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耳鼻喉.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3173704 上传时间:2019-05-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耳鼻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医耳鼻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医耳鼻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医耳鼻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医耳鼻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中医耳鼻喉总论耳与肺的关系(大题)所属关系:由经络而发生联系。手足三阴经通过经别合于阳经而与耳相通,手太阴肺经别出的络脉亦循行于耳。根据五脏生克关系,肺为肾之母,而肾主耳。生理关系:肺主气,肺气贯于耳。病理关系:临床上常见风邪犯肺,肺气不得宣肃而致耳胀痛、耳堵塞感、耳鸣耳聋、旋耳疮等病。肺气虚弱,不能贯耳,亦可致耳病。治疗关系:某些耳病可以从肺论治,临床上针对耳病常有疏风宣肺、补益肺气等治法。鼻与肺的关系(大题)所属关系:肺主鼻,鼻为肺之窍,又为肺之官。生理关系:肺气通于鼻,肺气充沛,则肺鼻互相协调,完成其生理功能。鼻为呼吸之气出入之户门,故鼻窍通畅,呼吸之气出入畅利,则肺气通利。病

2、理关系:肺的功能失调,容易导致鼻病的发生。另一方面,鼻病亦可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诊断关系:鼻为肺之外窍,肺脏有病,常反映于鼻部,故通过诊察鼻部的病证,可判断肺脏的病变。治疗关系:鼻病多从肺论治,临床上针对鼻病常有疏风宣肺、益气固表、温补肺脏、养肺润燥等治法。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机(大题)1实证1.外邪侵袭 外感六淫邪毒或时行疫疠之邪,可致耳、鼻、咽喉诸证。2.脏腑火热 肺、胃、肝、胆、心等脏腑火热上炎,蒸灼清窍。3.痰湿困结 肺、脾、肾功能失调,痰湿内生,困结体内。4.气滞血瘀 外伤血瘀,或久病入络,气滞血瘀,清窍脉络不通。2虚证1.肺脏虚损 多见于肺气虚与肺阴虚。2.脾气虚弱 脾胃虚弱,运化

3、失职,气血生化之源不足则官窍失养。3.肾脏亏虚 常见肾阴虚与肾阳虚的病理变化。3虚实夹杂证即正气亏损而邪气滞留的病证。各论耳瘘 是指发生于耳前或耳后的瘘管。耳廓痰包 是指以耳廓局限性、无痛性肿胀,肤色不变,按之柔软,穿此刻抽出淡黄色液体为主要特征的疾病。预防与调护(判断题) 1.肿块不宜反复揉按,以防增加机械性刺激,促使肿块扩大。- 2 -2.一般不宜切开引流,以免染毒而转而断耳疮。断耳疮 是指以耳廓红肿疼痛、溃烂流脓,甚至软骨坏死、耳廓变形为特征的疾病。西医学的“耳廓化脓性软骨膜炎” 。外治法(判断)成脓后,宜在麻醉下切开排脓,同时刮除肉芽组织,清除坏死软骨。 (题目可能为“保留坏死软骨”

4、)旋耳疮预防与调护(多选或判断)1.注意耳部卫生,戒除挖耳习惯。2.患病期间,忌辛辣食物及鱼、虾以及有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3.发病期间避免任何局部刺激,忌用肥皂水洗涤患处。耳带状疱疹 是指发生在外耳及耳周皮肤的带状疱疹。临床以耳痛、外耳疱疹,甚或耳聋、眩晕、口眼斜为主要表现。 (填空)耳疖外治法 排脓 .或切开排脓,要注意切口必须与外耳道纵轴平行,以防形成外耳道狭窄。耳疮 是指以外耳道弥漫性红肿疼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西医学“弥漫性外耳道炎” 。大疱性鼓膜炎 是指以耳痛、鼓膜起血疱为主要特征的耳病。由病毒感染引起(选择)耳胀耳闭 是指以耳内胀闷阻塞感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疾病。病因病机1.风

5、邪外袭,痞塞耳窍2.肝胆湿热,上蒸耳窍3.脾虚失运,湿浊困耳4.邪毒滞留,气血瘀阻鼓室导抗图呈 B 型或 C 型。脓耳 是指以鼓膜穿孔、耳内流脓、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耳病。西医学的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乳突炎可参考本病。脓耳病首见于仁斋直指方卷之二十一 (选择或填空)分型论治(大题)1.风热外侵主证:发病较急,耳痛,听力下降,或耳内流脓,耳鸣。全身不适,发热。恶风寒,舌红苔薄黄,脉弦数。鼓膜红赤或饱满,正常标志消失,或见鼓膜小穿孔及搏动性溢脓,听力呈传导性聋。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消肿。方药:蔓荆子散加减。2.肝胆火盛主证:耳痛甚剧,耳鸣耳闭,耳脓多而黄稠或带红色。发热,口苦咽干,小便黄赤大便干

