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耳鼻喉复习总结.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3173086 上传时间:2019-05-24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耳鼻喉复习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医耳鼻喉复习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医耳鼻喉复习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医耳鼻喉复习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医耳鼻喉复习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医耳鼻喉科学是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人体耳,鼻,咽,喉的生理,病理及其疾病防治规律的一门临床科学。专科特点:他以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吸取了现代先进的诊疗技术与方法,强调辩证与辨病相结合,局部辩证与整体辩证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耳分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外耳:耳廓和外耳道。外耳道峡部:外耳道起自耳甲腔底,向内直至鼓膜,长约 2.5-3.5cm,为一略呈“S”型弯曲的管道,其外1/3 为软骨段,内 2/3 为骨段,两端交接处较狭窄,称之。较大异物常嵌于此。中耳:是个含气空腔。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乳突气房。锤骨短突:在鼓膜的前上部有一灰白小突起,名锤骨短突

2、。光锥:自锤骨炳末端向下向前达鼓膜边缘有一个三角形反光区,名光锥。内耳:又称迷路。外层为骨迷路(耳蜗,前庭,鼓半规管) ,内层为膜迷路(蜗管,椭圆囊与球囊,膜半规管) 。骨迷路和膜迷路之间含外淋巴液,膜迷路内含内淋巴液。耳的主要生理功能为司听觉和平衡觉。鼻由外鼻,鼻腔及鼻窦三部分构成。咽自上而下可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咽的生理功能:呼吸功能,吞咽功能,语言形成,防御和保护功能,调节中耳气压功能,扁桃体的免疫功能。喉位于颈前部中央,上通喉咽,下接气管,系由软骨,肌肉,韧带,纤维组织及粘膜等构成的一个锥形官腔状器官。喉腔内覆盖粘膜,与咽部粘膜和气管粘膜相连接。喉的软骨: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

3、厌软骨,杓状软骨,小角软骨,锲状软骨。喉的韧带:喉外韧带,喉内韧带。喉的肌肉:喉外肌,喉内肌。喉腔:以声带为界,分为声门上区,声门区和声门下区。喉的神经:有喉上神经和喉返神经,都是迷走神经的分支。喉的血管:喉的动脉来自颈外动脉的甲状腺上动脉和甲状腺下动脉。静脉主要通过甲状腺上,中,下静脉汇入颈内静脉。喉的淋巴:分声门上和声门下两组。声门上区淋巴引流入颈深上淋巴结,声门下区组淋巴引流入气管前淋巴结,再进入颈深淋巴结。喉的生理功能:呼吸功能,发音功能,保护下呼吸道功能,屏气功能。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因:耳鼻咽喉位于头颈部,内连脏腑,外在体表,故来之于内外的诸种因素尽可致病。其外因主要有外感邪毒,外伤

4、创伤,异物所伤。内因多为七情所伤,饮食,劳倦及官窍之间的病变互相传变。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机:实证:外邪侵袭,脏腑火热,痰湿困结,气滞血瘀。虚症肺脏虚损,脾气虚弱,肾脏亏虚。虚实夹杂证。耳与肾的关系所属关系:肾主耳,耳为肾之窍,为肾之官。生理关系:肾藏精,肾之精气上通于耳,肾精充沛,耳窍得以濡养,则听力聪敏,耳主平衡功能正常。病理关系:肾精亏虚,耳窍失于濡养,则可致耳鸣耳聋。诊断关系:耳的病症,多与肾脏的病理变化有关,肾脏的病变多反映于耳。治疗关系:一些耳病,可以从肾论治,如滋肾填精,滋肾降火,温肾利水等。鼻与肺的关系所属关系:肺主鼻,鼻为肺之窍,又为肺之官。生理关系:肺气通于鼻,肺气充沛,则肺

