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社会共享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311253 上传时间:2018-09-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社会共享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马克思社会共享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马克思社会共享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马克思社会共享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马克思社会共享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马克思 社会共享 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徐俊峰 葛扬 摘要 :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 出“共享发展”的创新理念, 凸显了“共享发展”问题研究的重要价值。 马克思社会共享思想立足 消除 西欧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语境中 “ 人性异化 ” 的 逻辑起点 , 以 资本主义市场批判和私有制扬弃为逻辑内核 ,诠释了 社会发展和人性解放、社会活动和社会享受、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等统一 的共享 形态,孕育了共享主体、共享基础、共享形式、共享目标等 严谨的思想 结构 ,规划了 实现共享的社会结构、市场形态 、分配原则等;设计了 消除城乡差距,培育 职业教育观、消费观、生活观等人性解放理论 , 为我们 市场决定性背景

2、下 探索“ 共享发展 ” 提 供方法论原则和原创性思想指南; 有助于我们正确 处理社会发展、 人性解放、劳动力 保护 、福利制度安排等实践 借鉴 。 关键词: 马克思 社会共享 当代价值 市场批判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献编号: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共享发展” 的创新理念,勾绘出我国在 市场决定 性作用背景下探索 “共享社会” 建设 的实践蓝图,凸显了“共享发展”问题 研究的重要价值。 关于共享发展问题, 马克思 早 在 1844 年 经济 学 哲学 手稿 中 就 提出并加以深入论述 , 在吸收古典哲学、政治经济学 等理论的基础上, 运用唯物史观方法论原则和市场批判的实践逻辑 使该

3、理论趋于成熟 , 建构 了社会主义发展创新的原创性理论, 构成我国“共享发展”创新 理念 的思想 渊源和理论指南。因此,本文 拟 挖掘马克思 关于 社 会共享的原创思想 ,为我国实现“共享发展” 提供理论指南和实践借鉴。 一、 马克思社会共享思想 的衍生逻辑 马克思深入研究西欧自由市场经济背景下工人阶级群体,发现了深藏在工人阶级背后的“人性异化” 及其外化的私有制形态, 在借助哲学、 政治经济学等思想渊源的基础上,对资本主 义经济运行进行了系统梳理 剖析,形成了 人性复归的 社会共享思想。 (一) 逻辑起点:消除“人性异化”问题 消除“人性异化”问题是马克思社会共享思想衍生的逻辑起点,这种 “

4、人性异化”主要是 指 由于工人依靠出卖自身劳动力的社会属性而产生的工人受制于劳动 的 变异状态,包含“ 劳动 的异化、人 与 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 的异化 ” 等 三重内涵 ,这种现象 严重 阻碍了工人阶级 的生存发展 。 因此,消除“人性异化”现象就成了马克思 社会共享思想 衍生 的原始点。 马克思通过 劳动、 资本、地租、劳动价格等载体 研究发现,出卖自己劳动力 的 工人阶级始终处于资本主义社会 的最底层,因为他们 既没有 赖以 获取地租的土地,又没有 赖以 获取利润利息 的资本,仅仅拥有维持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生活资料 。 因此,在与资本家的斗争中,工人阶级始终处于弱势地位。 在整个社会

5、发展衰退的状态下,工 人会因为失业和激烈竞争而不断降低自己劳动力 价值,从而沦落到 社会最底层;当社会财富 比较繁荣时,工人会 因2 为社会劳动力增加而 沦落为社会生产 的机器,同样不会改变自己落后贫穷的 地位等。 正是这种 社会 属性 造成了 “ 人的类本质”(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 )变成了“ 异己的本质 ” , 劳动 变成 了维持“ 个人生存的手段 ”;这种 劳动 又 使 “ 人自己的身体 ” ,他的 “ 精神本质 “ ,他的 “ 人的本质 ” 同人相异化 ;“ 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 ”又会造成 ” 人同人相异化 ” 1。 因此,破

6、解人性异化以 实现人性复归社会,实现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统一就构成了马克思解放人类的重要目标。 由此可知,马克思 立足于资本主义“人性异化”问题, 采取由“人体解剖”到“猴体解剖”的逆向思维逻辑设定了人性复归的价值目标,衍生了其共享发展思想的逻辑起点。 (二) 逻辑内核:市场批判与私有制扬弃 私有制自我扬弃和市场批判是马克思社会共享思想衍生的逻辑 内核。 一方面, 马克思认为,私有制是异化现象外化的具体形式, 破解异化问题的关键在于 私有制的自我扬弃 ;另一方面, “ 人性异化 ”问题解决的 关键 在于市场批判环节。马克思 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论原则,根据 从具体到抽象、再 从抽象到具体的思

