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虚拟社会交往与网络新生代文化的建构.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111463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议虚拟社会交往与网络新生代文化的建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议虚拟社会交往与网络新生代文化的建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议虚拟社会交往与网络新生代文化的建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议虚拟社会交往与网络新生代文化的建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议虚拟社会交往与网络新生代文化的建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浅议虚拟社会交往与网络新生代文化的建构互联网技术的使用和虚拟社会环境的出现,使现代人生活于虚拟和现实交替的社会环境中,特别是出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后的青年人,几乎在网络新媒体的陪伴下长大,虚拟社会交往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演化成他们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也形成了鲜明的网络新生代文化。与现实社会交往相比,网络新生代的虚拟社会交往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从交往的行为方式上看,虚拟社会交往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现实社会交往中关于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的概念。 “社会心理学关于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的界定,强调的是人际互动的直接性和社会因素的制约性,认为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动态相互作用的过程

2、。 ”在虚拟社会交往中,传统的人人交往模式变成了人机人交往模式。并且由于“虚拟”的特征,也决定了虚拟社会交往与现实社会交往的诸多不同。 首先,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使网络新生代可以摆脱社会角色、社会性别、社会地位、社会阶层,年龄、相貌、身份,通过鼠标定义自己的身份,决定自己的交往对象。一方面,虚拟性最大限度地消减了他们的社会线索,他们可以脱下面具畅所欲言、为所欲为;另一方面,这样“没有身份”的交往也更能体现平等。 其次,虚拟社会交往更多地演化成为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人成了数字化存在,网络新生代是利用数字媒体的天才,在处理日常事2务、购物付款、娱乐休闲、投资理财、寻医问药、获取新鲜资讯等

3、方面都是借助网络实现,他们是在数字化环境中成长的一代,他们比其父母更能轻松地面对复杂的生活,汲取知识,提高素质” 。 再次,网络的开放性和广泛性,也使他们轻松跨越了国家、地域的限制,在交往中真正实现了“地球村”的神话和“天涯若比邻”的目标。 第二,从交往的语言交流方式上看,大量的网络语言产生。在网络中,千言万语都可以化为丰富有趣的“网络语”,无论是即时传播还是延时传播,都可以通过文字、数字、字母、英语和图片等信息符号或者符号复合体组成“混血儿” 、 “三明治”式的网络语言来进行。如 PLMM(漂亮妹妹)、“_”(戴眼镜的人)、Zzzzz(睡着的样子)、5366(我想聊聊)、网络热词如很黄很暴力

4、、很傻很天真、范跑跑、郭跳跳、周逃逃、捏捏族、抠抠族,再如“正龙拍虎” 、 “秋雨含泪” 、 “欧阳挖坑” 、 “打酱油” 、 “躲猫猫” 、 “俯卧撑”等等。 这些网络语言看似简单,实则突破了传统媒体和现实社会交往语言的使用和传播模式。 “最初的集群通常会产生雪球效应,并吸引更多的人来到虚拟社区中,从最初的彼此差异化到同质化。同一群体具有极强的议价能力,也就是语言垄断性。正因为垄断,所以只能在网络虚拟空间交流,而无法在现实语境中流行。 ” 同时,网络语言还突破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受众模式,而变为传媒-网民和网民-网民模式并存,正因为这样的传播流程的改变,也使现实社交过程中的典型“问答交替”模式

5、被打破。 除此之外,网络语言还成为新生代们区别于其他群体的重要标志。3“语言,尤其是刻意转换成特殊的语词编码体系,已经成为青年交际的亚文化群落的符号标志,是构成不同类型的青年区隔的规定性属性特征” 。如“MM,泥素芥末 286,偶稀饭滴银 8 素泥酱紫滴”(妹妹,你这么老土,我喜欢的人不是你这样子的);“快把你的 PP 发来,如果你不 PP,我就要打你的 PP”(快把你的照片发来,如果你不漂漂,我就要打你的屁屁)。这些在很多非网民和初级网民看来一头雾水的句子,其实是网络新生代们乐此不疲使用的,既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他们的秘密,又是把他们同其他群体区别开来的特有语言。 第三,从思维方式上看,虚拟环

