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一个女人和她的慈善“理想国”北京北四环“怡海花园”办公室,墙上挂着多幅王琳达和孩子们的合影,笑容灿烂,让人如沐暖阳。 “对不起!不好意思,让你久等了。哈哈哈!”先闻其声。数秒钟后,刚从天津赶回京城的王琳达笑着走进了办公室。 “明天一早我要到香港,害你大半夜的跑那么远。不好意思,不好意思。 ”又是一连串的哈哈。事业的如日中天让空中飞人般的生活成为常态,但她的身上决然看不到疲惫和抱怨。这是一个精力过人的女人。 十年一觉不是梦 “办学不是我的强项,我是做房地产的。算命也没有算到,做梦也没有做到。我还能办学校。 ” 王琳达 1989 年从香港回到内地。从广州、深圳开始,她陆续踏足广西、南宁、海南、山
2、东等地。第一次深入中国内陆,名山大川让王琳达兴奋而激动:这就是祖辈口中念叨多少年的祖国!1992 年,北京第一届香港招商会举行,把她“招”到了北京,开始了房地产开发。当时的王琳达并不了解北京,只知道是中国的首都。 在普遍享受单位分房的内地,商业房地产还是新兴事物。但现实并不影响她一贯的做事热情。买土地的时候没有做市场调查,王琳达就这2么拿着地图用尺子一量,定下了第一单生意。 实地一看,她傻眼了。那是三个大沙坑,有 100 多米宽,27 米深,就像美国大峡谷一样让她瞠目!那是永定河脉河床的地方,一层沙子,一层鹅卵石,土质状况让人堪忧。那时的北京,只有一环路和二环路,打车到这里,计程车一不小心还会
3、掉到机耕路下,而到机场则要两三个小时。股东们难掩失望情绪,陆陆续续地来了又很快离开。但个性倔强的王琳达却不服输,她认为这是对她的第一次挑战,她要在白纸上打造一座新城出来! 没有水、电、气、公路,自己拿钱修;电话不通,拿出土地给电信建机站;没有公交车,拿土地给公交公司修站点王琳达用土地换来了业主的方便。 没有学校,修!一个简单的字,如同当初简单的“买”一样,王琳达从房地产业一脚跨进了教育行业。 “跑教育,学经验,找名校联办,找名师授课。拆除几座住宅楼,扩大学校用地”这些旁人看似疯狂的举动,王琳达始终亲历亲为,坚定不移地实现着她的办学规划。有着多年海外旅居生活经历的她深知房地产与名校教育之间的连锁
4、效应,她预测:北京这座正走向现代化城市的房地产业必将向“校” “社”联盟,缺一不可的方向发展。而她的风格是:不做则已,做就要做最好的。既然决定办学就要办出好的学校,让学生接受好的教育。 31998 年,由怡海公司投资 7000 万元建造的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怡海分校、北京市第八中学怡海分校经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批准正式成立。紧接着 1999 年 2 月、2000 年 9 月,投资 3000 万元建成的 4500 平米的怡海幼儿园、怡海老年大学分别落成。如今, “怡海”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并与名校开展合作,专门聘请中科院的专家担任学校顾问,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模式。 “怡海教育”的品
5、牌越叫越响亮。 王琳达说,办教育对她来讲,已经融入她的生命,成为一个令她如醉如痴、心神向往的神圣使命了。整整十年磨砺,王琳达用母爱与坚韧,在杂草丛生的土地之上造出了一个孩子热爱的花园社区。 孩子们的“王妈妈” 2008 年 5 月 12 日汶川大地震时,王琳达身在美国,听闻消息焦急万分。得知灾区学校受损严重,她迅即联系都江堰市,直接表达了希望捐建一所学校的愿望。随后,她把电话打到北京公司总部,积极动员全体职工紧急为地震灾区捐款捐物。 北川,地震的重灾区;北川中学,一个无数华人心系之地。随着灾后重建步伐的加快,援建北川中学的重任落在了中国侨联的肩上,海外3000 万华侨华人要把北川中学建设成抗震
