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 年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模式概要 一、南方稻田秸秆还田腐熟技术模式 稻田秸秆还田腐熟是指在上茬作物收获时,应用秸秆快速腐熟技术,及时将秸秆还田腐熟后种植下季作物。适宜于有水源保障条件的水稻 水稻、水稻 小麦(油菜)或者小麦(油菜) 水稻轮作的水田。秸秆还田方式包括秸秆粉碎还田、秸秆覆盖还田、墒沟埋草还田等。本概要主要阐述了 3 种技术模式要点。 (一)早稻秸秆粉碎还田腐熟技术模式 1.秸秆处理。 早稻实行机械或人工收割时,留茬高度应小于 15 厘米。收割机加载切碎装置,边收割边将全田稻草切成 10 厘 米 15 厘米长度的碎草;人工收割后稻草也要按 10厘米 15 厘米长度切碎。将切碎的
2、稻草均匀的撒铺在田里,平均每亩稻草还田量为 300 公斤 400 公斤。 2.施用基肥与腐熟剂。 稻草撒铺后,施用基肥与秸秆腐熟剂。基肥施用量要根据配方施肥建议和还田秸秆有效养分量确定,酌情减少磷肥、钾肥和中微量元素肥料,适量增加氮肥基施比例,将水田碳氮比调至 20:1 25:1。按每公斤秸秆施用 2 亿个以上有效活菌数( CFU)计算秸秆腐熟剂每亩投入量。 3.注意事项。 在秸秆处理时,清除病虫害较严重的稻草和田间杂草。在基肥和秸秆腐熟剂施用后,立即灌入 10 厘米深水泡田, 5 天 7 天后田间留 2 厘米 3 厘米浅水,免耕抛秧,或用旋耕机耕田整地、栽插晚稻。分蘖苗足后排水晒田。采用免耕
3、抛秧栽培的稻田,抛秧前平整田面,避免田面深浅不一。 (二)水稻秸秆覆盖还田腐熟技术模式 1.秸秆处理。 在水稻收割时,留茬高度小于 15 厘米,割下的稻草全量还田。根据不同下茬作物,选择不同稻草覆盖方式。种植油菜的,水稻收获后趁墒将稻草均匀覆盖于水稻田宽窄行的窄行中,宽行留作免耕栽油菜。种植小麦的,在施足基肥、播种小麦后再盖草,每亩覆盖稻草量 450 公斤 600 公斤。 种植马铃薯的,在马铃薯栽种后,趁着垄面湿润覆盖稻草,盖草后淋一次水或撒土压草, 1 亩稻田的稻草覆盖 1 亩马铃薯田。种植冬种蔬菜的,应在蔬菜播种后,按每亩稻草用量 250 公斤 300 公斤直接铺盖或撒铺,以不见表土为准。
4、 2.施用基肥与腐熟剂。 稻草覆盖后,施用基肥与秸秆腐熟剂。基肥施用量根据作物需肥规律,综合考虑稻草还田量,按照配方施肥建议确定,酌情减少磷肥、钾肥和中微量元素肥料投入量,增加氮肥基施的比例,调节碳氮比。秸秆腐熟剂施用量按每公斤秸秆施用 2 亿个以上有效活菌数( CFU)计算确定。 3.注意事项。 在低 洼易积水的果园地或土壤过于粘重的田块不适合采取稻草覆盖还田方式。有严重病虫害的稻草不宜直接覆盖,将其高温堆沤后再利用。 (三)墒沟埋草还田腐熟技术模式 该技术模式适宜于麦 -稻轮作区,主要解决小麦秸秆量过多、难以全量就地还田的问题。 1.开挖墒沟。 在冬小麦播种后,立即开挖田间墒沟,防止小麦渍
