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共十八大精神解读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 2012 年 11 月 8 日在北京召开。党的十八大代表名额共 2270 名,由全国 40 个选举单位选举产生。 2012 年 11 月 14 日12 时许,在人民大会堂胜利闭幕。 一、十八大召开的背景 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
2、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为了人们所能拥有小康生活。 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 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 解放思想、 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二、十
3、八大三个重要议程 政治报告、修改党章、领导层换届 (一) 党代会报告:承前启后划定蓝图 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作报告,是党代会的重要环节。其主旨是概括总结前一阶段的工作,阐明今后的工作方针,并对未来进行展望。它是政治宣言,也是思想总结,亦是行动纲领,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在党史上,不少党代会报告成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政治文献,也能从中寻觅出历史的脉络。回顾改革开 放以来的历次党代会报告,从十四大到十七大,党代会报告题目中都包含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这个词,无疑勾画出了时代主线。党代会报告中新提法、新表述往往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因为可从其中索引出时代的特征。如,十六大报告中, “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 “ 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 、 “ 非劳动收入 ” 等新提法引起舆论关注。 回顾五年前的十七大报告,将 “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表述为 “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 把到 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 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由 “ 总量 ” 变为 “ 人均 ” 等均具有深刻历史内涵。此外,十七大报告中出现的新名词 如“ 软实力 ” 、 “ 思想库 ” 、 “ 票决制 ” 、 “ 人文关怀 ” 、 “ 自治机制 ” 、 “ 精神家园 ” 、 “ 生态文明 ” 、 “ 亲和力 ” 等也是引起广泛热议。十八大报告 又 确定 了怎样的大政方针, 又 有哪些新提法
5、、新表述,引人关注 呢? 开幕式当天, 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作十八大报告,在约一个小时四十分钟的时间里,这份共 12 部分、近 3 万字的报告赢得 30 多次掌声,其中的 10 个关键词格外引人关注。在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胡锦涛同志所作的十八大报告,浓缩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十年来党领导中国发展建设的经验与启示,勾画出中国未来发展的蓝图。报告 中的新表述、新思想、新论断, 其中的新意包括: 1、 对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作了新的阐述 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涵作了深刻阐述,同时指出道路是 “ 实现途径 ” ,理论体系是
6、“ 行动指南 ” ,制度是 “ 根本保障 ” , “ 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 其中,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 首次写入党的报告。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讲话中首次提出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 ,此次写入党的报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报告还提出: “ 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开幕的中共十八大上,胡锦涛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这是中共党代会连续 6
7、次在报告标题中凸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自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以来,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都始终强调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中共十七大报告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六大报告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十五大报告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十四大报告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十三大报告
8、题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2、 总体布局:由 “ 四位一体 ” 到 “ 五位一体 ” ,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 继十七大报告之后,十八大报告再 次论及 “ 生态文明 ” ,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 四位一体 ” 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 “ 五位一体 ” ,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体现
9、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 五位一体 ” 是十八大报告的 “ 新提法 ” 之一。中共党代会报告首 次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建设并列,将为中国到 2020 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对以耗费大量自然资源和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工业文明的超越。事实上,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迫在眉睫的挑战。今年 7 月以来,四川什邡、江苏启东、浙江镇海陆续发生民众因担心环境被破坏而反对工业项目上马的群体事件。 环保部的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年均增速约30。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单光鼐将环境问题与违法征地拆迁、劳资纠纷一
