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一套一、选择题:本题共 11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4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下图是“某地地下水水位(虚线)和地面沉降(实线)的变化图” 。读图完成 12 题。1对该地地下水水位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地地下水水位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持续下降B从水位变化看,虚线代表的是承压水水位C该地地下水水位变化和地面沉降始终呈正相关D该地地下水水位下降主要与该地地表水缺乏有关2当地面沉降超过 100 毫米时,这时的地下水水位称为警戒水位。该地警戒水位和出现的时间大概是 A20 米;1983 年 B30 米;1985 年C40 米;1989 年 D20
2、 米;1990 年解析 第 1 题:该地地下水水位在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地下水位有上升趋势,A 错;在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地下水水位变化与地面沉降不呈正相关,所以 C 错;该地地下水水位最初埋藏深度只有几米深,之后地面在下沉,地下水水位虽然降低,但与地面之间的距离并不太远,即埋藏深度较浅,因此该地地下水水位下降应该是由于地表水缺乏,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可能为潜水。第 2 题: 此题首先要从地面沉降 100 毫米处引直线,找到与地面沉降线相交的 A 点,然后从 A 点出发,作垂线与横坐标年份相交找到对应的年份为 1989 年,与地下水水位线相交于一点 B,从 B 点再向左
3、引直线,找到此时地下水水位深度为 40 米。如下图所示:植被是联结土壤、大气和水分等要素的自然纽带,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能代表土地覆盖的变化,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充当“指示器的作用。读2经 线 2纬 线 1经 线 1纬 线 2甲 乙丙 丁“安徽省 20002009 年 MODIS / NDVI 月变化统计图” (NDVI 意为植被指数,是遥感图象计算出的参数,用于衡量或监测植被的质量或变化状况,取值一般-1NDVI1,负值表示地面覆盖为云、水、雪等,对可见光高反射;0 表示有岩石或裸土等) ,回答 34 题。3关于该植被指数季节变化正确的是A1-5 月 NDVI 上升
4、主要因为冬小麦处于生长阶段B6 月冬小麦和油菜成熟收割导致淮北平原 NDVI 骤降C6 月出现弱的波谷应为该省北部山区林地植被还处于生长阶段D8 月夏收作物达到生长的旺盛期,之后因南部阔叶植被落叶使 NDVI 骤减4近 10 年来,该省特别是沿淮淮北地区,植被指数呈上升趋势,下列与植被指数变化趋势正相关的现象是A加大农业生产强度,提高复种指数 B大量种植常绿阔叶林树种C城市化改变土地利用结构 D兴修水利,扩大山塘湖沼面积解析:第 3 题:随着月份的变化,可以明显地看到,1 月 NDVI 是一年中的最小值,从15 月全省 NDVI 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主要 是因为北方冬小麦和油菜处于生长的阶段,而
5、山区的林地树木也抽枝发芽;而进入 5 月后,NDVI 达到一个小波峰,由于 6 月冬小麦和油菜成熟收割导致淮北平原 NDVI 骤降,而省内南部山区林地植被还处于生长阶段,平均后在图 2 呈现一个弱的波谷;8 月区域内各种植被均处于生长旺盛阶段 ,NDVI 达 到一年中最高值;从 9 月开始至 12 月,全省 NDVI 有着明显的下降趋势。第 4 题:沿淮淮北地区的植被指数的正向趋势系数较大,是由于该地区为农作物种植区,由于生长季的延长,其与近年来该区域内农业生产活动在不断增强有关,如开垦荒地、植树造林、扩大种植业、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等导致 NDVI 不断增加。读北半球经纬网示意图,有一飞机于下
6、午 2 时,以地球自转等角速度,从甲向乙飞行 2 小时 45 分钟后,正好在乙地看到日落,据此回答 57 题。5甲、乙两地的经度差约为A.40 B.41 C.45 D.506飞机旅客经历的昼长是 A.16 时 45 分 B.13 时 C.15 时 D.12 时 15 分7飞机同时以同样速度从甲向丁飞行 3 小时 30 分后正好到达丁,则下列有可能的是A.飞机于丁地日落 1 小时后落地 B.飞机上的旅客历昼时间比飞机的长3C.飞机在丁地日落地正好日落 D.飞机上的旅客历昼时间一定比飞机的短 3 小时解析:第 5 题:两地时差为 2 小时 45 分钟,故经度差为约 41。第 6 题:到达乙地时,当
7、地时间为 19:30,正好日落,则该纬线上日出时间为 4:30.所以经历的昼长为 144:302:4512:15第 7 题: 原理是,昼长夜短时,纬度越高昼越长,纬度越低昼越短。第 6 题中,已经得出纬线 1 的日出日落地方时,可知昼长夜短;所以纬线 2 上的昼长应该更短。纬线 1 上的日落地方时是:19:30,则纬线 2 上的日落地方时是 18:0019:30 之间 A 选项中,求出到达丁地的地方时:14+3:30+2:45=20:15,(2:45 的含义是两条经线的地方时的时间差)到达丁地时,已经日落 1 小时,则日落时间是:19:15,处于 18:0019:30 这个区间,所以是正确的。
