新闻写作要求在网络新闻中未能真正体现。 从文风上来看,中国新闻报道,包括近年网络新闻在遣词造句上仍时有出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闻报道的文风“宣传化”的印记。虽然随着网络传播的兴起,兼收并蓄了国外一些轻松明快的报道方式,在用语上也大胆了许多,但宣传化的用语本身就脱离了信息时代大部分受众的接纳基础,更易产生网络媒体与受众的心理距离。 网络新闻报道偏长或偏短,文字质量良莠不齐也是一种普遍的现象。篇幅太长,受众会产生厌烦心理;太短,因未能满足信息需求而产生
4、失望心理。所以,网络新闻用语必须紧凑简洁,篇幅适中。这符合受众上网看新闻是想尽快了解世界上的大事,而不是品味解读一大块文本的心理。此外,以快制胜的网络新闻,还经常发生文字错漏百出、内容前后矛盾、令人误解、非法抄袭等问题,这些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网络新闻用语需要规范 3(一)对网络新闻用语是否需要规范的几种观点 网络新闻用语的诸多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关于网络新闻用语是否需要规范,目前存在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语言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它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网络时代也不例外,网上新闻传播用语不可避免要和传统媒体的发展过程一样存在一些问题,出现一些不规范的用语。这些用语很可能会与现有的
5、规范和观念产生摩擦冲突,但经过一段时间后,新的规范自然会形成。虽然有些用语看上去有些奇怪、别扭,但网络媒体表现力会比一般传统媒体强得多,很能反映分众化传播时代传受双方的个性及对新时代的敏感度。至于是否能被受众接受,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检验。对于目前来讲,也可以一边运用,一边发表各种不同的看法,规范问题看来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第二、语言样式是环境的产物,出现新的网络环境,肯定会产生新的网络语言。网络平台赋予的虚拟即时双向交流特性,显然不同于传统媒体,也不同于现实生活环境。如果我们承认生活中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因使用环境不同而存在较大的差异是合理的,那么网络语言的存在为什么就没有了合理性?网络
6、社会的开放性和自由度界定了网络中出现的语言的便捷性、实时性、视觉显著性等种种新特点,因而这里的语言会跃出书面语言的规范。对于不准确、不文明的用语当然要进行控制。而对于某些极具网络特色的用语,只要是文明得体,不但不应禁止,还要鼓励其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汉语网络语言的发展,以此形成一个良好的,符合网络社区特定规律的语言环境。网络新闻用语也不4曾例外。 第三、语言的发展性很强,不宜太强调规范。过分规范,将扼杀人们的语言创新精神,使语言失去活力。应强调规范并允许创新,适应信息时代求新求变,不断突破陈规的潮流感。对于网络新闻用语,当然最低的限度得包含正确、客观和文明的信息量,且易于理解,不会产生误
7、会。否然,创新就变成失败,更谈不上什么流传和规范化。 (二)规范网络新闻用语的现实必要性 首先,因网络的快速高效而产生的负面影响在实务上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未得到求证而草率发稿。为了掩饰疏漏,一些网络媒体不惜以“据报道” 、 “据有关部门了解”或“据政府高层人士指出”等为根据,其正确性与真实性值得怀疑;片面追求新闻互动性的个人化服务,造成不计其数的信息垃圾充斥网络;受众选择性的扩大、自主地位的强化带来新闻界“把关人”功能的逐渐丧失。再加上超媒体、超链接及分散式资料库功能技术的发展,虽可节省资料搜索时间,但也会造成更新及错误更正的困难,引发一些不必要的新闻诽谤、纠纷的产生。 其次,从网民年龄结构来
