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1-2012 学年上学期高三地理试题(主观题部分)分析一、各小题得分情况二、各小题具体分析(一)第 40(1)题1、 评分细则:温带大陆性气候缺少“性” 、 “气候”等不得分(多错误答成“温带季风气候” )季风区只答“季风” ,缺少“区”字不得分温带荒漠荒漠、温带荒漠带均不得分2、 对教学的建议:平时教学注重概念、地理基础知识的讲解和落实,注意语言表达的严谨。4、命题反思:处于过渡地带的区域特征,教学难以明确,考查学生具有较高难度。(二)第 40(2)题1、评分细则:第一空“高” ,2 分,填“较高”也给分。第二空“位于贺兰山的东侧,受冬季风影响小” ,2 分;只要答出类似“冬季风背风坡
2、” , “山地对冬季风的削弱”等都可给分。2、学生答题存在的主要问题,典型错例分析:(1)乱用简化字、错别字或字迹太潦草。如“高”字难以辨认;“冬季风”写成“东季风”等。 (2)抓不住最题号 满分 平均分 难度40(1) 6 2.852 0.4740(2) 4 2.485 0.6240(3) 4 2.158 0.5440(4) 6 3.412 0.5740(5) 8 6.933 0.8741(1) 6 3.305 0.5541(2) 6 3.067 0.5141(3) 4 3.358 0.8441(4) 6 4.483 0.7541(5) 6 3.447 0.57合计 56 35.473 0.
3、63主要的形成原因,回答成“距海远近” 、 “地势高低” 、 “城市热岛的影响” 。 (3)对题意理解不深入。把“同纬度西部地区”理解为亚欧大陆西部,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进行比较。 (4) 、空白卷较多。3、对今后教学的建议:在地理形成原因分析中,要抓住最主要原因。4、命题反思:题目表述要尽量严谨,避免歧义。如:对于“同纬度西部地区” ,部分学生理解为”同纬度大陆西部” 。(三)第 40(3)题1、评分细则:答出“岩层断裂下陷”或“岩层下陷”或“地堑”构造给 2 分;答出“流水沉积作用”或“流水冲积” “流水搬运沉积”或“泥沙沉积”给 2 分。2、学生答题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典型错例:(1)地质及地
4、质构造名词不清楚。 “岩层断裂下陷”答成“地壳下陷”或者是“板块下陷” “地面沉降” , “地面下沉”,专有名词表述不准确。(2)答题采用大包围形式,缺乏针对性。在宁夏平原形成的外力作用中,把几个外力作用全部都答到上面,如“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下形成”或者“流水侵蚀、沉积作用形成”太过笼统,说明部分学生对该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缺乏准确的认识或者答题方式上没有针对性。有些只答外力作用,没答内力,或者只答内力作用,缺答外力作用。 (3)读图审题能力有待提高。题目中清楚写着“据材料 2,分析” ,但是仍然有部分同学是胡乱答题,没有留意。图中信息, “岩石层” “沉积层”这些名词的提示作用没有
5、注意,仍然答成“灌溉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等不着边际的答案。还有部分同学把宁夏平原判读为贺兰山的“山前冲积扇” ,忽略了黄河的流水沉积作用。 (4)字迹普遍潦草,影响评卷老师的判断。部分字迹无法分辨的只能给 0 分!错别字多,如“冲积”写成“冲击” 。 (5)答题位置错误。把第(3)题写到其他位置,导致该题 0 分。3、对今后教学建议:(1)加强专业术语的训练和表达。 (2)答题结合材料和题目,有针对性,防止画蛇添足。 (3)提高读图审题能力,注重答题的全面性。(4)字迹保持工整整洁,避免写错别字。 (5)答题留意题号位置。4、命题反思:该题很好地考查了学生对于地质作用中内外力作用的认知程度,结
6、合构造图,同时考查了学生的读图审题能力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四)第 40(4)题1、评分细则:第一问答对太阳能或风能的得 2 分,第二问是风能和太阳能的原因对应各 2 分2、学生答题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典型错题分析:(1)学生答题时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没有理解好题目的要求:题目要求的是新能源,很多考生将常规能源也列举在其中,如煤炭、天然气等;(2)部分考生的答案是靠“懵”的,如很多学生写水能、地热能、光能、稀土矿、风力资源等,不符合题目的要求;(3)在分析新能源丰富的原因时,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如下:没有按照题目要求,分析新能源丰富的原因,而是分析该地区的特征;没有用到地理术语和抓住关键词,而是采