7、维方法,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剖析 ,挖掘出破解“人性异化”问题的关键步骤 。因此,市场批判的基本手段和私有制扬弃的构成了马克思社会共享的逻辑主体。 在提出私有制扬弃的价值目标之后,马克思就借助 商品这个资本主义的细胞, 对 劳动、商品、货币、价值等 要素展开研判性认知和批判性解读, 既肯定了商品等 要素的积极属性,又 批判了 诸如 “货币拜物教的谜”、“商品拜物教的谜”等的本质 2; 进而又 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深入剖析,尖锐批判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尤其是私有制和市场经济 畸形结合所 衍生种种问题, 如 两极分化、滞后性、 资本变异等 经济 问题 ;同时也揭

8、露了其 引发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等,如 环境破坏、道德滑坡、政治动荡 、 “ 社会关系的 商品化” 、“没有任何不可让渡的东西”、“任何东西都可以通过货币而占有” 等 3;进而 提出了消灭私有制的核心价值目标,把资本主义 市场 批判的矛头转向了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了未来社会发展的市场属性目标 ,丰富完善了早期提出的社会共享思想 。 (三)逻辑 演进 :螺旋式发展 的 三维层次 马克思社会共享思想 的 逻辑演进是沿着时空逻辑依次发展成熟的, 大致经历了 早期创立阶段( 1845 年以前) , 中期发展阶段( 1846 1867 年), 成熟拓展阶段( 1868 1883年)等 ,完成了社会共享思

9、想的衍生、发展、成熟等 逻辑 变迁 。 早期创立阶段 ( 1845 年以前) 属于马克思社会共享思想 发展 的第一层次 ,主要 指“ 社会活动”和“ 社会享受 ” 等 相关概念的 提出 ,社会共享的基本要素、各要素之间 逻辑联系等的诠释 , 大致提出了 社会共享思想的主要 轮廓, 具体的细节是在其后相关理论探索中逐步完善的, 相关观点主要 反映在 1844 年哲学经济学手稿等著作中。 中期发展阶段( 18463 1867 年) 是马克思社会共享思想的延续发展层次 ,主要 指社会共享思想 建构完善的 方法论原则、实践手段、实现规律等 ,重点凝聚为有关“市场批判和人性解放”观点,主要 反映在德意志

10、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哲学的贫困、 资本论等著作中 ,资本论的研究阶段尤为重要,社会共享思想的主体基本完成 。 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哲学思想、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批判性建构,形成了独特的唯 物史观理论原则,进而运用这种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以市场为突破口,以私有制的扬弃为逻辑内核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的深入系统研究 ,发现了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统一的 实现路径 。 成熟拓展阶段( 1868 1883 年) 属于马克思社会共享思想的完善层次 ,主要 指 其马克思“共产主义”等观点 的成熟时期 ,反映在格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 也就是共产主义的属性阶段、市场属性、人性目标等综合性的阐

11、述,社会共享思想系统理论形成。 二、 马克思社会共享思想 的 内涵 结构 马克思 社会共享思想涵盖了共享主体、共享前 提、共享形式、 共享目标等基本要素, 四种共享要素互相作用、互为基础等, 内蕴 生成 了一个 “等腰三角形式” 塔基 逻辑 结构 。 ( 一 ) 马克思社会共享 思想 的 要素 内涵 马克思 围绕社会人、社会机体、社会活动、社会享受等概念 ,诠释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社会 活动和社会享受、精神发展与生产力发展、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等 统一的逻辑关系,形成了 以人的发 展为核心,社会发展为基础,社会活动和社会享受一体化的共享思想 。 马克思 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 明

12、确提出, “ 社会也是由人生产的。活动和享受,无论就其内容或就其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 受 ” 4; 预示了社会人、社会活动、社会享受等 概念 , 进而 又 进一步 剖析了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提出了人与社会统一的理论内涵,孕育了社会共享的理论内核。接着马克思又从社会共享的实践层面提出了共享社会的制度依托 , 批判了粗陋的共产主义、政治形态的共产主义 等,设计了实现人性复归社会 、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统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自由人联合体”目标 , 明晰了共享主体、共享目标、共享前提、共享形式等要素内涵 。 即社会人是共享主体,社会有机体是共享前提,社会活动和社会享受是共享方式,

