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前我国失业的类型及对策王波摘要失业是一个较为普遍的国际性问题,中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特别是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以来,也出现了严峻的就业压力。本文在深入分析我国失业现状的基础上,认为我们应该根据中国国情,制定促进就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以有力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过去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经历一个“过渡期” ,在这个过渡期中,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阵痛,比如腐败、环境污染、法律不健全、失业和就业不足等等。我国的失业与就业问题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既有很多相似之处,又有与众不同的特征,这是因
2、为:第一,我国过去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第二,我国过去的人口政策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导致人口基数太大;第三,我国长期存在着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我国失业统计问题目前,我国失业及失业率的统计尚不统一,争论较多,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司有如下建议:一、失业的定义:建议参照国际劳工组织及世界上多数市场经济国家关于失业的定义。根据我国国情,失业可定义为:在 16 周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在调查周内未从事有收入劳动,当前有就业可能并以某种方式正在寻找工作。具体解释:(1) “16 周岁以上” 。我国劳动法第 15 条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 16 周岁的未成年人。”因此,失业人员年龄的下限为
3、16 周岁。但没有失业年龄的上限规定,这是因为中国只有退休年龄规定,没有劳动年龄上限规定;不同工作或工种实际退休年龄也不统一;60 岁以上无业而寻找工作(即统计为失业)的人员极少,不论是否找到工作,自己也不认为是失业人员。(2) “有劳动能力” ,是指在体力和智力上可以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员。其中包括有部分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员。(3) “在调查周内未从事有收入劳动” ,即调查周内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时间不到一小时或为零小时。这里不涉及收入高低。(4) “当前有就业的可能” ,具体是指在调查时点以后两周内能应聘上班。(5) “正在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 ,具体指:去职业介绍所登记,去各种劳务或人才市场进行应
4、聘洽淡,通过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寻找工作,自登应聘广告,托亲友找工作,自筹资金准备从事经营活动等。二、我国确定“失业”人员的两个问题(1)我国农村是否存在失业?以前的看法是:我国农民在理论上讲都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只要劳动,就会有生活保证,因此,不存在失业。但我国地少人多,农村有近 1.5 亿剩余劳动力,而且这个趋势会因机械化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更为突出,因此,从长远看,必须将农村失业问题列入社会的失业统计中。(2)下岗职工是否应统计为失业人员?根据失业的定义,下岗人员中如正在寻找工作的应统计为失业人员。三、失业的统计口径从历史的角度看,20 世纪 80 年代末,我国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才 1.
5、8%,而 2003 年底,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4.3%,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 800 万人,失业率确实上升了,在 10 多年时间里,失业率上升了 139%。目前失业率有几种:一个是 “城镇登记失业率” ,另一个是“城镇调查失业率” ,再一个就是“不充分就业率” 。首先, “城镇登记失业率” 。2003 年底,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4.3%,而全世界的平均值为 7%。如果把各类企业下岗职工中没有工作、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和各类学校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的也计入失业的话,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会上升到 7%还多。其次, “城镇调查失业率” 。如果不分户口,只根据居住地和工作情况统计,国家的统计局按照我国失业的定
6、义做过调查。抽样的中国城镇的调查失业率大概是 5.3%,农村的调查失业率大约 0.6%,如果城乡统算的话,失业率大概是 5.9%。目前,世界多数国家失业率均大幅度上升,连美国也接近 6%( 2002 年 4 月) ,因此我国公布一个不到 6%的城镇调查失业率,应该不会引起大的社会震动。再次, “不充分就业率” 。不充分就业率,比城镇调查失业率更宽泛一些,严格地讲城镇登记失业率统计的是一点工作也不做的人,而不充分就业率里统计的是,一周时间之内,劳动时间不足本国法定工作时间一半的人。拿我们国家来说,一周工作时间是 40 个小时,那么,一周工作时间不到 20 个小时的人就是不充分就业者。中国的不充分
7、就业率是 31%,全球不充分就业率是 33%左右。按照这样的判断标准来说,中国的失业问题虽说处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就业矛盾已经非常复杂。比如:失业人员和大量新成长劳动力的并存;下岗职工再就业与农村劳动力进城的碰撞;转轨型失业与经济全球化失业的交汇。中国当前失业的原因及类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然而,伴随着新旧体制转轨,中国的经济发展也而临着失业问题的严峻挑战,农村存在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和城市职工的下岗数量增大,使我们在看到改革成果的同时,也不得不正视其带来的附产品失业。转型时期中国的失业类型主要为 5 种,它们的产生既有共同的原因又有各自特殊的原因。一、摩擦性失业