5、害。墒沟深 20 厘米、宽 20 厘米,沟间距要根据地形地貌、灌溉与排水设施实际情况确定。实行机耕、耕插、机收田块,墒沟间距要与机械作业宽幅匹配。一般墒沟的沟间距为 10 米 15 米。 2.收获小麦。 在小麦成熟后,根据 灌浆程度和天气状况,适时采用机械收割,做到收脱一体化。大动力机械收割时,应尽量平地收割;小动力机械收割时,一般留高茬 15 厘米左右;人工收割时,尽量齐地收割,并在田间就地小麦脱粒,小麦秸秆留于本田。 3.秸秆还田。 按每亩 250 公斤 350 公斤小麦秸秆量就地均匀铺于农田畦面。对配有机械粉碎装置的收割机,将秸秆切段为 5 厘米 10 厘米,然后均匀铺散在农田畦面。对小
6、麦产量高、秸秆量多的田块,将多余小麦秸秆置于本田墒沟内,每亩约 150 公斤左右,不宜太多,以免影响后茬水稻灌水与排水。 4.施用基肥和腐熟剂。 在大田 铺草及墒沟埋草后,施足基肥,在施肥时,适当增施 2.3公斤 3.5 公斤氮肥,将碳氮比调节至 20:1 25:1。同时,采用拌土,或拌施有机肥,或兑水喷施等方法施用秸秆腐熟剂,每亩施用量一般不少于 2 公斤。施用秸秆腐剂和肥料后,一般采用水旋耕法将小麦秸秆与根茬翻入土壤,整平田面。 5.田间管理。 浅旋耕与整地后,在水稻秧苗栽(抛)前 1 天畦面窨透水,糊状抛秧,灌水定苗活棵。灌溉条件良好的地区可在秸秆还田后灌水泡田 1 天 2 天,以泡透为
7、宜。在水稻整个生育期,以湿润灌溉为主,调节土壤含水量。分蘖期建立浅水层,拔节期适时控 水,抽穗至灌浆结实期间隙灌溉(每隔 5 天 7 天灌一次水),以加速秸秆腐熟。墒沟麦秸在水稻生长过程中进行腐解,在秋播时,将墒沟内腐烂的秸草挖出,施入本田用作三麦基肥或盖籽肥。 6、注意事项。 在麦稻轮作过程中,水稻、小麦收割后,田间要按一定规律排序开沟,在下茬作物收获时,选择不同位置继续开沟埋草,一般是 6 8 茬为一循环周期,实现田间全部埋草一遍,土壤普遍轮耕和休耕一遍。对于稻麦连续少(免)耕的,应适时深耕一次,合理深耕翻周期为 2 3 年一次,其耕翻时间在稻熟时进行(夏耕)。 二、西北玉米秸秆还田全膜双
8、垄集雨 沟播技术模式 本技术模式适宜于年降雨在 300 毫米 500 毫米的陕西、宁夏、山西及甘肃中东部的玉米种植区。 (一)秸秆处理 在玉米成熟后,立秆摘穗,运穗出地,将秸秆粉碎均匀撒入田中。随后,按每亩 2 公斤5 公斤秸秆腐熟剂量,兑水喷洒在粉碎的秸秆上,用机械深翻入土。 (二)起垄整地 在起垄时,按大小垄规格先划出大小行,在地边留出 40 厘米 50 厘米,再按 “ 小垄大垄 ” 依次类推。用步犁沿小行划线处来回向中间耕翻,在整理垄面时将犁臂落土用手耙刮至大行中间形成大垄,也可用机械直接起垄。大小垄总宽度为 120 厘米,大垄宽为 70 厘米80 厘米,高度为 5 厘米 10 厘米;小
9、垄宽为 40 厘米 50 厘米,高度为 15 厘米 20 厘米。缓坡地应沿等高线起垄,垄沟、垄面的宽窄要均匀,垄脊高低一致。 (三)地面覆膜 在起垄后,全垄覆盖地膜,地膜相接处在大垄的垄脊中间,膜与膜间不留空隙,用下一垄沟内的表土压住地膜。地膜与垄面、垄沟应贴紧,每隔 2 米横压土腰带,防大风揭膜,拦截径流。在垄沟内,每隔 50 厘米打一个雨水入渗孔。 (四)注意事项 种植玉米要选用抗旱包衣种子。海拔高度在 2000 米以下的地区,选用中晚熟品种;海拔 高度在 2000 米以上的地区,选用中早熟品种。肥力水平较高的地块,株距为 30 厘米 35厘米,大行距为 70 厘米 80 厘米,小行距为
