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乐赏析中“视觉因素”的弱化:对交响乐存在方式的解读.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183445 上传时间:2019-05-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交响乐赏析中“视觉因素”的弱化:对交响乐存在方式的解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交响乐赏析中“视觉因素”的弱化:对交响乐存在方式的解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交响乐赏析中“视觉因素”的弱化:对交响乐存在方式的解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交响乐赏析中“视觉因素”的弱化:对交响乐存在方式的解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交响乐赏析中“视觉因素”的弱化:对交响乐存在方式的解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交响乐赏析中“视觉因素”的弱化:对交响乐存在方式的解读摘 要:交响乐赏析是目前国内高等院校音乐基础课程的重要内容,本文针对教学过程中的赏析分离现象,通过对交响乐发展历程的重新审视,对其所蕴含的整体意义即存在方式做初步的分析和思考,以求对交响乐赏析的教学方法,提供一种新的观察视角。 关键词:交响乐;仪式动力;“视觉因素” 中图分类号: J605 文献标识码:A (一) 交响乐,既是一个家喻户晓的音乐名词,又是一个容易被误读的文化概念。它曾在西方文明的土壤中孕育和成长,现已成为世界共享的音乐文化系统。今天,它所表达的含义是如此的多元化,让我们无从对它做出单纯清晰的界定。对爱乐者来说,交响乐往往意

2、味着高级音响中播放的 CD唱片;对作曲家而言,交响乐可能是探索创作技法的又一次尝试;一方面,它可以代表某一区域音乐创作、音乐教育的专业化程度:或成为衡量音乐创作水准的杠杆,或成为音乐教育结构的量化标准;另一方面,它又与二十世纪以来涌现的诸多新音乐潮流相对峙,成为“学院派” 、 “音乐标本”的2文化象征。 中国的交响乐发展,已走过百余年的坎坷和磨练。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振兴和普及交响乐,再一次成为中国的重要文化国策。但是,在振兴和普及的前景中,交响乐所面临的现实却尤为严峻,它涉及到音乐创作、音乐教育、音乐传播等方方面面,无论是创作风格和技法之间的失衡,音乐教育理念和结构的滞后,还是市场规模的

3、萎缩,都是不能回避的现实。 在音乐教育领域,交响乐赏析是目前国内高等院校音乐基础课程的重要内容,是振兴和普及交响乐的关键环节。尽管专业院校和普通院校存在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学制和教学大纲也有很大差异,但在教学观念及相应的教学形式上却有着许多相同的问题。其中,赏析分离是尤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交响乐是怎样“存在”于教学环境中的? 据笔者目前掌握的情况,交响乐赏析的教学内容一般侧重对 1819世纪西方艺术音乐作品的介绍,教学形式分理论宣讲和作品欣赏两部分。理论宣讲一般包括作品的文化背景概述、作曲家介绍、作品结构和风格分析等方面,作品欣赏以磁带、CD 的聆听方式为主,在教学过程中,

4、由于音乐语言的抽象性特征,理论分析是隐形、静态的;作品欣赏是显要、动态的,交响乐的整体信息倾向于单一的音响听觉因素。在这里,似乎缺少某种机缘,某种动力,让赏析之间相互碰撞、整合,犹如一栋主人消失的空房子,徒有其表,缺乏生命力。由于赏析之间的疏离和失调,使学生始终无法真正接近交响乐内含的完整信息,感受到的只是音乐静态的理论信息和动态的音响信息之间巨大的隔膜,教学效果往往流于表面,从而造成学3生对交响乐理解上的种种误区。 如何解决交响乐赏析中的赏析分离,找到两者之间的契合点,让理论分析和作品欣赏最大程度地还原交响乐的整体意义,找到其合理的存在方式,是笔者关注的问题。本文无意得出某种确定性结论,只想

5、通过对交响乐发展历程的重新审视,对其所蕴含的整体意义即存在方式做初步的分析和思考,以求对交响乐赏析的教学方法,提供一种新的观察视角。 (二) 交响乐,并不是单纯的音乐术语,它代表着一个立体化的三维动力系统:即文化动力音乐动力仪式动力的综合体。文化动力源于交响乐发展的外部文明环境,包括社会历史和文化环境,作曲家和音乐受众的文化心态和审美趣味,特定的音乐传播模式等,呈现多元化的历史“视觉”因素;音乐动力则来自音乐本体所蕴含的内部发展规律,包括交响乐在音乐创作思维、技法、风格、表演等诸多音乐形态方面的基本特征,形成与“视觉”因素相适应的“音响听觉”因素,最终,两者共存于视听结合的仪式动力中。 交响乐

