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英才苑网站 http:/ 版权所有盗版必究- 1 -1 祝福【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讨论、鉴赏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教学设想】一、本文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内容丰富深刻,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重点,留下一些空白让学生课后自己研读。二、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几篇课文教有所重,形成一个疏密有致浓淡互补的单元教学整体。
2、三、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不可用空洞的分析取代学生钻研教材。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充分运用电教手段,例如课余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祝福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小说的内容。【教学时数】3 课时【预习指导】一、课前阅读单元阅读能力培养的重点 ,了解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及有关知识。二、熟悉课文,掌握课文中有关词浯。【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 、 孔乙己 ,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板书)介绍背景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
3、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北京英才苑网站 http:/ 版权所有盗版必究- 2 -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检查预习1解释词语。寒暄 尘芥堆 淡然 俨然 咀嚼赏鉴 沸反盈天 不更事 四书 (见教材注释)2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哪些?明确: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描写。研习新课1学生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教师点拨,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见前面教学目的,可以板书)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学生速读
4、课文,画出课文中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统一意见,形成下面的表格:情节 内容 时间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倒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三个半月五叙 发展 祥林嫂被迫改嫁 两年年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约两年尾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自己的特点?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手法。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讨论归纳: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
5、问题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呢?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 ,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提问: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明确:“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3指导学生研读序幕部分有关环境描写。学生白读课文第 12 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北京英才苑网站 http:/ 版权所有盗版必究- 3 -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讨沦归纳: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
6、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 “阴暗”的天色, “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4初析鲁四老爷形象学生阅读第 12 段有关鲁四老爷的部分,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鲁四老爷的?从中可以看出
7、鲁四老爷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发言讨论,教师点拨归纳。身份:讲理学的老监生(封建思想)直接介绍思想:大骂新党(顽固、守旧)一边脱落(懒散)对联内容(虚伪)间接描写内容(封建礼教封建思想)书籍凌乱残缺(不学无术,装点门面)小结:鲁四老爷是一个迂腐保守、虚伪落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顽固地维护封建旧制度旧思想,是没落的封建阶级代表人物。作者刻画人物用笔不多,却正面侧面相结合,虚实相映,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借鉴。5学生朗读这两段,进一步体会理解。布置作业1写 300 字左右的小作文祥林嫂的故事 。2画出文中祥林嫂前后几次的肖像描写,并体会其作用。3做“练习二” 。第二课时交流作业,由两位同学读祥林嫂的故事
