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宁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发展2005 年,我县启动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2006 年,我县开始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 年,我县全面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通过地毯式、拉网式普查,我县搜集近 4 万多条信息,出版了包含十七个门类 1486 项重要项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辑甬上风物宁海卷。目前,我县宁海平调、宁海十里红妆婚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泥金彩漆、前童元宵行会等 5 项项目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另外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4 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50 项。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风格独特、种类繁多、宗教渗融、农耕民俗发达,在完成
2、了抢救和保存非遗初始阶段的任务之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如何 传承好、利用好、 发展好非物质 文化遗产,如何将传统的文化和现代的文明有机契合,在文化空前繁荣,文化多样性日益显现的今天,成为新的课题。几年来,我县非常重视非遗的传承保护工作,坚持科学发展观,通过理论探讨与交流以及实践,进一步推动和深入开展非遗保护工作,开创非 遗工作新局面。基本做法:、 理清思路,创新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文化魅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如何 传承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非遗传承和合理利1用的最有效途径,为此,我县专门组织政府官员、业务干部、专家学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召开非遗传承和发展专题研讨会,专
3、门讨论传承和发展的关系。只传承不创新,非遗的发展就会失去活力,只创新不传承,非遗的发展就会失去根基。最后会议达成共识,我县的非遗保护工作分两条腿走路:一是原生态保护,即保持非遗的原汁原味,主动自觉地维护文化的历史和传统,使之得以延续并发扬广大;二是创新性保护,就是要坚持继承和创新的统一,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以发展的观点结合过去与现在的条件和要求,创造新的文化的发展,即“传统和 现代契合,传承与创新并举”,向未来的文化展开一个新的起点。、 政府主导,创新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国家公益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多样性、复 杂性和脆弱性决定其保护工作是一项耗费巨大的工程。近几年,
4、我县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工作原则,把非 遗保护和传承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采取行政、技 术、 财政、法律等保障措施,逐步形成非遗的保护体系。先后出台了宁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见、 宁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代表性传承人奖励措施、 关于同意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增设宁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的批复等文件,完善了政策保障措施、经费保障措施、机制保障措施。在一系列保障措施出台之后,政府提出对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应2于“最大限度的支持,最小限度的干预”,就是说有资格和权利决定创新的是非遗项目的传承人,而非学者和官员。专业知识和乡土现实是有距离的。所
5、谓专业人士指导下的改造,很多时候是一种善良的破坏。对民间艺人的艺术判断要抱以尊敬之心,他们的探索在某种程度上更符合文化传统的发展规律。不要把非遗的传承和创新和当地群众的生活隔离开来,一定要让在它萌芽的文化土壤上健康生存。所以,政府在政策、机制、资金等方面给于非遗最大限度的支持,给于民间最大创新的空间,让非遗真正生长在适合它的土壤里、活在老百姓心里。三、多方营造,打响品牌。1、展示性保护。我县注重搭建非遗展示平台,促进传承创新。一是坚持通过举办每年一届的中国(宁海)徐霞客开游节、两年一届的农民文化艺术节、社区文化艺术节,为民间艺术的展示交流创造条件。由此,一大批特色鲜明的宁海民间艺术绽放出新的生