10、40 厘米 50 厘米,每亩保苗 3200株 3700株;肥力水平较低的地块,株距适当放宽到 35 厘米 40 厘米,每亩保苗 2800 株 3200 株。 三、北方玉米秸秆机械粉碎还田腐熟技术模式 本技术模式适宜于降雨量在 300 毫米以上、且有灌溉保证条件的地区。耕作方式可单作、连作或轮作,田间作业以机械化作业为主。技术要点如下: (一)秸秆处理 在玉米成熟后,采取联合收获机械收割的, 一边收获玉米穗,一边将玉米秸秆粉碎,并覆盖地表;采用人工收割的,在摘穗、运穗出地后,用机械粉碎秸秆并均匀覆盖地表。秸秆粉碎长度应小于 10 厘米,留茬高度小于 5 厘米。在秸秆覆盖后,趁秸秆青绿 (最适宜含
11、水量30%以上 ),在雨后或空气湿度较大时,按每亩施用 2 公斤 5 公斤秸秆腐熟剂量,将腐熟剂和适量潮湿的细砂土混匀,再加 5 公斤尿素混拌后,均匀地撒在秸秆上。 (二)深翻整地 在施用腐熟剂后,采取机械旋耕、翻耕作业,将粉碎玉米秸秆、尿素与表层土壤充分混合,及时耙实,以利保墒。为防止玉米病株被翻埋入土,在翻埋玉米秸 秆前,及时进行杀菌处理。在秸秆翻入土壤后,需浇水调节土壤含水量,保持适宜的湿度,达到快速腐解的目的。 (三)注意事项 在玉米秸秆还田地块,早春地温低,出苗缓慢,易患丝黑穗病、黑粉病,可选用包衣种子或相关农药拌种处理。发现丝黑穗病和黑粉病植株要及时深埋病株。玉米螟发生较严重的秸秆
12、,可用 Bt 200 倍液处理秸秆。 四、秸秆集中堆沤腐熟还田技术模式 (一)玉米小麦秸秆集中堆沤腐熟还田技术模式 在靠近水源、运输秸秆方便的地方,挖深 1.5 米的坑,坑的大小、形状根据场地和材料灵活掌握。将坑底夯实,铺 一层厚 30 厘米左右、未切碎的麦秆或玉米秸秆,加水调节含水量。将玉米秸秆粉碎成 10 厘米左右小段后堆成 20 厘米厚,向堆上泼洒秸秆腐熟剂、人畜粪(可用尿素或碳铵代替)水液,然后堆第二层,以此类推,逐层撒铺,共堆 10 层左右。秸秆腐熟剂用量为每 1000 公斤秸秆 2 公斤,人畜粪总用量为 100-200 公斤(可用尿素 5公斤或碳铵 20 公斤代替)。将小麦秸秆切成
13、约 3 厘米左右,撒铺 30 厘米厚,再撒 10厘米厚的土杂肥、人尿粪、家畜粪等,逐层撒铺,堆成高出地面 1 米左右为宜。 在玉米或小麦秸秆堆好后,用挖坑的土将肥堆覆盖或加盖黑塑料 膜封严沤制。秸秆堆沤的温度应控制在 50 60 之间,最高不宜超过 70 。堆沤湿度以 60% 70%左右为宜,即用手捏混合物,以手湿并见有水挤出为适度,秸秆过干要补充水分。在夏季、秋季多雨高温时期,一般堆腐时间 5 天 7 天,即可作为底肥施用。 (二)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模式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是在作物秸秆中加入生物菌种,在一定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定向产生二氧化碳、热量、有机肥。 1 公斤秸秆在反应堆里产生 1.
