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浅议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突围之道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是随着电视技术的发展而出现,曾辉煌一时。而随着媒介技术的新发展,电视收视率下滑,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面临着空前的困境。 学界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涵义有不同看法。尽管对社论、编者按、本台评论属于评论节目并无异议,但对于深度报道、谈话节目是否属于评论节目,学界颇有争议。暨南大学谭天教授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划分一文中指出,电视评论节目应具有新闻性与政论性这两个新闻评论的重要特点。新闻专题是对事件性新闻作直截了当的全程报道或调查性报道,传递的是事实性信息,不加意见和评说;而新闻评论则是在事实性和调查性报道的基础上发表言论,阐述观点,传递意见性信
2、息。新闻专题与新闻评论两者是有差异的,笔者以为,相对于客观报道新闻事实不同,评论在节目中会有意见性和观点性的表述,是在新闻报道事实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发表看法,阐述意见,具有一定的立场观点和倾向性。例如焦点访谈是以“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为宗旨,尽管可能是报道成分居多,但因既有分析,也有评说,理应属于评论节目,故央视将焦点访谈归入评论部。 有鉴于此,本文所探讨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既包括编者按、社论、时评,也包括节目中更为常见的专题评论节目,即一些深度报道和调查性报道。 2一、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发展面临的困境 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央视作为中国
3、电视节目的风向标,颇具代表性,故三个阶段分别以央视的三种节目类型为代表。1980 年 7 月以央视的观察与思考为标志,中国正式出现了一种新型的、独立的新闻评论体电视述评,这是第一代评论节目。第二阶段是从上个世纪 90 年代初开始,以 1994 年新的电视评论栏目焦点访谈横空出世为代表,很多电视台相继推出了类似的评论节目,这是第二代评论节目。第三个阶段,从 2009 年央视改版为起点,大量即时评论节目的推出,新闻评论节目步入一个新阶段。 客观地观察,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当下的媒介融合条件下,渐有被边缘化的趋势。由于媒介融合不仅仅包括媒体技术、所有权、组织结构等领域的融合,也涉及对传统媒体业务的整合
4、。中国人民大学彭兰教授指出,媒介融合还包括了业务形态的整合与生产流程的细分。媒介业务形态的融合对于多媒体内容的采集与生产来说,传统媒体的应对方式并不仅仅是从业者的技能跨媒体化拓展,还需要根据多媒体的需要,进行生产流程的改造。作为传统媒体的老大哥电视媒体自然也不例外,传统的采编业务也面临着新的变化和调整。就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而言,其节目类型和制作方式都面临着严峻挑战。总体看来,大致如下: 首先,多元意见表达成为现实,话语垄断权的打破使得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受到挑战。过去话语权被传统媒体所垄断,受众缺乏表达的机会。3Web2.0 时代,随着论坛、博客、播客以及微博等新的技术平台的出现,网民的个人自我表达
5、变得轻而易举。于是,一方面网上各种言论交汇,意见纷呈;另一方面“草根”(grass-roots)阶层的声音逐渐加大,改变了过去由传统媒体一统天下主导舆论的状况,新媒体的声音在一桩桩社会热点事件中的作用日渐明显。新闻事件发生后,不少网民借助新的技术平台各抒己见,先于传统媒体发表观点,还常被传统媒体转载。深圳富士康接连发生的员工跳楼自杀事件,在网上掀起波澜。笔者曾以“博客”和“富士康”为关键字上网搜索,获得约 2500 万条结果,博客篇数成千上万。当细小的声音汇聚起来,其影响力可想而知。较之过去,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和权威性无疑是弱化了。 其次,媒介技术的发展对新闻时效要求越来越高,而电视新闻评
6、论节目传统的运行模式导致对新闻事件反应滞后。新媒体的崛起,尤其是微博的应用,使得新闻事件的发生与报道几乎同步,趋于“零时差” 。热点事件发生之后,消息不断被转载、传递、扩散,网民在网上写博文、跟帖,通过手机发微博,立即就能对此作出广泛的反应。而传统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要对一件热点事件进行报道和评论,要等到节目所安排的固定时间段才开始,日播节目需要等到晚上黄金时段,而周播节目要过好多天才推出。于是往往过了热点的峰值,甚至成了明日黄花,尚未及反应,新的热点事件又出现了,即便再有深度也难以引起受众的兴趣和热情。可见,传统的节目模式导致媒体反应滞后,这是新闻评论节目,尤其是周播的节目面临的尴尬,进而引发
7、自身生存危机。 再次,电视媒体以收视率为导向的经营机制对新闻评论节目也造成很4大冲击。媒介融合加快了媒体的商业化步伐,媒体之间面临更激烈的竞争,直接导致了媒体的急功近利。现行机制下,电视台当然不能容忍收视率徘徊不前的节目。因此,电视的黄金时间段往往被眼下流行的能够博取高收视率的节目所占领。许多电视台大刀阔斧调整版面,尤其是各地卫视在黄金时段大办娱乐节目、选秀节目、情感节目、相亲节目。由于评论节目的收视人群比较固定,不是特别重大的新闻事件很难获得高收视率,且评论节目的影响力和权威性也需要靠时间来积累和培养。因此电视评论节目被迫调整到相对冷僻的时段,有的被压缩,甚至干脆取消。 此外,专业评论人才缺
