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稳定财政支农的成果及对策思考摘 要 我国财政支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民得到了实惠。如何克服财政支农中存在的问题,稳定财政支农政策,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改革农村财政供给决策程序,加强农村公共财政资金的管理与监督,建立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机制。 关键词 财政支农 成效 财政改革 三农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命脉所在,也是历届政府所关注的重点。而在我国,由于历史和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等原因,城乡发展的不协调的问题由来已久,并在某种程度上危及到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有别于其他任何国家的情况。而在已经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其农村治理的秩序和
2、农业发展的问题,伴随着工业化的完成而得到妥善的解决。加大对农村的投入,提高农村经济的自生能力,实现全国经济的均衡发展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解决“三农问题” ,将统筹城乡放在了“五个统筹”之首,并把建设新农村作为我国“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 一、财政支持农村建设方面取得的初步效应 21. 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效显著 近年来政府积极运用财政支农、财政补贴、税收政策、财政转移支付、扶贫等,把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性转化为现实可能性,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出现了复苏迹象。农村改革在对农民“少取”方面有了历史性的突破。据统计 2000 年到 2004 年期间,各级政府用于支持农村
3、税费改革的转移支付资金累计达到了 1600 亿元,占 73。到 2005 年,中央财政用于支持农村税费改革的转移支付资金达到了 622 亿元。各省、市、县三级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也是大幅上涨,达到了 310 亿元。到 2006 年,纳入国家财政整体预算安排的用于支付农村税费改革的转移支付资金达到了 1030 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承担了 780 亿元。 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民自古以来的“种田交粮”的历史传统,大大的提高了农民种粮以及其他农作物的积极性。实施农业税减免的这几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首先,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得到了保证,2000 年我国粮食出现超常性波动,产量减幅为 9.1,但此
4、后我国粮食生产形势因为财政支持有了根本性逆转,2004 年度夏季粮食产量就达到了 2021 亿斤,比 2003 年同期增长 4.8%,改变了持续 4 年的下滑局面。2005 年、2006 年粮食产量稳步增加。 在持续力度较大的财政支持下,农民收入尽管增长缓慢,但已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家庭农业经济的收入来源对农民内收入贡献迅速回暖,收入来源多样化趋势较为明显。在收入增长的前提下,农民消费支出和消费质量都有了较大的改善,20012005 年,农民纯收入持续上升,恩格尔系数也出现下降迹象,食品消费支出稍有下降,在耐用消3费品的消费方面,拥有品种和数量都出现增长趋势。2005 年平均每百户农村居
5、民家庭彩电拥有量比上年增长 12.2%,达到了 88 台;移动电话增长 26.2%,达到 59 部,除此之外,摩托、洗衣机、电冰箱等也迅速进入农村消费市场。 2. 农村义务教育实现了真正的“义务教育” 2001 年被称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年,国家对传统的“三级办学,两级管理”的义务教育体制进行调整,通过制度性的规定、危房改造等项目安排来改善农村义务教育的资金和设施,并针对以前出现的“欠薪”问题采取了新的“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教育经费紧张状况,稳定了教师队伍,提高了办学效益,同时,从 2002 年,政府建立了义务教育扶持政策,专款解决确实无经济来源的家庭的孩子完成义务
6、教育。到 2007 年秋季,全国各地农村都实现了学杂费全免的入学制度,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只收取课本费,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义务教育。 3. 公共设施的建设加强,农村合作医疗效果显著 在农村税费改革的推动下,农村基础设施有较大的改善。利用国券资金,农村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取得进展,近 600 万公顷的天然森林资源和工程区的生物多样性得到了保护。恢复农民生产和生活用电条件得到改善,到 2004 年底,农网建设和改造竣工的县(市,区)累计超过 1000个,农村电价明显降低,农民用户的生活用电价格平均每千瓦时降低 0.34元0.5 元。2001 年2005 年,国家大幅度增加了对农村饮水工程的
7、投入,通过国债资金、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等手段,合计投入 220 亿元,解决了 6700 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改善了农村的环境卫生状况,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高额的医疗费用和农村薄弱的基本医疗技术成为中国农村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民一怕遭灾,二怕生病。只要一生大病,就会倾家荡产。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增加了对农村基本医疗体系的支持力度,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合理界定责任。在城乡之间公平分配卫生资源,并建立和完善了中央政府对农村基本医疗费用的专项转移支付制度,扶持农村基本卫生服务的建设,对农村人口实施医疗救助,建立了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