5、鼻互相协调,完成其生理功能。病理关系:肺的功能失调,容易导致鼻病的发生。诊断关系:鼻为肺之外窍,肺脏有病,常反映于鼻部,故通过诊察鼻部的病症,可判断肺脏的病变。治疗关系:鼻病多从肺论治,临床上针对鼻病常有疏风宣肺,益气固表,温补肺脏,养肺润燥等治法。喉与肺的关系所属关系:喉下接气道,与肺相通,为肺系之所属。生理关系:肺与喉互相配合,共同完成“行呼吸,发声音”的生理功能。肺气充沛,宣发舒畅,喉的功能才得健旺,呼吸方能通顺,语音才能洪亮。病理关系:肺失调和,可发生一些列病理变化而导致喉病。治疗关系:喉病常常从肺论治。常用疏风宣肺,清热解毒等治法。若肺气虚弱或阴虚肺燥导致喉病,常治以补肺敛气,养阴清

6、肺之法。咽与脾胃的关系所属关系:咽下接食道,与胃相通,为胃系之所属。生理关系:咽为胃之通道,其生理功能为司饮食吞咽。病理关系:胃为燥土,性喜润恶燥,故当其发生病理变化,多为火热上炎于咽喉。治疗关系:不少咽喉病症,可从脾胃论治。临床上针对咽喉病常有清胃泻火,利膈通便,补中益气,养胃生津等治法。耳与经络的关系:耳是经脉聚会之处,通过经络的循行,构成了耳与五脏六腑,全身各部的广泛联系。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因外因:外感邪毒(风邪,寒邪,热邪,湿邪,燥邪,时邪疫疠,异气) ,外伤致病,异物所伤。内因:饮食所伤,劳倦内伤,情志不调,官窍间疾病相传。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机实证:外邪侵袭,脏腑火热,痰湿困结,气滞

7、血瘀。虚症:肺脏虚损,脾气虚弱,肾脏亏虚。虚实夹杂证。耳病常见症状:耳痛,耳流脓,耳鸣耳聋,眩晕及鼓膜异常等。鼻病常见症状:鼻塞,鼻甲异常,流涕,头痛,鼻纽及嗅觉障碍等。咽喉病常见的症状:咽喉红肿疼痛,咽干掀痒,异物感,声音异常及咽喉危候等。耳鼻咽喉病的常用内治法:通窍法(芳香通窍,化浊通窍,利湿通窍,升阳通窍) ,祛痰法,祛瘀法,开音法,消痈排脓(清热解毒消痈,散瘀消痈,托毒排脓) ,疏肝解郁。耳病常用外治法:清洁法,滴耳法,吹药法,涂敷法。鼻病常用外治法:滴鼻法,雾化吸入法,洗鼻法,涂敷法,吹药法,塞鼻法。咽喉病常用外治法:吹药法,含漱法,噙化法,雾化吸入法,敷贴法,烙治法。耳瘘:是指发生

8、于耳前或耳后的瘘管。1, 禀赋缺损,复感邪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2, 气血耗伤,邪毒滞留:益气养血,托毒排脓。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耳廓痰包:是指以耳廓局限性,无痛性肿胀,肤色不变,按之柔软,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液体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西医学的耳廓假囊肿)诊断要点:耳廓局限性、无痛性、囊性肿块,肤色不变;穿刺可抽出清液痰浊凝滞,困结于耳:祛痰散结,疏风通络。方药:二陈汤加味。断耳疮:是指以耳廓红肿热痛,溃烂流脓,甚至软骨坏死,耳廓变形为特征的疾病。 (西医学的耳廓化脓性软骨膜炎)1, 耳廓损伤,邪毒犯耳: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味。2, 热毒炽盛,灼腐耳廓:

9、清热解毒,祛腐排脓。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耵耳:是指耵聍堵塞外耳道引起的疾病。外耳道异物:是指外来物体误入耳道。大疱性鼓膜炎:是指以耳痛。鼓膜起血疱为主要特征的耳病。证型 风热时邪,上犯耳窍 肝胆火毒,燔灼耳窍主证 耳痛,鼓膜起血疱兼证 风热表证 肝胆火热证治法 疏风散邪,清热解毒 清泄肝胆,解毒泻火方药 银翘散+五味消毒饮 龙胆泻肝汤耳疖:是指发生于外耳道的疖肿,以耳痛、外耳道局限性红肿为特征。耳疮:是指外耳道弥漫性红肿疼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好发于夏秋季节。耳 疮疾病 耳疖急 性 慢 性病史 多有挖耳史症状 耳痛,张口、咀嚼时加重;病程短 耳痒或轻微耳痛;病程长耳廓牵拉痛,耳屏压

