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祭十二郎文集备资料时间:2012 年 5 月 7 日星期一人员:本组 3 人主持:*内容:本周课程安排如下祭十二郎文二课时祭十二郎文练习题 一课时种树郭橐驼传二课时一、规划总纲明代茅坤评祭十二郎文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古文观止也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韩愈幼年丧父,靠哥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后,韩愈四处漂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的噩耗。韩愈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
2、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第二段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显得哀婉动人。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境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这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既没有铺排,也没有张扬,作者善于融抒情于叙事之中,在对身世、家庭、生活遭际朴实的叙述中,表现出对兄嫂与侄儿深切的怀念和痛惜,一往情深,感人肺腑。教学过程中,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边泣边诉的语
3、言形式,体会作者悲哀痛切的思想情感是学习的重点。本文篇幅较长,叙事较为纷繁,行文中多有文意的转折,是学习的难点。应加强预习,反复诵读,斟酌文字,加深理解。抓住贯注全文的一个“ 情” 字,疏理文章层次、脉络,以简驭繁。具体实施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2.了解祭文的有关知识及本篇祭文破骈为散、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能力目标1.掌握本文叙事和抒情紧密结合的写作方法。2.体会遣词用字的妙处,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领会此文散发出的浓浓悲情。3.培养学生感受悲剧美学魅力的能力。德育目标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教学重点1.鉴赏韩愈散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2.反复诵读,
4、体会文章悲伤凄婉的感情基调。教学难点体会“邪”“也”“乎”“矣”等虚词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教学方法1.诵读法。反复诵读,注意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读出应有的感情波澜。2.讨论法。讨论文中的关键内容及韩愈散文的艺术特色。3.辩论法。通过正反方辩论的形式,体会祭十二郎文的现实意义。4.比较法。比较本文与其他祭文的异同。教具准备投影、多媒体二、具体问题研讨1、关于作者2、关于文体3、关于文言知识(字音、实词、虚词、句式等)4、关于文章结构(五部分)5、关于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6、关于字里行间的“情”7、其他问题研讨三、形成共案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介绍作者及文体。2.朗读课文,积累
5、字词句。3.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本文的抒情色彩。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由韩愈、由对比、由情引入都行)上高中后,我们已学过两篇祭悼之文(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 ,即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雨果的巴尔扎克葬词 。这两篇文章都是从理性的角度对逝者的一生进行了高度的评价,而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的祭十二郎文却是完全从感性的角度,用边泣边诉的方式,抒发了韩愈对侄儿老成之死的至悲至痛的感情。二、作者简介(生平、成就)韩愈(768824) ,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河北昌黎,又称韩昌黎。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任汴州、徐州幕府推官。贞元十八年(802)入
6、烟子博士、监察御史,因议赈关中旱,贬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后入为国子博士,累官至中书舍人、刑部侍郎。819 年,因上论佛骨表贬潮州刺史。820 年冬入长安,历任国子祭酒、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吏部侍郎等。在文学上,他领导了著名的古文革新运动,反对浮艳华美的骈文,恢复散句单行、自由朴实的秦汉散文艺术,掀起了散文的新高潮,奠定了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破骈为散的祭文。三、文体(1)祭文(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 ,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
7、2)本文既不同于传统祭文,又不同于韩愈本人撰写的其他大量的哀辞、祭文、铭状、碑志。那些都是应约而写,是念给生者听的。而本文不为发表,是作者面对死者叙往事诉衷肠的肺腑之言,正所谓“未尝有意为文”却达到了“ 文无不至”的境界。属于真情自然宣泄的文字。四、听读课文,疏通文意1、听录音2、自由诵读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五、理清思路,整体感知(教师介入)1.问题:全文可分为哪几部分?讨论 后明确:全文除首尾两段是祭文的固定格式外,中间按“生前身死死后”来组织文章。第一段交代祭奠时间、祭奠对象,最后一段再抒悲情以祭文常用语结尾。中间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23 段)写侄儿生前与自己孤苦相依的至厚亲情,为后
8、文抒情作铺垫。第二部分(49 段)写侄儿身死情况及自己的悲痛之情。第三部分(10 段)交代侄儿死后安排,包括守丧、迁葬、抚养侄儿子女的情况,自责之情令人动容。2.指导诵读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课文。(2)集体朗读第 5、10 两个抒情段。明确:第 5 自然段是作者得到侄儿猝死消息的一段,作者连用了三个“邪”字,三个“也”字,三个“ 乎”字和五个“矣” 字来抒发感慨,表示不愿相信十二郎的死是真的,又不得不信的矛盾心情。诵读时应读出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感情来。(解说:本文在写法上采用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方法,其中抒情的段落为2、5、10、11 自然段,有标志性的词语,即段首的“呜呼”,叙述穿插
9、于其间。多朗读,体味抒情色彩,为鉴赏作铺垫。 )六、课堂小结本文是祭文中的“ 千古绝唱” ,要想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就应多读课文,本节课的目的就是在反复诵读中理清作者的感情思路,初步学习了文章边诉边泣、波澜起伏的特点。七、布置作业熟读课文,背诵从“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到“ 而寿者不可知矣”和“呜呼!汝病吾不知时” 到“如此而已”两部分。识记重点实虚词句式。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2.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教学过程一、检查背诵1.学生集体背诵。2.抽查学生背诵。二、探讨分析(体会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感人效果)1.提问: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身世?
