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中专_语文_教案(基础模块上册).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129565 上传时间:2019-05-22 格式:DOC 页数:124 大小:68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中专_语文_教案(基础模块上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4页
职业中专_语文_教案(基础模块上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4页
职业中专_语文_教案(基础模块上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4页
职业中专_语文_教案(基础模块上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4页
职业中专_语文_教案(基础模块上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职语文 (基础模块) (上册)教学设计 第 1 页 共 124 页1、我的母亲老舍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重要作品。2、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3、了解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的叙述方式。4、品味作者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鉴赏作者笔下所塑造出的伟大的母亲形象,领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从而培养健康的情感。2、引导学生品味作者那自然朴素而又充满感情的语言。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所一直强调的母亲对其的“生命教育” ,从而提升对浓浓亲情的珍视。教学课时2 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大家欣赏画面和新闻,看看这表现什么主题。 (生回答:母爱。 )名人对母爱的描绘:世界上的一

2、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我的生命是从睁开眼睛,爱上我母亲的面孔开始的。 乔治艾略特活动一:悠悠母爱,丝丝缕缕牵扯不断,让我们拾取其中一段,为爱下一个注解,描绘我们的母亲。二、课文探究1、作者简介: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人民艺术家。满族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 四世同堂 ;话剧茶馆 、 龙须沟等,被誉为作家劳动模范。1918 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 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

3、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26 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 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 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1946 年应邀赴美国讲学 1 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中职语文 (基础模块

4、) (上册)教学设计 第 2 页 共 124 页术家”称号。 “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2、思考一:老舍笔下的母亲是怎么样的一个形象?美国作家惠特曼曾经说过:“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 ”那么老舍身为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母亲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他的母亲对他是否跟惠特曼说的一样?作者笔下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母亲形象:她勤劳诚实而且做事认真仔细,她热情好客而且乐于助人不怕吃亏,她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她善良坚强对子女的感情内敛而深厚思考二:(探讨)你的母亲与作者笔下的母亲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在我们出生之前,我们的父母并非像他们现在这

5、样乏味。他们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是因为这些年来一直在为我们张罗,为我们的生活、学习承受着在我们眼中看来理所当然的一切,并在不断接受我们因不满生活所发出的唠叨、牢骚。但,血浓于水,正是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成就了今天的我们。 )三、深入探究1、探讨母亲对老舍的性格影响面对这一切,大作家老舍先生心存感激。下面,你们能告诉我,母亲给了老舍哪些方面的生命教育吗?明确:四个方面(1)第 9 节, “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2)第 10 节, “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3)第 12 节, “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

6、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 ”“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4)第 17 节,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 ”2、写作顺序:明确时间顺序:母亲出嫁我的出生我一岁半(庚子闹“拳”那一年)我小学毕业我师范毕业我廿三我廿七七七抗战去年今年。四、重点研习1、第 12 节从哪三个方面表现母亲的坚强个性?明确:(1)联军入城搜家时母亲镇定自若地保护儿女。 (2)北

7、平无数次的变乱中母亲不慌不哭,从无办法中想办法。 (3)为一家人的生计考虑。2、第 13 节具体从哪三件事来表现那伟大的、无私的母爱?明确:(1)写母亲筹备“巨款” ,送“我”上学。在家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 “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母亲知道后不但不怪“我” ,还想方设法筹齐了“保证金” , “含泪把我送出门去” 。这里作者没有对母亲作具体的描写,而是把镜头对准了这令母亲“作了半个月难”的保证金上,这笔“巨款”岂止是母亲全部的爱,也是母爱对儿子的全部希望。(2)写母亲送三姐出嫁。三姐结婚,如同割去母亲的右手。文章将母亲的爱女之情凝聚在一个细节中:“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

8、走去” 。这一特写镜头的背后,我们看到了支撑母亲的全部力量,那就是她的一颗炽热的爱女之心。(3)写除夕之夜母亲送“我”返校。中职语文 (基础模块) (上册)教学设计 第 3 页 共 124 页第三件事作者重点写母亲的神态和语言。除夕, “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 ,母亲“笑了” 。只一个“笑”字,就将母亲见到儿子的那种喜出望外的心态和抑制不住的激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当听说“我”还要回校时,她先是“愣住了” ,然后是半天才“叹出一口气来” 。这一“愣”一“叹”里包含了丰富的心理活动,反复咀嚼,令人感动。临走时,母亲递给“我”一些花生,说了声“去吧,小子!”母亲的这句话听起来极