6、结,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可见耳膜红赤饱满,或紧张部穿孔,有黄稠或带红色脓液,量较多,听力传导性聋。治法:清肝泻火,解毒排脓。- 3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3.脾虚湿困主证:耳内流脓缠绵日久,脓液清稀,量多无臭,多间歇性发作,听力下降或耳鸣。头晕重、乏力,面色少华,纳差便溏,舌淡苔白腻,脉缓弱。鼓膜混浊或增厚,有白斑,多有中央性大穿孔,或可见肉芽、息肉。听力多呈传导性聋。治法:健脾渗湿,补托排脓。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4.肾元亏虚主证:耳内流脓不畅,量不多,耳脓秽浊或呈豆腐渣样,有恶臭,日久不愈反复发作,听力明显减弱。头晕,神疲,腰膝酸软,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可见鼓膜边缘部或松弛部穿孔,传

7、导性聋。治法:补肾培元,祛腐化湿方药:肾阴虚者知柏地黄丸加减;肾阳虚者,肾气丸加减。脓耳变证脓耳变证的分类、症状体征(填空 大题)1.耳后附骨痈 脓耳耳痛较剧,流脓黄稠。耳后红肿疼痛,伴高热和全身不适。耳后完骨红肿疼痛,并有波动感,耳廓向前下方耸起。2.脓耳面瘫患者面肌运动功能减退或丧失,不能提额皱眉、闭眼,患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嘴角歪向健侧,患侧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漏气;口涎外流,不能自收;在说话、发笑、闭眼、露齿时面容不对称。3.脓耳眩晕眩晕阵发性发作,感觉自身及外物旋转,恶心呕吐,喜闭目静卧,稍事活动眩晕更甚;眩晕可由转身、行车、低头屈体、挖耳、压耳屏等动作激发;脓耳发作期症状加重;听

8、力下降。4.黄耳伤寒 是指由于脓耳邪毒壅盛,深入营血,内陷心包,引动肝风而致的疾病。脓耳病过程中出现剧烈耳痛及头痛,喷射状呕吐,寒战高热,项强,神志不清,甚至抽搐、肢瘫。耳鸣 指患者自觉耳中鸣响而周围环境并无相应的声源。耳聋 指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程度较轻者,也称“重听”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云:“耳聋者,声音闭隔,竟一无所闻者也;亦有不至无闻,但闻之不真者,名为重听。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 ”耳眩晕 是指由耳窍病变所引起的以头晕目眩、如坐舟车、天旋地转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临床症状(多选)眩晕发作时的典型症状是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即:眩晕突然发作,自觉天旋地转,身体有向一

9、侧倾倒的感觉,站立不稳,体位变动或睁眼时眩晕加重,但神志清楚,多伴有恶心呕吐、出冷汗耳鸣耳聋等症状。耳损伤鼓膜破裂的处理(判断)禁用外耳道冲洗或滴药。以酒精消毒外耳道,消毒棉球轻塞外耳道口,较小的外伤穿孔 3-4 周愈合。- 4 -鼻疔 是指发生在鼻尖、鼻翼及鼻前庭部的疖肿。可转为疔疮走黄(血栓性海绵窦静脉炎) 。为什么面部危险三角容易出现血栓性海绵窦静脉炎?1.面静脉无瓣膜。2.外鼻静脉通过多种途径可通道海绵窦。鼻疳 是指以鼻前庭及其附近皮肤红肿、糜烂、渗液、结痂、灼痒,或皲裂为主要特征的鼻病。古代医籍中有鼻疮、鼻 疮、鼻 、 鼻、赤鼻、疳鼻等别称。 (填空)鼻窒 是以经常性鼻塞为主要特征的

10、慢性鼻病。下鼻甲部分切除术,不能超过下鼻甲的 1/3鼻槁 是指以鼻内干燥、粘膜萎缩。甚或鼻腔宽大为特征的慢性鼻病。病因病机(多选)1.燥邪犯肺2.肺肾阴虚3.脾气虚弱临床症状(填空)鼻内干燥感,易鼻出血,鼻塞,甚则嗅觉减退或丧失,鼻气腥臭。鼻鼽 是指以突然反复发作的鼻痒、打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症状的鼻病。 (过敏性鼻炎)病因病机(选择)1.肺气虚寒,卫表不固2.脾气虚弱,清阳不升3.肾阳不足,温煦失职4.肺经伏热,上犯鼻窍鼻渊 是指以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鼻病。分型论治(大题)1.肺经风热主证:鼻塞,鼻涕量多而白粘或黄稠,嗅觉减退,头痛,可兼有发热恶风,汗出,或咳嗽,痰多,舌红苔