8、C 选项说正好日落,而到达丁地的时间是 20:15,不处于 18:0019:30 区间,所以错误。纬度越低昼越短,所以 B 选项错误的,历昼时间一定要短(速度相同)D 不能说一定短 3 小时。太绝对了。一般说来,地球接收的太阳辐射量受天文因素、大气因素、地形因素和下垫面因素的影响,读“太阳行径轨迹与地形关系示意图” “台湾全岛南向坡、北向坡逐月太阳辐射日累积量均值季节分配图” ,回答 89 题.8就台湾岛而言,影响太阳辐射量的地形因素而言,与仅考虑地球自转公转下太阳辐射量为基准,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如考虑海拔因素,太阳辐射量将减小 B如考虑坡面角度因素,太阳辐射量将增加C如考虑坡向因素,太阳辐射
9、量将增加 D如综合各种地形因素,太阳辐射量将减小9以正北坡向为 0、正东 90、正南 180、正西 270计算,统计南向坡(方位角135215) 与 向坡(方位角 045 ;315359)逐月太阳辐射量所得右图中表现的空间分布差异,据图则:A南北坡差异主要受阴阳坡的影响,南坡为阳坡全年大于北坡B南北坡差异主要受地球公转的影响,6、7 月份北坡大于南坡4C季节差异主要受海拔高度的影响,夏季太阳辐射大于冬季D季节差异主要受海拔、地形和坡向、坡度的综合影响解析:第 8 题:坡面将增大太阳辐射量;而海拔增高缩短了太阳辐射的空间距离,太阳辐射量将增加;考虑坡向的地形遮蔽作用,太阳辐射量将减小;综合各种地
10、形因素,太阳辐射量将增加。第 9 题:右图南北坡太阳辐射量的差异主要受天文因素的影响,包括太阳高度角、日照时数、日地距离等,整体上南坡大于北坡,但图中显示 6、7 月南坡太阳辐射量小于北坡,此阶段阴阳坡面发生季节变化,正午太阳在回归线以南山地的正北方向,且此阶段日出至地方时 6 时、地方时 18 时至日落太阳方位偏北,是一年中北坡辐射增长的时段,部分山地(回归线以南)北坡为阳坡。2010 年 12 月 11 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墨西哥东部城市坎昆通过了两份重要决议京都议定书附件一缔约方进一步承诺特设工作组决议,以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长期合作行动特设工作组决议。 根据资料回答 1011
11、题。10对于一些发达国家企图否定京都议定书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不负责任做法,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予以坚决反击。发达国家的做法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11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积极履行京都议定书 。从 2005 年开始,国家环保总局以严重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名义,叫停了 30 个投资达 1000 多亿元的在建项目,掀起了“环保风暴” 。 下列对此次“环保风暴”的认识正确的是 A彰显了我国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决心 B “叫停”了众多的项目和企业,阻碍了国家经济的发展C体现了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决心 D行为过激,经济发展带来环境污染在所难免解
12、析:第 10 题:发达国家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多,发达国家的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多,发达国家有经济技术能力减排,因此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否则不符合公平性原则。解析:第 11 题:注意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并不矛盾,暂时看对经济发展速度有影响,长远看有利于经济健康发展。36. (26 分)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阿富汗位于亚洲的中西部,是一个多山的高原国家。农牧业是该国经济的主要支柱,农牧民约占全国人口的 80。材料二:瓦汗走廊位于帕米尔高原南端和兴都库什山脉北段之间的一个山谷,谷底海拔 4900 多米,每年 68 月都会有牧民来此放牧。材料三:阿富汗附近地区略图及沿图中四段经线的年降水分布曲线
13、图。5(1)简述上图所示区域沿 36N 纬线的降水分布特点,并解释其原因。 (14 分)(2)分析当地的牧民只有在 68 月才到瓦罕走廊放牧的原因。 (8 分)(3)简要分析克什米尔地区多地震的主要原因。 (4 分)36 (26 分)(1)总体降水少(3 分) ;分布上表现为东西两侧少,中间多(3 分) 。地处亚欧大陆内部(2 分) ,受海洋水汽影响少(2 分) ;中部地区受地形影响(2 分) ,降水较多(2 分)(2)该地位于内陆高原,气温低,降水少(2 分) ,植被稀疏(2 分) ;夏季(68 月)气温较高,冰雪融水多(2 分) ,草类茂盛,适合放牧(2 分) 。 (3)地处亚欧板块(1
