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人格的基本品德.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3224503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君子人格的基本品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君子人格的基本品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君子人格的基本品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君子人格的基本品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君子人格的基本品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第 16 卷日日囚回困网日国;困廖建平提要儒家将理怒人格君子道德化,并赋予其“五常”的基平品德。君子的理想人格具有超越民族界线的意义和价值。关键词孔子君子理想人格品德儒家思想家几乎都以君子称谓其理想人格。确指出:“唯仁之为守。 ”(荀子不苟)不但如这一事实表明,儒家对理想人格的设计,尽管由于此,在儒家看来,君子可以于必要时为坚守仁、追不同思想家的立场、出发点不完全一致,以至于使求仁而献身, “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其理想人格的设计有种种差别,但其基本的精神君子守仁,而仁的实质就是“爱人” ,所以,“君实质,则应该是相似或相通的,不然就不足以皆以子学道则爱人”

2、。(论语阳货)“仁者(即君子)君子称之.君子人格中的基本内容,构成了儒家一无不爱也.”(孟子尽心上)君子爱人,在儒家以贯之的人格理想,部分的原因正是因为这一人思想中决不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的内容至少格理想使濡家思想得以对当时和后世产生深远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影响。然而,正是在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上,至今其一,待人恭敬。恭敬本是仁的内在的要求,还没有人对它作过系统全面的考察。而透彻了解孔子把它作为仁的五项具体德目“恭宽信敏惠”之这一人格设计,无论是对于深入认识儒家思想,还一,认为是否待人恭敬,是具有“君子之道”与否的是对于我们在当代设计新型的理想人格,引导人一个重要标志,孔子的继承者们也认为:“

3、仁者必们的价值取向,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敬人”(苟子臣道), “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君子这一概念,在西周本来是作为身分等级(孟子公孙丑上)君子都应该待人恭敬,何况象征的特权称谓,是孔子第一个把这一概念道德“恭敬,礼也, (同上),恭敬待人是礼的要求,君子化了,把它设计改造成了一种理想人格的标志,并怎能不尊礼、待人不恭敬呢?通过他和后来的儒家思想家,赋予了君子下列一其二,待人宽容。这是一个人胸心开阔的表些人格方面的基本品德。现,君子理应有这种胸怀,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一、守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做到“虽多闻博识,不以自负”(象山语绿), “以其所能仁是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核,是一种

4、道德信念,敬人”(家语好生)。荀子称之为“兼术”,他说:以亲情为基础,以推己及人的方式形成的;不以损“君子度己则以绳,接人则用泄,度己以绳,故君害他人为手段的做人、待人态度,即“爱人” 。这是子以为天下法则矣,接人用泄,故能宽容,.君儒家处理人我关系的基本原则。作为儒家理想人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格的君子,则是以能坚守这种道德信念为特征的。容杂,夫是之谓兼术 , 。(非相)孔子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这卜 1.宽容人的胸怀,是以正确估价自己,不妄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这自尊大为前提的。子夏主张:“可者与之,其不可者就是说,君子无论处

5、于什么境地,都坚守仁不违拒之。 ”对子夏的这种自以为是的主张,子张提出仁,孟子甚至认为,仁乃是君子的内在本质, “君子质问说:“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以仁存心” 。(孟子离娄下)苟子则更进一步明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认为君子应“尊收稿日期 1994 一 09 一 101995 年第 1 期序建平.君于人格的派本品德 73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论语子张)显然,这是孔子门徒的一种较为普遗的看法.播家提出这样一种待人态度,一方面,自然是出于担心自己不尽善不尽贤的缘故,因为德和才对人来说是没有止境的,另一方面,也是出于严格要求自己的需要。君子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不断取长

6、补短.其三,能好人,能恶人.爱人,好人,这是君子的本色.但孺家认为,君子爱人必须以德为标准,爱人中值得爱的人,好人身上好的东西.对恶决不姑息迁就, “君子不亲恶, (礼记曲礼下), “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论语阳货)。这正是君子有仁德的体现,所以孔子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而且还具体指出了君子应该厌恶、憎恨那种“称人之恶者” , “居下流而汕上者” , “勇而无礼者” , “果敢而窒者” 。(阳货)因为这些人都背离了仁德和道义的要求。君子恶恶,首先是为了遏恶扬善,其次也是为了修身进德。因为恶的因家都是“害德” 。 “君子修德,必去其害德者.”(象山语绿)所以,儒家认为,