11、薄白,脉浮数。鼻粘膜充血肿胀,中鼻甲为甚,中鼻道或嗅沟可见粘性或脓性分泌物。头额,眉棱骨或颌面部叩痛,或压痛。治法:疏风清热,宣肺通窍。方药:银翘散加减。2.胆腑郁热主证:鼻涕浓浊量多,色黄或绿,或有腥臭,鼻塞,嗅觉减退,头痛剧烈。可兼有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耳鸣耳聋、寐少梦多、小便黄赤等症,舌红苔黄或腻,脉弦数。鼻粘膜充血肿胀,中鼻道或嗅沟可见粘性或脓性分泌物。头额,眉棱骨或颌面部叩痛,或压痛。治法:清泻胆热,化浊通窍。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3.脾胃湿热主证:鼻塞重而持续,鼻涕黄浊量多,嗅觉减退,头昏闷,倦怠乏力,胸脘痞闷,纳呆食少,小便黄赤,- 5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鼻粘膜红肿,尤以肿胀

12、更甚,中鼻道或嗅沟可见粘性或脓性分泌物。头额,眉棱骨或颌面部叩痛,或压痛。治法:清热利湿,化浊通窍。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4.肺气虚寒主证:鼻塞或重或轻,鼻涕粘白,稍遇风冷则鼻塞加重,鼻涕增多,喷嚏时作,嗅觉减退,头昏胀,气短乏力,语声低微,面色苍白,自汗畏风寒,咳嗽痰多,舌淡苔薄白,脉缓弱。鼻粘膜淡红肿胀,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中鼻道可见粘性分泌物。治法:温补肺脏,散寒通窍。方药:温肺止流丹加减。5.脾气虚弱主证:鼻涕白粘或黄稠,量多,嗅觉减退,食少纳呆,腹胀便溏,脘腹胀满,肢困乏力,面色萎黄,头昏重或闷胀。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鼻粘膜淡红,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中鼻道可见粘性分泌物。治法

13、:健脾利湿,益气通窍。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预防与调护(可能考判断)1.及时彻底治疗伤风鼻塞及邻近器官的疾病。2.注意保持鼻腔通畅,以利鼻窦内分泌物排出。3.注意正确的擤鼻方法,以免邪毒窜入耳窍致病。4.禁食辛辣刺激食物,戒除烟酒。5.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鼻息肉鼻息肉一名,首见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鼻异物(判断题)如果发生儿童异物无法取出,则向前推从口中取出。 ()鼻损伤鼻伤瘀肿 鼻伤初起,24 小时内,宜予冷敷,以帮助止血或制止瘀血扩散。24 小时以后,可改用热敷或内服中药渣再煎汤热敷,以活血散瘀,消肿止痛。 (判断)鼻骨骨折.复位最迟不宜超过 14 天,以免骨痂形成太多,或

14、错位愈合,则不易整复。喉痹 是指以咽痛或异物感不适,咽部红肿,或喉底有颗粒状突起为主要特征的咽部疾病。 五十二病方病因病机1.外邪侵袭,上犯咽喉2.肺胃热盛,上攻咽喉3.肺肾阴虚,虚火上炎4.脾胃虚弱,咽喉失养预防与调护(可能是简答题)1.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忌食辛辣醇酒及肥甘厚味。- 6 -2.注意保暖防寒,改善环境,减少空气污染。3.加强体育锻炼,戒除烟酒。4.积极治疗邻近器官的疾病以防诱发本病。慢性咽炎 病理分为慢性单纯性咽炎、慢性肥厚性咽炎和萎缩性咽炎与干燥性咽炎等。 (填空)乳蛾 是指以咽痛或异物感不适,喉核红肿,表面或有黄白脓点为主要特征的咽部疾病。本病可诱发喉痈及痹症、水肿、心悸

15、、怔忡等全身疾病。病因病机1.风热外袭,肺经有热2.邪热传里,肺胃热盛3.肺肾阴虚,虚火上炎4.脾胃虚弱,喉核失养5.痰瘀互结,凝聚喉核临床症状急骤发作者,咽痛剧烈,吞咽困难,痛连耳窍。可伴有畏寒、高热、头痛、纳差、乏力、周身不适等。小儿可有高热、抽搐、呕吐、昏睡等症。迁延日久者,咽干痒不适,哽哽不利,或咽痛,发热反复发作。急性扁桃体炎 主要致病菌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慢性扁桃体炎 病理可分为:增生型、纤维型、隐窝型。喉痈 是指发生于咽喉及其邻近部位的痈肿。生于喉关的称喉关痈或骑关痈,生于会厌的称会厌痈,生于喉底的称里喉痈,生于颌下的称颌下痈。喉喑 是指以声音嘶哑为主要特征的喉部疾病。病因病机喉