10、痛检查 外耳道软骨部局限性红肿,可化脓外耳道弥漫性红肿,可有少许分泌物外耳道弥漫性充血,皮肤增厚,或有少许渗液证型 风热邪毒、上犯耳窍 肝胆湿热、上攻耳窍 血虚化燥、耳窍失养主症 耳痛较轻 耳痛剧烈、痛引腮脑 耳内痒痛、反复发作体征 外耳道红肿 外耳道明显红肿,甚或闭塞 外耳道潮红、增厚,或少许渗液兼症 风热表证 肝胆湿热证 不明显治法 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清泄肝胆、利湿消肿 养血润燥代表方 五味消毒饮 龙胆泻肝汤 地黄饮旋耳疮:是指旋绕耳廓或耳周发生的湿疮。分 型 风热湿邪犯耳 血虚生风化燥主证 瘙痒,糜烂,渗液 瘙痒,皮厚,结痂辨证要点 舌脉 舌红苔黄腻,脉数 舌淡苔白,脉细治法 清热祛湿

11、,疏风止痒 养血润燥,祛风止痒内 治 代表方 消风散 地黄饮外 治 外洗,湿敷 涂 敷耳带状疱疹:是指发生在外耳及耳周皮肤的带状疱疹。诊断要点:三大特征耳部疱疹(耳痛)面瘫内耳症状:眩晕、耳鸣耳聋分型型:耳部疱疹型:耳部疱疹 + 面瘫型:耳部疱疹 + 面瘫+ 内耳症状分型 邪毒外袭 肝胆湿热主证 初起耳痛,耳部疱疹耳痛较剧,耳部疱疹,甚或口眼斜、眩晕、耳鸣耳聋兼证 风热表证 肝胆湿热证治法 疏风散邪,清热解毒 清泻肝胆,解毒利湿代表方 银翘散 龙胆泻肝汤耳面瘫:是指因耳部脉络痹阻所致的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证型 风邪阻络 气虚血瘀主证特点 突发面瘫。可有面部受风史。 面瘫日久舌脉 舌淡苔

12、白,脉浮。 舌淡暗,或有瘀点,脉细涩。治法 祛风通络 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方药 牵正散 补阳还五汤耳胀耳闭:是指耳内胀闷堵塞感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疾病。耳胀:多为病之初起,以耳内胀闷为主,或兼有疼痛,多因风邪侵袭而致。所以古人又有“风聋”之称。耳闭:多为病之久者,耳内如物阻隔,清窍闭塞,听力明显下降,多为耳胀反复发作,邪毒留滞而窍,迁延日久转化而至。故古代医籍中又有“气闭耳聋”之称。诊断要点:两大症状耳内胀闷堵塞感,听力下降(自听增强)两大体征鼓膜内陷(甚或粘连、钙化)鼓室积液征(液平、液气泡)听力学检查音叉检查;纯音测听;声导抗检查:B 型、C 型鼓室图证型风邪外袭痞塞耳窍肝胆湿热上蒸耳

13、窍脾虚失运湿浊困耳邪毒滞留气血瘀阻共同点耳内胀闷堵塞感,听力下降(自听增强)鼓膜内陷,鼓室积液病程 较 短 较 长体征鼓膜微红、内陷,积液清稀鼓膜较红、内陷,积液黄粘鼓膜内陷,积液或稀或粘鼓膜内陷或粘连,或有钙斑,积液粘稠兼证风寒或风热表证肝胆湿热证 脾虚湿困证 瘀血证治法疏风散邪宣肺通窍清泄肝胆利湿通窍健脾利湿化浊通窍行气活血通窍开闭方药荆防败毒散银翘散龙胆泻肝汤 参苓白术散通窍活血汤通气散脓耳:是以鼓膜穿孔,耳内流脓,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耳病。急性期 慢性期症状 耳痛,耳内流脓,听力下降,可伴发热 反复耳内流脓,听力下降体征 鼓膜充血,紧张部穿孔鼓膜紧张部或松弛部穿孔,或见肉芽、胆脂瘤、硬

