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篇 逻辑判断卷面提示(摘自2009国考试卷):四、逻辑判断。每题给出一段陈述,这段陈述被假设是正确的,不容质疑的。要求你根据这段陈述,选择一个答案。注意:正确的答案应与所给的陈述相符合,不需要任何附加说明即可以从陈述中直接推出。逻辑判断(或称演绎推理、逻辑推理) ,是判断推理中的测试内容之一。国家公务员考试中有10道题(省、市10道或15道) 。试题由题干、提问和备选项组成。题干或是给出一段论述、或是给定一些条件,要求考生根据提问,在A、B、C、D 四个备选项中选择一个为答案。演绎推理蕴涵普通逻辑学的基础常识。这些常识,在类比推理、定义判断等其他内容的测试中,都有广泛应用,相互之间的关联性
2、不容忽视。当然,不了解这些常识,也可以做一般性的分析和断定,但往往会出错。原因是,不同的试题,都针对不同的知识点,也就是考点。这些考点的考核方法和出题思路是有规律的。离开这些规律,就无从把握考点,有可能导出预测、联想或“我认为”的思路,而失去正确解答的机会。为便于考生掌握考点,有效管理和调用相关常识、方法和技巧,本书根据试题常见考点,提供十二种好理解、易操作的快读、快解方法,以求提高考生的应试能力。这些快读、快解方法,都是针对历年公务员考试的考点和题型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技巧,在应试中十分重要。当然,在了解必要的逻辑常识后,这些方法的应用就更为灵活。快读快解十二招条件能确定相关做推演条件有矛盾真假
3、好分辨确定条件多排除做首选条件不确定假设是关键阅读要分清论据和论点选项要证据直观是答案“以偏盖全”错部分不推“全”具体有疑问概括选宏观概念有内涵当心被偷换强弱相比较选“最”才保险发现联结词规则用在先分析数据比谨防基数变第一篇逻辑判断 第一章快读快解应用集锦第一章快读快解应用集锦一、条件能确定 相关做推演逻辑判断试题中,当题干给出某个确定的条件时,要把这个既定条件做为解题的开端,搜索与其相关的条件切入推演。然后,把推演的结果再作为确定条件,继续寻找相关条件再推,条理清晰、丝丝入扣,直到完成求解。这样的方法称作“关联推演法” 。既定条件是指直接断定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或特征的条件。如:上海人是编程工程
4、师,北京人是翻译。凡属假设的语句或否定的语句,都不是既定条件。如:若上海人是编程工程师,则北京人是翻译。 (假设的条件未确定)上海人不是医生。 (否定的条件未确定)需特别指出的是:1.有些看似否定的语句,实际是既定条件。如:甲不是女的。 可知甲是男的。2.在直观上不能确定的条件,但经过相关关系可推断出既定条件。如:甲、乙、丙三人分别是警官、检察官和法官,甲和法官是朋友,乙和法官是同乡。 可推知丙是法官。请看试题:例1.飞机上有甲、乙、丙三位乘客,分别来自杭州、深圳和珠海三个城市之中的一个,他们各自去青岛、威海或蓬莱阁三个旅游景点之一。已知: 甲不来自珠海。 甲不去蓬莱阁。 丙不来自杭州。 去蓬
5、莱阁的来自杭州。 去青岛的不来自深圳。根据上述条件,可推出()。A. 甲来自深圳,去青岛B. 乙来自杭州,去蓬莱阁C. 丙来自珠海,去威海D. 乙来自珠海,去青岛【解析】(1)题干5个条件中“去蓬莱阁的来自杭州”是既定的条件,从这个条件入手,找与“蓬莱阁”和“杭州”相关的条件推演。相关条件有:甲不去蓬莱阁;丙不来自杭州 丙不去蓬莱阁。可推知:乙去蓬莱阁。(2)再找到与蓬莱阁相关的条件:去蓬莱阁的来自杭州,可知乙来自杭州。答案为 B。【提示】从既定条件入手,找相关条件推演。每推演出一个确定的结论,都要搜索选项对照,力争尽早完成解答。应试实战中,只要依据某一步得出的结论能断定选项,即停止推演,不提