7、君子不能做那种“乡人皆好之”的好好先生,当然也不能作那种“乡人皆恶之”的人,而要恰到好处地做人,使“善者好之” , “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其四,惠民。以孔子为代表的濡家总结了春秋时期阶级斗争的经验,看到了民众作用日益增长的势头,因此,他们在推爱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惠民” 、 “富民” 、 “教民” 、 “足民”的思想,主张“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把“养民也惠”规定为“君子之道”的重要内容,号召君子在社会上做出成效来,因民之利而利民,不误农事,不夺农时, “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孟子梁惠王上)并且,为了使这种“君子之道”得以实现,号召人们对象冉求那样替季氏聚敛民财的人, “鸣鼓而攻之”

8、 ,(论语先进)以保证“惠民”能落到实处。综上所述,在儒家思想中,仁虽然是以抽象的形式提出来的,但却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君子守仁,意味着“立德”于身, “立功”于世。二、行义义内义外之争.不过内在的情感总需要外在的行为表现出来,所以,义作为行为要求这方面的意义,应是主要的.擂家:高度重视义对人的行为的规范作用,要求君子要崇尚义,要“义以为质” , “义以为上”;要州切言行都以义为准绳, ”动必缘义,行必诚义 , , “唯义之为行、而且对事惜是做还是不做,采取什么方式做,都要“以义屈信变应” ,义之所在,可以“正义直指” ,也可以“L 与时屈伸气不必拘泥于时尚,也不必虚拘小节,甚至于可以帆言不必

9、信,行不必果,惟义之所在, .(孟子离姿协)濡家还把义作为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表征,强调是否执著地追求这种义是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要求君子求利要“略” ,行义要“勇” , “利少而义多,为之”.(荀子修身)为了大义,可以完全不顾利, “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荀子荣辱),在生与义不可兼得时,要“舍生取义” 。但是,儒家并不一概否认君子的正当私利,只是在利与义发生冲突时,要求君子谋利时,不要唯利是图,要能先义后利,重义轻利, “欲利不为所非”(荀子不苟),反对“保利弃义” ,把那种“唯利所在,无所不倾”的人斥之为小人。儒

10、家还在义与欲的对立关系中,要求君子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自觉地对欲望加以控制,使自己不致于被欲望所役使,以确保君子在思想上重义轻利,坚持行义的准则。这里值得说明的是:义利论中,作为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义,与行为规范中作为仁的补充的限禁人去为恶的义,看起来似乎不同,但实际上却是一致的.因为凡是损害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就是恶,而在义利关系中,坚持以义为重,也就是要防止,抵制损害整体、长远利益,也就是恶恶,或限禁人为恶。可见,儒家在设计君子“唯义之为行”时,义的含义是完整统一的。义,作为一个伦理概念,是节制仁,辅助仁的,是能恶人,能恶恶的道德情感和限禁人为恶的行为要求的总和。由于义是集外在的行为要

11、求和内在的能恶恶的情感于一体的,所以哲学史上才有三、尊礼如果说仁是道德信念,义主要是行为规范的话,那么礼则是与仁义相统一的外在的准则,是仁义要求的具体体现。仁义是内容,礼是形式。形式对君子来说不可轻视.君子在礼方面的要求是:1、尊崇礼。礼之于仁义,虽可以有形式和内容 74 衡阳师专学报(杜会科学)第一 16 卷之别,但并没有轻重、主次之分.相反,礼在君子人格的设计中处子被尊崇的地位。因为君子只有通过践行这种形式,才能够达到守仁行义,尊礼是达到仁义的必由之路.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为仁”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儒家设计君子这一人格以守仁为特征的同时,也以尊崇礼为特征。儒家兴起的时代,正是礼盛行的时