14、分)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区(1 分) ,地壳活跃(2 分)37.(20 分)风水学在中国文化中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其中目的是教导民众,在山河大地之间,挑选一处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并利用此环境,积极奋斗,努力不懈,进而使长居此地的人们健康、平安又兴旺成功。虽然经过时间演化,有迷信成分,但里面却包含着中国古代朴素地理学的思想。材料一:穴居时代的居住风水“未有宫室之时,因“陵穴”掘穴而处之;乃圣王虑之,以为掘穴,则冬可避风寒” 。 材料二:殷商时代的居住风水“攻位于汭”(汭:河水内湾环抱处,为凸岸)64E 67E 70E 73E36N阿富汗塔吉 克斯 坦 中国克什米尔图 例山脉河流国界瓦 汗 走
15、廊200400067E70E64E73E降水量mm南北6甲丙丙乙(1)读材料 1 和图甲,分析穴居时代人们在选择开凿居住洞穴时考虑的自然因素及原因。(6 分)(2)根据材料 2 和图乙、丙, “汭位”对古代取水安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及原因。(12 分)(3)凹岸在古代风水中称“反弓水”是一文不值的,不适合辟为住宅用地的。但现在我们发现像伦敦、上海等一些港口城市最早往往在凹岸布局,试分析原因。(2 分)37. (20 分)(1)光照、热量(向南开口);避冬季偏北风(向南开口) ;高地( 避开洪水、或除湿)(6 分)(2)农业:凸岸是沉积岸,有利于泥沙沉积、土壤形成;凸岸天然水面围绕可
16、作防御之用;水流较缓,便于取水。(12 分)(3)凹岸流水侵蚀作用强烈,水深,宜建港口。(2 分)42. (10 分) 【自然灾害】冻雨是高空中的冰晶、雪花下降到 2 一 3 千米的时候,因为周围温度升高融化成低于零度的过冷却水滴,当它接触到低于零度的地面或物体时就会迅速冻结成外表光滑、晶莹透明的冰壳。这种冰壳在气象上又称为“雨淞”或“冰挂” 。我国冻雨主要出现在 1 一 2 月。下图是冻雨形成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l )图中大气 气温垂直变化abc图图图图图图bca图图图图图图图Hezsunlight图图N图7的特点是什么?(2 分)( 2 ) 2010 年 l2 月中旬至 20
17、11 年 1 月底,长江中下游地区及贵州省出现历史上罕见的冻雨天气。其冻雨形成的天气系统是什么? ( 2 分)( 3 )我国贵州省受冻雨天气危害最大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6 分)42 (10 分)(1)气温上、下层低,中层高(或中层出现逆温现象)( 2 分) 。( 2 )冷锋或者答冷锋与云贵准静止锋(昆明准静止锋) 。 (2 分)( 3 )云贵高原海拔高(或地面崎岖) ,地面气温低(2 分) ;西南气流带来大量暖湿水汽(2 分) ;位于云贵准静止锋冷气团一侧(2 分) 。第二套一、选择题:本题共 11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4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河流
18、阶地是常见的河流地貌之一,是由河流作用形成的沿河分布的阶梯状地形。河流阶地主要由阶地面和阶地斜坡(坡坎)两个形态要素组成(如图) 。构造运动的稳定期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造成宽阔的谷底或平原。构造运动的上升期河流下切,原来的谷底或平原被抬升成为阶地面。如果这一过程多次反复,在河谷的横剖面上便可出现多级阶地。读图,回答回答 12 题。81.关于构造运动形成阶地的叙述,正确的是A构造运动的稳定期河流以下蚀作用为主B构造运动的稳定期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C构造运动的上升期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D构造运动的上升期河流首先在上游快速下切形成阶地2.气候变化影响河流的水量和含沙量,从而导致河水对河床产生
19、的作用力不一样,这种因气候变化而形成的阶地称为气候阶地。在气候十分寒冷或干旱时期,流域内植被稀疏,风化强烈,碎屑物质丰富,在气候转为温暖湿润时期,流域内植被茂密。则A在气候十分寒冷或干旱时期,河流以侵蚀作用为主B在气候十分寒冷或干旱时期,河流易形成坡坎C在气候转为温暖湿润时期,河床以下切侵蚀为主D在气候转为温暖湿润时期,河流不易形成阶地解析:第 1 题:构造运动稳定时,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为主,形成阶地面。构造运动上升时,河流以下切为主,形成阶地斜坡(阶地坎) 第 2 题:温暖湿润期,河流水量增加,下切加剧。读下列一组景观图,完成 35 题。3.图示地质构造主要是A火山 B背斜 C向斜 D断层4.