10、起,称为中国当下引发群体事件的 “三驾马车 ”。 大家 注意到,十八大报告中表示,要 “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 “五位一体 ”总布局不是凭空的理论创造,而是中共在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邓小平首先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两个文明 ”建设,此后,中共在此基础上提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 “三位一体 ”。在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理念提出后,中共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上重要日程。五年前的十七大上,中共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四位一体 ”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写入党的章程 。 “五位一体 ”的新布局是在
11、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产生的,更加强调均衡、可持续和以人为本的发展。胡锦涛 7 月 23 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首次完整阐述了 “五位一体 ”的总布局,引起党的理论家的关注。 一个有代表性的专家观点认为,这五大建设是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五大建设要协调推进,不能 “顾此失彼 ”,也不能 “单兵突进 ”。比如,要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双重角度来看待中国发展中存在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成 本问题,以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为发展方式的转变奠定基础。专家在
12、受访中也指出,要 “五位一体 ”地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需要第六大建设 党的建设,这是关键。 “执政党要首先把自身建设好,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领导干部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大建设。 ”“否则, 五位一体 可能落空。 ” 3、 全面小康社会:从 “ 建设 ” 到 “ 建成 ” 十八大报告确定的大会主题中提出 “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 ,这与十七大主题中 “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 利而奋斗 ” 的表述不同。从 “ 建设 ”到 “ 建成 ” ,一字之变,体现了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同志在上世纪年代末、年代初在
13、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在上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 “ 建设 ” 是过程, “ 建成 ” 是结果。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努力,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已遥遥在望。这一次党的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全面 “ 建成 ” 小康社会,是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对全世界的郑重昭告,同时指明了未来五年非同寻常的历史方位,及其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意义。 “ 小康社会 ” 是由伟大领袖邓小平在 20 世纪提出的战略构想,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这一概念,并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界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
14、体内容。而十八大中,胡锦涛同志为小康社会的建设确立了新的目标 “ 建成 ” !这个改变不仅仅是一个字,而是中国共产党对于未来建设的决心、对于提高民众生活水平的坚定信念,让广大民众看到了 8 年后更美好的生活、更辉煌的中国。 “ 小康社会 ” 是由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邓小平在 20 世纪提出的战略构想,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这一概念, 并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界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而十八大中,胡锦涛同志为小康社会的建设确立了新的目标 “ 建成 ” !这个改变不仅仅是一个字,而是中国共产党对于未来建设的决心、对于提高民众生活水平的坚定信念
15、,让广大民众看到了 8 年后更美好的生活、更辉煌的中国。 “ 小康 ” 这个词,大家并不陌生。从最初的小康水平到小康社会,中国在党的带领下走过了多少荆棘的旅程; 10 年 “ 全面建设 ” ,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 小康社会 ” 不是一个狂妄而虚假的口号宣言,从小康水平到小康社会,中国建设的宏伟蓝 图早已深入每个中国民众的内心,我们用自己的双眼见证了这些变化的发生,胡锦涛同志更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 “ 到 2020 年要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 ” 这一温暖人心的收入指标,笔者确信,在今后的几年里,党必将带领我们以优雅的舞步迈进真正的小康社会。 中国是农业大国,
16、农民占了中国人口比重的主要部分,而落后的农业生产力牵制着整个中国前进的步伐。新农村建设因此成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近年来,政府对于农田水利建设大大加强, “ 村村通公路 ” 不再是农民的幻想,机耕道、灌 溉系统已形成了有规划的网络系统;农村沼气、电力、饮水等多个环节也更加完善。改革的农村医疗保险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保障,国家也加大了力度为农民提供更多医疗保障,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落后的中国农业已经出现了新的气息,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回顾过去小康社会建设的历史,有辛酸更有收获。党带领我们成功完成了前面的建设,而 “ 建成 ” 这一未来的发展