8、,在学生互议的基础上,教师简要评议。北京英才苑网站 http:/ 版权所有盗版必究- 4 -研习新课1学习阅读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来的部分。思考: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讨论归纳: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 (年轻,勤劳,朴实,新寡)眼睛:顺着眼。 (善良温顺)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 (勤快耐劳)变化:她反满足,口们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 (择其要点板书)提问: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是什
9、么态度?明确:皱眉,讨厌她是寡妇。提问: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两次“可恶” , “然而”是什么含义?讨论归纳: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 “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 。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 , “然而” 。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 “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
10、的体面。 “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2讲析祥林嫂被迫改嫁一部分。学生默读,思考:为什么只有四婶还提起洋林嫂?明确:祥林嫂似乎从人们记忆中消失了,四婶还问起她,也仅仅因为后来再也雇不到像她那样不懒不馋、勤快能干的佣人。为后文收留祥林嫂打伏笔。提问: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什么?祥林嫂“闹”得出格又反映什么?这部分的结果怎样?教师讲解: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地位,死了丈夫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 8000 元的价格“卖”掉了。祥林嫂的反抗,并不是因为在读书人家里做过事,而是她的自发反抗,她要摆脱这任人宰割的命运。在当时的社会,她的反抗不可能
11、有结果。这部分最后交代了祥林嫂嫁了勤劳朴实的贺老六,并有了一个儿子。读者读到这里,往往会稍松一口气。但祥林嫂的命运究竟如何呢?我们继续研读。3。讲析样林嫂第二次到鲁镇这一部分。学生速读这一部分内容,概括主要情节。明确:祥林嫂再次到鲁镇做女佣。祥林嫂的痛苦悲伤成了人们咀嚼品味和取笑的材料。柳妈的恐吓和祥林嫂捐门槛。祥林嫂捐门槛后仍得不到解脱,最后被赶走沦为北京英才苑网站 http:/ 版权所有盗版必究- 5 -乞丐。提问: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明确: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
12、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择其要板书)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提问: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样?讨论归纳:是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但人们却很少同情和怜悯,在鲁四老爷家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这些,说明在那个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祥林嫂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权利,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 (在讨论中注意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并分析“思考和练习”六的三个句子)提
13、问: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祥林嫂为什么要化那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捐门槛后祥林嫂有哪些变化?讨论归纳:柳妈是个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的小市民。她的话,本身没有什么恶意,但却使祥林嫂思想上更加痛苦。祥林嫂花了 12 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 ,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请一学生朗读“冬至的祭祖时节那我可不知道” 。思考:使祥林嫂受到致命的打击是什么?接着祥林嫂发生了什么变化?讨论归纳:四婶在祭祀日子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其实,四婶的背后是
14、鲁四老爷的话:“伤风败俗” , “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帮手。 ”正是鲁四老爷所代表的封建礼教封建思想,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祥林嫂受到打击后“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 ,胆怯,惴惴,是一个木偶人(阅读时注意这一段的重点词和关联词语) ,作者写出了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心灵上的巨大创伤。最后,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思考: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明确: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 、家庭(婆婆、大伯) 、社会(鲁镇的人们) ,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 “要做奴隶