8、造成摩擦性失业的根本原因是信息不充分。由于信息不灵,尽管失业的人适合于填补现存的工作空缺,但工作空缺和与此相联系的工资并不为人们所知,从而造成失业。长期以来,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极为不发达,统包统配、垂直性的就业方式使得就业信息闭塞,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这种具体的国情下,相当一段时期内摩擦性失业将大量存在。二、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中国的产业结构将迅速调整,新的支柱产业不断涌现,旧产业被不断淘汰。其一,社会中的新兴产业由于突然崛起,出现适合该产业的劳动力短缺,如金融、信息产业、电子行业等。其二,老产业由于资本存量的减少
9、,劳动力需求逐步下降,因此,工作岗位空缺与失业同时并存。众所周知,在体制转轨阶段,由于全国统一市场尚不发达,再分配机制的地方利益分配关系安排不够合理,国家产业政策应有的约束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导致重复建设和地方产业布局同构化现象严重。从八十年代中期的一般家电生产为代表的结构趋同,直至近年以汽车、化工等支柱产业为代表的结构趋同均充分反映了这一事实。这种大量的重复建设,造成我国“大而全” 、 “小而全”的全能化单体企业形态。这样,不但生产要素得不到优化配置,资源大量浪费;而且企业生产经营效率低,市场竞争能力差,产品结构单一,生产能力严重过剩。这从根本上阻碍了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和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在市
10、场供求形势总体上已经由过去的短缺经济、卖方市场初步进入买方市场阶段时,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必然。而产业结构调整,实际上就是压缩一些产业部门的投资和就业的同时,增加一些产业部门的投资和就业。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是压缩淘汰过剩的落后生产力,努力实现产业振兴。其中,压缩淘汰过剩的落后生产力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而实现产业振兴,发展高新技术及第三产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的约束下,尚未全面启动,相对滞后,形成了中国目前的产业空洞。其结果便是大批企业职工纷纷下岗。在这些下岗职工中大多数文化水平较低,同时受传统的观念的影响较深,没能力或者不愿意走到新的岗位,造成大量结构性失业。三、周期性失业从
11、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的宏观经济已经经历了数次周期波动。由于中国的劳动力资源相对于固定资本比例太高,加上投资主体缺乏风险机制的约束,因此,以投资膨胀为起点,结构性瓶颈为信号,国家采取宏观紧缩政策为结局的宏观经济周期波动是我国市场经济的常态。一个经济周期一般包括上升期、高峰期、衰退期和低谷期。在经济扩张阶段,由于投资增加,市场需求旺盛,企业生产任务充足,此时不仅企业内部隐性失业减少,而且可以临时扩招一些工人。但是,在经济紧缩阶段,由于金融紧缩,投资下降,市场需求疲软,导致企业产品积压,部分工人下岗,在这个阶段,隐性和显性失业都会增加。目前,国内需求不旺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而造成国内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
12、原因就在于消费不足和投资不足。从消费需求方向来看:由于市场改革的加速,特别是国有企业职工在批下岗失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等,导致人们对收预期心理下降,未来消费支出预期上升,造成储蓄倾向增加而消费倾向减少,消费需求不振。在农村,农业继续徘徊,农产品市场结构相对过剩,农产品价格难以上扬,乡镇企业发展陷入困境,进一步约束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使得农村消费不旺。此外,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市场化,收入差距呈继续扩大化趋势发展。据有关部门调查,1989 年我国最富有的 20%的家庭收入占全部收入的 29.38%,最贫穷的 20%的家庭占全部收入的11.65%。而如今,前者上升至于 50.14%
13、,后者下降至 4.27%。这种财富的过量集中必然导致社会消费不足和生产能力过剩。从投资需求来看:首先消费不足制约了投资需求。从根本上讲,投资是为消费服务的,没有消费的增加,投资不可能无限制的循环下去。尽管国家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但消费仍然出现继续滑坡,使得投资的乘数效应大大降低。其次银行对市场前景和贷款安全性的担忧,使各国有商业银行从自身生存发展的角度考虑,采取“惜贷”的不积极态度,限制了企业的生产投资。因此,投资不足和消费不足构成了国内总需求不足,经济增长缺乏原动力。在这种形势下,供给过剩,商品价格低迷,众多企业开工不足,人们的就业机会减少,形成了目前的周期性失业。四、总量失衡性失业是
14、指由于劳动力的供给大于需求而产生的失业,也称需求不足的失业,造成总量失衡的原因很多。首先,从劳动力的供给方面来看,中国的经济是一个劳动力过剩的经济。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人口政策的失误,造成中国人口高速增长,虽然 1978 年以后积极推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但由于人口基数太大,仍然无法扼制其增长的迅猛势头。庞大的人口形成大量劳动力资源,促使劳动力供给的增长一直快于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其次,从劳动力的需求方面来看,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早日实现工业化,政府集中大量财力、物力、人力用于重点工程建设,走的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然而重工业与高科技产业都是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而能够吸纳大量劳动力的轻工业