17、目标是一个更高的重任,也意味着需要付出更多的汗水和努力。 我们 坚信,在共产党的带领下, 2020 年,我们一定会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4、 首次提出 “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 ” 年翻番 为确保到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八大报告提出: “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年翻一番。 ” 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报告还提出了 “ 两个同步 ” ,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充分体现了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路。 这里的翻一番到底该怎么算? ( 1) “翻一番 ”按扣除价格因素计算 规划专家、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代表说, “这个 翻一番 ,就是
18、以 2010 年为价格基期,按不变价格来计算。 ”“按照规划惯例,这个 翻一番 目标自然是扣除价格因素,这 是货真价实的倍增计划。 ”其实历来在经济统计方面,无论是经济总量指标,还是人均收入指标,都考虑了物价上涨因素。权威部门专家也证实,按照十八大提出的目标总要求,相关具体部门在操作执行上,要考虑物价因素。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 2010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 19109 元和 5919 元。但这并不意味着 2020 年人均收入就是简单 “乘以二 ”的结果。 “考虑到通胀因素,到时人均收入数字会超出 38218 元和 11838 元,扣除价格因素计算,实际收入应达到
19、两倍的标准。 ”此外,报告中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是指 所有人 即全体人民人均收入 “翻一番 ”的总体概念,并不意味每个人都在目前水平上翻一番,可能低收入者增加的还要多,高收入者增加的要少,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 2) 难点和重点在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提出人均收入 “翻一番 ”的目标,这是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半程更加注重民生改善最鲜明的体现。根据历史数据,从 1979 年至 2011 年我国城乡人均收入年均增长 7.4%, 2002 年至 2011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速分别为 9.2%和 8.1%。测算,只要今后人均收入年均增长7.2%左右就可以实现
20、 到 2020 年人均收入 “翻一番 ”的目标。 “关键是要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增长,是货真价实的增长。 ”十八大报告已明确提出,要 “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 “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要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在过去很长时期里,城镇居民收入增速要高于农村收入,尽管 2010、 2011 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两年快于城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未来任务还很艰巨。而不同行业之间也存在着收入差别,一些垄断行业收入过高的现象也较为突出,社会对此呼声也较大。 ( 3) 靠发展、靠制度确保 “翻一番 ”目标实现 确保人均收
21、入增加,首先要靠经济发展。没有经济增长,改善生活就难以实现。 “居民收入要改善,必须要转变发展方式,改变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更加注重投资与消费的协调。 ”十八大报告提出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同步发展。要实现人均收入 “翻一番 ”目标,年均经济增速需要略高于 7%。要通过推动创新和产业升级,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劳动者收入不断增长的坚实基础。 确保人均收入增长,还要依靠制度保障。 经济学家 认为,应该加强建立工资正常增长的保障制度,特别是企业对农民工的工资机制;要从制度上保 证劳动 收益,缩小收入分配差异扩大化趋势,保证和提高劳动在收入分配关系中的蛋糕份额;税收制度要做调整,既然要提高居民收入,又
22、不能过于影响企业经营,政府要 采取措施,适当给企业和个人减税。 5、 强调发展成果 “ 更公平 ” 惠及人民,提出 “ 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 ” 十八大报告在 “ 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 的论述中提出: “ 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 人们注意到,自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目标以来,我们党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十八大报告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 强调
23、“更公平 ”,是 “以人为本 ”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是将以更大力度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明确信号。 “三个公平 ”从制度设计的角度传递出社会公平新希望。 权利公平:基本权利不能因为出身、职业、财富等不同而区别对待 。 不管居住在城市还是农村,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享受的权利应该是平等的。专家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 “ 权利 ” 的认知与诉求从生存层面上升到发展层面,对户籍制度、劳动合同、城乡人口选举比例等 “ 权利公平 ” 更加关注。 “ 权利 无添加 ,起点要平等,基本权利不能因为出身、职业、财富等附加条件不同被区别对待。 ” 作为出席十八大的 26 名农民工代表的一
24、员,广东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职员闫文静仍在期待更多的 “ 权利公平 ” 温暖他们的心。 机会公平:苦累都不怕 , 就怕没机会 。 机会不公平在普通人生活中最突出的表现可能就是教育,农村的孩子受教育的条件比城里孩子差,而家有学区房的孩子也有更多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力有高低,结果 会不同,但机会公平了,心态就平和了。 规则公平:消除特权 , 打破 “ 潜规则 ” 。 一些领域,民营企业想进进不去,就算进去了,也有可能遭遇贷款难、融资难,最后又被挤出来。不仅是国企民企的不公平竞争, 群众普遍 认为,找工作 “ 拼爹 ” 、看病找门路等规则不公平很容易引起群众不满。按照学者界定,
