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脾虚精细分类一)脾气虚在 气虚证基础上,以运化功能减退为突出是本证的特点。表现为面色萎黄,肌肉消瘦,倦怠无力,少气懒言,食少 纳呆,脘腹胀满,食后尤甚,大便溏薄或腹泻。(二)脾气下陷脾气下陷又称“中气下陷 ”或“气虚下陷”,是脾气虚的进一步发展。表现除上述气虚症状外,尚有气陷症状。脘腹重坠作胀,食后益甚,小腹坠胀,便意 频数,经久大便溏泻,肛门重坠,甚则脱肛, 子宫脱垂,小便混浊如米泔等均是中气虚甚不能固摄而下陷的表现。(三) 脾不统血脾不统血是指脾气亏虚不能统摄血液所表现的证候。在脾气虚的基础上兼见 月经过多,崩漏,便血,尿血,肌衄(皮下出血),齿衄,鼻衄等出血症状。“脾不统血 ”与“ 气不
2、摄血”本无严格划分,二 证表现基本相同。若从理论上说, 气不摄血的出血是全身性的,咯血、吐血、便血、尿血、肌衄等均可能是 气不摄血所致,其所指范围较广;而脾不统血主要是指脾气虚所致的出血,主要表现为便血与崩漏,可以认为脾不统血是气不摄血的一部分。(四)脾阳虚脾阳虚,往往胃阳也虚,故亦称 脾胃虚寒证。本证是脾气虚的进一步发展。在脾气虚的基础上,尚有腹中冷痛,喜温喜按,口泛清水,大便稀溏,白带量多、清稀,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等寒象。脾阳虚=脾气虚+ 里寒。(五)寒湿困脾本证是指寒湿内盛,困阻脾阳所表现的证候。湿邪困脾有寒象者属之,表现为脘腹痞闷胀痛,口粘乏味,不思饮食,泛恶欲吐,腹痛溏泻,头身困重
3、,面色黄晦,妇女可见带下绵绵,舌淡苔白腻,脉濡缓。寒湿困脾与脾阳虚都有脾失健运、寒象及湿阻表现,但前者是寒湿外侵,湿为因,中阳受阻,病程短,属实证;后者是阳虚失运,寒湿内生,湿为果,病程长,属 虚证或本虚标实证。(六) 湿热蕴脾湿热蕴脾又称 脾胃湿热。多因感受湿热外邪,或过食肥甘,酒酪酿湿生热,内蕴脾胃所致。表现为口苦粘腻,脘腹痞闷,纳呆厌食,恶心呕吐, 口渴不欲饮,肢体困重,小便短赤,大便臭秽不爽,或有身热起伏,或见色泽鲜明之黄疸,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湿热蕴脾与寒湿困脾,在病机上皆为湿邪阻遏脾气所致,都表现为脾失健运的症状,其不同点在于前者为湿热,后者为寒湿。(七)胃阴虚胃之 虚证,虽有气虚
4、、阳虚及阴虚三种,然胃之阳气虚常随同脾之阳气虚出现,而胃阴虚则常独立成证。胃阴不足,胃失濡养,虚热郁于胃中,影响胃纳及和降功能。表现为胃脘嘈杂、隐痛及虚痞,饥不欲食,食后饱胀,口燥咽干,干呕呃逆,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苔少, 脉细数。(八) 胃寒证本证是胃的 实寒证,由阴寒凝滞胃腑所致,故又称寒凝胃脘证。腹部受凉,过食生冷,寒邪凝于胃,致气机阻滞而发病。表现为胃脘冷痛,遇寒加重,得温则减,口淡不渴,或伴见胃脘水声漉漉,口泛清水,舌淡苔白滑,脉迟或弦。胃寒证须与胃气虚寒鉴别。前者为 实寒证,当寒邪袭胃后而急性发病,病势较剧,病程短;后者为 虚寒证,发病缓,病程长,迁延难愈,且多在脾胃虚证中出现,伴
5、有脾阳虚不能健运的症状,如腹部胀满,食后更甚,大便溏薄清稀等。(九) 胃热证本证是胃的实热证,又称胃火证。据其表现又可分为胃中郁热与胃火上炎两种证型。前者的病变局限在胃中,又称热炽胃中或胃中伏火,表现为胃脘灼痛,吞酸嘈杂,或食入即吐,或渴喜冷饮,或 消谷善饥,尿赤便结,舌红苔黄,脉滑数;后者的病变不仅在胃,且循经上熏,沿 胃经循行部位,致牙龈肿胀疼痛,面颊肿胀, 牙龈出血,咽峡及扁桃体肿痛,口臭等症。 胃热证须与 胃阴虚证鉴别。前者为胃之实热证;后者为胃之 虚热证。(十)食滞胃脘食滞胃脘又称 伤食。由 暴饮暴食,饮食过度而急发。表现为胃脘胀闷,甚则疼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吐出酸腐馊食,吐后胀痛得减,或矢气便溏,泻下物酸腐臭秽,舌苔厚腻,脉滑。了解以上脾胃的基本功能和病机,就能对自己的病有个基本了解,找医生看病的时候可以更好反映病情,并可以结合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食疗保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