8、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的制度。让农民能看得起病,大大提高了政府在农民心中的可信度。 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财政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几年来各级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许多优惠政策。国家也一直坚持“多予少取”的原则反哺农村发展。其中财政政策走到了前台,惠农政策大都是财政政策,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应。从文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中央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为了顺利推进农村的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自身做出了很大努力,但由于其他的配套改革措施没有跟上,这些资金在使用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如何将这种效5应巩固下去并建立农村经济稳定发展机制,是财政在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另一个
9、挑战。 第一,自上而下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使得公共财政的投向不能体现农村公共物品急需状况,同时, “惠农”政策的“一刀切”现象比较突出;第二,农业税取消,对以农业为主的县、乡镇、村来说财政主要来源受到极大的影响,转移支付资金在层层拨付的过程中出现了普遍的“雁过拔毛”现象, “路损”严重。据大致估算,100 元的转移支付资金如果从北京出发,最终达到农村仅能剩下 30 多元;第三,财政支农的资金到达农村后,并没有全部用于指定用途,绝大部分被用作了平衡农村基层政府的财政预算;第四,现行的惠农政策是直接的、实效的,缺乏提供公共服务的长效的机制。 三 、财政支农的对策思考 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反哺
10、农业的阶段,公共财政向农业倾斜具有必然性和长期性,为实现财政支农的保证和发展职能,真正让农民享受到公共财政的温暖,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农村和城市的和谐统一,针对财政支农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思考如何将这种效应巩固并建立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机制。 1. 改革农村财政供给决策程序 传统的农村财政决策供给程序是“自上而下”的,这使农村公共产6品的供求出现结构失衡的现象,而且农村财政资金的分配过程中出现了靠“嗓门”取得资金的笑话。因此,财政供给的决策的过程以及制度的安排和产生应该有明确的科学依据和透明的决策程序。将财政的供给决策程序由“自上而下”转变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
11、上”相结合:一方面,中央对省或省级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安排,必须要用科学客观的人口、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等客观指标来替代省级之间的谈判能力和在中央的话语权,要承认农村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另一方面, “自下而上”要求村乡领导人真正的由本社区的居民选举产生,而不是由上级组织部门安排。由于有选举约束,他们真正能够对本地选民负责,对社区负责,把自己的政绩做给自己的选民看,把增进本地选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这样,在基层的公共产品安排过程中,他们会根据当地的实际需要行使决策权,分清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资金、自筹资金和社会资金的不同用处,尊重农民的首创性。 2. 农村公共财政资金的管
12、理与监督 取消农业税和各种收费摊派后,在一段时期内,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财政资金很大部分将来自中央和地方的各级政府财政的支转支付。如何提高“免费午餐”的效率,制止资金的浪费,并使资金使用者不去追逐“更多”的资金,必须对受益的农村政府和提供各项公共服务的行政事业主体,制定更为严格和科学的管理监督制度。 根据国际经验和中国国情,需要建立和完善以下制度和机制: (1)对政府的行政事业单位实行明确和严格的定员定编定额标准。7并坚决不允许突破这个标准,杜绝通过自筹经费,随意增加人员编制的做法。 (2)建立绩效业绩考核制度和政府问责制,对财政资金的使用要进行切实的绩效考核;对达不到绩效考核标准或者出现工作差
13、错、工作失职者,要通过建立政府问责制,追究责任,给予较为严厉的处罚。 (3)建立公民对政府工作人员实行有效监督的机制。 前两点可以看做是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管理监督制度,但仅有“上”对“下”的管理监督是不够的,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下”对“上”的监督机制,建立相应的法规,以保证我国各级政府对农村转移支付在法律的轨道上正常运作。 3. 建立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机制 “ 财政支农”的资金问题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事情,来不得半点虚假。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强大的资金支持,否则,以前所取得的成绩会半途而废。资金问题必须有强有力的保障机制,否则就会啥时间国家重视度高了,喊得紧了,啥时间对农业投入就大,而一旦国家喊得
14、松了,资金就没有了保障。 首先,要有政策保障。把国家财政每年必须用于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财政资金用政策规定下来,由人大监督与落实,在保护农民权益和利益上,比如:杜绝乱收费、乱集资和乱摊派以及土地权益等问题都必须作为重要的国家政策确定下来。 其次,要靠法律保障。修改后的物权法 ,把农民的权益作为重要8内容之一。特别是“土地承包经营权” ,对耕地、林地和特殊林木地承包期做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任何人不得侵犯。土地出让金全部用于农民支出。法律保护了农民土地权益,希望在执法的过程中,能严格地遵守法律的要求,切实保证农民的权益。 最后,要建立完善的资金保障体制。新农村建设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只靠财政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财政资金以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养老医疗教育等公益性资金需求为主,同时,建立以民间资金和引进外资为补充的多渠道,分工明确的融资供给体制。 【参考文献】 1杨喜添.农村财政体制改革与新农村建设J.当代经济. 2006,5. 2肖建华. 财政创新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农村财政与财务. 2006,9. 3许跃辉;关于我国农村公共财政体制建设问题的思考J .华东经济管理. 2005,6 . 4辛波.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转移支付制度变革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