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天下:把日本右翼看个清清楚楚 关于中国民间人士亲赴东京与日本右翼进行辩论的新闻曾在网上炒得火热。所谓 “对方辩友” ,有大名鼎鼎的日本极右翼势力的代表、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还包括另外两名知名右翼人物:一直积极鼓吹和支持“台独”的日本著名电视主播兼评论家樱井良子和极力否定日军曾进行过南京大屠杀、辩称“七七事变”是中国人开的第一枪,而且极力否认“田中奏折”的存在的日本大学教授秦郁彦。如今一个基本的事实:从民间到政界,日本的右翼倾向越来越明显。这也正是包括国人在内的广大亚洲国家所要面对的,也是急需认清的。 日本右翼贵姓? “右翼”一词实际上产生于法国大革命时期。当时,每当议会开会,激进的雅格宾派
2、就坐在议长的左方,与此相对应的是,保守派则坐在议长的右方。从那以后,包括社会主义者、共产主义者在内的激进派就被冠以左翼的头衔,而民族主义者、国家主义者等具有保守特征的派别就被冠以右翼的头衔。 不同时期,日本的右翼势力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二战之前,即 20世纪 30 年代,日本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局势都非常严峻,右翼组织开始走向极端,从组织到思想均被体制化。日本战败后,右翼组织受到很大程度2的摧毁,其活动有所收敛,但进入 50 年代后,随着美苏冷战体制的形成,其组织得以复活并具有极强的反苏、反共、亲美特征。5060 年代,日本政治中的保守势力为了利用右翼组织中的暴力团体来对付左翼而与右翼相瓜葛。复
3、活后的右翼为了制定自主宪法采取了反苏、反共、重新武装的政治主张,并开始支持保守政权的亲美路线,一改右翼反美、反体制的传统方针路线。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日本经济的自立与迅速发展是新右翼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新右翼形成于 20 世纪 70 年代初,并与民族主义主张相呼应。他们提出了“打倒 YP 体制” (Y 指雅尔塔协定;P 指波茨坦公告)的激进主张,倡导反美、反苏、回归日本民族、反体制、国家革新等思想,并与战后初期的右翼组织划清了界限。 从 80 年代末期至今,因为经济的不景气及政坛的不稳定,日本右翼又有了新的发展特色,这就是右翼情绪从民间到政界的蔓延,这也是当前日本内政特别是外交右翼化的一
4、个显著特点。 剖腹自杀、主张唤起“民族精神”的作家三岛由纪夫曾说过,所谓右翼不是思想问题,它纯粹是个感情问题。其实,这种说法也就把日本的右翼势力说成是非理性的民族主义者了,但纵观各国在不同程度上都具有的右翼势力,恰恰是日本右翼势力最能将自己的主张政策化。所以说,它不仅是感情问题,更是思想问题。因为从历史上看,日本右翼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在倡导“爱国精神”时,又极力搞“天皇崇拜” 、主张反共、复古、排外;在倡导“革新精神”时,又把反体制与发动政变结合在一起,甚至使用黑社会的暴力手法制造流血事件等等。所以说,正是这些自相矛盾的信仰,使得日本右翼更具有现实主义的精神。 3近年来,有所重新抬头的日本右
5、翼势力在表现出咄咄逼人的一面的同时,仍然显出圆滑务实的本性。就拿上面提到的日本右翼势力的主要代表石原慎太郎来说,作为作家的他一向以反华、反美自居,在要求美军撤出日本的抗议声中,总能听到他对美国抨击,可是,一旦他踏上美国的讲坛,各种污言秽语便指向中国。那年在美国的著名智囊机构曼斯菲尔德太平洋事务研究中心组织的一次报告中,身处美国的他居然声称:“放眼当今世界,中国是惟一一个拥有帝国野心的国家。 ”日本右翼势力见风使舵的现实主义风格可见一斑。而具有代表性的一面是,石原慎太郎进入公众视野的身份更多的时候是东京都知事。因此,当前日本右翼的声音更具有“官方色彩” 。 当年是不骄傲都不行,现今不行也得去骄傲