6、境使传统的线性思维得到很大突破。 首先,在虚拟社会环境里,信息是以网状形式来构建和处理的。由于网络强大的超链接功能,促使网络新生代们的阅读方式呈现出极大的跳跃性,形成了他们跳跃性的思维方式。 其次,产生非物质的思维方式,人们在虚拟社区里活着,开着虚拟的公司,赚着大把虚拟的钞票,和虚拟的爱情山盟海誓,和虚拟的朋友聊天喝酒,和虚拟的仇人华山论剑可以说,虚拟就是“非现实的真实世界。 ”与现实世界的“物质性”相比,网络新生代在虚拟社会中更追求“非物质”的精神享受。 再次,网络不遗余力地诠释读图时代的主要特征,很多内容用图片来描述和反映,使信息更加超形象化、平面化。而网络媒介由于集声音、文字、图像于一体

7、,丰富的综合表达形式的直观性和感官刺激性也使他们的思维过程更加感性,在很大程度上更进一步消解了传统的线性思维方式。 最后,网络新生代们缺乏印刷时代严密语言逻辑的思维训练和比较系4统的理性思考训练,网络海量信息以及内容的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也使他们处理信息的方式由“学习”变为“选择”,这样的一种思维过程本身就使他们的思维更加平面化。 第四,从交往的心理特征来看,移情与补偿心理显著。 移情、补偿心理在虚拟社会交往中广泛存在,网络新生代们对自己能力无法实现的愿望,或不存在的经历,通过对讯息内容角度的置换,达成心理的满足,这种心理也是虚拟社会交往对网络新生代们产生巨大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现实的交

8、往过程中,一个人通常有比较固定的几种社会角色,而这种固定的社会角色也决定了与其他人进行交往的规范。然而,在网络虚拟的社会交往中,网络新生代们却可以用各种不同的角色进行交往,这为移情、补偿心理提供了条件。很多在现实交往中有缺憾的交往心理在虚拟社会交往中通过角色改变力图得到补偿:现实中遭遇到的冷漠通过网络的温暖补偿,现实中遭受到的失败通过网络游戏中斩五关过六将的成功补偿,现实中的贫穷通过网络中的富有补偿,现实中的平凡通过网络中的伟岸补偿。“归根到底,网络认同的实质在于人与社会的互动中个体需要得到社会和他人的承认接纳,需要一种认同归属感,网络弥补了上线者在现实中的遗憾。 ” 在虚拟社会中,网络新生代

9、呈现的文化特征: 一、个性与从众并存。毋庸置疑,网络新生代是极其讲求个性的一代,他们喜欢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从外在的衣着打扮、言谈举止到内在的人生观、价值观,无不在时刻张扬他们的个性。 “在网络新生代看来,最终决定5一个人存在的价值是那种独特的思考和思想。只有思考独特,才能思想独特,才能存在独特,才能不是别人的影子和附属物。 ”而虚拟环境的出现,更为网络新生代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温床。一方面,为他们提供了充分发挥创造力、想象力的最自由的空间;另一方面由于弱规范化、弱社会性,使他们的虚拟社会交往受到较少约束,摆脱了现实环境中有形无形的监督,更促进他们无拘无束地发挥其个性特点。并且,网络技术更新和多功

10、能化,以及极大的方便性,也有利于网络新生代们使用更加丰富的形式展现他们的个性。 与此同时,虚拟社会交往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网络新生代的从众心理。“青年总是通过外界获得一定自信的,尤其在同辈群体中,通常是以同龄人为参照物决定自己的行为。他们所看到的往往是他人在做什么,而非为什么去做,自己是否也适合去做。 ”比如网络语言的流行和使用,他们认为只有使用这些符号,才表明是群体当中的一员;对于一些流行的游戏,他们也认为只有自己也玩了,才不会落伍,才是群体中的一员。网络新生代对时尚狂热追求,对于网络营造的时尚氛围,他们在很多时候也不可避免盲目追从。 二、创新与反叛并存。宗锦莲在浅析网络语言与青年文化的建构一

11、文中指出,反叛与创新是当代青年的特点。 “我们在审视青少年文化的反叛时,又不得不惊叹于青少年源源不绝的创作才能反叛的词藻中蕴含着创意,新意的萌生伴随着青少年潜意识下的对制度文化的反抗。反叛与创新同在,两种必然交织着种种可能发生的偶然构成了青少年文化的一个独有的重要特点。 ”虚拟社会交往的网状信息处理方式及非线性思维方6式,更容易激发青年的创造力。多对多的交往模式利于他们的“脑力激荡”,产生智慧的火花。网络的超大容量和海量信息,也拓宽网络新生代们的视野,更利于他们创新精神的发挥。在创新过程中,叛逆始终与之为伴。虚拟社会交往的“自由”使网络新生代们追崇不受任何限制的绝对自由、无政府主义和个人英雄主