6、倡尽善尽美地把所有结论都推演出来。如:甲与丙的身份和去向都不必完全推出。例2.(国考2009-97)甲、乙和丙,一位是山东人,一位是河南人,一位是湖北人。现在只知道:丙比湖北人年龄大,甲和河南人不同岁,河南人比乙年龄小。由此可以推知()。A. 甲不是湖北人B. 河南人比甲年龄小C. 河南人比山东人年龄大D. 湖北人年龄最小【解析】(1)先根据两个与“河南”相关的条件:甲和河南人不同岁,河南人比乙年龄小,可推断:甲和乙都不是河南人,继续推断:丙是河南人。通过题干中两个“否定的条件” ,推断出确定条件“丙是河南人” 。再从这个确定的条件入手,找相关的条件推演。(2)已知:丙比湖北人年龄大,比乙年龄
7、小,可推出 D:湖北人年龄最小。如图:湖北人丙乙右侧为年龄大者(甲) (河南人) (山东人)以上排列可见,甲是湖北人,年龄最小。答案为 D。例3.华仔、荣光和陈龙分别饰演或者甲、或者乙、或者丙三个角色:陈龙第一次与荣光的女友在剧中扮演既幽默又滑稽的角色。剧中甲是舰长的下属,乙是甲的助手。饰演舰长的人扮相最沉稳,剧中有恋人,但在生活中没有。由此可见()。A. 华仔饰演丙 B. 荣光饰演丙C. 陈龙饰演丙 D. 华仔饰演乙【解析】(1)题中能确定的条件是:演舰长的人扮相最沉稳,剧中有恋人,生活中没有;(2)与“沉稳” 和“生活恋人”相关的条件是:陈龙第一次与荣光的女友在剧中扮演既幽默又滑稽的角色。
8、可推知:舰长是华仔。(3)再根据:剧中甲是舰长的下属,乙是甲的助手,可推知甲和乙都不是舰长,而丙是舰长。答案为 A。【提示】题中“谁是甲” 、 “谁是乙”就无需再推断了。例4.(江苏2007B 类-106)张、王、赵三人在一个部门工作,其中一人是局长、一人是书记,还有一人是工程师。已知:王、赵的个头比工程师高,书记的个头比王矮,张和书记不一样高。由此可见()。A. 张是局长,王是工程师,赵是书记B. 张是工程师,王是局长,赵是书记C. 张是局长,王是书记,赵是工程师D. 张是书记,王是局长,赵是工程师【解析】(1)从确定条件“王、赵的个头比工程师高” ,推出工程师是张。(2)对照选项,只有 B
9、 正确。答案为 B。例5.三个歌唱家李溟、刘英、白兰出生于辽宁、山东和河北省,三人中有一个是美声唱法,一个是民族唱法,一个是通俗唱法。我们只知道:刘英不生于河北。 李溟不是民族唱法。 刘英不是通俗唱法。生于山东的不是民族唱法。 通俗唱法的生于辽宁。由此可知三人的唱法分别是()。A. 李溟是美声,刘英是民族,白兰是通俗 B. 李溟是通俗,刘英是美声,白兰是民族C. 李溟是美声,刘英是民族,白兰是通俗 D. 李溟是通俗,刘英是民族,白兰是美声【解析】(1)确定的条件是“通俗唱法的生于辽宁” ,寻找相关的是条件,推出:刘英 = -辽宁(负号表示“否定” ,读“非” ) 。(2)接续与“刘英”相关的是
10、条件。根据条件“刘英 = -河北”和以上推出的“刘英 = -辽宁” ,即推出:刘英 = 山东。(3)再找到与山东相关的条件。根据“山东=-民族” ,推出:刘英 = -民族且-通俗 = 美声,即:刘英是美声。(4)对照选项,只有 B 符合。答案为 B。【提示】关联推演法在逻辑推理中是最基本的方法。稍后介绍的概念关系推理、充分命题推理等都要用到这个方法。【小结】快读:发现确定条件,搜索与其相关;快解:绕过其余干扰,连续推出答案。二、条件有矛盾 真假好分辨各地公务员考试中,都有如下思路的试题:甲说:我会游泳;乙说:甲不会游泳;丙说:乙不会游泳;丁说:我们有三个人会游泳。以上只有一个人说假话,那么究竟