10、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指定一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多媒体显示:(1)少年孤苦:“吾少孤”“惟兄嫂是依”“零丁孤苦”“ 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在孙惟汝,在子惟吾”。(2)为谋生聚少离多:“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又四年,遇汝从嫂丧来葬”, “又二年汝来省吾,止一岁”, “吾去汴州,汝不果来” , “吾佐戎徐州;汝又不果来”。(3)未老先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我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4)子女年幼:“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
11、“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2.提问:本文以抒情为主,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重在抒情的段落,看看有什么标志性的词语。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引导。明确:本文抒情的段落有 2、5、10、11 自然段,标志性的词语为段首的“呜呼”。3.提问:本文并非连续抒情,而是把难以抑制的悲哀融于家常琐事之中,试分析这种抒情的特点。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发言,教师归纳。明确:本文感情的抒发是波浪式的。(1)作者沉痛之情积蓄已久,所以一提起笔感情便禁不住喷涌而出。父母早亡, “惟兄嫂是依”, “中年兄殁南方”, “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如今侄儿这童年的伙伴, “两世”中的“一世”竟又离开人世,这诸多的不幸怎能不叫作者悲从中来?于
12、是便自然引发了作者的第一次抒情。(2)作者在抒悲惨身世中宣泄了感情,之后自然转入对自己同侄儿的三会三别的回忆之中。(3)韩愈与老成在不期然中已成永别,想起“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他的悲情又陡然而起。令读者仿佛看到作者泪流满面地哭诉:“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呜呼!其信然矣!” 不愿信其真,又无法否定的无可奈何,抒发了自古以来有过至悲至痛感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4)通过感情的再次宣泄之后,文章又转入低沉的叙述。推测侄儿得病的原因、去世的日期,对侄儿后事、家务的安排及吊慰家属等。(5)作者好像在同死者话家常,但想到侄儿的生、病、死、葬料理不到又陷入了沉痛的自责,悲情
13、再一次喷涌而出。 “彼苍者天,曷其有极!”如果说先前之悲还只是悲侄儿之死,而此时已转而为无限的悔恨和对不公平的上天的诅咒了,并且表示了自己“无意于人世”的沉痛心情。全文悲起悲结,中间穿插了两次叙述,抒悲情是本文的主题,是茂盛枝叶,而叙述则是文章的框架,是悲情的依托。悲情在回忆中不断加深。这种波浪式的结构使作者的悲情表达得淋漓尽致。4.提问:本文写得至悲至痛,试思考作者在悲侄儿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 。明确:(1)悲叹家族人丁不兴。封建社会门第家族观念极强。韩愈出身于小官吏家庭,家庭浓厚的儒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他,而人丁不兴,使他尤其看重家族成员。然而父母早亡、兄殁南
14、方、两世一身等久已令他体会到家境凄凉之悲了,而如今侄儿又撒手西去,儿子、侄孙尚年幼,韩氏能支撑门面的只有韩愈自己,家族之事连个商量之人也找不到。这无限的孤独怎不使他悲从中来,进而想到“无意于人世”呢?(2)悲叹自己仕途失意。韩愈 19 岁便离家到京城求发展,但却多次应考落第,25 岁中进士后还要到处请求权贵援引举荐(如与于襄阳书 ) ,29 岁才开始入仕途。到 35 岁写作本文之时的几年间,却辗转迁徙,京城、汴州、徐州、宣城四处漂泊。他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却不得施展,内心自然郁郁寡欢,而此时又得侄儿突然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中情不自禁地蕴含了自身无限的酸楚。于是他便喊出了“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
15、,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的肺腑之言。5.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在这些看似平淡的家境叙述中抒发悲情的?同桌共同讨论 后明确:作者写这篇祭文的目的不在称颂死者,而在于倾吐自己的至痛之情。他紧紧围绕着叔侄间生离死别这个中心,选取那些值得怀念、忧戚,或感到遗憾的生活琐事,写来如叙家常,充满着生活气息,让人深感真实、可信。作者又不是纯客观地叙事,而是在典型事件的叙述中,侧重抒写自己的无比哀痛之情,他以痛惜、遗憾、内疚之情来叙事,叙事中处处含情,使得叙事、抒情水乳交融。作者又充分运用第一人称的方便,尽情地把自己的一切感受都倾注到叙事之中,写得如泣如诉。三、艺术手法 的体现提问:本文作为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具
16、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归纳艺术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思考后明确:1.破骈为散、自由多变的形式 。 祭文是一种古老的文体,形式上多采用四言韵文或骈文,篇幅短小,十分呆板。韩愈此文,完全突破了四言韵文和骈文的框框,用纯净的散文体自由抒写。为人们用祭文充分表达思想感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2.强烈的抒情性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本文以生活琐事为依托,抒发了作者对侄儿之死的至悲至痛的情感,并且采用了反复直抒的方法,让人读其文能想见其为文时边哭边写、痛不欲生的情状,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3.语言朴素自然,不事雕饰 。 古文观止评此文:“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韩愈写这篇祭文,不是有意做文章,而是为了倾吐自