6、救灾、支持灾后重建的爱心丰碑。身为华侨的王琳达义无反顾地加入其中。 王琳达先后 5 次深入北川中学考察,与北川中学孩子建立了深厚的4感情。一次次地探访,面对一张张纯真的面孔,女性的细腻和母性再次被热烈激发。她一方面重点关注学校的援建工作,集结组建了来自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香港大学、清华大学和同济大学的建筑设计师团队,驻扎北川,无偿为北川中学重建的勘察和设计出谋划策;另一方面她还时常为北川中学师生们的日常生活忧心。天冷了,王琳达准备了她亲手设计的北川中学新校服;风大了,她给孩子们送去了护肤品。为了确保教育教学质量,怡海教育集团下的北京市八中怡海分校与北川中学签署了长期友好合作协议书,将为
7、北川中学的教师提供阶段性培训服务;她号召北京市八中怡海分校的学生与北川中学的孩子结对子交朋友,拓宽成长路上孩子们的眼界。 指着墙上的一张张照片,王琳达骄傲地说孩子们都称呼她为“王妈妈” 。 王琳达不仅是北川中学孩子们的“王妈妈” ,而且堪称孩子最多的中国“妈妈” 。 1998 年初创办学校的时候,王琳达站在阳台上,看见课间嬉戏的孩子们,她突然想到了自己的儿子。儿子 1 岁零 7 个月大的时候,为了让孩子学习一些中国文化,她把儿子送到了深圳一所私立幼儿园。入学后不久,她发现儿子每天回家都吵着叫:“饿!饿!”一月下来,原本胖乎乎的小圆脸变成了瓜子脸。王琳达趁幼儿园开饭的时间偷偷溜去看儿子吃什么,发
8、现幼儿园每餐就给孩子们吃一小碗主食,八分之一个小苹果,课间甜点就是一片饼干。 “你知道孩子一天应该吃几餐吗?”王琳达问我。我摇头。 5“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讲,孩子一天应该分 5 次进食。孩子的食量小,每餐吃得不多,但是运动量大,体能消耗大,应该少吃多餐合理膳食。 ”从创建怡海幼儿园开始,王琳达就坚持为孩子们制定科学的食谱,讲究营养均衡。每日 5 餐,以满足孩子小身体对营养的不同需求。 “我把每个孩子都看作自己的孩子,我要对家长负责,我坚决不愿意看到怡海幼儿园的孩子们回到家后,像当年我儿子一样哭着喊饿 。 ” 王琳达如是说更如是做,虽然每年要拿出 800 万元至 1000 万元来补贴学生的餐费,她
9、却绝口不提。 此外,为更好地激励学生并参照国际惯例,王琳达创建了具有怡海特色的奖学金制度。2001 年,王琳达个人出资 1000 万元在香港成立“怡海奖学金” ,奖励怡海优秀的高中学生。前三年是每年向优秀的高中学生提供 15000 元的奖学金,包括学费及衣食住行等费用。第四年后,奖学金被划分为 3 等,每学年做一次评定,按等级确定奖励金额。 2004 年,王琳达建立“怡海华夏精英奖” ,主要奖励从怡海中学毕业,已经考上大学的学生,激励他们完成大学学业。 2007 年 12 月,王琳达个人发起并出资 1000 万元,在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下成立“怡海教育专项基金” ,用于奖励优秀教师和救助失学儿童
10、。每逢节假日,来自世界各地、各行各业的感谢信件如雪花般飞向王琳达的办公室。那些曾经得到王琳达帮助、受益怡海教育的孩子们在信中都不约而同地叫着她“妈妈” 。 而对于王琳达来说, “妈妈”不是一个 简单的称谓,更意味着责任。6老人们的“乖女儿” “每次回北京。我第一件事就是去怡海老年大学看看老人们。看到他们都健康、快乐,是我们每个做儿女的最大欣慰。 ” 出身传统华人家庭的王琳达出了名的孝顺。在家时,她常常陪妈妈聊天,为妈妈捶背、按摩。但是随着事业的发展扩大,陪伴父母身边的日子越来越少,为此她深感愧疚。王琳达经常帮助别人,受助者为了表达谢意,总要送点东西给她。而一些条件困难的工人或者农民兄弟,送来的