14、化灶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升高;听力检查:传导性聋听力检查: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聋;颞骨 CT:中耳乳突可见软组织影或骨质破坏证型风热外侵 肝胆火盛 脾虚湿困 肾元亏虚主症耳痛,听力下降,或流脓耳痛剧烈,耳鸣耳聋,流脓黄稠耳内流脓反复发作,缠绵不愈,脓液色白或稀或粘耳内流脓不畅,脓液臭秽,耳鸣耳聋体征鼓膜红赤,或搏动性溢脓鼓膜充血、穿孔,脓液黄稠带红鼓膜紧张部穿孔,或有肉芽鼓膜松弛部或边缘性穿孔,或见胆脂瘤兼 风热表证 肝胆火热证 脾虚湿困证 肾阴虚或肾阳虚证症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消肿清肝泻火解毒排脓健脾渗湿补托排脓补肾培元祛腐化浊方药蔓荆子散 龙胆泻肝汤 托里消毒散 知柏地黄丸/肾气丸脓耳变证:是

15、指由脓耳变生的病症,多因脓耳邪毒炽盛,或治疗不当,邪毒扩散而致,病情较为复杂,严重,甚至可危及生命。耳后附骨痈:是指脓耳邪毒炽盛,侵蚀耳后完骨,溃腐成痈。以耳内流脓,耳后完骨部红肿疼痛或溃破流脓为特征,因其痈深附完骨而称之。1热毒壅盛,灼腐完骨:泻火解毒,祛腐排脓。方药:龙胆泻肝汤。2气血亏虚,余毒滞耳:补益气血,托毒排脓。方药:脱里消毒散。脓耳面瘫:是指因脓耳失治,邪毒侵蚀耳内脉络而发生的面瘫。1热毒壅盛,蒸灼脉络: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方药:龙胆泻肝汤。2气血亏虚,湿毒阻络:托毒排脓,祛瘀通络。方药:托里消毒散合牵正散。脓耳眩晕:是指因脓耳失治,邪毒流窜内耳引起的眩晕。1肝胆热盛,风扰耳窍:

16、清热泻火,解毒熄风。方药:龙胆泻肝汤。2脾虚湿困,蒙蔽耳窍:健脾祛湿,涤痰止眩。方药:托里消毒散合半夏白术天麻汤。3肾精亏损,邪蚀耳窍:补肾培元,祛邪排毒。方药:阴虚- 六味地黄丸,阳虚肾气丸。黄耳伤寒:是指由于脓耳邪毒壅盛,深入营血,内陷心包,引动肝风而致的疾病。1热在营血:清营凉血,泻热解毒。方药:清营汤。2热入心包:清心开窍。 方药: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血丹,至宝丹。3热盛动风:清热解毒,凉肝熄风。方药:羚羊钩藤汤耳鸣:指患者自觉耳中鸣响而周围环境中并无相应的声源。耳聋:指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程度较轻者也可称“重听”1风热侵袭:疏风清热,宣肺通窍。方药:银翘散。2肝火上扰:清肝泻热,

17、开郁通窍。方药:龙胆泻肝汤。3痰火郁结:化痰清热,散结通窍。方药:清气化痰丸。4气滞血瘀:活血化瘀,行气通窍。方药:通窍活血汤。5肾精亏损:补肾填精,滋阴潜阳。方药:耳聋左慈丸。6气血亏虚:健脾益气,养血通窍。方药:归脾汤。耳眩晕:是指由而窍病变所引起的以头晕目眩,如坐舟车,天旋地转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诊断要点:症状必备症状:旋转性眩晕,可反复发作伴随症状:恶心呕吐,耳鸣,耳聋,耳胀闷感等神志清楚体征自发性眼震辅助检查外耳道及鼓膜检查;听力学检查:正常或感音性聋;前庭功能检查:正常、亢进、减退发作期证型 痰浊中阻 寒水上泛 肝阳上扰 风邪外袭旋转性眩晕,可兼恶心呕吐、耳鸣耳聋主证 头重如裹呕吐痰