16、喑有虚实之分,实证者多由风寒、风热、痰热犯肺,肺气不宣,邪滞喉窍,声门开合不利而致,即“金实不鸣” 。虚证者多因脏腑亏损,喉窍失养,声户开合不利而致,即“金破不鸣” 。1.风寒袭肺2.风热犯肺3.痰热壅肺4.肺肾阴虚5.肺脾气虚6.血瘀痰凝手术治疗(判断)声带小结或息肉长期不愈者,可手术摘除。 ()急喉风 是指以吸气性呼吸困难为主要特征的急性咽喉疾病。临床上可出现咽喉红肿疼痛、痰涎壅盛、语言难出、声如拽锯、汤水南下等症状。吸气时天突(胸骨上窝) 、缺盆(锁骨上窝)及肋间等处轻度凹陷,称三凹征,甚则剑突下及腹上部软组织也可凹陷,故亦称四凹征。气管切开术1、二度呼吸困难,以病因治疗为主,作好气管切

17、开的准备;三度呼吸困难,应在严密观察下积极使用药物治疗,随时作好气管切开的准备,若药物治疗未见好转,全身情况较差,或估计短时间内难以消除病因,则应及时进行气管切开;四度呼吸困难,宜立即进行气管切开,必要时可行紧急气管切开或环甲膜切开术。- 7 -外科正宗卷之二:“咽喉肿闭,牙关紧急,言语不清,痰壅气急,声小者险,咽喉骤闭,痰涎壅塞,口噤不开,探吐不出,声喘者死。 ”梅核气 是指咽部异物感如梅核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病因病机本病多与七情郁结、气机不利有关。1.肝郁气滞2.痰气互结分型论治(大题)1.肝郁气滞主证:咽喉异物感,或如梅核,或如肿物,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但不碍饮食。

18、患者常见抑郁多疑,胸胁脘腹胀满,心烦郁怒,善太息,脉弦。治法:疏肝理气,散结解郁。方药:逍遥散加减。2.痰气互结主证:咽喉异物感,自觉喉间多痰,咳吐不爽,时轻时重,或见咳嗽痰白,肢倦纳呆,脘腹胀满,嗳气,舌淡苔白腻,脉弦滑。治法:行气导滞,散结除痰。方药:半夏厚朴汤加减。白喉 是指以喉间起白腐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属时行疫症之一。病因病理1.疫毒犯表2.火毒炽盛3.疫毒伤阴4.疫毒凌心颈部及颌下淋巴结肿大,严重者颈周围组织水肿,形成所谓“牛颈” 。白喉是由白喉杆菌感染而致的急性传染病。最容易发的是咽白喉。喉癣 是指以咽喉干痒、溃烂疼痛、腐衣叠生、形似苔藓为主要特征的咽喉疾病。鼻咽纤维血管瘤 不允

19、许取病检鼻咽癌 好发于咽隐窝,以放疗为主。耳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中耳是一个含气空腔,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及乳突气房。如果鼓膜穿孔,则听力(?)下降 30 度。鼻窦共有四对,上颌窦、额窦、筛窦和蝶窦。可分为前后二组:上颌窦、额窦及前组筛窦为前组鼻窦,均开口于中鼻道;后组筛窦和蝶窦为后组鼻窦,前者开口于上鼻道,后者开口于蝶筛隐窝。 (填空)咽淋巴环主要由腭扁桃体、咽扁桃体、咽鼓管扁桃体、舌扁桃体、咽侧索及咽后壁淋巴滤泡构成内环。内环淋巴流向颈部淋巴后者又互相交通,自成一环,称外环。 (填空或选择)- 8 -甲状软骨是喉部最大的软骨,环状软骨是喉部唯一完整环形的软骨。为什么婴幼儿易患分泌性中耳炎?1.婴儿和儿童的阳关较成人短、粗而平直,故中耳感染较成人多见。2.婴幼儿抵抗力较成人差。为什么左侧声带麻痹较常见?左侧喉返神经由迷走神经分出,绕过主动脉弓,右侧绕过锁骨下动脉,主动脉弓的层面低于锁骨下动脉,因此行走较长,容易受累。且胸腔疾病可导致左侧麻痹,应先排除肺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