12、代。生活在这样的时代的个人,若不懂得礼,就会到处碰壁,所以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也。 ”荀子强调“国家无礼则不宁” 。从儒家的立场看,无论是对国家社樱之安宁,还是个人修身达道,君子都应该安于礼,尊崇礼.2、 “非礼无行” 。君子尊崇礼,这还只是总体上的要求,更进一步的具体的要求则是:君子要自觉地努力使自己的一切言行都符合礼的标准,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总之, “君子非礼无行也。 ”(孟子离姿下)在儒家看来,礼就象是“君子之坛宇宫廷” ,君子之一言一行, “步骤驰聘厉鹜不外是(礼)矣。 ”(苟子礼论)3、 “审于礼” 。人在社会上必然要充当几种甚至多种

13、不同的社会角色,这就对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下,在不同的人我关系中,提出了不同的具体的行为态度方面的要求。儒家认为,只有“审干礼” ,即详察于礼,以礼为标准来衡量、分辨,才能使人的言行态度与其社会角色相应相称,才能于君臣、父子、兄弟、夫妻等关系中无不做得恰到好处。也只有审于礼,才能在不同的境遇中, ,言行得当。不但如此, “审于礼”还有利于君子明辨是非曲直良芳真伪。只要君子审于礼,那些象“离坚白” 、 “合异同”之类的繁琐难懂的辨说,就会站不住脚;擅自编造的典章制度和那些奇谈怪论就会自行消亡;而那些胡作非为,放荡不羁,看不起一般风俗而盲口自大的人,就自然会失败,这就象“规矩诚设矣,则不可欺以方圆

14、”一样, “君子审于礼,则不可欺以诈伪。 ”(苟子礼论冲。尾李子尊礼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有益的。四、智明智在儒家思想中,不仅是指知识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是一种品德。这种品德在孔子看来和仁、勇一样,是君子必须具备的三项荃本品德之一荀子认为,智明正象“行无过”一样是君子所力求达到的目标,孟子则突出地强调,智象仁义礼一样是植根于君子的心中的.“知行浅薄”被濡家判定为“人之三必穷”之一。:君子必须要智,而且一言一行都应该表现出智来,要做到“德行厚,知虑明” ,达到“明达纯粹而无疵”的境界。智这一品德,在濡家看来,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知人。整个播家思想都是一种政治伦理思想,作为这一体系中

15、的智.也重在人事,重在了解、辨别社会现象,所以“知人、知贤而替用:贤,以及为“知人”而“知言”就成了智的最基本的内容。 “樊迟一问知,子日: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论语颜课)从樊迟与孔子的这一问答中可以看出, “知人”即清楚地把握人的才能和品德,无疑是智的重要内容,但知人的目的,则在于知贤而善用贤,以实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的淑世目的。正是依据这一思想,苟子在仲尼篇中,论及桓公时,尽管认为桓公所作所为“险污、淫汰” ,但仍然肯定桓公善用管仲之举是天下之大智。2、知仁义而弗去。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 ”(孟子离娄上

16、)在孟子看来,深刻地认识仁义,并把它转化成自己的内心信念,在行为上坚守仁义,不违仁义,这就是智的实质,智是对仁义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在认识的基础上对仁义的坚守。因为认识的日的就在于坚守,所以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孔子认为,只要致力于“民之义” ,就可以算得上是智了。在深刻认识仁义的甚础上,坚守仁义是智,而如果可行仁义而不行仁义,自然也就走向了智的反面。“莫之御而不仁,是不和也。 ”(叹孟子公孙丑上)君子应该“当仁.不让于师” ,决不能行“莫之御而不仁”的不智之举。3、 “是是非非谓之知” 。在社会现象中,是与非虽然有一定的相对性,但按照一定的标准,是与非还是界

17、线分明的,是可以区分而且也应该区分的。儒家在是非面前,强调要是非分明,不容混淆黑白、颠倒是非,并把这种正确对待是非的态度归之为智的品德的一个方面。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代荀子一修身)并认为这种正确辨别是非的品德,是人固有的内在的本质规定,1995 年第 1 期序建平:君于人格的墓本品德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 “是非之心,智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公孙丑上)不但如此,儒家要求君子在日常言行中,要坚持“是是、非非”的原则,要能够明辨是非,不要被假象所迷惑。尤为重要的是,濡家认为,君子决不能以牺牲是非原则来满足私利或某种不可告人的