15、而不得” ,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布置作业:北京英才苑网站 http:/ 版权所有盗版必究- 6 -1将祥林嫂临终前的肖像描写与前两次比较,体会其对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的作用。2思考小说取名祝福的深刻含义。3完成“练习三” 。第三课时复习旧知识由同学回忆祥林嫂两次到鲁镇时的肖像描写,特别是眼睛的变化,填入小黑板上的表格。研习新课1阅读前面第 3 段开始的内容,思考: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明确:(填入小黑板中的表格)肖像 眼睛 用物初到鲁家再到鲁冢沦为乞丐头发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瞪着眼睛,只有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
16、物。竹篮,破碗,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裂。(前两次的内容从略,也可以用幻灯投影。 )从这一次的肖像描写中可以看出,祥林嫂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2比较几次肖像描写,讲析作者刻画人物的特色。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鲁迅先生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 ,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 , “没有先前那样精神” ,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 ,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 ,到临死前的“瞪”着眼, “眼珠间或一
17、轮” ,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也是对罪恶的封建社会无声的控诉。3思考:祥林嫂的疑问反映了什么?应该怎样认识?讨论归纳:祥林嫂的三个问题有一个核心,死掉的一家在地狱能否见面。她希望其有,这样就可以和阿毛及贺老六见面,又希望其无,因为害怕被锯成两半。这是长期困扰她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祥林嫂提出这个问题,是在遭受一连串的摧残和折磨后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怀疑。祥林嫂对生活本无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可是尽管她不断努力地追求,拼命地抗争,却得不到这
18、起码的满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所以,北京英才苑网站 http:/ 版权所有盗版必究- 7 -她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提问:对祥林嫂的发问, “我”的态度怎样呢?明确:“我”是意外、踌躇、吃惊,回答是吞吞吐吐、支支吾吾。实际上,正是“我”同情祥林嫂,才更觉得难以回答,只得含糊其辞,不作正面回答。后面几段,是:“我”的自我剖析,反映“我”既同情祥林嫂,又不敢正视现实。有些议论,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的否定与批判,阅读时仔细体会。提问:祥林嫂的死,引起什么反应?明确:没有人关心,长工是漠不关心的,唯有鲁四老爷还要大骂“谬种” 。这个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是如此冷酷无情,他把祥林嫂逼至绝境,到死后
19、还是如此残忍无情。4学生个别朗读“冬日雪短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一节,思考: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怎样理解其中的一些语句?明确: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我”的心情。从“寂静” 、“沉寂”等词中可以看出。中间的议论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轻松”实际上可理解为愤激和沉痛。这一段景物描写与最后结尾的景物描写在时间上衔接,那么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又有什么作用呢?5学生阅读最后一段,思考其作用和特色。教师讲析:这一段景物描写是由回想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照应,这一段描写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烈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
20、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的“天地圣众” ,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限的痛苦和悲哀。这个结尾,以“我”的感受来写景,深化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使结构更加严谨完善。6讨论小说起名祝福的含义。明确: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7讨论、归纳人物形象。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
21、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上, “我