12、义等非主流的价值观,追逐去权威化、去中心化、去神圣化,甚至反主流、反意识形态约束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这些,对处于主导地位和优势地位的主流价值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也导致了他们思想以及行为的更加反叛。 三、非历史性与去主体化并存。虚拟社会交往加剧了网络新生代的非历史性特征,他们不考虑对象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只要当下能带给他们快乐,满足他们的需要就可以。他们排斥历史的沉重感,在追求“快乐”的同时,更追求“轻”的精神状态。没有人生的远大理想,没有坚定的精神支柱,没有崇高理想的引领。在成人主流文化的描述中,他们是“草莓族” 、 “月光族” 、 “啃老族” 、 “鲜花族”,是缺乏责任感的凡事都“无所谓

13、”的一代。 与此同时,网络中去主体化的特征却促使网络新生代们似乎用更加有力的方式争夺话语权、更加鲜明有力的方式对抗成人主流文化。在虚拟社会交往过程中,每一个个体担任着传者和受者双重身份,改变了现实交往和传统媒体中传受身份相对固定的情形。前网络时代,通常由传者控制话语权,很多时候只有正统、符合主流文化或价值观,才有可能被放置在话语平台上,引起各方的关注和争论。传统媒体也正是通过议程设置来控制受众“想什么”,在虚拟社会交往中,传受界限的模糊化,赋予了网络新7生代更多的话语自由权。网络新生代文化相比较传统的“青年亚文化”,拥有了更多表达的权利、机会和自由。在虚拟空间中,他们可以自由地发表言论,宣泄情

14、感,人人都可能成为意见领袖,有可能对原来被成人主流文化所控制的文化霸权发起挑战。同时,也争取到了同成人主流文化进行对话的机会。 四、虚拟情感与现实情感并存。虚拟社会环境极大地拓宽和延伸了处于青春期的网络新生代的交流时间和空间,几乎最大程度地满足他们的各种情感需求。虚拟社会交往中的自由多和选择多,排解了网络新生代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负情绪,甚至为在现实社会交往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在某些方面有利于他们完成社会化过程中的心理发育过程。 然而,对于网络新生代们来讲,不大可能只具有虚拟情感或者只具有现实情感,他们本身在虚拟和现实交替的环境中成长。正如曾令辉先生所描述:我不在网上,就在网下;不在网下,就在

15、去网上的路上。虚拟和现实已经交融、渗透到了网络新生代生活的角角落落,因此,虚拟情感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现实情感。 首先,虚拟情感消解了现实情感中理想的崇高性和高尚性,“虚拟社会以虚拟方式把某些理想变为现实,从而使人们能在虚拟社会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展开活动,这是虚拟社会成为理想的对象化,也使主体生存于一种理想的社会环境中,使主体的理想及理想活动日常化、常识化,由此导致了理想的平淡化、平常化。 ”从某种意义上消减了网络新生代们为了现实中理想而奋斗的决心和斗志。 其次,一些人在网络中扮演的角色性格与现实中真实稳定的性格有极8大的反差,导致网络双重性格的产生,他们的真实情感被有意无意地扭曲,割断。正如尼葛

16、洛庞帝所说:“空间距离越来越近,心理距离越来越远。 ”虚拟的意识活动代替了现实的真实活动,使网络新生代们可能漠视、敌视现实,或者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出现心理障碍。 再次,一些网络交往形式如网络游戏,则在最大程度上模糊虚拟和现实的界限,使参与者在接近真实的体验中体会到了成倍放大的感官刺激。一方面使他们可能出现网络成瘾、网络行为失范,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中危险、残酷或激动人心的人间,变成了电脑屏幕上微不足道的电子颗粒,他们由传统媒体中对于暴力的“观看者”变成了网络媒介中与暴力场景互动的“参与者”,并有可能将网络中虚拟的暴力在现实中轻而易举地“再现” 、 “重演”,以致造成严重后果。 (作者系上海海事大学

17、副教授。本文系上海海事大学基金项目) 注释: 全国 13 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崔景贵:网络新生代的基本心理特征分析,思想政治教育,2006 年第 5 期 王炎龙:网络语言的传播范式,新闻界,2008 年第 5 期 蒋丽琴:试论青年亚文化与青年工作,龙岩师专学报,1989 年第 3 期 车桂桓:虚拟社区的生存状态及其影响,成都大学学报,20069年第 2 期 刘燕:媒介认同:媒介主题身份阐释及其网络认同建构,新闻记者,2009 年第 3 期 夏学銮新新人类和后现代文化,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 年第 4 期 宗锦莲:浅析网络语言与青年文化的建构,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 年第 6 期 张昱:论虚拟条件下主体的生存方式,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 年第 5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