11、谁说真话,谁说假话?谁会游泳,谁不会游泳?这类试题中的条件都没有确定,但其中的矛盾显而易见,这就是典型的利用矛盾解析的试题。细数历年真题, “矛盾”类试题在全国各地公务员考试中反复出现。解析这类试题,关键是要找到条件之间的逻辑矛盾,然后真假自明。什么是逻辑矛盾?简明地说,两个不同的判断中,如果一定存在一个真、一个假的情况(不必明确哪个真、哪个假) ,那么,这两个判断就是矛盾的。比如:“这马是白的”和“这马不是白的”就构成了逻辑矛盾。两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而“这马是白的”和“这马是黄的”就不是逻辑矛盾。虽然它们不能同真,但有可能都是假的:如果它是一匹红色的马呢?两个矛盾的命题必然一真一假。那么
12、,无论只有“一真”或只有“一假”的情况,这“一真”和“一假”都包含在矛盾命题中,其余命题的真、假就完全明确了。如:在只有“一真”的情况下,这个“真”包含在矛盾中,其余的命题就都是假的;反之亦然。了解了这些常识,就可以用“锁定”矛盾的方法,解答上题。根据:甲说:我会游泳乙说:甲不会游泳这两个人的话是矛盾的,必有“一真”和“一假” ,再根据题干条件:只有一人说假话。那么这个说假话的人就在甲和乙之间,其余的丙和丁都是说真话的。根据丙的真话“乙不会游泳” ,断定:乙不会游泳;再根据丁的真话“我们有三个人会游泳” ,断定:除乙外,其余人都会游泳。至此,所有的疑问都清楚了:甲、丙、丁都说真话,也都会游泳;
13、只有乙说假话,且不会游泳。这是为说明矛盾类型题的“解析原理”设计的一个简单例题。下面我们介绍考试中出现的真题。例1.(北京应届2009-37)关于某公司职员的工作状况进行如下三个描述:“该公司所有职员都恪尽职守” , “该公司职员并不都恪尽职守” “文茜女士恪尽职守” ,其中有两个描述是假的。根据题干,仍不能确定下面哪个选项的真假?()A. 文茜女士未恪尽职守B. 该公司所有职员都不恪尽职守C. 该公司有些职员不恪尽职守D. 该公司所有职员都恪尽职守【解析】(1)根据题干条件“其中有两个描述是假的” ,利用“找矛盾”解析,只有一“真”必在矛盾中。(2) “该公司所有职员都恪尽职守”与“该公司职
14、员并不都恪尽职守”矛盾。其中必有一真一假,唯一的“真”就在其中,所以,剩余的“文茜女士恪尽职守”必然是假的。(3)接续推出“该公司所有职员都恪尽职守”必然假,因为“文茜女士不恪尽职守” 。唯一真的是“该公司职员并不都恪尽职守” 。(4)于是可知:A 真,C 真,D 假。而 B 真假不能确定。答案选 B。同样思路,请看广东试题:例2.(广东2008-76)在向南方雪灾受灾地区的捐款活动中,某慈善组织收到一笔10000元的匿名捐款,该组织经过调查,发现是甲、乙、丙、丁四个人当中的某一个捐的。慈善组织成员对他们进行求证时,发现他们的说法相互矛盾:甲说:对不起,这钱不是我捐的。乙说:我估计这钱肯定是丁
15、捐的。丙说:乙的收入最高,肯定是乙捐的。丁说:乙的说法没有任何根据。假定四人中只有一个说了真话,那么到底谁是真正的捐款者呢?()A. 甲 B. 乙 C. 丙 D. 丁【解析】(1)题中乙和丁所说矛盾,四人唯一的真话在两者中,其余二人的话都假。(2)从甲的假话“对不起,这钱不是我捐的”即可推出:钱是甲捐的。答案为A。在增加难度的“矛盾”试题中,往往出现“两真、两假”的条件,这就不仅要利用矛盾,还要结合假设才能快速解答。如:例3.四名单人划艇运动员猜测他们是否都能顺利进入决赛:约翰:对手再强也存在体力分配失误的情况,咱们最少有一个人能闯入决赛;琼斯:对手的实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我们都没可能进入决