9、普通,仔细品味,却别有深情,这里有母亲的理解,母亲对儿子全部的爱,令人潸然泪下。五、鉴赏语言特色1、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例如上文提到的“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这一句中, “挣扎” “咬” “扶” “看”一系列的动作隐含着母亲送女儿出嫁时依依不舍的内心活动。而“去吧,小子!”这句话中又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潜台词。2、作者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白描是中国画传统技法之一,它是不着颜色,只以“墨线”勾勒形象的“轮廓”的一种画法。作者描写人物形象时也采用了这种方法。如“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这句精彩的白描具体而生动地

10、写出了母亲的辛苦。 “终年”二字突出了母亲一年到头的劳累,“鲜红微肿”则将母亲辛劳的程度逼真地展示了出来,再如“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 ”这一处白描从一个侧面表现母亲的勤劳,平实的语言中透出几分鲜明和生动。3、以无华的语言表达淳厚的情感。老舍的语言浅显通俗,自然流畅,他善于将那些大白话、大实话调动得千变万化,意蕴丰厚而富有韵味。如“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 ”这一句连用四个“怕”字,表现内心的恐惧,写出了对母亲的挚爱深情,语言表达则十分朴素。再如“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辛劳困苦

11、。 ”句中“找饭吃”写得通俗极了。 “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这一句充满了感情,但语言却是大白话。六、总结在这篇散文里老舍是从母亲的身世谈起的。这样追本溯源,使文章富于情节的发展变化,虽是散文笔法,却像小说一样能引人入胜。作者沿着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的线索,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种种优秀品质。同时作者在结尾用近乎排比的句式写下了母亲对于他的根本意义,这样就是人们自然地将对老舍的热爱转化为对母亲的崇仰和缅怀。全文从平静的语调开始,感情愈来愈浓厚,情调愈来愈激动,句势愈来愈紧促,直至捶胸顿足的大声呼唤, “心痛!心痛 !”赤子之心,溢于篇外;噶然而止,余味无穷。七、课堂阅读

12、母亲杨沫 (读者2006 年第 6 期)八、亲情作业1、体验母爱,体验亲恩。明确: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当我们看着母亲日渐衰老的面容,当我们喝着母亲为我们煲好的汤,当我们听着母亲日复一日的唠叨,我们是不是能感觉到她们的心、她们的爱?大音希声,至爱寡言,也许我们的母亲并没有把爱字挂在嘴边,可是她们深沉的爱,我们依然可以那么清晰的感觉到。母爱是水,是沉默不语的水,可是却包含着多少涌动的心血。2、请以“心中有爱要表达”为题,畅谈你对母亲的爱。3、浓浓的母爱给了作者生命的教育,请找出母亲对“我”的影响。4、回家主动为父母做一件事,比如为他们洗脚,为他们夹菜等,看看他们是什么反映。将这些记录下

13、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中职语文 (基础模块) (上册)教学设计 第 4 页 共 124 页2、好雪片片林清玄教学目标快速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把握流浪老人的形象,体会作者在流浪老人身上寄寓的情感;领悟“好雪片片,不落别处”的深意;学习流浪老人无论境况如何都能保持善良的本性、执着的为他人送去一片温暖的优良品质,学会给自己点一盏心灯,照亮自己的同时也给别人送去温暖和希望。教学重点把握文章写作思路;把我流浪老人的形象,体会作者在流浪老人身上寄寓的情感;学习流浪老人无论境况如何都能保持善良的本性、执着地为他人送去一片温暖的优良品质。教学难点理解“好雪片片,不落别处”的深意,领悟文

14、章的中心思想;学习本文的语言特色。教学方法引导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课时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爱的国度里。和善如同江南三月的小雨,润绿了荒芜的原野;宽容就像北国九月的冬阳,温暖着冰冷的心房,这都是哎。爱与被爱都是一种幸福。在爱的世界里,我们不仅会收获许多感动,也学会了感动别人。林清玄先生在他的散文集中有一段充满哲理的语言: “好的围棋要慢慢地下,好的生活历程要细细品味,不要着急把棋盘下满,也不要匆忙地走人生之路。能感受山之美的人不一定要住在山中,能体会水之媚的人不一定要住在水旁,能欣赏象牙球的人不一定要手握象牙球,只要心中有山有水有象牙球也就够了,因为最美的事物