11、各种家乡土特产又令她觉得不自在。帮人是不求回报的,但知恩图报的精神是需要发扬的。于是,王琳达告诉受助人,你们不要给我送礼物了,抽一天时间去陪我妈妈聊聊天就行了。这样一来,王琳达安心在外工作了,不会为收不完的礼品头疼了,而老妈妈的孤单也减少了,尊老的传统美德也得到传承发扬了。她很为这一举多得的好事得意。 王琳达认为,老年人除了怕孤寂,心理也很容易失衡。孩子的事业越成功,父母的心理落差感越强。老年人还很怕老,最怕看见比自己还老的人。王琳达这么说不是没有道理的。每次王爸爸看见拄着拐杖走不动路、身体不佳的老人来看望他,他的心脏病都会复发。老年人需要多见见健康的、阳光的、年轻活泼有生命力的才不会显老,所
12、以这也是为什么家庭温暖的老年人更加健康长寿。 由此,王琳达想到了怡海社区的老人们。人心是相通的,老年人的7需求是相近的。于是,开办老年大学的念头萌发。她要为老年人创办一个交流、学习和展示的场所。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是单纯的解决吃什么、穿什么,更重要的是要解决他们想什么和怎么想的的问题。提供老年大学这样一个平台,让老人们能与时俱进,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走过近十年历程,今天的怡海老年大学除了开设有老人们比较喜爱的美术、书法、声乐、手工等传统文化的学习,更增添了摄影、电脑、英语等现代技能的学习。 “关爱自己,关爱他人,精彩人生,精彩生活”是怡海老年大学的座右铭。手工班一位叫张静华的老
13、人,儿时的一场脑炎将她推进了无声的世界。上大学的美好理想也随着听力的丧失化作泡影。直到晚年进入了怡海老年大学,老人才觉得自己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意义。由于听力障碍,老师和同学总是给予她更多的关怀和帮助,老师总是手把手地一次次反复教授:同学们更是放下自己的作业,伸出热情的双手来帮助她完成。不管认识不认识的,只要张静华老人有事,他们总是不厌其烦用笔和纸与她交流还有一位 85 岁高龄的刘湘云阿姨,在书法班就读,儿女都不在身边,腿脚又不方便。每次上下课或者外出参加活动,怡海的工作人员总是用轮椅推着她走,老人常常激动得热泪盈眶。集体温暖不仅圆了老人们的大学梦,还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具姿彩。 老人们还积极
14、投身到各种社区活动和社会活动中去,在学与乐的同时,更深地体会到了“为”的价值。2006 年,老年大学举办的“一份理解、一颗爱心、一本图书” , “每人捐寄一本书,支持一分钱书社 ”大8型公益活动,受到了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和知名网站等多家媒体的竞相报道。 “节水护水,请您进一言” 、 “交通安全进社区” 、 “奥运志愿者”公益活动中,总能看见怡海老人们的身影。 慈善帮助别人 “无论做慈善也好,帮助别人也好。这是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能帮助到别人是我的骄傲。我能在帮助别人中找到快乐和自信。 ” 采访是从“2008 中华慈善大会”聊开的。我片面的以为,一定是有一件触动到王琳达内心深处的事情或场景,