13、 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享目标等。社会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 的基础,天然能够充当共享前提 ; 社会人是社会有机体形成发展的重要活动主体,构成了 社会 共享 过程中的重要 主体 ; 社会活动 与社会享受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构成了社会共享方式,通过共建共享统一实现人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 。 ( 二 ) 马克思社会共享 思想 的内蕴结构 马克思社会共享 思想具有严谨的逻辑结构, 内蕴了 一个 “ 等腰三角形 ”式 塔尖 逻辑 结构 。其中, “人的全面发展” 是等腰三角形的顶点 ,处于 “塔尖 ”位置 ,是共享发展的价值目标 ,也是社会 发展的终极目标; 社会有机体、社会活动优化、社会享受合理化等要素最终都

14、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而服务 。“社会 活动”和社会享受”过程 是指向 “塔尖 ”的等腰三角形的 “两腰 ”,4 共同支撑着这个 “ 等腰三角形 ”, 确保价值 目标 实现 的路径、 动力、支撑 ,二者 具有同等重要的逻辑地位和逻辑张力,不能偏废任何一方 ,如果 过分强调社会活动而忽视社会享受,就会影响人类自身的生存状态, 从而压抑人的个性而无法获取充分的发展;相 反如果过分夸大社会享受的过程,就会影响社会活动的质量,从而影响社会生产和社会有机体的稳定发展 。 “社会发展 ”是支撑整个 “ 等腰三角形 ” 的基底 , 处于 “塔基 ”位置 ,是 目标 实现 的必然选择和必须条件 。 人的全面发展、

15、社会活动、社会享受最 终 要依赖于社会有机体的健康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终决定 人的社会活动和社会享受 水平,同时制 约着人全面发展的状态。 总之,马克思明晰了共享要素的属性和逻辑关联性,内置了各要素之间的逻辑结构,各要素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共同发展,最终形成了良性运转的逻辑体系 。 三、马克思社会共享思想的实践规划 马克思 在社会共享的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对社会共享思想的实践提出了可行性的规划 ,对社会共享各要素给出了详尽的设计,强化了社会共享思想的科学属性 。 (一 )关于共享 制度 的 目标 设计 关于社会共享制度载体的目标界定 , 马克思 在 1844年经济学 哲学 手稿一书中

16、给出了明确的解释。 马克思 从私有制扬弃 对粗陋的共产主义、政治属性的共产主义、真正的共 产主义等进行了评判,明晰了未来社会共享实现的制度依托 。 马克思认为, 粗陋的共产主义是“ 用普遍的私有财产来反对私有财产”的一种运动,以一种动物的形式表现出来 ; 而那种具有“政治性质的专政或民主的或不完全废除国家”的共产主义形式仍然没有“摆脱私有财产及人性异化的控制”,尽管这种共产主义“已经把自己理解为人向自身的还原或复归,理解为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但是它还没有弄清楚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本质,也还不理解需 要的人的本性,所以 它还受私有财产的束缚和感染” 。真正的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

17、的扬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 ,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统一的社会, 解决了“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 ,实现 “自由人联合体” ,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5;同时共产主义又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极度高尚的精神追求为特征,能够确保“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实现形式。 在这种社会状态下,劳动已经不再是谋生的手段, 成为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 私有制和异化劳动必将消除,人性复归社会而 充分 参与 社会劳动并自由 享受社会产品等 。 (二)关于共享制度的 市场 属性 研判 马克思 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科学界定了共产主义的基本属性 , 对共产主义三个阶段

18、的市场属性做出了科学判断。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要经历三个 阶段, 即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期、共 产主义低级阶段、 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等。具体说来, 共产主义必然经历“亲市场 去市场 无市场”的实践逻辑 ,才能实现“无市场”的价值目标 。 马克思肯5 定, 在 “ 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 ;这里对于经济形态并未进行过多阐述,本意是 借助于原有的市场经济来促进社会的平稳过渡 。 因为 这种低级阶段的共产主义“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 产生出来的 ” ,在“ 经济、道德

19、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 这种社会 阶段通行的是“调节商品交换(就它是等价的交换而言)的同一原则” 6。 只有到了高级阶段的共产主义, 生产资料的个人占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 盾已经破除,拥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极大丰富,“ 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 ” , “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 ”也已消失 ; 劳动从“谋 生手段”转化为 “第一需要”等 7, “ 无市场 ”的 共产主义 制度才真正实现。 ( 三 )关于共享主体 的 原则规划 马克思坚持 人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 设计了 人类发展的具体原则,即社会活动和社会享受统一、人