6、 要了解新世纪日本右翼的脾气秉性,就不得不把时光推移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准确的说,那应该是 1989 年:日本天皇告别昭和时代,进入平成时代。在这一年,绝对是当今日本人追抚往昔岁月的一个临界点。1989 年 9 月 27 日,日本人买下了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10 月 31 日,三菱公司买下包括洛克菲勒大楼在内的美国洛克菲勒公司的大片地产;12 月 29 日,东京证券交易所指数创历史之最 当时世界惊呼:日本人要买下整个世界。其实,这些不过是那个年代的浮光掠影,因为整个世界早已被“日本制造”了。有人把现在的中国看作是世界的焦点,不过和当年的日本比起来,我们恐怕还有很长的4路要走。当时
7、日本人的每一个举动,都会让世界为之瞩目,他们自己也觉得日本就是世界的中心舞台。 时隔十多年之后,再来看看日本经常会让世界如何为之“侧目”:与俄罗斯的北方四岛之争,不时让俄罗斯人想起日本;与韩国的独岛之争,不时让朝鲜半岛的居民想起日本;对于中国老百姓而言,值得时刻“惦念”起日本的地方简直太多了,从钓鱼岛到东海油田,再加上历史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等等不一而足。总的来说,在媒体的曝光率上,如今的日本和十多年前的日本都同样出彩,不过物是人非,如果说当年是不骄傲都不行,那现今就是不行也得去骄傲了。 这种变化的原因,其实就是被人认为日本“失去的十年”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一向被日本人引以为荣的经济出现
8、泡沫并最终伴随亚洲金融危机破灭,在政坛上,进入平成时代以来,从竹下登开始到小泉纯一郎,短短十三年间更换了 11 个首相。而在世纪转换之际,国际舆论也是给日本把脉诊断,1999 年 12 月 28 日,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发表一篇著名的文章说:“日本是在失望中结束千年的。在将近 10 年的经济偏差后,在近期中它并不期待会有所好转现在轮到日本充当发达国家中的病夫了。 ” 正是这种从天堂到地狱的历史境遇,让一些日本人不能接受。要知道,在整个昭和时代,尽管大和民族曾经不得不“退出”战争,但它所有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都是在这个时代培育出来的,难道进入平成时代就得甘居人后吗?这是最让日本右翼头疼的一个问题
9、。 因此,日本右翼重新抬头的所有原因,都是诱发自上述历史大背景。5政府搭台,右翼唱戏? 很多专家学者在谈到日本阴魂不散的右翼传统时,都会提到岛国居民固有的狭隘意识,认为四面围海的日本很难孕育出开放、积极的国民性格而只能抱有保守、偏狭之见。其实这种认识是很片面的,一个明显的反例就可证明:为什么英国就没有出现日本的那种历史和现实问题?所以,考察日本右翼力量的兴衰,必须放到更为宏观的视野,这就是地缘政治。有人说是中国的快速崛起刺激了日本右翼的自尊心。其实,从地缘角度看,把中国换成另外任何一个东亚国家,如果它的崛起正好赶上日本发展的低潮的时候,也会让日本右翼有话可说的。问题不在于谁的崛起,而在于有人崛