8、乏,也是制约新闻评论节目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任何一档评论节目,收视率的上下高低、节目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新闻评论员的表现。评论节目核心在一个“评”字,如果评论员不能够精准、睿智、权威地点评,或点评错位失误,甚至本末倒置,主次不分,受众必然不屑一顾,果断弃之。而目前整个电视新闻领域的现状是,大部分电视台都缺乏权威和专业的新闻评论员。同时,因国情制约,一些敏感话题难以在电视上展开评论。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使得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突围之道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是一个新闻频道的旗帜和灵魂,其作用毋庸赘言。许多研究结果证明,任何信息的报道,某些事实的描述,如
9、果不加专门的解释和评论,对人们的思维定势几乎不能产生任何影响。而且从经营的角度5来说,评论节目做得成功,不但成本低廉,而且操作简便。台湾 TVBS 电视台的“2100 全民开讲”,是台湾谈话类节目的“开山鼻祖”,在岛内甚至在世界华人社会都很有名气。从创立到现在,“2100 全民开讲”始终占据新闻频道晚上 9 点的黄金时间段,在揭发陈水扁弊案过程中甚至创下了收视率奇迹。很多台湾的“党政军要员”也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晚上 9 点准时收看“2100 全民开讲” 。可见,优秀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不是鸡肋,也可能是收视良药,关键是如何为时下面临危机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找到突围之道。笔者以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
10、要发展好,关键是要调整办节目的思路,创新节目样式,加快培养评论人才。要从节目类型、节目人才、节目制作等作多方位努力。 1.调整节目类型结构,加强节目时效性 针对节目本身存在的缺陷,电视新闻的评论节目应该从两方面着手调整。一方面,调整节目的类型,加强即时性评论节目,增加日播的评论节目,逐步减少周播评论节目。当然,节目的类型结构要合理搭配,可以通过增加即时性评论节目对一般的社会热点事件进行回应,增加当天晚间的评论类节目对比较重大的新闻事件进行解说,对于特别重大的新闻,完全可以中断固定的节目程序,邀请评论员参与直播。换言之,要按“小型炮弹” 、“常规炮弹”以及“重型炮弹”的不同特点确定比例,调整节目
11、结构,弥补反应滞后的弱势,提升节目时效性和可看性。实际上,央视 2009 年改版已在这方面作了诸多尝试。如今年 5 月 18 日,教育部启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对这一热点话题,央视在当天 18 点的共同关注节目就邀请央视特约评论员杨禹予以评论。这种即时性评论可谓“及时雨” 。另外,6央视新闻频道晚间 9:30 的新闻 1+1对许多社会热点事件也快速反应,及时评说。5 月中旬,北京天上人间被警方查封,5 月 20 日新闻 1+1就推出了零容忍不论“天上”与“人间” 的特别节目。白岩松在节目中评论后,网络也有所呼应,新浪第二天以白岩松称天上人间被神化查封系向特权挑战为标题转载。笔者当时以“白岩松
12、天上人间”关键字搜索,发现网络上有 31300 条相关链接。媒体融合时代,时效性就是评论节目的生命,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2.打造专业新闻评论队伍,凸显节目特色 评论节目的主持人和评论员需要有较高的素质,除了渊博的知识,现场应变能力,还要有较强的政策解读把握能力。进一步说,评论节目如果需要展现自己的节目特色,还需要评论员能够坚持表达个性化、风格化,有鲜明特色。江西电视台的传奇节目虽然不是新闻评论节目,但是主持人金飞在节目中插科打诨的点评,画龙点睛的解说,不拖泥带水的议论与这档节目的火爆是分不开的。因此,要办好电视评论节目,就必须着力培养专职和兼职的新闻评论员队伍,挖掘专业人才。评论员既可以从本台
13、的记者、编辑以及主持人中挖掘有潜质的人进行培养,也可以借助外脑,邀请合适的专家聘请特约评论员。遇到突发事件、重大新闻,随时可以电话连线或者把嘉宾请到演播室直播。 3.加强与新媒体结合,增强节目互动性 传统的评论节目,形式单一,基本上由主持人在那里不停地评说,显得枯燥乏味,泛泛而谈,这种不考虑受众的需要和感受的制作方式会大大降低节目的可看性与影响力。当代受众的选择是多样的,如果节目要能够吸7引受众,抓牢受众的眼球就必须在形式上有所创新和突破。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节目可以根据事件的不同特点,通过对网上跟帖讨论进行分析,邀请不同类型的观众参与讨论,通过手机 3G 技术,QQ 视频连线等方式直播,让更
14、多的受众参与,让更多的意见得到呈现和交流。受众的参与既能增强节目的互动性,官方和民间结合也能让评论节目带来清新鲜活之气,让节目更加富有生命力。 4.简化节目制作流程,降低节目成本 过去评论节目的流程过于呆板复杂,电视台评论部往往是要经过选题上报,开选题会,选题审批这样一整套流程,不但浪费时间,而且降低效率。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形势,评论节目应该大刀阔斧地调整,及时简化节目制作流程。例如通过成立节目策划小组,在小组内明确分工,简化流程和提高效率。也可在内部网上建立流程,以减少开会和等待审批环节来提高效率,缩减节目时间和人力成本。(作者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上海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主编) 注释: 谭天: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划分,电视研究2005 年第 9 期 陆晔、赵民:当代广播电视评论第 77 页,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年 7 月第 1 版 彭兰:媒介融合时代的“合”与“分” ,新闻与写作2006 年第9 期 参见丁法章新闻评论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第 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