15、永远是在心中,不是在眼里。 ”今天我们就从林清玄先生的好雪片片中去体味人世间“最明净的善意” 。二、走近作者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台湾高雄人,1953 年生。毕业于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 工商时报经济记者、 时报杂志主编等职。17 岁开始发表作品,20 岁出版第一本书莲花开落 ,之后一发而不可收。作品有报告文学、文艺评论、剧本等,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创作(1973 年开始) 。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 、冷月钟笛 、 温一壶月光下的酒 、 鸳鸯香炉 、 金色印象 、 白雪少年等。他的散文集中职语文 (基础模块) (上册)教学设计 第 5 页 共 124 页一年中重印超过

16、 20 次。1979 年起连续七次获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散文优秀奖和报导文学优等奖、台湾报纸副刊专栏金鼎奖等。30 岁前得遍了台湾所有文学大奖:国家文艺奖、中山文艺奖、吴三连文艺奖、金鼎奖、时报文学奖、中华文学奖、中央时报文学奖、吴鲁芹散文奖、作协文学奖等,直到他不再参赛为止,被誉为“得奖专业户” 。三、快速阅读,整体感知1.检查字词燠(y)热 污秽(hu) 笨拙(zhu) 家当(dng) 奖券(qun)采用抢答的方式,要求学生读出音,说出义。2.快速阅读,理清思路,然后回答:你觉得文中的“我”和流浪老人是怎样的人,谈谈你的感觉。 (学生自由回答)四、品读课文(一)抓住关键语句,感知流浪老人的

17、形象,体会他的美好心灵。1浏览课文第一部分。(1)找出文中描写流浪老人外形和生活情形的关键语句。明确:即使在热到摄氏三十八度的盛夏,他也着一件很厚的中山装,中山装里还有一件毛衣。那么厚的衣物使他肥胖笨重有如水桶。他脚上穿着一双老式的牛伯伯打游击的大皮鞋,摇摇晃晃像陆上的河马。平常他就蹲坐在街角歪着脖子,看来往的行人,也不说话,只是轻轻地摇动手里的奖券。如果是中午过后,他就走到卖自助餐摊子的前面一站,想买一些东西来吃,摊贩看到他,通常会盛一盒便当送给他。到夜晚,他会找一块干净挡风的走廊睡觉。几乎终日不说一句话。(2)这部分主要采用了哪种描写手法来对流浪老人进行描写?突出了流浪老人形象的什么特点?

18、明确: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突出了流浪老人的贫穷、孤苦、笨拙(3)作者渲染流浪老人的形象特点有何用意?明确:文章欲扬先抑,渲染流浪老人的贫穷、孤苦、笨拙的形象,与后文老人表现出来的美好品质构成鲜明的对比,彰显了无处不在的美好人性。2欣赏课文第二部分,回答下列问题:(1)本部分写了两件有关流浪老人的事情,是哪两件?明确:一件是“我”第一次买老人奖券的事;一件是老人为“我”扣扣子的事。(2)写“我”第一次买老人奖券的事,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明确:动作描写、语言描写(3)找出这部分中描写老人动作、语言的语句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明确:动作描写:中职语文 (基础模块) (上册)教学设计 第 6 页 共

19、124 页他的手、他的奖券、他的衣服同样的油腻污秽,他缓缓地把奖券撕下,然后在衣袋中摸索着,摸索半天掏出一个小小的红色塑胶套,这套子竟是崭新的,美艳得无法和他相配。老人小心地把奖券装进红色塑胶套,由于手的笨拙,使这个简单动作也十分艰困。他终于装好了,慎重地把红套子交给我。明确:语言描写:“不行的,讨个喜气,祝你中奖!”老人终于笑了,露出缺几颗牙的嘴,说出充满乡音的话。明确:崭新、美艳的红色塑胶套与肮脏的衣服、奖券形成鲜明的对比;动作的缓慢、笨拙、艰困和态度的小心、慎重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比中突显了流浪老人内心的美好、对善良的坚持(4)写“我”第一次买老人奖券的事重在写流浪老人的动作,写老人为“我