25、 “ 规则公平 ” 的重要性往往超过 “ 权利公平 ”和 “ 机会公平 ” 。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 更公平 ” 三个字写进党代会报告,是以人为本理 念的进一步深化,也是执政党将以更大力度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明确信号。收入分配改革并不是要回到过去的 “ 平均主义 ”“ 大锅饭 ” ,而是要打破不劳而获的 “ 金饭碗 ” 。十八大代表、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检察长卢希说,收入公平不是收入相等,不同人的能力、经验及所付出努力不相同,劳动报酬也不可能完全相同。 十八大报告提出,提
26、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6、 对党的建设主线作了新概括 十八大报告谈到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时,首次提 出 “ 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 ” 。中国共产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着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 “ 四大考验 ” ,面临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 “ 四大危险
27、 ” 。经受考验、化解危险,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十八大报告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创新,有利于全面推进党的建 设新的伟大工程。 (二)修改党章:确定党的行动指南 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是立党、治党、管党的总章程。从二大制定的第一部正式章程算起 ,到十七大,中国共产党先后十几次修改党章。现行党章是 1982年十二大通过的,从十三大到十七大都通过了党章的修正案。 对党章进行修改,把重大方针政策、理论创新成果和重要经验写入党章,是为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最近几次党章修改,均及时体现了执政党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如, “ 十五大 ” 把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写进了党章;
28、“ 十六大 ”把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确立为党要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 十 七大 ” 党章特别强调科学发展观,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时, “ 十七大 ” 党章还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把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多方面任务作为总体布局固定下来。另外,关于党的领导、党的建设许多内容也做了充实。 为了修改党章, 2012 年 1 月,许多地方和部门的党组织向中央提出了修改党章的建议。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决定对党章进行适当
29、修改,并成立由习近平同志任组长的党章修改小组,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工作。 7 月 23 日,中央发出通知,就党章修改工作向各地区各部门征求意见。 7 月 25 日,北京中南海。党的十八大党章修改小组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习近平同志阐明了修改党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此时,距离党的十八大召开,仅有短短 105 天时间。 8 月中旬,按照中央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先后报送了 121 份关于党章修改的书面报告。共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1490 条,扣除重复意见,共有 119 条实质性修改意见。党章修改小组形成了 40多万字的意见汇总本。采纳或体现 了各地区各部门提出的 119 条
30、意见中的 90 条。8 月 23 日,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讨论党章修改工作,审议党章修改方案,提出重要意见。 8 月 31 日,十七届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并同意党章修改方案。 9 月 4 日,中央将中国共产党章程 (修正案 )征求意见稿,印发各地区各部门征求意见。 8 月下旬至 9 月上旬,胡锦涛同志先后在北京主持召开 6 个座谈会,同大家就党章修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9 月中旬,各地区各部门又向中央报送了 121 份报告。党章修改小组进行逐条梳理,适当吸收比较集中的意见,提出了修改方案,涵盖 23 条、 50 多个单位的意 见和建议。 10 月 22 日,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再次召开会议,研
31、究并通过了拟提请党的十七届七中全会讨论的党章修正案稿 。 11 月 8 日至 11 月 14 日,党的十八大在北京召开。大会期间, 38 个代表团的代表、特邀代表,对党章修正案进行了认真审议。代表们普遍认为,把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重大成果写入党章,顺应时代潮流,集中全党智慧,体现人民心愿,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同时,代表们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进一步修改的意见和建议,党章修改小组又进行了修改。 17000 余字的党章,内涵丰富; 30 处的修正,意义重大。 自中国 共产党诞生以来,党章一共经过两次制定、 15 次修改,党章修改要经过哪些程序?修改的原则是什么?党章修改的大致历
32、程是什么?为何党章修改主要是增加内容而少有删减内容? 1、 为什么要修改党章 ? 为什么要修改党章 ? 随党所处的环境等变化而变动 。 党章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党所处的环境、任务及内部状况的变化,相应地要有所变动、更改,借用法学用语就是进行 “ 修法 ” 。党章的修改历程,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党的风云激荡的伟大历程,也是以法规特有的浓缩和凝练的形式,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程。党的状况怎样,党章就会怎样;党在理论、 政治、组织上成熟到什么程度,党章也就会成熟到什么程度。 党章修改的原则是什么 ? 只修改必须改的和形成共识的 保持党章总体稳定,只修改那些必须改的、在党内已经形成共识的内容。