7、用很多口语化的表达;学生答题时间感觉比较紧张,所以答题时比较潦草,也比较随意,导致失分较多。 (4)学生答题时没有按照答卷的范围作答或者是答错位置,导致部分答案不完整,影响改卷的正确性。3、对今后教学的建议:(1)加强学生地理术语的训练;(2)提高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3)提高学生答题速度的训练,力求确保地理综合题的答题时间。4、命题反思:该小题能较好的考察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水平及对知识的表达能力,难度较大。(五)第 40(5)题1、评分细则:本题主要有两部分,自然条件:从气候、土壤、水源、地形四个方面答题,每点 2 分,任答三点得满分。参考答案:夏季光热充沛、昼夜温差大;临近黄河,水源充足
8、;地形平坦,有利于规模化经营;土壤肥沃。夏季热量充足、光照充足可以给分;不利影响:水资源紧张;土壤盐碱化;使用化肥造成水污染、土壤污染;土壤板结;(任答一点即可得 2 分)2、学生答题存在的主要问题,典型错例分析:(1)在自然条件里对此地气候判断不准确,很多学生答成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位于季风区,雨热充足等,还有部分学生写成大陆性气候,雨热同期,或者热量充足等,没有强调夏季。 (2)在对环境的影响中,不少学生回答到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3)错别字特别多:盐咸化、盐减化、盐碛化、盐(王+责)化、盐壤化、小资源、地热高、地开平坦、地热平坦等。 (4)审题不清,题目问自然条件,有部分学生把劳动力、市
9、场、交通、地广人稀等条件答上了。 (5)答过界,把答案写到了别的题目中去,导致改卷的老师看不到正确答案。 (6)卷面乱:乱涂、字迹难以辩认的不少。3、对今后教学的建议:本题得分率较高,只是因为评分时只挑对的给分,但在整个改卷过程中发现学生大包围的策略用得比较多,什么都往上搬,有些一看就知道他根本没懂这个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强调知识点到位、到点,如此地热量充足要强调到夏季,而水源不能单单写河流多等,一定要答到水源充足这一个点上来。在平时的训练中杜绝写错别字。加强审题训练,答题时抓住关键字眼。4、命题反思:本题考查了农业区位这重要知识点,题目中只要学生分析自然条件那应该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来回答,但
10、答案没有给出不利的方面,或者设置题时应强调有利或者不利方面这样比较好。而第二问对环境造成哪些不利影响,这一问只有两分,但可能答的点比较多,本次评卷的时候只要看到答对的就给分了,但这样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命题时应该关注这一点。(六)第 41(1)题1、评分细则:(1)自然带不答“带”的不得分;(2)答案中不写序号,写了国家名称的不得分。2、主要问题及典型错例:(1)地理概念混淆。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气候。(2)审题不清。如题目要求“填序号 ”,但有部分学生答为“巴西” 。(3)专业术语不准确。如把“非地带性”答为“ 非地域性”、“非纬度、非垂直地带性”;把“热带雨林带”答为“热带雨林自然带”等。
11、(4)基本原理不清。例如巴西东南沿海地区的热带雨林带的形成。 3、对教学的建议:(1)注重地理基本概念、地理基本分布、地理基本原理的教学和梳理,注意引导学生区别名称、内容、意义相近的概念;(2)平时训练中指导学生审题,即能够准确的从题干、材料中提取信息,并能分析有效信息、利用有效信息。(七)第 41(2)题(该部分内容还在整理过程中)(八)第 41(3)题1、 评分标准:本题包括两个空格,第一个空格答案为:墨西哥、美国、巴西,三个答案任选一个都可以得到 2 分,填写序号(3、5、11)的也可以给分;第二个空格答案为:俄罗斯或者 9。2、典型错误:错别字,比如“俄罗斯”写成“俄罗期” ;与我国日