16、赛;海威:我在年轻人里是最棒的,我一定能冲进决赛;罗伯特:约翰和海威都年轻有实力,最少有一个能进入决赛。比赛结束了,他们有两人猜错,可推出()。A. 琼斯猜对,没人进决赛 B. 罗伯特猜对,约翰进决赛C. 约翰猜对,罗伯特进决赛 D. 海威猜对,海威进决赛【解析】(1)四人中两人猜对、两人猜错(2)琼斯和约翰的猜测有矛盾。琼斯:四人都不能进决赛 约翰:我们有人进决赛(至少一人)琼斯和约翰两人矛盾,必然一个猜对、一个猜错。剩余罗伯特、海威两人中也无疑一个猜对、一个猜错(题干条件是两对、两错) 。(3)以上只找到一对矛盾,推理线索似乎中断了。 “条件不确定,假设是关键。”在条件不明确的情况下,运用
17、假设。因为已经推出罗伯特和海威一对、一错,假设“海威猜对” (海威进决赛) ,那么,罗伯特也猜对了(约翰、海威最少选一个) ,这与一对、一错不符。因此,海威猜对不成立,即:海威猜错了(没进决赛) ,罗伯特猜对了。(4)根据罗伯特猜对(约翰、海威最少选一个) ,推出约翰进决赛了。答案为 B。即:罗伯特猜对,约翰进决赛了。【小结】快读:遇到真假变化,不必详读分清。快解:揪出逻辑矛盾,剩余真假自明;倘若真假未明,辅助假设可行。识别矛盾是找到矛盾的关键。如果不能准确地识别矛盾,那么找到矛盾就是空话。逻辑矛盾的类型包括复合矛盾、量化矛盾、模态矛盾等,全国各地试题对矛盾类型的变化运用也越来越灵活。备考可参
18、考本章稍后介绍的直言命题推理、模态命题推理、矛盾律、排中律综合解析部分的有关常识和各类习题,可进一步增强对矛盾类型题目的解析能力。三、确定条件多 排除做首选公务员考试中,有些考题给出的确定条件较多。根据这些条件,若能直观排除选项,则不必运用其他方法,只要把条件代入并排除与条件不符的选项,正确答案一目了然。例1.(北京应届2009-34)甲、乙、丙、丁是四位天资极高的艺术家,他们分别是舞蹈家、画家、歌唱家和作家,尚不能确定其中每个人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已知:有一天晚上,甲和丙出席歌唱家的首次演出。画家曾为乙和作家画过肖像。甲从来没有见过丙。作家正准备写一本甲的传记,他所写的丁的传记是畅销书。下面哪
19、一选项正确地描述了每个人的身份?()A. 甲是歌唱家,乙是作家,丙是画家,丁是舞蹈家B. 甲是舞蹈家,乙是歌唱家,丙是作家,丁是画家C. 甲是画家,乙是作家 ,丙是歌唱家,丁是作家D. 甲是作家,乙是画家 ,丙是舞蹈家,丁是歌唱家【解析】(1)根据条件“甲和丙出席歌唱家的首次演出” ,推知甲和丙不是歌唱家,排除 A 和 C。(2)根据条件“画家曾为乙和作家画过肖像” ,推知画家不是乙,排除 D。答案为 B。例2.(北京应届2008-33)高中同学聚会,甲、乙、丙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做出了一些成绩,成为了教授、作家和市长。另外:他们分别毕业于数学系、物理系和中文系。作家称赞中文系毕业者身体健康。物理
20、系毕业者请教授写了一个条幅。作家和物理系毕业者在一个市内工作。乙向数学系毕业者请教过统计问题。毕业后,物理系毕业者、乙都没再和丙联系过。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丙是作家,甲毕业于物理系 B. 乙毕业于数学系C. 甲毕业于数学系 D. 中文系毕业者是作家【解析】(1)根据题中多个已确定条件可直接排除选项。据条件“乙向数学系毕业者请教” ,排除 B 项:乙毕业于数学系。据条件“物理系毕业者、乙都没再和丙联系过”推出:甲 = 物理系,排除 C项:甲毕业于数学系。据条件“作家称赞中文系毕业者”排除 D 项:中文系毕业者是作家。(2)排除 B、C、D 后,答案为 A。排除法除用于对照排除选项外,还