18、涎胸脘痞闷心悸神疲呕吐清涎背冷肢厥急躁心烦口苦咽干面红目赤突发晕眩如立舟船恶心呕吐病程较短兼证 痰湿证 肾阳虚证 肝阳上亢证 风热证治法燥湿健脾涤痰止眩温壮肾阳散寒利水平肝熄风滋阴潜阳疏风散邪清利头目代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真武汤 天麻钩藤饮 桑菊饮间歇期证型 上气不足 髓海不足主症 眩晕、耳鸣耳聋反复发作兼症 气血两虚证 肾阴虚证治法 补益气血,健脾安神 滋补肾阴,填精益髓代表方 归脾汤 杞菊地黄丸鼻疔:是指发生在鼻尖,鼻翼及鼻前庭部位的疖肿。以局部红肿疼痛,呈栗粒状突起,有脓点为特征。疾 病 鼻 疔 鼻 疳部位 多在鼻前庭相同点病史 多有挖鼻史症状 鼻痛 鼻痒,或鼻痛体征鼻前庭局限性红肿,可有

19、脓点鼻前庭弥漫性红肿;鼻前庭及附近皮肤弥漫性糜烂、渗液、结痂;局部皮肤增厚或皲裂不同点其它 可导致疔疮走黄,危及生命 有急、慢性之分,无性命之忧证型 邪毒外袭,火毒上攻 火毒炽盛,内陷营血局部特点 外鼻局限性红肿疼痛,或有脓点 疮头紫暗、根脚散漫、鼻肿如瓶、目胞合缝全身症状 不明显,或有风热表证 头痛如劈,高热烦躁、神昏痉厥等舌脉 舌红苔黄,脉数 舌红绛苔黄厚,脉洪数治法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泻热解毒,清营凉血代表方 五味消毒饮 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三宝鼻疳:是指以鼻前庭及其附近皮肤红肿,糜烂,渗液,结痂,灼痒,或皱裂为主要特征的鼻病。证型 肺经蕴热 湿热郁蒸 阴虚血燥局部鼻前孔干焮疼痛、

20、皮肤潮红或皲裂鼻前孔及周围瘙痒、潮红、糜烂、渗液、结痂鼻前孔及周围痒痛不适,经久不愈,皮肤增厚、皲裂、结痂、脱毛全身 肺热证 脾胃湿热证 阴血不足证舌脉 舌红苔黄,脉数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 清热泻肺 清热燥湿 滋阴养血代表方 黄芩汤 萆薢渗湿汤 四物消风饮伤风鼻塞:是指因感受风邪所致的以鼻塞,流涕,喷嚏为主要症状的急性鼻病。诊断要点:症状局部症状:打喷嚏,鼻塞,流涕(清涕 脓涕)全身症状:发热、恶风、头痛等;小儿较重,可伴消化道症状检查鼻黏膜急性充血、肿胀;鼻腔分泌物增多病程1 周左右证型 外感风寒 风热外袭相同点 鼻塞,打喷嚏,流涕,发热,恶风,脉浮。喷嚏 较多 较少流

21、涕 清涕 黄涕鼻黏膜 淡红肿胀 深红肿胀全身症状 恶风寒较重,发热轻 发热较重,恶风寒较轻舌象 舌淡红,苔薄白 舌红,苔薄黄不 同 点脉象 浮紧 浮数治则 辛温解表,散寒通窍 疏风清热,宣肺通窍方药 通窍汤加减 银翘散加减鼻窒:是指以经常性鼻塞为主要特征的慢性鼻病。诊断要点:症状主要症状:鼻塞(间歇性、交替性,或持续性,经久不愈) 伴随症状:流涕(少量) ,嗅觉减退等体征下鼻甲肿胀(有弹性,可收缩)下鼻甲肥大(桑椹样变,硬实,不可收缩)鼻中隔偏曲分型 肺经蕴热 肺脾气虚 邪毒久留间歇性、交替性鼻塞鼻塞遇热加重 遇冷加重持续性鼻塞鼻涕 色黄量少 色白而稀 涕少不易擤出兼症 鼻气灼热,口干,咳嗽痰