17、己的真情,边诉边泣,所以他能做到情至笔随,字字句句皆从肺腑中自然流出,毫无雕饰之痕迹。四、组织学生探究性学习辩题:商品经济时代还要不要亲情1.学生推荐两个小组作为辩论双方。正方观点:亲情、友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任何时候都不可丢。反方观点:商品经济时代,适者生存,不能因亲情阻碍了前进的步伐。2.双方稍作准备后辩论开始。参考内容:正方: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尊老爱幼、亲情友爱是传统美德,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不能丢的。试想一个丢掉传统不顾社会舆论的人,即使有经济头脑,他在现实生活中依然是寸步难行的。因为丢掉亲情,就意味着冷酷无情,这样的人在社会上是站不住脚的。因此要想在经济大潮中立于
18、不败之地,就要树立自己的形象,就不能丢掉亲情。反方:亲情固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商品经济时代,时间是金钱,效率是生命,商场如战场。如果一个人一味地顾及亲情,就会为亲情所累。试想一个企业,如果大部分人员都是亲戚朋友,那该是一个什么样子呢?员工犯错不能说,违规不能裁,没有忧患意识,没有竞争意识,这样的企业怎能立于不败之地呢?因此在商战中,要想有所作为,就不能为亲情所累。五、课堂练习出示投影:背诵课文,填空并翻译下列各句。1.呜呼!其 邪?其 邪?其 邪?2.吾兄之 乎?汝之 乎?3.所谓 ,而 。所谓 ,而 。4.一在 ,一在 ,生而 ,死而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 “ ”!5.生不能
19、 ,殁不能 。参考答案:1.信然 梦 传之非其真 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2.盛德而夭其嗣纯明而不克蒙其泽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绝后了吗?你(那么)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吗?3.天者诚难测神者诚难明矣理者不可推寿者不可知矣这正是所谓苍天确实难以揣测,而神意实在难以知道了!也就是所谓天理不可推求,而寿命的长短无法预知啊!4.天之涯地之角影不与吾形相依魂不与吾梦相接彼苍者天曷其有极一个在天涯,一个在地角。你活着的时候不能和我形影相依,死后魂灵也不在我的梦中显现,又能抱怨谁呢?天啊,(我的悲痛)哪里有尽头呢?5.相养于共居抚汝以尽哀活着的时候不能住在
20、一起互相照顾,死的时候没有抚尸痛哭。六、课文总结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身体力行,在写作本文时一改以前祭文死板的骈文形式,破骈为散,通过自由抒写的散文形式,尽情地倾吐自己心中的悲痛,开了祭文自由抒情的先河,我们应学习韩愈的创新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七、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第 5、10 自然段。2.从本文的思想感情或艺术手法角度写一篇 200300 字的赏析短文。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课前预习:自学五遍)教学目标:1.阅读理解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2.理清文章的行文结构,理解文章的写作主旨3.掌握类比论证和对比论证两种论证方法教学重点:1.文言文基础知识2.类比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理解及运用教
21、学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一、直接进入新课,请学生上黑板写题目。(注意“橐驼”两字的写法)二、了解作者三、课文朗读四、解析课文结构,初识文意设问:全文共计 5 个自然段,说说为什么 3.4 两段稍长,1.2.5 三段较短?明确:3.4 两段为全文之主体。第 3 段主要写养树之道;第 4 段由养树写养人之术。两段之间有由此而彼的逻辑联系,体现文章的创作主旨。(第 1 段写郭橐驼名称的由来,第 2 段写郭橐驼善于种树,其目的在于引出后面内容;第 5 段点明写作主旨,深化主题。)五、自读课文,句划生难字词。第二课时一、学生齐读课文 3.4 两段,感受文句的语言美。二、详解 3、4 段板书:种树之得:顺木
22、之天以致其性 (正反对比论证)治民之失:好烦其令(举倒论证)类比手法:明写事(或物),暗寓理。写作之旨在于寓理。如韩愈马说。对比手法:以“得”比“失”,更见其“失”。(从而揭示文章的写作主旨)三、文言基础知识教学。学生针对不能理解和掌握的字词句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四、简述说、赋、疏、传四种古代文体1.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讲究文采,和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2.赋: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善于铺陈,辞藻华丽,讲究文采。3.疏:古代臣下向皇帝条陈自己对某事的意见的一种文件,也称“奏疏”或“奏议”。4.传:主要是指记录描写人物的生平事迹的文章;另外,专门解释经文的文章也称为传。五、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2.熟读课文,挖掘文意,以“关爱与成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