21、可用于排除多余的条件。多余的条件具有很强的干扰性。把独立无关联的条件分离出去,肃清干扰,看似复杂的问题会骤然明朗。如:例3.飞机上有五个分别来自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商人,他们分别从事服装、饰品、饮料、家具的贸易。其中:英国商人不做家具贸易。美国商人不做饮料贸易。只有德国人是做家具贸易的。法国人和其中一个人是相同行业。意大利人不和其他人做同样贸易。其中有两个人是做饮料贸易的。以上条件可以推出英国商人做()。A. 服装贸易 B. 饮料贸易 C. 家具贸易 D. 饰品贸易【解析】(1)文中“五个人”对应“四种贸易” ,而条件中“只有德国人是做家具贸易的”是无关联的孤立条件,排除这个条件,
22、就简化为“四个人”对应“三种贸易” 。(2)根据条件“有两个人是做饮料贸易的” ,再根据条件“美国商人不做饮料贸易” ,条件意大利人不和其他人做同样贸易,可推出做饮料的是英国人和法国人。答案为 B。有的试题,直观上只能排除1至2项,然后,要借助辅助推演或假设等方法再继续澄清。例4.来自英、法、日、德的甲、乙、丙、丁四位旅客在一起,他们除了懂本国语言外,每人还会说其他三国语言中的一种。有一种语言是三个人会说的,但没有一种语言四个人都会。乙不说英语,但甲与丙交谈时,他却能给他们当翻译。甲是日本人,丁不会说日语,但他俩却能毫无困难地交谈。乙、丙、丁交谈时找不到共同的语言。四个人中,没有一个人既能说日
23、语,又能说法语。问:这四人的国籍和所会外语为() 。A. 甲日/德语、乙法/德语、丙英/德语、丁英/法语B. 甲日/德语、乙法/德语、丙英/法语、丁英/德语C. 甲日/法语、乙英/德语、丙英/德语、丁日/英语D. 甲日/法语、乙英/德语、丙法/德语、丁日/德语【解析】(1)审视题干,确定性条件较多,首先考虑排除选项法。因为,题干条件是确定的,选项中所有的对应或组合也都是明确的。这就有诸多机会断定哪些选项符合题中条件或不符合条件。其中条件“四个人中,没人既能说日语,又能说法语”最适用度量或评估选项。(2)直观可见,C、D 选项中甲同时说“日、法”语,与条件不符,排除C、D。亦可根据条件“丁不说日
24、语” ,直接排除 C、D。(3)剩余 A、B 都锁定了“甲日/德语” ,再寻找与“甲”或“日/德语”相关条件推演。(4)与其相关的是条件“甲是日本人,丁不会说日语,他俩能交谈” 。(5)在 A、B 中,B 符合条件:甲、丁的共同语言是德语。答案为 B。针对上题,还有更快的排除法:根据条件3“甲(日)和丁(-日)有共同语言” ,分别排除 A、C、D(丁=日,与甲没有共同语言) ,直接得解。可见,运用排除法颇具机动灵活性。针对不同的试题,可能有不同着眼点或切入点,有的简明,有的相对稍繁,但是,对于应试者来说,针对个别试题的个别手段往往没有普适性,应从宏观上把握。【小结】快读:确定条件诸多,未必细读
25、分明;快解:首选排除方法,辅助推演澄清。四、 条件不确定 假设是关键公务员逻辑判断(演绎推理)测试中,利用假设方法完成推理的试题越来越多。面对试题,在不能确定题干条件真或假的情况下,运用“假设”是重要方法。假设方法要遵照以下原则:假设某条件为真,依据这个真能推出系列的结论,否则,这个假设就没有应用意义; 从假设为真的条件推出矛盾,则可断定这个条件为假。请看试题:例1.(山东2009-63)有一件未留姓名的好人好事在某社区传开,甲、乙、丙、丁有如下对话:甲说:这件事肯定是乙丙丁中的一位做的。乙说:我没有做这件事,好人好事是丙做的。丙说:此事是甲和乙中的一位做的。丁说:乙说的是事实。经调查,证实这