8、看,2030 岁间的占总数的 60,他们上网的主要目的是看新闻,而不是收发电子邮件。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群语言创新能力很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达到顶峰,而对自身从道德和法律方面的约束力相对较不稳定,易受不良文化产品、文字等的影响而失去分辨能力。且“双重人格”最易在这个阶段形成。就我国在加入世贸第一个五年内的传播大环境来看,规范新闻用语应努力争取到这个时间5的这个最大受众群。 再次,规范化可弥补自律机制的不足。自律的最大特色在于它不具备法律上的强制效果,而规范化的制度可限制某些新闻用语的功能,使之不至于产生岐义和误解,而且规范化的教化功能还可潜移默化地净化网络新闻环境。 规范网络新闻用语的态度和策略
9、 (一)多种方法,引导为主 网络创造的环境是虚拟的,而传者是个体加个体不断积聚而形成的一个真实的群体,这个群体和其他的群体一样存在个体差异,即每个传者都是基于自己的个性写作,个人的用语习惯就不可能完全相同。但这并不意味着无法规范他们的新闻用语,只是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方法的多样还需有主导力量的存在。由国家信息产业部颁布的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 ,针对网络由于严重的抄袭复制等原因而导致的新闻原创主权丧失及用语和观点片面、错误等现象,已经明文规定“未取得从事登载新闻业务资格,擅自登载新闻的、综合性新闻单位网站登载自行采写的新闻或不符合本规定中规定的新闻来源的、未注明新闻来源的新闻,一律视
10、情节的严重性给予应有的处罚” 。 “规定”的出台,推动净化网络新闻环境、规范网络新闻用语的工作向有序的方向发展。在“规定”颁布一个月后,文化部、团中央、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 8家单位共同发起的“网络文明工程” ,倡议“网络工作者文明建网,引导6广大网民文明上网” ,它希望达到以下目的:一是以正面引导的方式,形成网上健康文明的道德规范;二是创造一种全新的网上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形成文明上网的风气;三是发现一批优秀的中文网站,引导和规范国内众多互联网站的建设,促进中国网络事业的发展。“工程”的主要对象群是年轻一代,这不仅关乎国家教育大计,也与保持中华民族汉字功能的稳定性和语言的纯洁性有极大的关系。
11、(二)尊重规律,大胆改革 承认网络语言和现实生活中的语言一样,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对网络语言的研究和分析也应持唯物辩证的观点。网络语言从产生至今也和语言体系一样经历了产生发展更新的阶段。它相对于现实生活中语言的演进而言,只是在时序上被大大压缩了而已。这正是由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和快捷的信息传输速度所决定。也正是由于网络的这些特性,如果仍一成不变地沿用以往传统媒体的报道,将会从方式、内容、用语上都与网络的特性显得格格不入。结合我国新闻传播业的实际情况来谈这个问题,尤其具实际意义。在网络浪潮刚刚席卷全球时,我们主动迎战。但基于某些先天性的和人为条件的不足,我们承受信息传播全球化冲击
12、的能力还不能令人乐观。为此,寻找突破口时首先大胆突破旧的新闻宣传模式。 (三)提高超文本记者的专业新闻用语水平 提高专业水平是一个老话题。以往的提高,往往局限于国内的竞争,7但由网络做媒介,它就是一个无远弗届的全球范围的竞争。当务之急是培养网络时代的超文本记者,为国家网络新闻业建设积累丰富的人力资源。超文本记者至少要具备运用多媒体、超文本进行写作报道新闻的能力;具有较强的验证、过滤信息文字的能力;深入研究、深入报道的能力;同时也应具有与受众平等交流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具备意味着“把关人”功能的发挥。 “把关人”功能最基本要素就体现在对新闻用语的运用上。用公正、客观、正确、真实的新闻用语报道事件,是超文本记者责无旁贷的义务。这个责任感的培养就从提高新闻专业用语水平做起。 注释: 戴耀晶:怎样看待新的网络语言 , 光明日报2000 年 7 月 11日 钢铁:怎样看待新的网络语言 , 光明日报2000 年 7 月 11 日 熊澄宇:网络语言的规范 光明日报2000 年 12 月 8 日网络文明工程 陈培爱:传统媒体如何应对网络时代的挑战 参考书目: 陈卫星主编: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18年 7 月版 李兴国主编:网络传播与新闻媒体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1年 7 月版 于根元主编:网络语言概说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