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与经典同行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自 1995 年起,将每年的 4 月 23 日定为“世界阅读日”,目的是向大众(尤其是年轻人和儿童)推广阅读和写作。多年来,“世界阅读日”已成为许多国家读者的一个节日。伴随着世人对阅读行为的越发重视,人们对于经典名著的关注度也在悄然增加。众所周知,书籍承载了文化,并传递着文明,而与书籍相伴的阅读行为,使人们可以超越时空,在精神的世界里自由翱翔。当前社会,图书出版业越来越发达,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带来了海量的信息。与之相对的是,人们用于阅读的时间却越来越少。在有限的阅读时间里,选择读一些经典的名著亦或者是阅览历史、人物专著等书籍,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增加知识量,
2、而且可以在品味阅读带来的种种乐趣的同时感悟生活,陶冶性情。坐在图书馆那明净宽大的玻璃窗下,阳光柔和地洒落在书桌上,或听着外面雨点垂落在树叶上的声音,我们不仅感受着经典的魅力,也在体悟着时空的静谧。今天,我们阅读传统经典,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也是为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或许是完善自我的最好途径。然而何为经典呢?单从字面之义来看,经典就是指那些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作品或著作,即所谓的“经典著作”。说起阅读经典,首先就会碰到哪些作品可以成为经典这个问题。如元代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等,都是不朽之作;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小说如聊斋志
3、异、儒林外史等都是文学经典珍品。它们总的诠释了经典所具备的三大因素,即影响力、历史性和广泛性。其实,所谓“经典”并没有定论。如六十多年前,朱自清写成经典常谈,他所说的经典,相对于儒学的“经”而言,是广义的: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子,得懂“小学”,就是文字学,所以说文解字等书也是经典的一部分。当代学者龚鹏程在经学概说一文中,讨论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时说:一方面是经典本身的原因,因当它具有真理,足以启发后人,故为人所尊崇,视为恒经,乃不刊之理论。另一方面,它也形成于圣典祟拜之中。在经典化及其竞争关系里,某些书虽然也很重要,但未被经典化;某些书,原亦平常,却在
4、某一历史条件下经典化了。先贤时哲所言,予人颇多启迪。我们常说的经典,是指那些具有重要影响的、经久不衰的著作,其内容或被大众普遍接受,或在某专业领域具有典范性与权威性。如果我们不讨论专业经典,仅就一般意义而言,那么经典具有三重特性或三要素:即影响力、时间性、广泛性。首先“影响力”体现了作品内容的吸引力。那些成为经典的作品,无不在一定区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如周易、孙子兵法等。当然,影响力分积极的与消极的,也有长期的与短暂的。那些“影响一时”的作品可称之为名著。而影响力,应当说并不完全出自作品的自身,或者说绝对自然发生的影响力是不存在的。我们每个人的阅读都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政治形态、家庭、个人的素
5、质和兴趣、老师与同学、环境以及广告等等。其次,经典体现“时间性”。一部作品,或许影响一时,或许在某一特定的时期被人顶礼膜拜,但时过境迁,很快就被人们遗忘或抛弃。经典,需经得起时间的检验,需经久而不衰。也就是说,一切著作,若要成为经典,我想它必须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可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时间性就是历史性。最后经典具有“广泛性”。我所理解的经典(这里指非专业领域的经典),必须是广泛的,即它所讨论的问题是人们所普遍关心的,是大家普遍接受的。比如诗经、论语、史记、三国演义等等,它们的内容是广泛的。诗经三四千年以来,它讨论的话题我们今天仍然关心,有不少诗在今天还成为流行歌曲,像邓丽君唱过的在水一方等。我
6、想说,这三点,也就是影响力、历史性和广泛性,大概就是经典所需要具备的因素。中国人的阅读传统和习惯是:经典崇拜。中国悠久的阅读历史,形成了丰厚的读书传统,这种传统的积淀与承继,对后世读书人有着重要的影响,读书人在心理上和阅读的价值取向上无不受其支配。中国阅读传统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阅读的思想与方法,然而阅读的目的与动力还有着强烈的现实需求,这种需求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读书人的阅读价值观。首先,是“学而优则仕”。从孔夫子提倡读书做官,到大学中阐发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隋代初年创科举制度,到宋代流传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车马多如簇”等,一个很鲜明的目的:读书以致富贵。这一传统是中国文化传统
7、和价值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其次是勤学苦读。在中国阅读史上,勤学苦读的感人事例层出不穷,如“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韦编三绝”等等,这些故事曾激励过数千年来读书人发愤攻读,积极进取,其影响至今犹存。第三,对文本的尊重。过去的读书人,往往都是藏书人或抄书人。印刷术在我国发明得很早,但印本书籍的流传仍不是很普及。宋代的雕版印刷术虽然已经流行,但印出的图书品种一般不是很多,或仅限于一些经史名著。在 11 世纪初期,史记、汉书等,一般读书人还要靠手抄。古代中国读书人的抄书,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过去的学者认为,好书当抄,抄书有益,抄书也是一种读书与学习
