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正气 骨气 豪气 底气开卷有益 不需要太大的炒作与吹捧,就像黄翔鹏的为人一样, 黄翔鹏文存悄然上市了。 黄翔鹏文存 (以下简称“文存” )由先生生前所在的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订,在先前已出版的三本文集传统是一条河流溯流探源 中国人的音乐和音乐学的基础上, 文存又增补进先生生前的部分讲课记录、研究文论、辞书条目。研究文论是已出版的三本文集中尚未收集的文论。辞书条目,总共十万余字,涉及了先生生前主要的研究领域。 书是死的,人是活的;阅读之获,因人而异。相信大多人读文存读出了久旱逢甘,读出了豁然开朗,读出了敬佩、感动和嫉妒!而我却读出了正气、骨气、豪气和底气。 读出正气 从西方音乐的学习与创
2、作到终生矢志不渝地从事民族音乐的研究,从传统是一条河流到溯流探源再到中国人的音乐和音乐学 ,从对我国传统音乐发展的宏观审视到细至某一具体问题的微观研究,这2一切的一切都是先生身上那种振兴民族音乐之正气使然。此为“身正” 。从中国古代音乐史到中国古代乐律学,从一钟双音到同均三宫,从 180调到乐问 ,这一切的一切无不散发出先生严谨治学、淡泊名利、沉醉于辨章、流连于考镜之学术的正气。黄翔鹏的中国古代音乐史当然是一件不幸之事,但是,以文存为铺路石,以黄翔鹏为起点,我们完全有希望读到更好地中国古代音乐史 。把遗憾留给自己,希望让后人带走,这不正是先生身正、学正、术正的写照吗?!不读文存 ,此感何生?!
3、 读出骨气 少有的那么一些有骨气的知识分子,一辈子在经济贫困的环境下干着他们认为能够给大家、给整个民族都带来骨气的工作。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看似平凡,可精神世界中却是拒绝平庸的贵族。黄翔鹏就是其中之一, 文存便是先生君子风骨、民族节气的具体显现。细细品味文存中有关曾侯乙编钟的研究文选,从那清晰、严谨的逻辑表述中,甚至清淡无味的数字中,你都能品读出作者握笔时的那种激动、那种荣耀、那种颤抖。武士用武功彰其骨,文人以文章显其傲, 古代音乐光辉创造的见证曾侯乙大墓古乐器见闻 曾侯乙钟磬铭文乐学体系初探 中国人的思路、风格与气派等等,不正是先人之傲骨在先生身上的进一步彰显吗?可是又有多少人能理解其间之艰辛
4、呢?有“骨气”的人越来越少,因为这要付出代价。朱载?治?了它抛弃爵位, “席?独处十九年” ,3试问当下,又有多少人能做到?杨荫浏、黄翔鹏等老一辈学人为了它献出了一辈子,试问以后,又有多少人能做到? 读出豪气 先生一生都在追寻着传统音乐的发展规律,结果乐问问出了音乐中的天问 ,问出了学术研究中的浪漫主义。有学者说, 乐问中任何一问都能做一篇博士论文,我非常赞同这种观点。学术研究是已知世界和未知世界之间的桥梁。学术研究是无限的,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生命中将眼光展望到无限的学术研究当中,问它个追古穿今,问它个天荒地老,这是何等之豪情!假以时日,果真由乐问引发出一百篇博士论文,对于这种繁荣景
5、象的始发者而言,这又是何等之壮志!如果说乐问是先生在探寻规律中的个人豪情,那么传统是一条河流更是先生从微观上的点滴之水出发,审视到宏观上传统这条大河而写下的壮丽诗篇! 读出底气 必须承认,有些时候个人对历史的重要性。 文存之始,以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张振涛研究员所撰的“燃犀”一文为序,序中总结了先生一生的学术贡献。先生的贡献对于中国古代音乐史、乐律学、音乐考古学等等学科,甚至往大里说,对整个音乐学领域其影响都是深远4的。但是,尽述先贤之学术贡献并非为其歌功颂德, “先贤已去” ,我们难免陷入在悲伤与恐慌之中。悲,在于世间缺一德高之人。恐,在于业界少一众望之师。而总结其学术贡献便是在悲、恐之余,全面继承先贤成果,进而迈开超越前人的第一步!先生文论,初学者可解惑,学高者可增功。由此,先生一生的学术贡献完全可以转化为后人超越前人的底气。感谢文存的编订工作,使这种底气随手可得。 书是死的,书又是活的。书,尤如人之再生、佛之舍利。 “见书如见人”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文存尽可能收录先生的文稿,甚至连他的话语都不遗漏,目的就在于要最大限度地还原一个完整的黄翔鹏,以慰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