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倒在刘汉政权下的两个韩信秦汉之际,有两个叫韩信的人活跃于历史舞台上,巧的是,二人不仅同名同姓,还都与汉高祖刘邦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他们一同为刘邦效命,一同为刘邦得到天下立战功,一同做过刘邦的封疆大吏,最后,一同倒在刘汉政权的屠刀之下。尽管二人出身有别,经历不同,但最终都成了刘家王朝的牺牲品,从这点看,两个韩信可谓殊途同归。 韩信之一者,在司马迁的笔下,是以淮阴侯的头衔出现在史记列传中的,这个韩信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如雷贯耳的大名,他的出名缘于他极富传奇的一生。知之者众,也就不作详细介绍了。 韩信之二者,也是刘邦的一个异姓王,但比淮阴侯韩信的名气要差了许多,以至于不少人并不知道他或者将他与淮阴侯混
2、为一谈。其实这个韩信并非无名之辈,只是淮阴侯的名气实在太大,他便被遮盖了。同名同姓的两个韩信同是刘邦手下的王侯,如果不加区分,确是不易辨别,好在史学大师司马迁为我们解决了这道“难题” ,因为这个韩信曾做过韩王,大师便在史记中为其名字中间加了一个字,称他韩王信。 与平民出身的淮阴侯不同,韩王信有着高贵的贵族血统,是韩襄王的庶出孙子,生得高大魁梧,身长八尺五寸,这个个头,连人高马大的项羽也望尘莫及。刘邦起兵后进攻韩国的阳城,命张良以韩国司徒的身份降服韩国故地,得到了韩王信,任命他为韩国将军。从这时起,韩王信便追随刘邦南征北战,他与刘邦的结识,比淮阴侯韩信还要早。 2不久,刘邦做了汉王,韩王信跟随刘
3、邦一同进入汉中。在这里,他得到一次单独向刘邦进言的机会,对项羽把刘邦封到偏远之地大鸣不平,极力劝说刘邦挥师东进,与西楚霸王项羽一决雌雄。刘邦记住了这位好心的贵族大汉,待平定三秦后,就许诺要封他为韩王。不过,这个王不是白给的,要有了军功才能加冕,于是,韩王信先以韩太尉的身份,带兵去攻取韩国旧地。 冲着刘邦的许诺,韩王信顿时神勇百倍,不到一年工夫,便打下了韩国的十几座城池,并在阳城打败项羽封的“伪”韩王郑昌。刘邦没有食言,当下就把韩王的桂冠给韩王信戴上。汉高祖三年,刘邦命韩王信和周苛等人守卫荥阳,但韩王信却一改先前的神勇,不仅城没有守住,连人也投降了楚军,好在他身在“项营”心在汉,不久就逃了出来,
4、重新回到汉王旗下。在战事吃紧的情况下,刘邦未再深究此事,韩王信意外保住了韩王爵位。 汉高祖五年春天,平定了天下的刘邦特意举行了一个仪式,正式册封韩王信为韩王。但一年后刘邦就对自己的轻率后悔了。原因是韩王信的封地颍川地处中原,是天下公认的战略要地,而雄壮勇武的韩王信又是一个有才能有军功的人,把如此重要的地盘托付给这样一个异姓王,刘邦越想越觉得后怕。不过这道难题很快被老到的刘邦用一箭双雕之计化解了,他一道诏令把韩王信调到了临近匈奴的晋阳,让他去打匈奴。韩王信想,既然是抵抗匈奴,晋阳距离边境较远,不如建都离匈奴更近的地方。他上书刘邦请求建都马邑,刘邦见他态度如此积极,爽快答应3了。 韩王信到马邑不久
5、,匈奴人就送给他一个“见面礼” ,把他围了个水泄不通。韩王信料想敌不过匈奴大军,就多次派使者到匈奴处求和,他相信刘邦不至于见死不救。果然,汉朝发来了援兵。但援兵得知韩王信多次私派使者前往匈奴,开始怀疑他有背叛朝廷之心。刘邦得报后派人赐书韩王信,严厉指责他贪生怕死。韩王信见已失去刘邦信任,索性公开叛汉,献出马邑城,投靠了匈奴,并率军攻打太原。 韩王信的投敌行为让刘邦极为震怒,他决定御驾亲征,讨伐这个不忠不孝的异姓王:结果韩王信被打败,逃奔匈奴。 有意思的是韩王信与淮阴侯不谋而合,也把阳夏侯陈稀视为反汉同盟的争取对象。汉高祖十年,在韩王信劝说下,陈稀反了。然而,陈?g的造反并没有为两个韩信带来福音,却加速了二人的灭亡。 汉高祖十一年春天,韩王信再次联合匈奴犯汉,汉朝派将军柴武带兵迎击,柴武写信给韩王信,劝他迷途知返,归顺汉朝。可韩王信不敢心存任何奢望,淮阴侯的悲惨结局已经令他不寒而栗,更何况自己还有三大罪状在身:荥阳保卫战不能以死效忠;匈奴进犯马邑,献城投降;现在又为敌人带兵,和汉军争战。他料定刘邦不会饶过自己。横竖一个死,韩王信选择了痛痛快快的死,他不愿重复淮阴侯自投罗网的遗憾。柴武成全了他,在对参合(地名)的屠城中,将韩王信的脑袋砍下。此时,距淮阴侯韩信人头落地,只不过两三个月。 (作者单位: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