6、的文化动力来自西方文明。早在光荣而伟大的古希腊罗马时期,其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就为交响乐的文化精神埋下了思辨理性的胚芽。伴随着漫长的文明发展历史,西方文化在浓厚的宗教温床中经历了信仰反思批判的三大历史时期,即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启蒙时期的近代哲学和科学革命时期。交响乐的文化动4力正是在这三大历史时期中生成、发展,走向成熟,构成了鲜明的文化品格。其中,有源于经院哲学的思辨精神,有来自文艺复兴的人文色彩,有充满启蒙理想的理性特征。超越、个性、科学,是交响乐文化精神的三大法宝,也是推动交响乐不断发展的文化动力。 从交响乐的音乐形态上看,广义的理解,交响乐泛指以戏剧性为主要音乐形象的乐队作

7、品。在这个意义上,音乐体裁的范围非常宽泛,包括器乐体裁中的古典奏鸣-交响套曲、交响诗、交响组曲、序曲等;声乐体裁中的清唱剧、康塔塔、大合唱、器乐思维的歌剧,如瓦格纳(R.Wagner, 1813-1883)的乐剧等。 狭义的理解,交响乐特指形成于十八世纪中期的古典奏鸣-交响套曲体裁。以表演形式的不同,又分为交响曲、协奏曲等体裁名称。体裁形成的历史线索可以追溯到中世纪以奥尔加农为起点的早期复调音乐形式,文艺复兴时期主调音乐思维的形成和威尼斯乐派早期器乐曲的创作;在巴罗克时期,大量器乐体裁的不断涌现和迅速发展,为古典奏鸣-交响套曲的形成作好了充分的形式储备。十八世纪中叶,是西方音乐史上的“早期古典

8、风格”时期,法国、德国键盘音乐中的“华丽风格” 、 “动感风格”,曼海姆乐派的乐队创作和实践,先后影响了体裁的形成。最终,奥地利作曲家海顿(F. J.Haydn,1732-1809)为之奠定了基本的创作规范,通过莫扎特(W.A.Mozart, 1756 -1791)的进一步丰富、完善,贝多芬(L. V.Beethevon, 1770-1827)在十九世纪初完成了里程碑式的创作历程。这是交响乐最具代表性的体裁形式,也是目前国内交响乐赏析的相关课程中,被选择的主要音乐文献。 5交响乐的仪式动力,是其文化动力和音乐动力的特定表现形式,是两者内涵的动态载体,是音乐特定的存在方式,也是观察交响乐生命动力

9、结构的窗口。在这里,音乐和文明之中的诸多因素构成相互制约的公共环境,形成内含音乐整体信息的视听现场它由潜在的社会文化心态和特定的音乐传播方式组成,包括音乐创作(符号形式)、音乐表演(音响形式)、音乐欣赏(视听形式)三大环节,其中,音乐的表演和欣赏成为音乐与人产生情感共鸣的唯一媒介。在这个意义上,交响乐的完整结构应该是视听结合的离开特定的“音乐仪式”,单一的音响组织结构不可能捕捉到音乐的整体信息,音乐也部分失去了与人产生情感共鸣的可能性。 观察不同的“音乐仪式”,是把握音乐历史发展动力的重要途径。在人类文明历史的不同发展时期,音乐的精神和形式构成发生了无数次巨大的变化。但其中恒定不变的构成要素之

10、一,就是其仪式功能,笔者称为“仪式动力”的重要特征。从远古时代的宗教祭神活动,到近现代的各种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的公共环境里,音乐与人的内在生命欲求总是通过特 定的仪式被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交响乐(本文限定为狭义的理解)的“音乐仪式”是西方文明在特定历史环境中文化风尚的的缩影。十八十九世纪的欧洲,正经历巨大的社会变革。政治上,表现为封建体制向资本主义体制的转型,经济上,逐渐由乡村向城市,农业模式向商业模式过渡,社会结构中,教会贵族市民三大阶层内部的能量比急剧失衡,在此基础上,以中世纪经院哲学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体系面临颠覆的前夜。经院哲学的思想武器思辨理性成为思想革命的批判对象,以此为起点,西方文