14、1 公斤二氧化碳、 3037 千卡热量、 0.11 公斤有机肥、 0.03 公斤微生物孢子。每亩保护地可用秸秆 4000-5000 公斤。 1反应堆建造。 反应堆可建在保护设施内,也可外置,视地形条件而定,新建棚也可设在夹层,内置与外置结合,其效果更好。 对于外置反应堆,在棚前离大棚边 1 米 1.2 米地方,挖 80 厘宽、 80 厘深、 15 米 20米长的沟作为秸秆反应堆贮气池。在贮气池挖好后,在池子口上方每隔 1 米 1.5 米平架一根竿子,顺池子用两道铁丝把架的竿子连起来,铁丝上面开始放秸秆,长秸秆放在底层,然后将秸秆分三层码放,第一、二层秸秆厚度为 30 厘米,第三层 20 厘米,
15、秸秆高度共计 80厘米,每码放完一层,接种一层拌好的腐熟菌 剂,腐熟剂的施用方法是:每 2 公斤腐熟菌剂与 40 公斤 50 公斤麦麸或秸秆粉加水后拌均,加水量以手抓起、攥后缝间出水而不滴下为宜,秸秆堆置好后浇透水,盖好塑料膜沤制。 ()内置反应堆:顺种植行挖一条深 35 厘米 40 厘米,宽 50 厘米 60 厘米、且与行长相等的沟。放好秸秆后,将拌好的菌种均匀撒在秸秆上,然后覆土。 2.外置反应堆的二氧化碳交换机安装。 用二氧化碳交换机将外置反应堆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输入保护地,供作物吸收利用。首先将贮气池通往大棚底层的通气道建好,通气道底与贮气池底在同一水平面,道宽 0.5 米, 高 0.
16、8 米,长 3 米 4 米,道的最里端建交换机底盘,底盘高出地面 30 厘米,底口径 60 厘米 60 厘米,上口径 45 厘米 45 厘米,顶端用水泥抹平,然后把交换机稳住。 3.注意事项。 喷施杀菌剂时不要采取冲施,可以采取叶面喷施。化肥施用量减少 60%。浇水次数减少 50%-60%。 五、南方绿肥种植技术模式 (一)紫云英种植技术模式 南方地区适宜的绿肥种类有紫云英、苕子、肥田萝卜、箭筈豌豆、蚕豆等。以紫云英为例,技术要点如下: 1.种子处理。 选择晴天的中午晒种 4 小时 5 小时,晒种后将种子与细沙按 2:1 的比例拌匀,装入编织袋内用力揉擦,将种子表皮上的蜡质擦掉,以提高种子吸水
17、速度和发芽率。然后,用 5%的盐水选种,清除病粒和空秕粒。将选出的种子用 5%的腐熟稀人尿浸种 8 小时,或用 0.2%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浸种 10 小时 12 小时,或用 0.1% 0.2%的钼酸铵溶液浸种 12小时 24 小时,浸足时间后捞出晾干,用根瘤菌或钙镁磷肥拌种后即可播种。 2.开沟。 紫云英喜湿,但忌渍水。在播种前,田块四周应开好沟,除围沟外,一般每隔10 米 15 米左右开一条直沟,形成 “ 十 ” 字沟或 “ 井 ” 字沟,做到沟沟相通,排灌自如,田土沉实,田 面不积水。 3.播种。 一般在 9月中下旬至 10月初播种。播种过早,稻肥共生期过长,幼苗瘦弱;播种过迟,则易受冻害,
18、越冬苗不足。在生产上常在晚稻齐穗勾头后进行。若在生长旺盛的杂交晚稻田播种,应选在晚稻收割前 20 天 25 天播种,以利于水稻成熟和草子出苗、生长。播种时田间保持湿润状态。一般亩播种量为 2 公斤左右,播种时一定要按田定量,分畦匀播,落子均匀。 4.施肥。 在割稻时或紫云英第一真叶出现时,施用硫酸钾肥每亩 5公斤 10 公斤,另外亩用 250 公斤 300 公斤稀薄粪水,结合抗旱浇施,充分利用冬前温光条件,加速 幼苗生长。在 12 月上中旬,每亩施土杂肥 400 公斤 500 公斤加过磷酸钙 25 公斤 30 公斤,以增强抗寒能力,减轻冻害。开春后即 2 月中旬到 3 月上旬,每亩追施尿素 2
