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王建民和他的“怪”乐器音乐人生 你见过用下水管做的乐器吗?你听过用呼啦圈做的笛子演奏卡门 、用针管制成的“塞笛”吹奏野蜂飞舞吗?以及“月琴” 、 “脚踏风铃”这些稀奇古怪的乐器有的甚至申请了国家专利。它们均出自一位道具师之手中国杂技团道具师、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王建民。 国际顶级杂技赛事第 24 届法国“明日暨未来”国际杂技节上,中国杂技团表演的翔软钢丝获得了比赛最高奖“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奖” 。该节目的成功离不开同时获得最佳道具奖的“遥控折叠旋转软钢丝架” 。这个新奇的道具不仅能把演员表演最具效果的角度展现给观众,而且扩大了展示演员动作高超技巧的空间,增加了节目难度。这个起到关键作用的完美道具
2、,就出自王建民之手,这才是他的主业。 演奏杂家 花白头发络腮胡,猛地一看像个外国老头,这是王建民给人的第一印象。问他年龄,他笑称 70 多,其实,不过 50 出头。知道记者要来参观他的那些“怪”乐器,王建民很是兴奋。 “我现在忙,只有你们来的时2候才有机会亲近这些宝贝。 ”于是,王建民开始一个个展示,他拿起一根塑料管演奏了一曲卡门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无论如何也不相信这曲卡门是由这根塑料笛子奏出。这件“怪”乐器是王建民把一根呼拉圈割下一截,用硬币当塞,做成的一根音色可与中上等长笛媲美的塑料笛子。王建民用下水道管做成的“环状埙笛”演奏敖包相会 ,音量是普通埙的五倍。 先表演,后介绍。从计算公式到
3、物理原理再到制作过程,讲得详详细细。王建民在演奏时手脚并用,脚下忙活“脚踏风铃” ,手上忙活“月琴” ,有时甚至嘴上再加上“塞笛” 。虽然上下齐开动,却十分协调,忙得不亦乐乎的王建民陶醉其中。 1953 年,王建民出生于北京,后举家搬至哈尔滨。王建民从小喜欢乐器,花 1 毛 8 分钱买的笛子起初怎么也吹不响。后经人点拨,他很快入门。1968 年,王建民每天都在哈尔滨火车站吹笛子,为那些上山下乡的人们送行,在当地小有名气。后来,王建民插队到黑龙江省肇源县文工团,在这一方天地,他开始学习长笛、唢呐、笙,同时自学作曲,从五线谱到音程关系,王建民一关关攻克,后来还创作了一首乡村的赶牛道上 。 王建民用
4、自制的口笛演奏苗岭的早晨 ,在当地的村村寨寨演过上百场,还代表县里参加地区音乐比赛。那次比赛获了奖,但让王建民记忆深刻的却是他的那件“演出服” 。 “当时没有演出服,团里好不容易给我借来一件黑西服,但却没有白衬衣。我就用白纸自制,折出领子,剪出前片,然后用别针固定,还真是骗过了好多人的眼睛,大家都议论我3的白衬衣又新又白,只有我自己紧张的不敢乱动,生怕露馅” 。 后来,回到哈尔滨的王建民又吹起了萨克斯,同时是好几个乐队的主力。 “我总是即兴吹奏,因为学过作曲,所以总是能吹出新意。 ”当年那只二手的萨克斯,到现在还一直跟随着王建民。 “非典”因缘 从演奏员到道具师,王建民也说不清楚怎么就转了行。
5、 “可能是在剧团的时候,总看别人做舞美、做道具,自己也有了点想法,设计过一些能动能响的道具,为节目增色不少。 ”干起道具师,王建民一发不可收拾。他不仅设计道具,并且总是改革创新。别人认为不可能实现的想法,在他手里总能实现。就这样,道具研制、创新占据了他的大部分时间,乐器被他一一放下。1994 年,王建民回到了北京,任职于中国杂技团。十几年间,王建民改革创新了杂技、马戏、魔术等方面的道具、器械 400余件,获国家专利 30 多项。道具越做越出名的王建民已经没有时间摆弄乐器。 天性使然,王建民自己组装半导体、照相机,凡是动脑筋的活儿,他都感兴趣。同事们都说他是“奇才” 。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出
6、” ,是对王建民最贴切的形容。 2003 年的“非典” ,王建民找到了新乐趣。 “我那时候是疑似病例,哪也不能去,就在家待着。闲的无聊,我就把家里现有的材料拿出来鼓捣。每做好一样,自己就反复试奏,最后一共折腾出十几种奇形怪状的4乐器,完全可以组成一个乐队。 ”之后,王建民将其中的四五种乐器进一步改进,最终还为这些乐器写了配器和伴奏。 对于这些“怪乐器” ,王建民并不急于推广。王建民有一句话:“不求第一,但求唯一;不求豪华,但求绝妙。 ”在他看来,乐器必须独特,无可替代。他还为他的“怪”乐器创作过一首古镜重磨 , “要让乐曲领着乐器走,这样大家才会逐渐认可、喜欢这个新成员” 。 王建民一直想用这些“怪”乐器组一个乐队,无奈没时间。 “估计只能等到退休之后了” 。 王建民虽然天天跟道具打交道,却对音乐,尤其是现代派作品非常关注。 “音乐在我的设计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毕竟,我是从音乐起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