11、化进入近代哲学和科学革命的启6蒙时期。工具理性,成为启蒙运动的核心理想。其宇宙观怀抱“人是可以得到完善的”美好希望,认为人是世界的最高理想,因此自然界中的其他一切不过是用来实现这个理想的工具而已。相对十四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理想,启蒙时期的工具理性显得自负而傲慢,当它拆毁经院哲学信仰神坛的同时,反而又在神坛里竖起了另一尊“上帝”的塑像作为衡量万物的标准的人。自负的工具理性让西方文化经受了腥风血雨的思想洗礼,交响乐的“音乐仪式”正是这场洗礼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在贝多芬的交响乐文献中,音乐创作的主题核心始终是“通过斗争,走向胜利” 、 “通过黑暗,走向光明”的英雄形象;在创作技法上,不

12、断扩展作品规模,包括主题素材的数量,素材内部和素材之间的对比层次,调性布局的复杂化,乐队配器语言的不断丰富等等;从第三交响曲开始,作曲家也经历了不断挑战自我的创作过程,在第九交响曲中,贝多芬的英雄形象透过炉火纯青的音乐结构达到顶峰,完成了用音乐符号体现启蒙理想的使命。在十九世纪初的欧洲,音乐传播的主要方式已经从教堂、贵族客厅逐步转移到更为公开的公众音乐会形式,贝多芬是西方音乐史上第一批公开举行公众音乐会的作曲家之一。分析贝多芬交响乐文献的主要接受群体,贵族阶层所占比重是第一位的。在作曲家人生的各个阶段,尤其是重要的音乐创作时期,贵族阶层无论从生活方式,审美趣味,还是创作风格等各方面,都对贝多芬

13、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一阶层既代表欧洲传统社会的旧秩序,又对启蒙理想充满了热烈的幻想,这种充满戏剧性的社会角色,影响了7贝多芬音乐风格的形成,也深刻体现了西方文明社会内部结构的转型,贝多芬的交响乐用音乐语言印证了这一转型的过程。在十九世纪初的维也纳,倾听贝多芬交响乐的人们,在贵族沙龙、爱乐协会济济一堂,通过其波澜壮阔的音乐语汇,感受人类改变世界、征服世界的信心和勇气,在这里,音乐的规模、主题的发展、现场中音乐家和受众的呼吸汇成立体的音乐世界,这一刻,音乐充满了力量! (三) 理解“音乐仪式”在交响乐赏析中的重要性,平衡文化动力音乐动力仪式动力的视听关系,是把握交响乐整体意义的关键。其中,音乐所独

14、有的音响组织结构是显在的听觉因素,而音乐所暗含的文化心理结构是潜在的视觉因素,这是一种心理视觉,是对已成为过去的音乐现场的回忆。 我们今天重听贝多芬的交响乐,音响犹存,仪式不再。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交响乐的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其音乐形态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与之相关的音乐仪式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偏重音响结构的唱片工业逐渐代替了传统的音乐会形式,人们主要通过聆听的方式捕捉交响乐传达的信息,随着生活方式和文化心态的变化,音乐中的心理视觉因素逐渐弱化,音响听觉因素失去了文化感染力,成为标本化的单一音响结构,从而失去了交响乐的内在生命力。 重建交响乐完整意义上的存在方式,在振兴和普及交响乐的今天,

15、显8得尤为重要。交响乐,现已成为包含文化精神、教育观念、特定运作模式的音乐文化体系。这是一个立体化的体系,与人类文明的不同发展阶段发生不同的影响;这是一个开放性的体系,其中诸多创造性基因影响着当代不同音乐潮流的创作取向;这是一个批判的体系,令我们从中反思音乐和人类历史之间无限丰富的精神联系。 在交响乐赏析的教学过程中,重视交响乐的心理视觉因素,强化“音乐仪式”的有效复原,使之和传统的音响听觉因素相结合,让教学环境变得积极而生动,让学生走近这座人类音乐文化的宏伟殿堂,理解交响乐在欧洲启蒙时期的内在生命力,进而认识交响乐在今天音乐生活中的价值,是解决交响乐赏析中赏析分离的有效途径之一。笔者曾参加 2003 年 11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通过大会发言和交流,了解到有关交响乐赏析的教学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