19、 公斤 4 公斤,叶面喷施 0.2%硼砂溶液 2 次,可提高鲜草产量 20%。 5.收获。 盛花初荚期为适宜收获期,最好控制在 60% 70%开花时翻耕,但双季稻地区要视早稻插秧季节而定。一般在插秧前 15 天 20 天就要压青沤田,早稻抛秧田可在抛秧前抓紧进行压青。每亩绿肥压青量 1500 公斤为宜,可根据土壤肥力或砂、粘状况适当调整压青量。翻压时同时每亩撒施 15 公斤 20 公斤石灰,促进加速腐蚀。 6.翻耕。 此项技术适宜于单季稻种植地区。 5 月中旬紫云英结荚成熟时,一次性翻耕入土。紫云英结荚后再翻耕,刚好与单季稻茬口相衔接,绿肥种子成熟后撒落田中,冬季无需再播种,自然长出绿肥苗,减
20、少重复播种。节省了种子、播种及一次机耕绿肥的费用,并能年复一年,循环往复。一般不宜超过 5 年,以防鲜草中的纤维素、木质素增多,不利于腐烂分解。 7.留种。 留种田应选择在排灌方便、土壤肥力中上、杂草较少,离住宅较远、运输方便的田块,最好选择晚稻秧田留种,以减少收种与早稻插秧的季节矛盾。留种田必须 连片,以避免在春耕以后陷入早稻田的包围。留种田的播种量应控制在每亩 1 公斤 1.5 公斤,比以压青为目的的播种量略少,有利于分枝粗壮,提高留种产量,成熟时每亩基本苗控制在 18万左右,有效茎枝数 35 万左右,株高 90 厘米 100 厘米,每枝有效荚数 10 个 15个,每荚粒数 6 粒 8 粒
21、,种子千粒重在 3.2 克左右。 (二)绿肥混播技术模式 适宜南方旱地、果园等部分冬闲田、季节性闲置及轮作耕地。 1.品种选择。 以光叶紫花苕、箭筈豌豆为主,配合品种有黑麦草、豌豆、胡豆、油菜、苦油菜、满园花(萝卜菜)等。 2.混 播。 将两种以上的不同种类的绿肥品种进行播种。以豆科绿肥(紫云英或光叶紫花苕或箭筈豌豆)为主,混播一些十字花科作物(满园花、油菜等)或禾本科类作物(麦类作物等)。一般在稻田上,亩播种余江大叶籽 0.75 公斤或光叶紫花苕 2 公斤或箭筈豌豆 2.5公斤 3 公斤,满园花亩播量 0.5 公斤、油菜 0.05 公斤 0.1 公斤或麦类 0.6 公斤。在旱地及果园上,一般
22、亩播麦类种子 1 公斤 1.5 公斤,黑麦草 0.75 公斤 1 公斤,油菜类 0.1公斤 0.15 公斤,满园花 0.5 公斤,光叶紫花苕 2 公斤 2.5 公斤。 3.间套播。 采用宽窄行种植 方式,宽行 0.6米,窄行 0.33 米。窄行种黑麦草,宽行种紫云英或苕子以养地为主,窄行种豆科绿肥,宽行种黑麦草,以收饲草为主。以养地为主的,每亩用紫云英 1 公斤(光叶紫花苕 2 公斤)、黑麦草 0.5 公斤;以牧草利用为主的每亩用紫云英 0.5 公斤(光叶紫花苕 1 公斤)、黑麦草 1 公斤。苕子可条播或穴播,穴距 20 厘米 5厘米,每穴播 4 粒 5 粒。 (三)果园经济绿肥种植技术模式