18、目的,强调君子应该“立志如穷,虽天子三公间正(政),以是非对.”(荀子大略)是为是,非为非,决不迁就苟且、阿谈逢迎。4、 “学不厌,智也” 。看子应当知人,知言,也应当知仁义,知是非。而这一切只有用丰富的文化知识武装头脑才能实现。文化知识不可能是头脑里自生的,只能来自于不断地学习。因此,儒家又把勤学好问规定为智的品德的内容。 “好学近乎知(智).”(中庸第二十章)“学不厌,智也” 。(孟子公孙丑上)被儒家称赞不已的圣人舜,之所以可称之为“大知”之人,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舜好问” 。勤学好问不但是智德的内容,而且也是实现智的唯一有效的途径。所以,儒家认为,只有学然后才可以智,智然后才有仁德,才能

19、成为君子。儒家把智作为一种品德,并不是把智和别的品德并列,而是使智服务于其它的品德,濡家德性人格的特点,在这里得到极充分的体现。五、忠信在儒家理想人格的设计中,所谓忠,就是要把自己的心摆正,出谋划策,尽心竭力,认真负责。与后来形成的专指君臣关系的道德范畴的忠不同。信,就是不失言于人,不欺人,守诺言。从孔子开始,儒家就认为君子要重视忠信,认为“主忠信” ,唯义是从,就是“崇德” 。(颜渊)孔子的高徒曾参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把忠信作为自己每日“三省”的主要内容。荀子则把忠信作为仁人君子的本质,认为只要“忠信以为质” ,就可以使言行得当。(荀子臣道)儒家如此重视忠信,是与他们重视守仁行义相一致的。因为

20、,在儒家看来,忠信是守仁行义的基础,没有忠就会伤害仁,没有信,就不可能完成义。君子要守仁行义,必然就要“主忠信” 。忠信,可训为“诚” 。诚是忠信的扩大化。君子“主忠信” ,当然也就要守诚, “夫诚者,君子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 ”(苟子不苟)把诚作为君子最宝贵的品德之一, “君子诚之为贵” 。(中庸第二十五章)诚是君子充分发挥其才能,事业成功和专心实行礼义的条件,也是君子发挥其榜样作用,使人改变恶习的基础。 “不诚则不独,虽作于心,见于色,出于言,民犹若未从也,虽从必疑。 ”只要君子心诚,就能感化他人,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 。(孟子离姿上)诚对君子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产生社会作用都意义重

21、大,所以,儒家要求君子以诚养心,并认为“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荀子不苟)甚至认为,君子只要达到了“至诚”的境界,就可以“尽人之性” , “尽物之性” ,就可以“赞夭地之化育” , “与天地参” 。(中庸第二十二章)忠信,或者说“诚” ,在日常言行中的具体要求,孔子一言以蔽之曰:“君子欲呐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在濡家看来,君子不能“有其言,无其行” ,而要“耻其言过其行” ,做到言行一致。儒家要求“君子以行言” ,反对象小人那样“以舌言” ,要求君子要尽可能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以防止“君子溺于口” ,确保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 。但儒家并不要求君子不讲原则地为守

22、诺言而守诺言。相反,他们主张当言语有违道义时,可以“言不必行,行不必果” 。忠信和仁义礼智交叉结合,构成了“五常” ,成了儒家理想人格设计中,君子基本品德的又一重要内容。君子作为一种理想人格;在儒家的构想中,其品德除上述“五常”的内容外,还有着十分丰富的其它内容,象辞让、勇、 “三畏” 、 “三戒” 、 “九思”等。撇开濡家人格设计的复杂内容和其封建性的糟粕,仅从其基本品德方面来看,君子人格是一种以追求人的精神的内在和谐为目标的,主张积极入世的德性人格。这种人格强调整体精神,强调国家、民族、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强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力图在仁爱和义的旗帜下消融不同利益主体的对立,重视道德认识和道德信念的形成,主张在自我道德修养的基础上达成理想的道德境界。正是这些人们无法否认的因素,使君子理想人格至今仍然有着迷人的魅力;而且,只要物欲和利己主义仍然还是困挠人类的精神恶魔,那么,这种理想人格就会以它的各种变化着的形式在社会上唤起人们对它的向往,并因此具有超越民族界线的意义和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