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展个性,培养探究能力 刘素梅 葫芦岛市实验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 而科学课程就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使他们成为科学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 实施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学习活动,使广大学生获得了大量的活动时间与空间,活动热情高涨。但同时也产生了不少令人难以处理和解决的问题,影响了探究活
2、动的健康开展。最突出的一个矛盾是对学生的行为的调控问题。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个个的教学环节,然而当活动展开后,教师往往会对课堂失去控制力,看似轰轰烈烈的学生探究,却是有名无实,出现时间不够,草草收场的现象。造成这一普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对科学探究的片面和机械理解。虽然很少有教师会认为科学学习只有探究一种方法,但是认为只有探究才是科学学习的正确方法,认为科学学习要千方百计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师不在少数。另一个因素是教师片面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在探究中,学生是自由的,教师对学生管得越少越好,于是便有了放任与放纵的现象。放任学生自行探究,甚至放纵学生的不合理行为,在目标不明的环境下,想仅凭学生的自
3、律产生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几乎是不可能的。一、诱导学生进行有序的科学探究 大板块探究活动更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板块可以有多大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能进行有序的探究,进行的探究活动是否具有价值。 章鼎儿老师的蜡烛会熄灭吗?一课中,将一个 20 分钟的板块交给了学生,为什么学生能使用好这 20 分钟呢?下边是一段关键的对话: 师:,你们做这个实验需要多长时间? 生:点燃以后假如蜡烛不熄灭,我们只要了解火焰的状况就行了,所以我认为 6 秒钟就够了。 师:你们小组完成这个实验要多长时间? 生:5 分钟、20 秒钟、2 分钟。 师:非给你 20 分钟不可(学生大笑)。那怎么办?假若确实如这
4、位同学说的,蜡烛没有熄灭,该怎么办? 生:我发现我们桌上有 6 颗棋子。如果放 3 颗棋子没有熄灭的话,那就每个杯子下面再放 2 颗棋子,看蜡烛熄灭的时间是不是更短一些或能坚持更长的时间。 师:对呀!如果再往下推想的话,是否因为棋子太厚,想只留很小的缝隙试试,看看蜡烛会怎么样?我们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来研究吧?你们每组 4 个人边商量边研究。如果你们实在没有事情干了,可以派人上来,我这里有两张卡片,上面有些建议。 (这时,教室一下沸腾开了,各组学生开始做实验,气氛异常活跃。)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探究活动有两个明显的特征: 第一,在探究“蜡烛会熄灭吗”的大背景下(大目标),问题(小目标)是在不断
5、地产生的,诱导学生向着探究大目标不断深入下去,产生的新问题(小目标)是在原有层次上的递进,具有明显的层次性,而且这种继发的学习目标符合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水平。 第二,20 分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的辐射指导作用始终存在,保证学生能有序地进行探究。 上例启示我们,学生在大板块大时空中进行自主有序探究是完全可能的。只要把科学探究努力构建成一个具有“生命”的整体,探究活动将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开展有价值的探究活动,更有利于提高探究的效益。 二、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一)、教材内容的典型性加工。 科学教材向我们提供了系列化的经典案例,具有深远的意义,教师将教材作为教学任务来实施,往往不敢轻意缺漏一个环节。
6、同时在组织过程中又试图挖掘每个环节活动价值,而将其充分展开。这种无选择的运用带来了活动过细,过碎的严重问题,往往是顾此失彼,得不偿失。因此要舍得割爱,对教材进行加工和取舍,学会挑选最典型的活动开展探究,做到简约之中有真意,教师一定要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成为课程的创生者。 (二)、探究活动情景化。 这里的情景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将探究的内容和目标用情景化的手法呈现给学生,使其更具吸引力。例如,把抽象的大气压力问题用用“瓶子吞鸡蛋”生动的现象展示给学生,用“两个同学拉不开两本层叠在一起的书本”将摩擦力的形象化。二是要把整个探究活动置于一个大的情景之中,成为贯穿探究活动的生命线,将一个个的探究过程整
7、合成一个具有场景化、故事化的整体,赋予课堂生命与活力。 情景化的学习会自始至终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它应该是探究的粘合剂和溶液。在探究的初始阶段教师通过展示情景明确学习任务,在教学中又把学生过去、现在、将来的活动联系起来融合在一个大背景之中,直至引向外课堂内外。 (三)、在学习与生活中寻找探究的活力。 科学源于生活,学生所要探究的是人类历史发展千万年积累起来的,这些科学往往已经过人们的归纳与概括,抽象为理论。宜将科学探究联系于生活之中。把抽象融合回生活中,使之具体化形象化,通过研究具体的生活现象,揭示蕴含的自然规律。比如,在探究金属的生锈现象时,可以让学生调查家中的哪些器皿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生
8、锈,怎样才能让它们少生锈。这样的活动要比观察试管中的钉子更有吸引力,更具价值的多。 另外,教师要善于将生活与学习中有意义和价值的,对学生具有强烈吸引力的因素发掘出来。通过精心加工,使之成为学生科学探究的出发点,必将对学生的探究带来另一番天地。 (四)、增加探究活动的厚度。 增加探究活动的厚度就要努力设计大框架的探究程序,使学生有更多自主的时间和空间。这就需要巧妙没计,使每一步的探究包含更多层次,使探究任务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自动生成,推动学生的思维向深层递进深入。 三、要保护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的时候,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并不都是十分有价值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
9、们在一定的内部和外部刺激下,始终保持在一个兴奋状态之中,这就达到了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因此在这个时候,我们要善待学生的提问,耐心地引导,切勿粗暴地否定学生的看法,要保护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 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创造是一种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出现片面性或错误在所难免。所以对学生的探究行为必须给予鼓励,保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激励学生不断创新。正如一位美国学者讲的那样:“积极评价会促进创造力的发展,积极评价是承认儿童在原有基础上的努力。”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手、动口,拿出实实在在的创造性“产品”,尽管这些“产品”不一定完美,而且绝大多数是“丑小鸭”,