15、才激发了她的博爱胸怀。 王琳达却坚持认为, “慈善”就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人。 ” 从小深受传统教育影响的她生就一副古道热肠,喜欢帮助别人。王琳达回忆,小学的时候,数学老师的口音很重,同学们经常听不懂老师讲课。作为数学科代表的王琳达就每天给没听懂的同讲解习题,同学们居然一听就明白了。老师讲的听不懂,自己讲的同学们能听懂,王琳达高兴之余自信倍增。儿时的自信一直激励着王琳达前进,不管面对多大的困难,她都相信自己能迈过去。 20 多年前回国之初,王琳达最怕的就是坐飞机,看见因为国内的机场设施落后、指示功能不明确、飞机陈旧等问题,导致飞机晚点、航班延误屡屡发生。耽误个人日程安排事小、影响国家形象
16、事大。于是,她主动提出资助机场管理方去美国考察学习。王琳达嘲笑自己有个臭脾气:帮忙决不交换。每当受助人或单位提出要有所回报的时候,她总是婉言9谢绝。王琳达认为自己帮助别人在先,提出回报的条件在后,这不是帮忙而是交换。王琳达明白只有国内的环境改善好了,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来中国投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昌盛比起来自己的付出都是微不足道的。好人好报。王琳达的国内事业红红火火,渐渐小有名气,来找她帮忙的人也越来越多了。身为女人,她有感性的一面,但在她答应帮忙之前,一定会理性的思量一番,掂量一下自己的能力,能不能帮上忙?只要是自己能够办到的事,她都会义不容辞的接下来。然后出钱、出力、出时间去兑现自己的承诺。
17、“答应的事就一定要做到。 ”这也是王琳达的性格。援建北川中学一事,身边很多朋友都有不同意见,不少人善意地劝她别去担险,但王琳达坚持己见。王琳达自信无论是做房地产开发还是发展教育,她都有优势。这样的优势决定她不仅要做,而且要做好。 点燃爱传递热 “中国不缺爱心人士,缺的是组织者。一个人点燃一支蜡烛,光芒很小。但是我们全社会的人们都点燃蜡烛的时候。那就是一片光明。 ” “每次回北京,我第一件事就是去怡海老年大学看看老人们。看到他们都缝康、快乐,是我们每个做儿女的最大欣慰。 ” 老年人需要多见见健康的、阳光的、年轻活泼有生命力的才不会显老,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家庭温暖的老年人更加健康长寿。 “无论做慈善
18、也好,帮助别人也好,这是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能10帮助到别人是我的骄傲,我能在帮助别人中找到快乐和自信。 ” “中国不缺爱心人士,缺的是组织者。一个人点燃一支蜡烛,光芒银小,但是我们全社会的人们都点燃蜡烛的时候,那就是一片光明。 ” “是社会的责任引发了我,不管我有钱没钱,每时每刻,每天、每月、每年我们都应该站在社会一份子的角度上去帮助别人。这是一个人道德和道义的体现。 ” 王琳达觉得一个人有没有爱心,不是看他有没有钱,而是看他愿不愿意付出。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各有各的奉献方式,王琳达乐于做这样的组织者。 每次面对灾难,王琳达虽然不是捐赠金额的最多的一个,但绝对是煽动性最
19、强、参与次数最多的一个。她在积极奉献的同时,也会充分调动周围的力量一起参与。 2008 年初那场纷纷扬扬的雪花,令我国南方部分城市措手不及,骤然变成了一 场冰封千里的自然灾害。2 月 9 日,身在海外的王琳达凌晨4 点联系国内同事,作出向灾区捐赠物资的决定。2 月 21 日元宵节,王琳达率队赶赴湖南灾区进行慰问,并捐赠价值 1744 万元的救灾物资。2月 26 日,王琳达又率队赶赴湖北灾区,捐赠救灾物资和现金,合计 1014万元。 前往湖南灾区的路上,王琳达无意中看到山上一片片被冰雪冻坏的柑橘树,村民家里卖不出去的柑橘堆积成山,她非常心痛和着急,立即表示要为湘西柑橘的销售出一份力。 员工不解地问:“王总,这柑橘怎么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