10、起。美国人类学家迪可特在其名著菊与刀中十分生动地描述了日本右翼的思维方式:“日本人对国际关系的全部问题都是用等级制这种观念来看待的。 ”因此,在他们看来,实力的强弱就意味着地位的尊卑,所以日本右翼不是不愿看到中国在它旁边崛起,而是不愿看到任何一个地区强国与日本比邻而居。 这就是现实主义情结非常浓厚的日本右翼的“世界观” ,他们容不得有人比他强。这是有历史依据的。在近现代历史上,每当中国呈现出良好的向前发展的态势之时,总是由于日本右翼势力主导的实质性伤害而中道崩殂,这样的伤害至少有两次。一次是洋务运动,当其小有发展时,日本发动了甲午战争,洋务运动因此彻底破产。另一次是在 20 世纪 306年代,
11、北伐战争之后的中国政局终于稍事稳定,1927-1937 年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但日本右翼势力主导的日本军国主义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但是也应该看出,深得现实主义衣钵的日本右翼势力之所以总能够获得践行其政策的机会,就是因为他们能够进入日本政坛的决策层。基辛格曾经说过:“在我看来,日本同过去一样,仍然没有同世界对话。恐怕许多国家都不知道日本会做出什么样的政治决策,也不知道日本在考虑什么。 ”因此,基辛格的结论是“日本的政治实际上是难以理解的,尤其派系之间的关系是极为复杂的” 。 日本虽然也实行西方的政党制度,但其先天不足。战后日本在保留作为国民象征的天皇的前提下,完成了新的
12、民主政治体制,颁布了日本国宪法 。这一系列奠定后来日本政治基础的重大举措,都是在美军占领当局的主导下完成的。可以说,战败之后日本在硬件方面一下子就完成了民主政治体制的建立,这本来也在某种程度上清除了日本的右翼传统。但是,西方式的民主观念及其行为方式,却不可能一夜之间就为日本各阶层所接受。更重要的是,自冷战以来,日本自民党一直是执政党,作为反对党的日本社会党则被称为“千年在野党” ,基本上与政权是无缘的。长期以来,日本就成了自民党一党的“政党政治” ,反对党的存在,在本质上只是作为对执政者的满意度的“评判参数”而已。 这就诞生了日本政坛非常著名的一个政治现象:派阀政治。准确的说,这是一个专属于自
13、民党的政治现象,因为在自民党内部,各派为争权夺利,往往和纵连横,使得党内缺乏过滤机制,非常容易吸收各种极7端思潮。所以在上面笔者已经提到的历史背景下,右翼势力就是充分利用了当前日本人的悲情意识,混入决策层。 尽管我们还能对日本右翼势力归结出很多它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但笔者认为,正是上述日本右翼所具有的一个特点和一个原因,才是它被称之为“日本右翼”的问题所在。这就是说,虽然世界各国都有不同程度的右翼派别,但只有日本的政治体制才能使日本的右翼势力有活动的舞台,这是它引起人们注意的根本原因,而坚实的现实主义信仰,则又为它进入决策层之后提供了行动准则,使它看起来与众不同。 伊拉克将成为第二个越南。自
14、美国攻打伊拉克,一直有这一说法。如今伊拉克的现状,似乎又已经印证了这一说法。美国的越战是失败的。它在美国社会中留下的伤痕至今没有完全抚平。在去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候选人在越战时的表现,还被用那时的价值标准来衡量,几度成为新闻的焦点。几十年来,美国社会包括政界、军界等,从未间断过对越战的检讨。但,说来说去,美国力图独霸世界的原则是决不触及的,所热衷的不过是以后干预他国事务时怎样避免重蹈覆辙。 布什政府不认为伊拉克可能成为第二个越南。因为那里没有相应的条件。没有丛林越战以后丛林也是一种致命武器了,没有强大的他国支持,没有整个民族的同仇敌忾,等等。倒是相反,美国觉得拥有越战时没有的一个有力条件:被推