23、在南方果园套种经济绿肥,能达到覆盖表土、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和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的目的。 1.圆叶决明、羽叶决明栽培技术 ( 1) 施肥。播种前翻土整地,清除杂草,亩用 5 公斤 10 公斤钙镁磷肥作基肥,新开红壤地应亩施尿素 4 公斤、氯化钾 10 公斤。 ( 2)播种。播期为 4 月 6 月。圆叶决明种子坚硬,发芽困难,播种前要用播种量 10倍的砂子充分搅拌以擦破种皮,也可用 80 的温水浸泡 3 分钟,使种皮软化、胶装物晰出为止。用清水反复冲洗干净、晾干,用专用型根瘤菌拌种。播种方式以穴播、条播、撒播均可,穴播、条播行距为 20 厘米 30 厘米,穴播每穴播种 4 粒 5 粒种子。
24、撒播要加大播种量,播种深度 2 厘米 3 厘米,亩播种量 0.5 公斤 0.8 公斤。羽叶决明亩播种 量 0.5 公斤0.75 公斤。 ( 3)中耕。圆叶决明苗期建植较慢,需适时中耕除草 1 到 2 次,并视苗情少量追肥。 ( 4)采收。圆叶决明当年播种的,可收割 2 到 3 次,在现蕾期或初花期收割,可用作鲜喂、青贮和干草打粉。结荚后,荚果由绿色刚变成黑褐色时,可割草翻压作绿肥或作覆盖物,收割时留茬高度不低于 20 厘米。羽叶决明初花期养分含量最高,应及时割青利用作饲料。 2.印度豇豆栽培技术 ( 1)整地施肥。播种前土壤要翻土整地,清除杂草,在新垦的土壤上种植,亩施磷肥2.5 公斤,钾肥
25、5 公斤。 ( 2)播种。播期在 3 月 5 月份。播种方式采用点播,穴行距为 30 厘米 30 厘米,每穴播种 2 粒到 3 粒,亩播种量 1.5 公斤 2.0 公斤。 ( 3)采收。在 7 月中旬和 9 月中旬刈割一次,刈割时要留茬 30 厘米,并适当追肥,留种的印度豇豆要适当早播、稀播,注意中后期灌溉,一般亩收种子 50 公斤左右,最高可收150 公斤以上。 3.平托花生栽培技术 ( 1)整地。播种前要翻土整地,清除杂草。平托花生能在强酸性红壤新垦地上生长,砂质土、重粘土也能栽培,在中等肥沃的土壤上生长更好。 ( 2)播种。播期在惊蛰或春分季节。采用穴播,株行距为( 10 厘米 30 厘
26、米) ( 10厘米 30 厘米)。 20 天 40 天可封行。也可以剪蔓插条,每条苗含 3 个 4 个节,将 2到3 节入土,一节留地面。扦插在雨季或阴天进行,返青后适当施用化肥以促生长。 ( 3)采收。一年割草二次,鲜草亩产 3000 公斤以上。 4.果园混种经济绿肥技术 在果园中混种经济绿肥关键在于品种选择和搭配,一般在果园的园面上,主要种植豆科经济绿肥(圆叶决明、羽叶决明、平托花生),搭配少量非豆科绿肥(南非马唐、黑麦草、鲁梅克斯),梯埂以南非马唐为主,梯壁种植百喜草、圆叶决明护坡。豆科绿肥种植于果 园园面的树冠滴水线之外,禾本科绿肥种于果园梯埂或两株果树的中线范围。在品种搭配上主要注意
27、豆科与禾本科的搭配及热带种与温带种的搭配,以达到营养平衡和周年供草。 六、西北地区绿肥种植技术模式 (一)油菜绿肥压青种植技术模式 1.播种。 充分利用 7 月下旬 8 月上旬期间雨季土壤墒情较好的时机,在玉米田、谷子田、棉田等地撒播油菜籽,每亩播量为 1 公斤 1.5 公斤。 2.压青。 在第二年 3 月下旬,将油菜青体翻压,作为棉田春播绿肥;或在 5 月中下旬,翻压油菜根用作玉米(谷子)绿肥;或在 9 月下旬直接翻压油菜青体作秋 播绿肥。 3.注意事项。 在油菜播种后干旱无雨时,需进行灌水,以保证全苗。在收割时做到 “ 一高、四轻 ” ,即 “ 高留茬、轻割、轻放、轻捆、轻运 ” ,不宜在