8、的方法。书既不易得,读书人对书的敬重与珍视是可想而知的。清代藏书家孙从添在所著藏书记要中的一段记叙,颇能反映读书人的一般心态。他说:“且与二三知己,与能识古本今本之书籍者,并能道其源流者,能辨原板翻板之不同者,知某书之久不刷印、某书之止有抄本者,或偕之间访于坊家,密求于冷铺,于无心中得一最难得之书籍,不惜典衣,不顾重价,必欲得而后止。其既得之也,胜于拱璧。即觅善工装订,置之案头,手烧妙香,口吃苦茶,然后开卷读之,岂非人世间一大韵事乎?”。书不仅因贵重而受人珍惜重视,同时,书也是读书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明代一学者曾说:可无衣、可无食,不可以无书。衣食本是不可无的,这里只是想表明书的重要。
9、读书人常常嗜书如命,并从中获得乐趣。在读书人尊重文本的基础上所构建的私人阅读空间,书房的内外环境、买书、藏书、借书、抄书、读书,某些读书人的如痴如醉,正是中国阅读史中最具特色和感人的篇章。书籍是读书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书籍中,经典又具有其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在读书人心目中,经典具有力量,经典或阅读经典具有重要的象征性意义。唐代魏征在隋书经籍志序中,对经典的力量与象征意义作了极为精彩的概括,他认为:经典书籍是圣贤智慧的结晶,可以用来领悟宇宙的奥妙,探究天地、阴阳的哲学含义,端正世间的纲纪,弘扬人类的道德。“经籍”(指经典书籍)显则可救济世人,经籍藏则可独善其身。读经籍可令人进步,否则就会落后。
10、成大业者能推祟经籍,则将有令人敬重的高尚品德;普通人能以经籍为念,则将为世人所重。统治者若要树立政声、显扬德威、敦励教化、移风易俗,哪有不从经籍而来呢?首先,经籍是知识的宝库,古今中外的读书人,在这方面都持有相同或相似的看法。苏轼在李氏山房藏书记中说:经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弊的,人的天分不同,贤或不肖,读书都会各有所获。英国哲学家波普尔曾说:假使我们所有机器和工具,连同我们所有的主观知识都被毁坏了,然而,只要图书馆和我们从中学习的能力依然存在,我们的世界就会重新前进的。经籍贮存知识,并为人们的创造提供基础。其次,在中国科举时代,经书,特别是四书五经,再加上朱熹的注解,一直成为科举的最重要的教科
11、书,成为读书人踏入官场的阶梯。千余年间,读书人无不深受其影响。 第三,经籍有助于甚或影响着国家的治理。我们现在是否能同意这一看法并不重要,至少我国古代(圣贤们)读书人是这样看的。司马迁在谈到春秋时说,春秋明辨人事经纪,判别嫌疑、是非、善恶,以宣扬王道,是一部政治、百官之大法,人伦、礼义之大宗,有国者、为人臣者,都不可不知春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著书立说和史学研究,而是极具政治目的的。他在给皇帝的进资治通鉴表中称:该书“专取关国家盛衰,系民生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又说,通过此书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
12、。”资治通鉴成为治理国家的一面镜子,颇受当朝皇帝的赏识,对后世皇帝及大小官员也有很大影响。即便在 21 世纪今天,有些人认为该书也是公务员必读的。第四,经籍有益于国家的治理、信仰的确立和教化的形成。第五,经籍或读书具有象征意义,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它体现了一个人的地位、权利或特征。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的泱泱大国。经典,就是中国的瑰宝;中华的文化之精粹。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几千年而不衰,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它们与现实有着密切的关系,如诚信、自强、修身、孝顺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中最为突出的特色。尤其是在当今社会,我们不能只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我们学习怎么做人
13、。这样,古文化中所蕴含的做人的哲学将发挥很大的作用。我国的经典文化,都是对于人们有帮助的人生哲理,所以,在这几千年来,经典文化打败了种种不好的现象,直到今天,还是那么的繁盛。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意思就是:孔子说:“由,我来告诉你什么是知吧!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知啊!”这句话,我一直拿它来当我自己的座右铭,每当别人向我请教我不会的问题时,我就说:“对不起,我不会。你先问问别人吧!”没错,谁都不会拥有所有的知识,因为知识是世界上最大的财富,最大的宝藏。当我遇到我不会的问题时,我会坚定的喊一声:“对不起,我不会。”经典,是最好的知识,当然,
14、也要用最好的阅读方法来读。比如,用心阅读和用眼阅读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阅读。说是用心阅读,实际上是用脑阅读,是整个身心的全部投入。这是一种选择性极强的阅读,是一种极其工作化或者说极其功利化的阅读,是一种极其辛苦甚至艰苦的阅读。仿佛登山,在这样的阅读中,人在一步一步前行。用眼阅读,往往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罢了。拿过来,了解大体的意思,知道这是一个什么事,就把这本书“读”完了。这种阅读,就像你在人生里马马虎虎的过日子一样,不可养成这种习惯。当然,用心阅读更好。当我们的生命处于比较优越的环境时,我们可能就会用眼阅读。当我们的生命正处于一种跋涉之中时,用心阅读也许就成为一种唯一选择。学习古文,学习经典,不止是为了弘扬我们中国的文化,更是挖掘我们心灵的宝藏。学习经典,是为了让我们在学习或工作中,更好地认识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样,我们的世界才能永盛不衰。这样,我们才能永远的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