10、但是教师应给予肯定。一句表扬的话,一个赞赏的目光,就会使学生充满信心,推动他走向成功。如我们班有一位学生,在以前的课堂学习中,他是只听不说的。当我们发现这一情况后,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分析,原来这位学生上课发言怕讲错后,被老师看不起,被学生嘲笑。我们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耐心地与这位学生作了一次交流,告诉他老师喜欢的是上课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学生,同学生也是喜欢他和大家一起探究学习的。我们相信你是个棒男孩等等。我们努力尝试,在小组讨论时积极引导鼓励他,多给他机会。每当他回答时,我们认真听他的发言,并不住地点头微笑,回答结束后,进行积极的评价。后来在教学月相一课中,在讨论如何识记“月相”及时间时,这位
11、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他的识记方法,于是我们鼓励他大声地把想法告诉全班同学,并表扬了他,同学们也投去敬佩的目光。这不仅增加了他学习的信心,而且使全班同学都加深了对这个结论的印象。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这位学生上课思维活跃,积极探究,积极发言。 从这一案例中我们发现在设计问题时从小处入手,从容易办到的地方入手,帮助学生不断成功,从而使他们认清自己的创造潜能,激发他们主动研究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热情。平日里,对学生的每点进步和成功,都要细心发现,高度珍惜并及时给予鼓励、支持,激励学生不断超越自我。就能使每位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师作为探究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
12、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学习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 四、引导发现,注重科学探究的尝试性。 发现是科学探究的开始。由于好奇是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从而提出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是一个方式方法问题,而是一种教育观念的问题,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反映。随着新课程的
13、实施,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绝大多数教师已形成共识:只有坚持启发式教学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如果我们能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因为学生提问题总是以自身积极思考为前提的。正因为这样,我们说教师与其给学生 10 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 只有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主体作用才能得以真正的发挥,才能体现自主探究发现。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如在教学使
14、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这一内容时,我准备了很多材料和水,问学生看了这些材料最想做什么,学生最想把这些材料放入水中,由于这些材料在水中的现象各不相同,所以学生产生了许多问题,然后学生尝试探究自己提出的怎样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这一问题。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都处在探究的热情之中。五、鼓励参与合作,追求科学探究的研究性。(一)、创设条件,激发兴趣,提供科学探究的氛围。 未来社会呼唤具有个性和合作精神的人,需要创新型、研究型的人才。我们必须相信孩子,乐于为孩子提供研究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并且给予积极的配合与指导。教学中,只有创设条件,提供他们主动参与的空间,科学探究的效果才能得到增强。如在研究土壤前,我
15、先安排学生到花坛、菜园实地观察土壤,使学生产生亲近土壤之感,为以后的探究奠定了基础,有许多学生在课后经常出现在花坛边、菜园里,对土壤进行着研究。(二)、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提供科学探究的动力。 每一个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应该有一定的选择探究问题的权力,如果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自己的喜好去探究,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非常浓厚,探究也会更深入、更持久。如对蜗牛的探究,有的在研究蜗牛吃什么,怎么吃?有的在研究蜗牛是怎么爬行的?有的则在研究蜗牛对刺激物有什么反应?等等,他们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津津乐道地探究着,课上探究了还不够,回家了把它养起来继续研究。每个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充分行使了自己的权利,充分
16、享受着探究的乐趣。 (三)、建立合作小组,提供科学探究的合作伙伴。 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论,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由于已有经验、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会各不相同。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所以,在科学探究前先建立合作小组,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 4 人或 6 人的小组,促使合作学习小组形成组内互助合作,组间相互竟争的氛围。在科学探究中,各组进行制订计划、实验和调查、研讨和综合意见等合作学习,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17、。(四)、选择专题,分工合作,加强科学探究的实效性。 在科学教学中,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围绕一个主课题,确定几个小的研究专题,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分工合作,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主动性、研究性和发现的能力。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学期材料单元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深入研究几种常见材料。在研究纸时,我和学生一起确立了以下几个研究专题:(1)纸的发明与发展;(2)纸的种类与用途;(3)各种纸的特征;(4)造纸与环境。并与学生一起制订研究方案、收集、整理资料、实验探究、开展社会调研、结题交流(开信息发布会)、总结反思。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科学研究的过程,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初步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六、放手实践,品味探究成败的过程性。科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注意鼓励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理解科学探究过程,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逐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而不是强调小学生科学探究的结果和水平。所以,科学探究要重过程,注重学生的体验,学生只有在参与探究过程中去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