33、综合媒体报道显示,十六大、十七大党章修改的原则也是如此。 中共十五届七中全会向十六大提请的关于党章 (修正案 )的说明中提到, “ 现行党章总体上能适应指导党的建设的需要。因此,对党章宜作小改,不作大改。对各方面提出的修改建议,坚持实践证明是成熟的就改,不成熟的不改。 ” 十七大修改党章的基本考虑是, “ 现行党章总体上适应指导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的需要。因此,这次对党章只作适当修改,不作大改;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普遍要求修改、实践证明是成熟的就改,不成熟的不改,可改可不改的原则上不改。 ” 这样的修改原则可以一直回溯到十二大。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拨乱反正后通过的第一部党章 十二大党章,以后党章的历
34、次修改都是在其基础上的调整。 这样做的目的,既有利于维护党章的权威性和保持党章基本内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又能够使党章及时反映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成果,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 更好地规范和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 为何 “ 写进去 ” 多 “ 拿下来 ” 少 ? 防止出现猜疑、误解 历次党章修改中,多数是增加内容,而很少有删除党章中的内容,这是为什么? 经验证明,中国共产党章程的与时俱进,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形态:一是,以新的论断 (或表述 )和新的规定来取代原来的,或是已经过时、或是并非准确、完善 (含错误或根本错误 )的论断和规定。二是,针对新的、变化了的情况,在总结新
35、的经验、形成新的认识的基础上作出相应的新规定或是提出新要求。三是,原来没有确认或没有规定,现在增加或作补充 。 对于上述处理,党章研究专业人员常以口语方式,表达为 “ 写进去 ” 和 “ 拿下来 ” 。一切都是以需要和可能为前提,前者是把党在实践中形成的新结论、新经验、新规定以法规条文的形式写进党章 (其中,总纲部分通常是论断性的语言 ),后者是把过时的、错误的或存在某些不切实际的、难以执行的内容、表述删掉。 “ 写进去 ” 容易, “ 拿下来 ” 审慎。这是因为一旦规定了的东西或者人们习以为常的语言要变,在没有足够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就会有认识不一致,甚至出现猜疑、误解,个别情况下有人会认为是
36、 “ 废法 ” 、 “ 削法 ” 而不认同。显然,在修改党章时 ,这是不能不加以注意的。 当然,实际修改的情况是复杂多样的,除了增删之外,兼有补充、调整以及润色文字等等,即使上述 “ 写进去 ” 、 “ 拿下来 ” ,往往也是重合或交叉的。 历经修改反映何种变化 ? 再现党从幼年走向成熟全过程 党章经过一大和十二大两次制定,其余 15 次对党章进行适当修改。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的 90 多年间,党章历经修改,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全部过程,记录着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和政治路线与时俱进的发展轨迹。 党章的修改每一次都非常重要,几次重大改革影响比较深远。 一大通过党的纲 领,确定党的名称
37、为 “ 中国共产党 ” 和党的奋斗目标,已具有党章性质。二大对党的纲领作了重大修改,分为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并通过了党的第一部正式党章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了党的建设的一系列根本原则,包括党内生活和党内关系的各个方面,分为 “ 党员、组织、会议、纪律和附则 ” 。 1982 年十二大上通过的党章,对原来的党章作了许多重大的修改,中心是适应新时期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需要,对党的性质、指导思想、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党的总任务、党的领导基本原则都作了规定,被认为奠定了新时期党章的一个基础。以后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 大、十六大到十七大通过的党章的修正案,都是在此基础上的修改。 1997 年,十五大,把邓小平
38、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党章。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也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 2、党章新意: 这次新修订的党章, 2012 年 11 月 14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 其新修订的内容有: ( 1) 在党章中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上又一次与时俱进。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39、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道写入党章,有利于全党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全面把握
4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大会强调,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这条道路、这个理论体系、这个制度,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奋力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 3)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并作出阐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
41、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发展道路、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客观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将这些内容写入党章,丰富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内容,对全党同志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贯彻党的
42、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4)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写入党章。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我国过去 30 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把这方面内容写入党章,有利于全党更加深刻地认识坚持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 5、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