28、田间堆放、晾晒,以防裂角落粒。 (二)肥菜兼用型绿肥蚕豆种植技术模式 蚕豆可与小麦、玉米一起调田种植。蚕豆摘青荚作蔬菜或收籽食用,茎杆和残体还田作肥料,是粮食、蔬菜和绿肥兼用作物。 1.整地播种。 一般以 1.4 米宽畦(包括沟)种两行,沟深 30 厘米。每亩种植 2500 穴3000 穴,行株距 70 厘米 35 厘米,每亩播种量 6 公斤 7 公斤。蚕豆属半冬性作物,在三月份中下旬、土温稳定 3 以上时播种,禁止浸种催芽或长时间浸水泡种。每公斤种子用 1克 2 克钼酸铵和 0.2%的硼砂溶液拌匀,每亩再用 10 公斤钙镁磷肥拌种后播种。初次或多年不种蚕豆的应接种根瘤菌剂。每穴种一粒,播种时
29、尽量使种脐朝下。下种后覆盖细、薄泥土,一般盖土 1 寸左右,不要超过 2 寸。 2.合理施肥。 重施基肥,每亩施腐熟有机肥 1000 公斤 1500 公斤;补施苗肥,蚕豆三叶期亩施尿素 5 公斤 10 公斤,并及时补缺苗,保证全苗;促施花荚肥,开花初期施亩施复合肥 25 公斤 30 公斤,苗弱多施,苗旺少施;盛花期视苗情亩施 尿素 10 公斤 20 公斤。 3.田间管理。 开好畦沟、田间排灌水沟。蚕豆株高达到 30 厘米左右开始整枝,打去主茎,剔除无效分枝,选留健壮侧枝 5 个 6 个,并用土块压在植株中间,使侧枝之间分开,以利通风透光,开花结荚。初荚期及时摘心,摘掉顶部 1 个 2 个叶节。
30、整枝摘心在晴天进行,以促进伤口愈合。 4.收获还田。 蚕豆籽粒饱满、呈白绿色时分批采摘。豆荚采收后结合耕翻及时将茎秆翻压,尽量做到深耕、深埋。翻耕后尽快耙地、镇压,促使土壤与绿肥紧密接触,加快绿肥腐解。 七、新建高标准农田和补充耕地土壤培肥综合技术 在新建高标准农田和新补充耕地区域,通过土壤采样测试和田间肥效试验,确定主要障碍因素,有针对性的制定土壤改良与地力培肥方案。 (一)施用有机肥 1.确定维持耕层土壤有机质平衡的有机肥用量。 根据当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腐殖化系数、土壤有机质年矿化率确定维持耕层土壤有机质平衡的有机肥用量。如土壤原有机质含量为 20 克 /公斤,在耕层上每亩有机质含量为 3
31、000 公斤,若年矿化率为 2%,则每年消耗的有机质量为 60 公斤。若有机质的腐殖化系数为 0.25,则每亩需加入 240 公斤有机肥才能达到土壤耕层有机质平衡。将当地最肥沃的 菜园土的有机质含量视为该地土壤有机质的最高含量,确定有机肥用量的上限。 2.确定有机肥施用量。 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成果,确定目标产量下的需肥总量。依照生态平衡和经济环保的原则,综合考虑维持耕层土壤有机质平衡、有机肥用量上限和秸秆还田量,采用同效当量法,确定商品有机肥用量。 (二)秸秆还田 结合农业机械和深耕深松,充分发挥秸秆腐熟剂的作用,实施秸秆还田。 (三)绿肥种植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绿肥品种,采用混播、间播、套播等种植方式,种植绿肥并适时翻压还田。 (四)测土配方施肥 通过土壤理化性状分析,田间试验,农户调查等制订施肥建议卡,指导农户按卡配肥、施肥,保证耕地土壤中养分的供需平衡,防止不平衡施肥造成的地力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