22、”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北京英才苑网站 http:/ 版权所有盗版必究- 8 -“我”是事件的见证人。布置作业:1写一段 300 字左右的短文,反映过年时热烈欢乐的气氛。2课文中作者没有写出鲁四老爷的肖像,请你通过想象,选择一个场景,刻画鲁四老爷的肖像,特别是眼睛。字数为 200 字左右。【参考资料】一、鲁迅小说中对封建文化的批判(杨剑龙)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没有哪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有鲁迅这样深刻而又具体,没有哪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有鲁迅这样执著而又犀利。鲁迅一针见血地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概括为奴性文化。他说:“中国的文化,都是侍奉主子的文化,
23、是用很多的人的痛苦换来的。无论中国人,外国人,凡是称赞中国文化的,都只是以主子自居的一部分。 ”(老调子已经唱完 )鲁迅认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中国历史上只有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鲁迅努力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在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特征的同时,鲁迅在许多文章中还十分具体深刻地剖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弊病,鲁迅以偏执的发展观孜孜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弊病的揭示和批判, “这是意在复兴,在改善” (致尤炳圻 ) ,因而鲁迅在他的乡土小说的创作中也努力解剖、抨击中国传统文化在民族心理性格方面形成的种种病态。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对国民性
24、的卑怯是深恶痛绝的,他一再针砭在中国传统文化浸淫下国民性的卑怯,他说:“意图生存,而太卑怯,结果就得死亡。以中国古训中教人苟活的格言如此之多,而中国人偏多死亡,外族偏多侵入,结果适得其反,可见我们蔑弃古训,是刻不容缓的了。 ”(北京通信 )鲁迅的乡土小说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卑怯者的世界。李长之在鲁迅作品之艺术的考察中就指出:鲁迅的小说创作“在内容上,写的东西都是一致的,就是写农民的愚和奴性” 。在鲁迅的乡土小说中,将儿子的命运寄寓在人血馒头上的懦弱的华老栓(药 ) ,一心想跻身于长衫客行列的落魄的孔乙己(孔乙己 ) ,因丢了辫子被女人当众辱骂的忧愁的七斤(风波 ) ,在多子、饥荒、苛税等压榨下苦
25、得像个木偶人的闰土(故乡 ) ,都是乡土社会中的卑怯者,他们对于身受的压迫忍辱受屈逆来顺受。 祝福中到土地庙捐门槛赎罪的祥林嫂, 在酒楼上中敷敷衍衍模模糊糊无聊地生活着的吕纬甫, 孤独者中亲手选了独头茧将自己裹在里面的魏连殳, 离婚中慑于七大人威光的爱姑,也都是社会生活中的卑怯者,虽然他们面对坎坷的命运和人生也有过不平和抗争,但最终都屈服于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鲁迅将国民的卑怯视为国民性的主要病根之一,他以决绝的姿态予以抨击。鲁迅极力反对卑怯者半死半生的苟活,他深切地期望人们能挣脱文化传统的禁锢,有真正的人的生活,他说:“世上如果还有真要活下去的人们,就先该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在
26、这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可诅咒的时代。 ”(忽然想到五 )鲁迅先生对于卑怯者的恃强凌弱更为痛恨,他曾愤愤地指出:“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这些孱头们!”(杂感 )鲁迅在其乡土小说创作中一再针砭揭示卑怯者的凌弱。 孔乙北京英才苑网站 http:/ 版权所有盗版必究- 9 -己中咸亨酒店里酒客们对孔乙己的奚落哄笑, 药中老栓茶馆里茶客们对夏瑜的斥责讥嘲, 明天中鲁镇上红鼻子老拱、蓝皮阿五对单四嫂子的欺凌, 阿 Q 正传中遭假洋鬼子棒喝的阿 Q 对小尼姑的侮辱, 祝福中鲁镇人对祥林嫂悲剧故事的学舌、对祥林嫂额头伤疤的嘲弄, 孤独
27、者中寒石山村人们对魏连殳关于其母丧葬仪式的胁迫,都可看出鲁迅对乡村社会中卑怯者的恃强凌弱的深恶痛绝。鲁迅曾愤然地指出:“要除去于人生毫无意义的苦痛。要除去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和强暴。 ”(我之节烈观 )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鲁迅对封建节烈观念和等第思想十分憎恶,在我之节烈观中,鲁迅将封建节烈观念视作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他说“社会上多数古人模模糊糊传下来的道理,实在无理可讲;能用历史和数目的力量,挤死不合意的人。这一类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里,古来不晓得死了多少人物;节烈的女子,也就死在这里。 ”鲁迅在其乡土小说中就描述了在封建节烈观念的影响摧残下, “不幸上了历史和数目的无意识的圈套,
28、做了无主名的牺牲”的乡村社会的人们。 明天中的寡妇单四嫂子执意守节,将儿子宝儿视作她人生的惟一寄托和希望,宝儿的不幸病逝,使她失落了明天。 祝福中的祥林嫂守寡后又被婆婆强行嫁到贺家墺,一心守节的祥林嫂全力反抗,竟一头撞在香案角上。被称作善女人的柳妈竟认为当初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 ,并劝祥林嫂去土地庙捐门槛“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封建的节烈观念成为摧残乡村妇女的“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 , “社会公意不节烈的女人,既然是下品;他在这社会里,是容不住的” 。因而精神上受尽折磨和摧残的祥林嫂在容不住她的社会里只有走向死路。鲁迅认为应该追悼中国历史上为节烈观念迫害致死的人们,