43、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新要求。十七大以来 ,随着党的建设实践发展,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正视党面临的考验和风险,重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整体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根据实践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新要求。适应新的形势,全党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基本路线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切实做到求真务实,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加强对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大会同意把这些新成果、新认识、新 要求充实到党章关于党的建设总体要求中,使党的建设
44、的主线、总体布局、总体目标更加完善,有利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三)产生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 自 2011 年起到 2012 年上半年,全国省市县乡四级党委自下而上集中进行换届,而十八大则将实现中央层面的换届:大会将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党章规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是党的最高领导机关。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中央委员会执行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领导党的全部工作,对外代表中国共产党。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作为党的 纪律检查机关,在中央委员会领导下进行工作。 根据党章规定,党的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由中央委员
45、会全体会议选举。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必须从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中产生。 14 日在京闭幕的中共十八大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新一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这表明有 91 年历史、 8200 多万名党员的中国共产党又一次实现了中央领导集体的新老交替。 中国共产党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任务是,在未来五年里,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在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力迈进,把民族复兴的历史 进程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由 376 名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组成,新成员中有将近一半为新提名的。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由 130 名中央纪委委员组成,有超过四分之三为新提名。
46、 第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习近平和李克强进入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 第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还有王岐山、刘云山、刘延东、李源潮、汪洋、张高丽、张德江、俞正声进入了十八届中央委员会。 新任军委副主席范长龙、许其亮进入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 王岐山在进入新一届中央委员会的同时,还进入了新一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新一届中央委员 会的规模比十七届略有扩大。从组成人员看,他们的主体为省部级和大军区级以上领导骨干,也有一些地市级领导干部以及金融机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领导人员,适当数量的各行各业专家学者和在基层工作的优秀代表。 新一届中央委员会组成人员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平均年龄 56.
47、1 岁,一批出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后的 50 年代和 60 年代的人引人注目;女干部 33 名,少数民族干部 39 名;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占 95.7%,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占 37.2%。 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是在严格遵循党章和组织程序、充分发扬党 内民主的基础上产生的。据中组部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在考虑建议人选时,经过了认真的考察和广泛征求民意,强调以德为先、德才兼备,强调先进性、纯洁性。“只有党员、干部、群众普遍反映好的,才有可能进入建议人选名单。”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产生,正值中国进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决定性阶段”,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新委员们表示,他们将继往开来,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一定会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前推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 在这个新领导集体中, 205 位中央委员尤为引人瞩目。他们的决策思维、政治 思想和执政风格,将深远地影响中国未来 5 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我们分析发现,通过党内一系列规范程序选举产生的这个政治精英群体,具备了一些新的特质,这些新特质,将使他们更好地承担重责,带领中国人民走向下一个美好的 5 年,乃至 10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