20、的能力提升和社会有机体统一、消费和积累相统一等原则 。 首先,马克思坚持共建与共享统一的发展原则。社会活动与社会享受是辩证统一的逻辑有机体,人类社会活动的参与是 社会产品享受的前提与基础;而社会产品的享受则是社会活动参与的价值目标,通过社会活动与社会享受的统一,最终实现人类 智力、体力等的综合性发展, 实现“各尽所能 ,按需分配”的共建目标与共享目标的统一。 据此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所限以及精神道德发展的不一致性,必须实现按劳分配的原则,对于社会总产品的分配尚不充分,必须扣除用于社会化再生产和管理人员等之外的产品;而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由于人的先天能力、后天

21、能力 、生活条件等不同而造成实际的不平等,不能完全实现共享理想状态。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的 高级阶段, “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 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配! ”8; 自由的“共享发展”形态才能实现。 其次,坚持人的能力提升和社会发展统一的原则。 马克思 认为,造成人性异化的核心要素是私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畸形结合, 市 场经济内在的负面作用 加剧了人性扭曲的状态。马克思设想 , 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必然会通过“消除旧的分工、 产业教育、变换工种 ”等手段,不断提高人类社会活动的能力素质,促使人性发展突破 “唯机器化” 的传

22、统分工框架,加强职业 教育的多样化,不断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 自由 空间等 ;通过“ 城乡融合 ”的基本路径 ,实现劳动力教育的均衡化和权利的平等化, 实现社会活动的最优化,最大限度地实现自由和平等 ; 通过 教育和制度建构,培育人类树立正确的 福利观、消费观、休闲观、幸福观等生活观 ,处理好社会积累和社会消费的关系,实现人性教育与发展享受教育的统一性,提高人类的精神层次,最终实现满足自由人联合体的精神条件。 6 四、 马克思社会共享思想 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 马克思关于社会共享 的原创新思想探索和实践规划,能够给我们 “ 共享发展 ” 提供原创性 理论指南和方法论原则 ,同时也给我们 社会

23、主义建设 提供丰富 的实践资源 借鉴。 (一) 提供 “ 共享发展 ” 理念创新 的方法论原则 党中央在市场决定性作用背景下提出了“ 共享发展 ”的理念创新 , 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的重大理论突破。 但 不容否认,当前我们在探索共享发展的实践进程中 仍然存在很多困惑, 如理论界关于 “分 好 蛋糕”与“做 好蛋糕”,“国退民进”与“国进民退”等问题的争论 。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寻找方法论的 原则指导,只有坚守正确的方法论和基本原则,才 能确保人民共享改革成果、共建活动和共享活动、社会积累和社会消费等协调发展,真正建构人与自然、人 与人、人与社会等的协调发展,人的自由发展与社会良性发展的

24、统一,真正达到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9。 马克思坚持 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市场批判 方法等 剖析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状态,为未来社会建构提供了 科学路径,这种批判性思维逻辑能够给我们提供以科学的方法论和原则性指导。 这 启示我们 ,必须立足于当 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现实,关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 水平和人民精神状况的实际需求 , 研判 处理 当前 经济发展和人文发展水平, 既不能假借共享改革成果的名义过度消费,影响社会主义生产积 累; 又不能打着经济发展的旗号无视人民享受劳动产品诉求; 鼓励广大人民参与社会活动 ,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为 共

25、享改革成果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反对片面地追求个人享受,从制度上和精神教育方面创建 共享发展的社会结构。 努力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与市场、企业与市场、人民与市场等的关系, 既关注市场经济 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机制,又关注广大人民适应市场经济的自我更新功能,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工作观、享受观、社会发展观等, 建构理性的“共建共享”机制。 (二) 夯实 “ 共享发展 ” 创新 理念 的理论根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在实践 和理论摸索的双重制约中, 实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力 和人性解放的 双重发展目标 , 确立 了人 自由发展和社会良性发展 相结合的运行模式 ,指明了我国发展的方向和现实的

26、诉求。但必须承认 , 我们在探索共享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同样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关于公有制与多种所有制问题、按劳分配产生市场性不平等 问题 、市场经济负面影响问题等 ,限制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因此,党中央把“共享发展”和“ 人民 共享改革成果 ”确定为当前发展的重大现实诉求 。 但对于如何更好地实践共享发展,尚处于理论探索的薄弱环节,必须快速强化共享发展的理论探索,才能解决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发展中的诸多实践难题。 马克思坚持社会发展与人性解放相统一、社会活动与社会享受相统一、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相统一等的理论探索,坚持人民主体原则、公有制主体原则、市场批判原则等理论思7 维范式,科学界定了共享