6、机;二是在宁海电视台开办“人意山光 ”栏目、在 今日宁海报开办“寻访民间艺术”栏目,介绍本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 扩大社会影响,让更多的老百姓关注并自觉重视非遗的保护工作,营造良好的非遗保护环境;三是发展文化产业,扶持非遗项目参加国内外各种交流展示,扩大品牌影响。宁海平调耍牙,参加 2009 年中央电视台戏曲春节联欢晚会,并赴台湾进行传统文化交流;宁海十里红妆婚俗组队参加浙江省庆祝建国 60 周年文艺大巡游,11 月份参加由文化部组织的赴台湾进行的非遗展示活动;传统工艺泥金彩漆参加中3国(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展出等等,提升了非遗品牌的美誉度,扩大了非遗品牌的影响力。2、生产性保护
7、。生 产性保护是以保持非遗文化内涵为主旨,借助市场手段激活非遗内在生命力。我县充分利用当地的非遗项目,结合旅游开发,让现有的非遗资源有一个鲜活的载体,并有利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比如前童元宵行会和前童古镇文化旅游节相结合,深圳十月半民俗文化周和农民文化艺术节相结合,泥金彩漆工艺品作为旅游纪念品隆重推出等等。这样既为旅游事业增加了文化内涵,又使非遗得以保护、传承和发展,两者互动互进,相得益彰。3、博物馆保护。非 遗是活态传承,博物 馆是物态承载,保护同样不可偏废。 县委、县 政府根据我县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民间资金丰盈充足的特点,出台关于鼓励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若干意见,积极探索完善我县“公助民
8、 办” 文化建设体制,助推民营文化企业取得更好更快发展,鼓励、促进个人和民营企业出资建造博物馆,规定民办博物馆所需土地优先供给,土地价格按行政划拨价执行,对民办博物馆场馆建设给予一定补助,建筑面积在 3000 平方米以上的,投资额 度在每平方米 3000 元以上的(指建筑造价,不包括内部布置设施、展品)民办博物馆县财政给予 400 元每平方米的一次性补助,最高 补助额度 500 万元。建成并通过有关部门验收后,再按国家博物馆等级标准, 给予相应的配套奖励,对其三产经营按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此项政策的出台,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4响应。目前,我县已创建十里红妆博物馆、 东方造像博物馆、江南民
9、间艺术馆、宁海民俗博物馆、宁海古船馆等各类博物馆 6 个,投资12 亿的十里红妆博物馆新馆也已破土动工。我县充分利用博物馆、民俗馆等文化设施,运用科学方式,对收集、整理的非遗中需保存和可保存部分,予以有效保护和展示,不仅为当地群众提供了一个认识传统、延续文化认同感的场所,也为来访者感受宁海文化魅力开启了一扇窗。成效评价:一、非遗生态环境良性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是在 2006 年提出来的。短短两年时间,在宁海 这块土地上已深入人心,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群众对非遗的保护已经从可有可无,变为珍视身边的非遗,把它融入自己的生活,使非遗能够生根、开花、 结果。二、传承创新空前高涨。由于政府在政
10、策上、资金上扶持非遗的传承创新工作,有力地激发了群众对非遗项目、传承基地、代表性传承人申报的积极性,建立起非遗传承链,使非遗传承规范系统有效长久。特别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责任感、使命感不断加强,眼界不断开阔,创新欲望、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非遗项目内容得到整合、充实、丰富。创新亮点:一、观念更新,政府和民众文化高度自觉。我们的政府官员、学者专家和民间艺人,都养成了高度的文化5自觉,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有充分的自信和爱惜,停止争论,提出“ 二条腿走路,传承和创新并举”这一概念,让这 些传统文化能够重新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焦点,在乡村里、群众中热起来。这才是非遗真正光明的前景。二、政府“最大限度的支持,
11、最小限度的干预 ”。政府定位准确,态度明朗,措施得力,扶持到位,给非遗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享有者,也是最直接的保护者,他们对 文化的认同、参与程度从根本上决定着非遗保护的成效。在非遗 保护、 创新 发展中,我 们必须正视 并充分尊重当地群众的利益诉求和精神追求,走群众路线,以人为本,调动和发挥群众保护非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博物馆保护力度空前。博物馆作为非遗的物态承载,在展示保护传承非遗项目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既为当地群众提供了一个认识传统、延续文化认同感的场所,也为来访者感受宁海文化魅力开启了一扇窗。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博物馆建设,采取公助民办的形式,以投资 1.2 亿的十里红妆博物馆为龙头,将文化展示和旅游开发结合起来,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