29、并说:“我们追悼了过去的人,还要发愿:要自己和别人,都纯洁聪明勇猛向上。要除去虚伪的脸谱。要除去世上害己害人的昏迷和强暴。 ”(我之节烈观 )鲁迅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历史与传统概括为吃人的筵宴,这种吃人是建筑在封建的等级制度上的。鲁迅指出:这种吃人的筵宴, “但我们自己是早已布置妥帖了,有贵贱,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级一级的制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了。 ”(灯下漫记 )鲁迅对这种封建的等第思想是极为憎恶的。他说:“中国人至今还有无数等 ,还是依赖门第,还是倚仗祖宗,倘不改造,即永远有无声的或有声的国骂 。 ”(论“他妈的!” )中国
30、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第严格的礼治秩序成为几千年来规范人们的生活准则和处世方式,鲁迅的乡土小说中对这种森严的等第思想作了生动的揭示。 孔乙己中去咸亨酒店喝酒的人们,长衫客和短衣帮泾渭分明,短衣帮们是靠柜外站着喝酒的,而长衫客则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慢慢地坐喝,而落魄的孔乙己是“ 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己始终未能跻身于长衫客之列,最终脱下了长衫,穿件破夹袄,盘着两腿来喝酒。 故乡中回乡寻觅过去的记忆与情感的主人公“我”,在被岁月和生活压迫得麻木了的闰土一声“ 老爷” 的称呼中,感到他们“ 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童年时相处得无拘无束的小英雄闰土消失了,只有辛苦麻木得像木偶般的闰土了
31、。鲁迅十分深刻地将人之间的这种隔膜归为封建等第的缘由。他说:“在我自己,总仿佛觉得我们人人之间各有一道高墙,将各个分离,使大家的心无从相印。这就是我们古代的聪明人,即所谓圣贤,将人们分为十等,说是高下各不相同。 ”(俄文译本阿 Q 正传序 ) 。北京英才苑网站 http:/ 版权所有盗版必究- 10 -鲁迅针砭了中庸思想和瞒骗行径。被称为儒家最高美德的中庸思想倡导不偏不倚执两用中的中和主义,这成为人们道德修养和处世行事的基本准则和方法。鲁迅将中庸视作国民性卑怯的根由和阻碍中国人进行改革前行的巨大阻力。鲁迅指出:“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
32、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 ”(无声的中国 )在散文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中,鲁迅就抨击了聪明人的中庸思想、推崇傻子的改革精神和批判了奴才的奴性性格。在散文立论中针砭了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鲁迅在乡土小说创作中,也生动地揭示了这种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 明天中的王九妈,面对单四嫂子询问宝儿的病情,她只是“端详了一番,把头点了两点,摇了两摇” 。这种不置可否不负责任的回答,与立论中既不谎人也不遭打的回答如出一辙,这显然是为鲁迅所鄙弃的。 祝福中回归鲁镇的游子,在祥林嫂关于灵魂地狱有无的叩问中,只能以“也许有” , “也未必”
33、和“说不清”搪塞,这种中庸之道的处世态度,鲁迅在小说中阐释道:“说不清是一句极有用的话。不更事的勇敢的少年,往往敢于给人解决疑问,选定医生,万一结果不佳,大抵反成了怨府,然而一用这说不清来作结束,便事事逍遥自在了。 ”这显然是为鲁迅所针砭的调和折衷的中庸之道,是一种摆脱责任和道义的中和主义。 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在社会和环境的压迫下,从一个关心国家前途命运敢作敢为的青年,变为一个教教“子曰诗云”敷衍模糊无聊随便的弱者,他以中庸之道调和规范自我的人生。这显然也是为鲁迅所不满的。鲁迅憎恶中国人的奴性性格,更憎恶他们以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他说:“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
34、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 ”(论睁了眼看 )鲁迅憎恶他们能以瞒和骗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鲁迅的阿 Q 正传立意写出国人的魂灵,阿 Q 是以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的典型人物,不管处于何等不利和不愉快的境地,阿 Q 都能从中摆脱出来,处于精神上胜利的不败之地。故乡中麻木辛苦生活着的闰土,在香炉和烛台里寻觅人生的希望,寻求精神的寄托和慰藉。 祝福中受尽折磨的祥林嫂,到镇西头的土地庙捐门槛赎罪,求得精神的平衡与解脱。 孤独者中作茧自缚的魏连殳,躬行其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其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在
35、失败中找到了精神上的胜利。鲁迅深深地憎恶国民的奴性性格,真诚地期盼能创造出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真正争取到做人的资格和权益。(选自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 年第 3 期,有删节)二、关于祥林嫂的死(唐荣昆)我认为,祥林嫂的死,是祝福情节发展的主线,可以说, 祝福的整个情节内容,都是围绕着一个“死”字开展的。这样,也正好体现了鲁迅所指出的,短篇小说艺术表现的特点:“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 ”且看,小说的开头便这样写道:“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这话从表面看似有语病同义重复;其实,它是有深刻的意义的。联系下面关于鲁镇年关祝福习俗的生动、逼真的描写,便可以使读者体会到,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城乡每一块土地,都是鬼神观念牢牢统治着的地方。而这一点,往往是在旧历的年底显示得最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