27、发展的思想内涵, 为我们 探索“ 共享发展 ” 提供原创新性思想指导 。这启示我们, 必须优先关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行供给侧 改革和需求侧改革共行的改革思路,夯实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 也要不断关注广大人民的实际生活诉求,通过发展教育、关注医疗住房改革、 完善社会保证制度等具体措施,改善人民的 生存发展空间,提升广大人民的发展水平,实现社会发展与人性发展的统一,提升人民参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为共同享受劳动产品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实现共建活动和共享活动的有机融合;重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文化发展实际,在有限的条件下实现共 享发展的具体目标,而不

28、能盲目扩大共享产品的范围而忽视社会生产的 可持续发展能力, 最终实现社会良性发展与人性自由解放发展相统一 。 (三 )拓宽 “ 共享发展 ” 战略规划 的实践借鉴资源 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发展历经了计划经济主导模式、计划与市场共存、市场基础性作用、市场决定性作 用等实践探索,初步实现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与市场经济的结构型兼容,在综合国力和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凸显了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趋向。但同时仍然存在收入两极分化、分配不公、市场心理不成熟 、拜物教等多种实践问题的困扰,党中央适时提出了“共享发展”的实践性课题,反映了我党大力解决时代性难题的决心和信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

29、复兴找到了正确道路。但在“ 共享发展 ”理念实践模式设计方面 , 尚需要我们不断努力探索,以寻求当代中国发展的实践范式。 马克思关于共享制度实现的制度规划、社会不同阶段的共享形式、人 性解放的具体途径、共建能力提升机制、共享观确立等具体的实践设计,科学设定了未来社会共享实践模式。这些理论启示我们, 一方面,从社会发展的角度, 必须处理好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联系与区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具备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属性,但绝对不完全等同于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当然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也具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属性,处理好社会占有生产资料与公有制为主的发展延续逻辑

30、,更加关注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价值导向,不断改善广大人民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实践模式,大力发展社会 主义经济基础,为人民共享改革成果奠定基础;同时也要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条件限制,把人民改革参与和人民共享成果统一起来。 另一方面,从人性解放角度。我们要优先 要关注社会人的教育问题,要树立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观等,不断提升社会人的教育素养 , 确保劳动力的可持续性发展,而不能过度开发使用劳动力而导致涸泽而渔,最终限制了人性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逐步缩减城市和农村的各种现实的不平等条件,从而实现人类主体发展的平衡性,实现人类共同发展的趋同性。要求人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休闲观和生活观

31、,正确处理共建和共享的 关系等。 必须不断重视劳动力保护问题,关注城乡劳动力发展不平问题,通过职业教育和素养教8 育等提升人类的共建能力和共享修养, “ 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0,最终实现共享发展的理想状态。 总之,马克思社会共享理论 是关于人类解放的社会发展理论, 探索了社会发展、人性解放、共建共享相统一的理论内涵 ,并在实践中设计了社会主义和人类发展的总体规划,为当代中国 “ 共享发展 ” 实践提供了原创新思想指导和借鉴性实践指南。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 20 卷 )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1971 年 ,第 198-199 页。 2 马

32、克思:资本论 ( 第 1 卷 )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2004 年 ,第 113 页 。 3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案) ( 第 4 分册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1964 年 ,第 122 页。 4 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1 卷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 第 187 页 。 5 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2 卷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2009 年 ,第 53 页。 6 7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 第 3 卷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1995 年,第 305、 304-305页。 8 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

33、斯文集 (第 3卷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09年 ,第 436页。 9 十 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 上 ), 北京 , 中央文献出版社 , 2009 年 ,第 12 页。 10 胡锦涛 :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目标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2012 年 ,第 8-9 页。 基金项目: 上海政法学院“共享发展”战略规划协同创新研究团队第 1 期 ( GH16041) 资助成果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资助:马克思市场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14YJA710033)的中期研究成果。 作者简 介 : 徐俊峰,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上海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上海, 201701; 葛扬,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 副院长,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南京大学长 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南京, 210032。 联系方式 : 手机 : 13671542319 , E-mail: 地址 :( 上海市青浦区外青松公路 7989号 ) 上海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徐俊峰 邮编 : 2017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