26、4人中有两人说的符合实际。由此推出()。A. 是甲做的好事 B. 是乙做的好事C. 是丙做的好事 D. 是丁做的好事【解析】(1)此题似乎象矛盾解析题型,但题干中条件并没显现出矛盾。题干条件不确定,采用假设法。(2)假设乙真,则甲和丁都真,推出三个真,与条件两真两假不符,故乙必假。推出是乙做的好事。答案为 B。解法二:假设丁真,那么甲和乙都真,出现三个真了,与条件两真两假不符。故丁必假。丁说“乙说的是事实”为假,推出:乙假。即:乙说“我没有做这件事”不是事实,实际是乙做的好事。因为只有一个人做好事,所以其他人都没有做。答案为 B。【提示】如果先假设甲为真,则乙、丙、丁的真假不能确定,解析试题要
27、果断放弃这样的假设。例2.(浙江2009-90)有红、蓝、黄、白、紫五种颜色的皮球,分别装在五个盒子里。甲、乙、丙、丁、戌五人猜测盒子里皮球的颜色。甲:第二盒是紫的,第三盒是黄的。乙:第二盒是蓝的,第四盒是红的。丙:第一盒是红的,第五盒是白的。丁:第三盒是蓝的,第四盒是白的。戊:第二盒是黄的,第五盒是紫的。猜完之后打开盒子发现,每人都只猜对了一种,并且每盒都有一个人猜对。由此可以推测()。A. 第一个盒子内的皮球是蓝色的B. 第三个盒子内的皮球不是黄色的C. 第四个盒子内的皮球是白色的D. 第五个盒子内的皮球是红色的【解析】(1)假设选项 A(1蓝)正确,则推出矛盾:1蓝,则丙说“1红”错而“
28、5白”对,则戊说“5紫”错而“2黄”对,则甲说“2紫”错则“3黄”对。至此推出:2、3都黄矛盾,所以 A 不是答案。(2)B 不能成为确定条件,放弃假设 B。(3)假设 C(4白)正确:“4白”则乙说“4红”错则“2蓝”对,则甲说“2紫”错则“3黄”对,则丁说“3蓝”错则“4白”对,则丙说“5白”错则“1红”对,剩余的5只能是紫色。至此推断结束,且符合“每人都只猜对了一种,并且每盒都有一个人猜对” ,答案为 C。例3.(山东2009-65)在一次对全市中学假期加课情况的检查后,甲乙丙三人有如下结论:甲:有学校存在加课问题。乙:有学校不存在加课问题。丙:一中和二中没有暑期加课情况。如果上述三个结
29、论中只有一个正确,则以下哪项一定为真?()A. 一中和二中都存在暑期加课情况B. 一中和二中都不存在暑期加课情况C. 一中存在加课情况,但二中不存在D. 一中不存在加课情况,但二中存在【解析】(1)题干三个条件中,没有确定的条件,运用假设方法。假设丙说“一中和二中没有暑期加课情况”为真,那么乙说“有学校不存在加课问题”也真,与题中只有“一真”不符,故丙假。 (设真不成立就是假的)(2)丙“一中和二中没有暑期加课情况”假,说明“一中和二中”至少有一个学校存在加课现象。(3)接续推出甲为真。即:有学校存在加课问题。接续推知乙说“有学校不存在加课问题”假,即:并非(有学校不存在加课问题)为真,再推出
30、:所有学校都存在加课问题。(4)再接续推知:A 项“一中和二中都存在暑期加课情况”真。答案为 A。【提示】 假设哪个条件为真,是解析试题的重要起点。究竟假设哪个条件为真对推理有利呢?这要看后续推理是否能够得到暂时的阶段性结论。如上题,假设甲说“有学校存在加课问题”为真,就不能断定乙说“有学校不存在加课问题”是真是假,也不能断定丙说“一中和二中没有暑期加课情况”的真假。有可能“其他学校有加课现象”而恰恰“一中和二中”没有加课现象。以上通过假设丙说“一中和二中没有暑期加课情况”为真不能成立,接续可推断出甲说“有学校存在加课问题”为真” ,这就是能够得到阶段性结论的假设。有些试题,题干条件有些啰嗦或干扰,需要对题干条件整理后再假设,如:例4.一位哲学家到陌生城市的智慧酒店住宿。在一个十字路口,没有路标,但在可去的路上有三个路牌。他知道去酒店的路和路牌上的真话都是唯一的。向东的路牌上写:此路可通智慧酒店。向南的路牌上写:此路不通智慧酒店。向北的路牌上写:那两个牌子的话都真。哲学家径直走到智慧酒店,他走的路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