22、黄倦怠乏力,少气懒言,恶风自汗,咳嗽痰稀,纳呆便溏头胀头痛,嗅觉减退,耳闭重听下鼻甲肿胀,有弹性体征色红 色淡红下鼻甲肥大,或呈桑椹样变,对血管收缩剂无反应舌脉 舌红苔黄,脉数 舌淡苔白,脉缓弱 舌暗红或有瘀点,脉弦涩治 法 清热散邪,宣肺通窍 补益肺脾,散邪通窍 行气活血,化瘀通窍代表方 黄芩汤 温肺止流丹/补中益气汤 通窍活血汤鼻槁:是指鼻内干燥,粘膜萎缩,甚或鼻腔宽大为特征的慢性鼻病。诊断要点:症状主要症状:鼻内干燥感伴随症状:鼻塞,鼻出血,嗅觉障碍,头痛头昏,鼻内有臭味体征鼻黏膜干燥鼻甲萎缩鼻腔宽大灰绿色痂皮覆盖分型 燥邪犯肺 肺肾阴虚 脾气虚弱病程 较短 较长 较长主症 鼻内干燥,灼

23、热疼痛,鼻衄 鼻干较甚,常鼻衄,嗅觉减退鼻干,鼻涕黄绿腥臭,头痛头昏,嗅觉减退兼症 咽痒,干咳咽干,干咳少痰,痰带血丝,腰膝酸软,手足心热,盗汗纳呆腹胀,倦怠乏力,面色萎黄鼻黏膜干燥,鼻甲萎缩,鼻腔宽大体征 鼻黏膜干燥、充血常有干痂 脓痂覆盖,腥臭舌脉舌尖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舌红少苔,脉细数 舌淡,苔薄,脉缓弱治 法清燥润肺宣肺散邪滋养肺肾生津润燥健脾益气祛湿化浊代表方 清燥救肺汤 百合固金汤 补中益气汤鼻鼽:是指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打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特征的鼻病。诊断要点:1.病史 有过敏史及家族史。 2.症状 突发性鼻痒,喷涕,流清涕,鼻塞。起病快,消失快,反复发作,病程长。

24、 3.检查 鼻粘膜多见苍白水肿,亦可见粘膜充血,鼻腔内有水样清涕。 鼻鼽 风寒感冒 病史 反复发作史 无反复发作史 症状 无恶寒发热 有恶寒发热 有肺脾肾阳虚症状 无肺脾肾阳虚症状 检查 鼻粘膜苍白 鼻粘膜淡红 病程 长 短1肺气虚寒,卫表不固:温肺散寒,益气固表。方药:温肺止流丹。2脾气虚弱,清阳不升:益气健脾,升阳通窍。方药:补中益气汤。3肾阳不足,温煦失职:温补肾阳,固肾纳气。方药:肾气丸。4肺经伏热,上犯鼻窍:清宣肺气,通利鼻窍。方药:辛荑清肺饮。鼻渊:是指以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鼻病。素问气厥论:“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 ”诊断要点:1.病史:可有伤风

25、鼻塞病史2.主要症状:浊涕多伴随症状:鼻塞,嗅觉减退,头痛3.检查:鼻窦区压痛鼻腔检查:鼻粘膜充血肿胀,尤以中鼻道及中鼻甲为甚。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中鼻道或见息肉。中鼻道及/或嗅沟见分泌物引流。上颌窦穿刺或体位引流鼻窦 CT,X 线示窦腔模糊、密度增高及混浊,或见液平面。鼻塞、流涕常见病鉴别疾病 鼻塞 流涕伤风鼻塞病程短,持续性,伴打喷嚏 由清稀而渐变黄浊鼻窒 病程长,间歇性、交替性,或持续性 鼻涕较少鼻鼽鼻塞而兼喷嚏,来无影去无踪,反复发作涕多而清稀鼻槁 鼻干燥而塞,嗅觉明显减退 鼻涕藏在痂皮下,不易流出鼻炎鼻渊 鼻塞兼头痛,嗅觉减退 涕多而浊,中鼻道或嗅裂。常见有鼻涕流出证型 肺经风热 胆腑郁热 脾胃湿热 脾气虚弱 肺气虚寒浊涕量多,鼻塞,嗅觉减退;中鼻道或嗅裂见脓涕,中鼻甲肿胀头痛较重,体表有压痛,鼻涕色黄,鼻黏膜红肿头痛较轻,涕色白,鼻黏膜淡红,或息肉样变共同点病程较短 病程较长不同点 常见于伤风鼻 头痛剧烈 头重痛,纳呆,腹胀,便溏 遇风冷加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