20、形成图示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风力 B侵蚀 C流水 D搬运5.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a-b-c-d Bb-c-d-a Cc-d-a-b Dd-a-b-c解析:第 3 题:读图可知岩层发生了断裂错动,为断层。9第4题:图中明显有河流的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B、D答案有可取之处但不够理想第5题:根据河流的发育过程判断。读联合国“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预测”图,观察中国2030年以前014岁、1564岁和65岁及以上三个年龄组人口变动情况,分析回答68题。6.读图可知:少儿人口比重逐步下降老年人口逐步上升劳动年龄人口则先上升后下降劳动年龄人口则先下降后上升少儿人口比重保持稳定A B C D
21、7.劳动力人口的峰值出现在A2010年 B2015年 C2020年 D2030年 8.在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过程中,由于出生率和死亡率下降在时间上具有继起性,从而形成年龄结构变化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具有高少年儿童抚养比、高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和高老年抚养比的特征,则:A高少年儿童抚养比与“高、高、低模式”对应B高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应处高少年儿童抚养比之前出现C人口自然增长率先上升后下降和劳动年龄人口先上升后下降两条曲线变化D人口自然增长率先下降后上升和劳动年龄人口先下降后上升两条曲线变化解析:第6题:读图可知:少儿人口比重逐步下降,老年人口逐步上升,而劳动年龄人口则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第7
22、题: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在2015年以前不断上升,此后则处于下降态势。从绝对数量看,劳动年龄人口在2015年左右达到其峰值,为10亿左右,然后会逐渐下降。第8题:三个阶段中首先是死亡率下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处于上升期,需要抚养的少儿人口比例相应提高。再经过一个时间差,当婴儿潮一代逐渐长大成人,劳动年龄人口所占比例依次上升。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生育率下降,人口增长率趋于降低,随后逐渐开始人口老龄化。由此形成三个年龄结构阶段,依次出现人口自然增长率先上升后下降和劳动年龄人口先上升后下降两条曲线变化。可见,人口老龄化不仅表现为老年人口比例的提高,还表现为少儿人口比例的下降,以及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的先上升后下
23、降的动态。10“入秋日”是指日均温连续 5 天小于等于 22C 时的第一天。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入秋日等时线圈,读图回答 911 题。9形成 K、F 两地入秋日时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大气环流 D地形10下列正确描述图中四地秋景的是AK 地深绿背景下的大片金黄 BL 地登高寻秋景CF 地秋色从城市点染到山地 DG 地到谷底中寻找秋色11属于图中四地主要的秋收之物产的是AK 地玉米 BL 地马铃薯CF 地柑橘 DG 地苹果解析:第 9 题:由于海拔高度不同,K 处入秋比 F 处早第 10 题: K 地在青藏高原植被稀疏,L 地海拔较高,高处秋色腿的早,F 地秋色最有特点,G 地应该登高寻秋景。第 11 题:K 处不宜农耕, L 处海拔较高,适宜喜温凉的马铃薯种植,且生长期短, F 处秋季可采摘苹果等水果,没有柑橘 , G 处苹果很少,不是主要物产。36. (26 分)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黄河流域水系略图。河流流域界兰州河口郑州内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