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公开课优秀教案.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137852 上传时间:2019-05-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兰亭集序》公开课优秀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兰亭集序》公开课优秀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兰亭集序》公开课优秀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兰亭集序》公开课优秀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2、指导学生探索生活的意义及认识生命的价值。3、品赏作者笔下景物的清雅朴素之美,并进而了解作者对山水钟情的性灵。4、积累文言实虚词知识。教学重难点:依托于文言语言的学习,并进而品赏作者笔下景物的清雅朴素之美,体会作者对生命的认识是教学的重点;深入理解作者在感情的起伏变化中寄托的的生命感悟,并进行客观公允的评价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方法:赏读法、探究法、点拨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环节:课前预习1、运用字、词典,疏通全文,读准句子,尝试口译全文,标清难以理解的字词(读一读、译一译、标一标

2、)2、了解王羲之的生平事迹和晋代的思想潮流,把握文章感情(查一查,找一找)3、评价王羲之的生命观,写写自己的人生观(想一想,写一写)课堂流程一、赏帖悟性1、字如其人说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很多人想到这是部书法作品,被誉为“天下一行书” ,观书贴,悟性情。(1)字的特点:古雅秀美,潇洒自然古人常用一个字来形容它“雅”(2)字如其人王羲之的“雅”:出身名门其伯父为东晋元勋王导“旧时王谢堂前燕”(王导.谢安)其父王旷.官至淮南太守又少有美誉,自然兴起名士之雅。 (羲之简介)2、检查预习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所以游目骋怀 /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 虽世殊事异 / 虽取舍万殊 (归类记忆

3、)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对称推求)向之所欣 / 及其所之既倦游目骋怀 / 人之相与 (结构推断)2.解释下列句子引以为流觞曲水 (省略宾语)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省略主语)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省略介词)二、赏景识趣主题:文如其人王羲之的“雅”在写景中的体现(1)自由朗读前两段,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并说说喜欢的理由A 辰雅暮春之初天朗气清(天高气爽,玉宇澄清)惠风和畅(微风拂拂,暖意融融)B 景雅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比较: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上中写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同

4、为写暮春江南风光,二者有何不同?(丘迟文中是姹紫嫣红,争奇半妍的香艳之美;而本文却弃香艳,只写山、水、林、竹而已,只素淡而已“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白诗是明艳之美)C 人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杜牧诗“大抵南朝多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见注释)D 事雅修禊事也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畅叙幽情(2) 辰雅、景雅、人雅、事雅换得作者如何心境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对大自然的一种感悟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其中,往往使人达到“物我两忘”的最高境界。游:在水中为游,人自由

5、地观赏也是游,如游览骋:驰骋,自由的联想、想象,因而可突破时空局限B 小结:我们在仰观俯察的时候,也是游目骋怀的时候,我们是超脱的空灵的美妙的。我们观察,最后落实的是娱乐,表现的是热爱现世生活,是在自然的感召下抒发的情怀,这就是山水诗的兴起,这种娱乐式的交流,是开始于魏晋时的文人。从他们开始,自然已不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了,而是可娱可乐,可歌可咏了,山水是我们这个民族精心打造的精神或理想的标尺,如同“田园”一样,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累了时候,它成了皈依。成了“诗意的栖居”(3)这种感情浓缩成一句话“信可乐也”南朝诗人谢灵运说:“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兰亭之会,四者并具,怎不可

6、乐?信,的确、确实“也”为什么不用“矣”?“也”语气平缓, “矣”语气激越,这同样是作者的淡泊宁静,清新雅致的人品、文风的体现。三情感初探1启疑: “乐”是不是在全文中一以贯之呢?学生找“痛”与“悲”字2、 “痛” 、 “悲”当代学者郭沫若先生曾认为:兰亭集序 “高高兴兴在饮酒赋诗,悲得太没有道理” ,认为作者兴怀悲慨,与兰亭集会情境不合,如何认识。A 痛:(1) “痛”在何处?人老、事迁、景陈、寿短岂不痛哉?(2) “痛”指什么?不是痛苦,痛伤,而是痛惜B 悲:(1)为什么会有“悲夫”的感慨?“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后人看待今人,就像今人看待古人)“今之视昔”“每览昔人 不能喻之于怀”

7、说明我与古人同悲(同悲“死”与“生”的感慨)“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说明: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前人文章一样(2) “悲”与“痛”的比较不同, “痛”是个体之痛,自痛、自悼、自怜,而“悲”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已悲人的,更加深刻。(3)小结: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进行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已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的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的体验是一致的,王羲之正道出了“千古同悲” ,才能深深打动我们(“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 亦将有感于斯文” )昔人 、自我 、后人千古同悲(4)悲不是悲苦、悲痛,而是悲叹四深度探究(1)理解:晋书王羲之传 “羲之素好服食养生,不乐在京师

8、,初度浙江,便有终老之志。会稽有佳山水(羲之)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特撰此序,以申其志。 ”王羲之的自我之“志”究竟何在?关于本文的写作主旨,有下列不同说法,你赞成哪一种? A、篇中从可乐处说到可悲,着眼生死二字,有深意存焉。晋尚清谈,当时士大夫无不从风而靡,剽窃老庄唾余(喻别人一些零星言论或意见) ,漠然无情,外其形骸,以仁义为土梗(泥土塑的偶像) ,名教为桎梏,遂致风俗颓弊,国步(国运)败移。右军有心人也,虽欲力肆抵排,而狂澜难挽,不得不于胜会之时,忽然以死生之痛,感慨伤怀,而长歌当哭,以为感动。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 ) B、玩此文中段,因乐极生悲,感生死事大,见不可不随时行乐

9、之意,乃旷达一流。或以右军非把生死看不破,为当时清谈误国者箴。看来文中原无此意,就文论文,不必深求。 (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 ) “死生亦大矣”这是文章中心,言下之意是生、死是大事,要正确地认识死与生,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能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王羲之所生活的东晋是政治极为严酷的时代,杀伐严重,社会动荡,因此有人谈玄悟道,混同生死,及时行乐) ,总之,要用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想?对待生死(生命)的态度是一个严肃的哲学问题。古今中外的哲人对此都做出了

10、探索。下面列举出几种观点,你赞成哪一种?或者,你还有什么别的看法?A 积善行德,死后升入天堂。 (基督教) B 吃斋念佛,死后上西天极乐世界。 (佛教) C 追求长生不死,崇尚无为(道家) D 追求不朽,有所作为(立德立功立言) (儒家) E 把握好今天,诗意地栖居(现代哲学家 海德格尔) F 及时行乐,潇洒走一回(享乐主义) G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H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I 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雷锋)羲之,我想对你说悲叹不等于悲观。历史上对生命对人生有思考的人,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五收束全课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

11、但深沉的感慨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既然“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就应该追求真正的人生之乐,这人生之乐便是开头的兰亭雅集,那是形象化的表现。也正因此,作者倍加珍惜, “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以期在混浊的人世间留下会稽山的一叶苍翠,在混浊的人生长河中溅起兰亭曲水的一脉清波,真正实现“诗意地栖居” 。英国大哲学家罗素论老之将至“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应该像河水一样开始是细小的,被限制在狭窄的两岸之间,然后热烈地冲过巨石,滑下瀑布。渐渐地,河道变宽了,河岸扩展了,河水流得平稳了。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显的间断和停顿,而后便毫无痛苦地摆脱了自身的存在” 。能够这样理解自己一生的人将不会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为他所珍爱的一切都将继续存在下去。六、总结延展1、整理文言知识2、背诵全文3、读一读有关对生命认识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