20、”扣扣子的事又重在写什么呢?明确:重在写“我”的感受。(5) “我”的感受是什么?这对表现流浪老人有何作用?明确:他把奖券夹在腋下,伸出那双油污的手,要来帮我扣扣子,我迟疑了一下,但没有退避。那时我真正感觉到人明净的善意,不管外表是怎么样的污秽,都会从心的深处涌出,在老人为我扣扣子的那一刻,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鼻子因而酸通过写“我”的感受,表现了老人“明净的善意”给人带来的温暖。(二)抓住关键语句,感知“我”的心灵世界,体会“我”的善良和“我”对来自平凡世界的人际温暖的敏锐感知,从而学会怎样体察他人的善意、怎样善待他人?1 “我”和其他人对老人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明确:对于街头的这位老人,大部分

21、人都会投以厌恶与疑惑的眼光,小部分人则投以同情。我每次经过那里,总会向老人买两张奖券,虽然我知道即使每天买两张奖券,对他也不能有什么帮助,但买奖券使我感到心安,并使同情找到站立的地方。2 “我”对老人除了同情,还有一些什么样的情感?在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明确:每次,我总是沉默耐心等待,看他把心情装进红封套,温暖四处流动着。他把奖券夹在腋下,伸出那双油污的手,要来帮我扣扣子,我迟疑了一下,但没有退避。那时我真正感觉到人明净的善意,不管外表是怎么样的污秽,都会从心的深处涌出,在老人为我扣扣子的那一刻,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鼻子因而酸。在我们之间,有一些友谊,装在小红套,装在眼睛里,装在不可测的心之角

22、落。我向老人买过很多很多奖券,从未中过奖,但每次接过小红套时,我觉得那一刻已经中奖了,真的是“一券在手,希望无穷” 。我的希望不是奖券,而是人的好本质,不会被任何境况所淹没。“我”敏锐的感受着老人带来的“温暖四处流动着” ,感动着流浪老人“明净的善意” ,从中职语文 (基础模块) (上册)教学设计 第 7 页 共 124 页老人那里感悟到“人的好本质,不会被任何境况所淹没” 。在这些感受、感动、感悟里, “我”从同情老人的处境到感动于老人的善良与真诚的关怀,到尊重老人、和老人建立起了特殊的友谊。3说说“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明确:是一个善良并对来自平凡世界的人际温暖有着敏锐的感知力的人。(三)结

23、合课文第三部分,理解文章主旨。1如何理解“好雪片片,不落别处”?明确:唐代的庞居士对禅有精深的理解,他是药山惟俨大师的弟子。一次,他到药山那里求法,告别药山,药山命门下十多个禅客相送。庞居士和众人边说边笑,走到门口,推开大门,但见得漫天的大雪,纷纷扬扬,乾坤正在一片混莽之中。众人都很喜欢。庞居士指着空中的雪片,不由得发出感慨:“好雪片片,不落别处。 ”有一个禅客问道:“那落在什么地方?”被庞居士打了一掌。这是禅宗中最美妙的故事之一。庞居士的意思是,好雪片片,在眼前飘落,你就尽情领略天地间的这一片潇洒风光。它所隐含的意思是,生活处处都有美,美好的事物不在别处,就在我们身边。但是很多人却常常对眼前

24、的好雪片片视而不见,纠缠在利益中、欲望中、没有意思的计较中,生活的美意从我们眼前滑落。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所以,我们要擦亮慧眼,去发现并享受身边的美。2文章以“好雪片片”为题,又以“好雪片片,不落别处”收束全文,你觉得有什么好处?明确:起到点题的作用。作者把老人的美好心灵,看作是“灌溉了我们的心田”的“生活中的好雪、明净之雪” 。美,存在于作者和读者的心头,恰似好雪滋润大地,心灵之美滋润心田,使文章增添浓浓的诗意。(四)小结作者在文章中刻画了一位外表污秽、境况凄凉但心地善良的流浪老人的形象。流浪老人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但不以为苦,真诚地关心、祝愿每一个向他买奖券的

25、人,用他“明净的善意”带给别人“四处流动”的温暖;而作者也以他那颗善良而敏锐的心感受并回报了这一切。善良的老人和善良的作者教会了我们该如何体察他人的善意,又该怎样善意的对待他人。从这个“大部分人都会投以厌恶与疑惑的眼光,小部分人则投以同情”的流浪老人的身上,作者“真正感觉到人明净的善意” ,认识到“不管外表是怎样的污秽” ,只要内心有“明净的善意” ,那善意就会从内心深处涌现出来。最后作者以议论的笔法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无论境况如何都不能失掉一个人的善良本性,都要学会给他人以温暖。五、布置作业思考本文的主旨,回答课后第一题。第二课时一、 导入“好雪片片,不落别处” ,如雪般晶莹剔透的善意温暖着我