15、翻的萨达姆政权长期残酷镇压自己的人民,长期穷兵黩武祸害国家。然后,布什政府再给自己加上一个有力条件,那就是伊拉克大选及由此所树立的民主。而一些反美武装的恐怖活8动滥杀无辜,又额外赠予了一个有力条件至少布什们是这样看的。 伊拉克大选前,恐怖袭击达到高潮,甚至开始投票后也接连发生。如人们所预料。一些反美武装的目的,是通过恐怖活动来阻止人们参加投票,以破坏大选。但,这种做法帮了美国人的忙,恐怖活动实际上促使人们去投票。当今世界,反美是一面旗帜。不过不是在这面旗帜下做什么事情都可以。靠滥杀无辜进行恫吓,即使理由再充分也不会被人民所接受。事实也是伊拉克人民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有 8 百多万人参加了投票。应
16、该说,伊拉克人民不是选择了美国,而是选择了一次民主的机会。哪怕那民主是有限的或者说是虚伪的。因为历史上他们连这样的机会都不曾有过。因为萨达姆的暴政实在是令人不堪回首。 自美军发动伊拉克战争以来,死在伊拉克的美国军人已经超过了1500 名,而且至今安全形势并无好转的趋势,美国却又瞄上了邻国伊朗,接着是叙利亚。伊朗是核问题。叙利亚,是从黎巴嫩撤军问题。其实,在这些问题的底下,美国认为这些国家都与伊拉克局势有联系。一方面,它们庇护以及支持伊拉克的反美武装,甚至有的就是它们直接派过去的。另一方面,伊拉克大选为邻国树立了一个民主样板,一定引起连锁反应,如果再从外部施以高压,势必产生实际效果。连埃及总统,
17、那个中东最大国家的政治强人穆巴拉克,迫于形势对反对党作出让步,不是向议会建议直选总统并且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候选人吗?沙特阿拉伯,一个由国王及庞大的王族统治的国家,不是也同意在基层进行选举吗? 当年的越战,持续了十几年。它始自南越,后来因庇护与支持游击队的理由轰炸北越,先后推翻老挝、9柬埔寨的政权并公开入侵后者,还波及泰国。那时,美国人的理论是多米诺骨牌论,南越是防止共产主义进一步扩散的第一张牌,不能让它倒下去。这场战争,从肯尼迪开始,历经约翰逊、尼克松三任总统,几十万大军深陷茫茫丛林,死亡 5 万多人,花费无数美元,引起持久的反战浪潮社会剧烈动荡,到尼克松的第二任上才以美国的失败而结束。美国白忙
18、乎一场,或许也就是留下了华盛顿越战纪念碑这么个有实在价值的东西。现在,在伊拉克在中东,似乎也可以拿多米诺骨牌来形容:在布什们眼里,伊拉克是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牌,但伊拉克作为第一张牌要倒下去,去砸倒第二张 伊拉克将成为美国的第二个越南。这说法,在当前可以有两面的含义了。一面,是陷入城市游击战的泥潭,如越战那样失败。另一面,则是布什们的道理:也如越战那样扩散到周边国家,几乎同样的一幅路线图,只是作用与目的不一样。 黎巴嫩前总理被暗杀。他生前是主张叙利亚从黎巴嫩撤军的。他的死,再次激起了黎国内要求叙利亚撤军的呼声。但,这一次紧跟着其他一些阿拉伯国家、欧盟、美国甚至俄罗斯的呼声及强大的压力。 阿拉法特
19、逝世,好像忽然没有了阻碍,巴勒斯坦与以色列重开和平谈判,连巴勒斯坦一些频频发动恐怖自杀袭击的激进组织也在配合,似乎中东和平有望。中东形势,牵扯许多国家的利益,涉及一些大国的势力范围。如俄罗斯,它一直是叙利亚的强有力的支持者,有很大的影响力,这一次也为撤军施压,是丢卒保车的策略。叙利亚从黎巴嫩撤军自然是削弱了势力以及与以色列对抗的实力,却避免了与风头正劲的美国10硬抗,保证不出现第二个伊拉克。而欧盟等等,打的主意恐怕也不过如此。 至于美国,为支持以色列压迫叙利亚撤军,则与自己的伊拉克战略完全是一回事。叙利亚驻军黎巴嫩,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黎巴嫩,也是保持着对以色列的军事压力。另外,有许多叙利亚人在黎巴嫩打工,他们每年寄回的钱,是支持国内经济的因素之一,撤军将影响他们的工作机会,因此影响国内经济稳定。两种因素加在一起,就有可能引起叙利亚政治动荡。而这种局面正是美国期待的,它的美式民主或者军队正好乘乱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