12、期不同的国家写成尼日利亚;人口密度最小的国家答成“印度”等3、 教学建议:本题难度较小,许多学生失分的原因是粗心大意,所以在以后教学中培养学生审题做题的细心程度。4、 命题反思:填空题最好划上横线,很多学生不知道要填写几个国家,有的同学填写三个国家,有的学生写成两个国家,而还有同学只写一个答案,造成区分度低,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水平,建议以后命题要和高考分值设置一致。(九)第 41(4)题1、评分标准说明:本小题共 6 分。班加罗尔(2 分) ;写错别字不得分。区位条件:(任答 2 点得 4 分)科技、交通、政策、环境、市场、语言这几个方面任答 2 点即可,但写海运便利不得分,把劳动力素质高和有
13、高校及科研机构分成两个点的也只算一点得 2 分。2、难度:本小题平均分 4.5,得分率 0.75,难度较低3、学生答题存在问题:(1)错别字严重:如班加罗尔写成班家罗尔、班加努尔、班加罗尼等(2)有部分学生不能写出班加罗尔,该地区写成慕尼黑、斯图加特,甚至有学生写成上海、悉尼、克仕米尔等等。 (3)学生审题不认真,题目问的是南部城市,结果却答成沿海地区、平原地区、印度等(4)分析区位因素时不少学生分析缺乏针对性,把工业区位因素中的所有因素(原料、能源、劳动力、工业惯性)都罗列出来,且不分主次,还有学生根本不做分析,只把因素进行罗列,如只写交通、科技而不是交通便利、科技发达。4、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14、:(1)加强学生对某些重要地区定位,国外音译的名称尽量写通用的地名,而且尽量在课堂上有所板书或指导学生看书,避免写成同音的错别字。 (2)加强学生的审题能力培养:地理答题文字量不大,因此必须慢审题,精确审题,提高得分率。 (3)分析区位因素类的题目注意分析的针对性,避免答案空泛而文字多又不得分。5、命题反思:本题内容属于基础知识,能比较好地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十)第 41(5)题1、评分细则:城市化过度发展(2 分)其他正确回答:工业化滞后于城市化、城市化水平高于工业化。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质量差;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用地紧张) ;就业困难,失业严重;社会秩序混乱(社会治安问题多)
15、 。 (任答两点计 4 分)2、存在问题:(1)不结合材料答题:很多学生没有回答第点:“城市化过度发展” (2)审题不清、概括能力不强:很多学生答“城市化水平高” ,而题目问的是城市化存在的问题;还有答“工业化水平低” ,而题目问的是城市化存在的问题,不是工业化存在的问题。 (3)审题不清:部分学生将问题答成城市化的原因或措施。 (4)回答要点不具体:如部分学生答成:“城市畸形发展” 、 “城市问题突出” 、 “带来社会问题” “就业、医疗、环境” 。 (5)生搬硬套:如:“对城市化的内涵认识不够全面,忽视了以人为本。 ”(6)用词不准确,概念不清,如:将“城市化过度发展”答成“城市化大于工业
16、化” 、 “城市化先于工业化” ;将“就业压力大”答成“人口压力大” ;将“虚假城市化”答成“逆城市化” 。 (7)不会用地理专业术语表达:将“基础设施不完善” 答成“城市质量差”。 (8)空白卷多。 (9)答错答题区域:有少数同学将第(4)小题答案答到了本题答题区;或将本题答案答到第(4)小题答题区下方。 (10)基础知识不牢固:很多同学没有联系到教材中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面临的主要问题。3、教学建议:(1)加强答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和训练(2)教师提升专业素养,锤炼语言,课堂上尽量用地理专业术语表达,并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训练。(3)课堂上注重基础知识落实,回归教材,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教材的熟练程度。 (4)限时训练,提高学生解题速度。 (5)引导学生合理分配各科答题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