26、们的心灵,我们也应像作者笔下的那位流浪老人,让心灵的“好雪”当下即下。二、重点研读中职语文 (基础模块) (上册)教学设计 第 8 页 共 124 页1本文是一篇哲理性散文,作者在文中是如何表现深邃的意境的?明确:要了解散文中事理与作者感情的关系。参考答案:作者借一位外表污秽、境况凄凉但心地善良的流浪老人的形象,表达“不管外表是怎样的污秽” ,只要内心有“明净的善意” ,那善意就会从内心深处涌现出来的中心。讲解:散文写作就要善于披事入情、体物察情,要“事”与“意”相合、 “志”与“物”相依、 “情”与“景”相生。2全文的主旨句是什么?明确:中国散文的传统是“卒章显志” ,要重视研读结尾帮助把握

27、全文的主旨。参考答案:全文的主旨句是文章的最后一句“我们生活中的好雪、明净之雪也是如此,在某时某地当下即是,美丽地落下,落下的雪花不见了,但灌溉了我们的心田” 。讲解:“生活中的好雪、明净之雪”象征着美好的心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它落在人们的心田上,因为明净的善意会给人们带来温暖,给被感动的人留下美好的回忆。3本文的语言朴素自然,字里行间渗透深情,作者在文中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明确:注重从文章的词句中发现特点参考答案:(1)先抑后扬的手法。 (2)善于用细节去刻画人物的形象。 (3)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讲解:(1)作者写流浪老人,先写其外表如何的污秽, “大部分人都会投以厌

28、恶与疑惑的眼光” ,描写了一个满身油腻的老乞丐的形象,而后才写到流浪老人善良的心灵。一抑一扬使流浪老人的外表形象与他的内在心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2)比如:作者写老人的睡态,抓住“甜甜”两字,就写出了老人积极向上的心态,写出了老人内心的明净;作者写老人卖奖券,抓住老人动作的迟缓,就写出了老人的执著和善良。 (3)作者用描写来刻画流浪老人的形象,用记叙来表现老人的美好心灵,用议论点明作者的感受,揭示文章的中心。三、扩展训练课文中流浪老人“明净的善意”深深地感动了“我” ,使“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鼻子因而酸” 。读过课文后,你是否也会想起谁或者有什么感触?请结合自己的人生经

29、历谈谈感受。四、课后作业1通过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写作一篇读后随感。2阅读林清玄的其他散文,感受他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表现出感人的力量的特点。3、卖白菜【教学目标】中职语文 (基础模块) (上册)教学设计 第 9 页 共 124 页1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哲理深意;2把握流浪老人的形象,体会作者在流浪老人身上寄寓的情感;3领悟“好雪片片,不落别处”的深意;4学习流浪老人无论境况如何都能保持善良的本性、执著地为他人送去一片温暖的优良品质。【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写作思路;2把握流浪老人的形象,体会作者在流浪老人身上寄寓的情感;学习流浪老人无论境况如何都

30、能保持善良的本性、执著地为他人送去一片温暖的优良品质。【教学难点】1理解“好雪片片,不落别处”的深意,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2学习本文的语言特色。【教学方法】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优美意境,巧妙构思,深邃寓意;2以讨论为载体,学生开展探究,主动思索。【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爱的世界里。和善是一种爱,它如江南三月的小雨,润绿了荒芜的原野;宽容也是一种爱,它像北国九月的冬阳,温暖着冰冷的心房。爱与被爱都是一种幸福。走在爱的世界里,我们不仅会收获许多感动,也学会了感动别人。林清玄先生在他的散文集中有一段充满哲理的语言:“好的围棋要慢慢地下,好的生活历程

31、要细细品味,不要着急把棋盘下满,也不要匆忙地走人生之路。能感受山之美的人不一定要住在山中,能体会水之媚的人不一定要住在水旁,能欣赏象牙球的人不一定要手握象牙球,只要心中有山有水有象牙球也就够了,因为最美的事物永远是在心中,不是在眼里。 ”今天我们就从林清玄先生的好雪片片中去用心感受人世间“最明净的善意” 。让学生借助互联网查询庞蕴禅师的相关资料,了解引文“好雪片片,不落别处”的出处及其原始含义,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为进一步领悟课文的主旨扫清运用典故方面的障碍。二、字词检查燠(y)热 污秽(hu) 笨拙(zhu) 家当(dng) 奖券(qun)采用抢答的方式,要求学生读出音、说出义。三、有感情

3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在信义路上”到“小部分人则投以同情” )概括描写流浪老人的衣着外貌及其日常生活情况,交代他的身份以及人们对他的态度。本部分一、二、三、四段与第五段形成分总关系,第五段是对一、二、三、四段所写内容的总结和补充,第六段交代人们对流浪老人的态度,进一步说明流浪老人的生存处境。第二部分(从“我每次经过那里”到“鼻子因而酸” )记述第一次买奖券和流浪老人为“我”扣扣子的事情,表现流浪老人善良的心灵。第三部分(“老人依然是街头的流浪汉”到结尾)以议论的方式,表达作者的观点,揭示文章的中心。四、以讨论为载体,学生展开探究,体会文章主旨中职语文 (基础模块) (

33、上册)教学设计 第 10 页 共 124 页1在作者的笔下,流浪老人的外在形象与生存环境如何?提示:要注意抓住“歪着脖子” “嘴巴微张”和“甜甜”等关键字词句。参考答案:作者写流浪老人,没有浓墨重彩,而是粗笔勾勒,运用漫画的笔法,抓住流浪老人身上突出的特点进行描写。写老人的衣着,作者只写了上衣和鞋子;写老人的外貌,作者只写了“歪着脖子”看来往的行人;写老人的睡态,作者只写了“嘴巴微张”和“甜甜”的表情。写皮带上绑着的椅子,更是作者的点睛之笔,一个流浪汉的形象就这样跃然于纸上。讲解:作者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流浪老人的衣着打扮及其日常生活情况,突出老人一无所有的凄惨处境,与下文写流浪老人善良的心灵

34、形成鲜明的对比。2在“我”与老人的交往中,作者选择了哪些材料来表现流浪老人的思想性格?作者想借助流浪老人的言行举止说明一个什么样的做人道理?提示:侧重思考做人的道理。参考答案:作者主要选取了两件事:老人卖奖券时都要用红色塑料封套装好;帮“我”扣好纽扣。这些材料表现了流浪老人善良、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性格。作者意在说明无论处在什么环境下都要保持乐观心态,拥有一颗善良之心,不断给别人送去温暖。讲解:两件事,作者写法不一样,前者详后者略,前者重在写流浪老人的动作,后者重在写“我”的感受。作者通过写流浪老人动作“艰困” 、态度“慎重” ,来表现流浪老人虽然外表污秽但是内心善良;通过写“我”的感受,来表

35、现“明净的善意”给人带来的温暖。这两件事充分地展现了流浪老人慈父般的胸怀,为下文的议论奠定了基础。3朗读最后三段议论性文字,思考“生活中的好雪,明净之雪”在文中象征着什么呢?这些“好雪”最终落在了什么地方?提示:结合前后文内容,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参考答案:“生活中的好雪、明净之雪”象征着美好的心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它落在人们的心田上,因为明净的善意会给人们带来温暖,给被感动的人留下美好的回忆。讲解:作者运用叙议结合的手法,在叙述的基础上议论,用议论点明文章的中心,说明无论处境如何都不能失去善良的本性、都要学会给别人以温暖的人生道理。文章最后一段引用庞蕴禅师的话,用“好雪”象征美好的心灵和人与

36、人之间的温暖,用“当下即下”暗指给别人的内心深处送去温暖,增加了文章的意蕴,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五、小结作者在文章中刻画了一位外表污秽、境况凄凉但心地善良的流浪老人的形象。从这个“大部分人都会投以厌恶与疑惑的眼光,小部分人则投以同情”的流浪老人的身上,作者“真正感觉到人明净的善意” ,认识到“不管外表是怎样的污秽” ,只要内心有“明净的善意” ,那善意就会从内心深处涌现出来。最后作者以议论的笔法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无论境况如何都不能失掉一个人的善良本性,都要学会给他人以温暖。六、作业1词语积累燠(y)热 能 污秽(hu) 笨拙(zhu) 家当(dng) 奖券(qun)2思考本文的语言特色,完成课后第一题第二课时一、导入“好雪片片,不落别处” ,如雪般晶莹剔透的善意温暖着我们的心灵,我们也应像作者笔下的那位流浪老人,让心灵的“好雪”当下即下。二、难点理解1本文是一篇哲理性散文,作者在文中是如何表现深邃的意境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