15、和第三产业部门却极大发达,造成产业结构极大平衡,为日后大规模失业埋下了隐患。造成总量失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剩余劳动力。长期以来,农村的人口增长速度一直快于城市的人口增长速度,人均耕地面积日益锐减,而且农村的家庭生产方式开始向相对专业化的集中生产方式转变,由此带来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大幅度排斥农村劳动力。另一方面,以前大量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乡镇企业扩展速度减慢,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越来越弱。因此,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一部分滞留在农村,一部分形成流动人口成为举世瞩目的“民工潮” 。五、隐性失业又称在职失业。在西方国家,指被雇佣从事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的工作,或者指从事那种劳动生产率低于从事其能力
16、的工作;或者指从事那种劳动生产率低于他从事其他工作时所能达到的劳动生产率的工作。这类现象在我国也普遍存在。中国长期实行“低工资、高就业” ,导致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在职失业严重。经济改革之前,中国并非没有失业,只不过由于种种原因,采取了较为隐蔽的状态。国有企业长期以来存在着冗员现象,即隐性失业,这是由于中国传统的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造成的,即由国家充当用工主体和分配主体,用人单位和职工都处于无权地位,这种制度致使企业事业单位在招工、用人方面受到许多的控制,劳动力能进不能出,结果企业的编制往往超过企业的实际需要,生产率低下,效益很差。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要求企业行为目标转到追求效益上
17、来,过去几十年实行的数量型就业将随着微观基础的全面市场化而向效率型转变,这势必会减少单位资本对劳动力的吸纳,剩余的冗员被剥离出来抛向劳动力市场,因此出现了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变隐性失业为显性失业。解决失业问题的途径一、 加快经济发展,扩大就业规模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是解决就业的根本途径。根据奥肯定理,实现国民经济增加 2.5%,则失业率就减少 1%左右。因此,增加就业必然以发展经济为条件。1、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分流农村剩余劳动力。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众多,而农业作为基础产业,是目前我国国民经济最薄弱的部门,农业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非常关键。因此,应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实行农业产业
18、化经营,推进小城镇建设,发展多种经济和多种经营,是多渠道安置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有效方法。作为政府,一方面应继续加大力度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对农村经济发展加以正确规划和引导。2、调整产业空间布局,缩小地区间经济的差距,从源头解决失业问题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是生产力多元化,生产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从东向西、从城市到农村呈逐步降低的序列,这种生产率的差异决定了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差异,使某些高档耐用消费品在经济发达地区已经饱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却缺乏有效需求。因此,在中西部地区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应该把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具有很大市场潜力的产业从东向西,从城市向农村转移。这
19、既可节省资金,盘活资产,使东部地区相对成熟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与中西部便宜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带动中西部及农村的发展,同时为东部及城市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腾出了经济空间。只有实现了东西部经济及城乡经济的全面发展,国民经济才可能持续而稳定的增长,创造出更多的就业空间。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会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使第三产业的比重越来越大。我国第三产业的增速一直低于 GDP 的增速,只是在 2000 年和 2001 年才一度持平,与工业增长速度相比更是落差悬殊,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长期徘徊在 30%左右。按照经济发展以及
20、产业结构的理论,第三产业向来被认为是吸收劳动力能力最强的领域。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不快,发展水平也不高,其吸收劳动力的潜力还没有释放出来。在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已达到 70%以上,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已达到 50%左右的同时,我国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到 2003 年底却只有 29.3%。今后我国发展第三产业,应在扩大就业容量,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基础上,大力开拓发展潜力大、预期效益好、符合国内居民文化生活需要的行业部门。具体来说,就是着重发展以国内旅游为主体的 旅游业;以“安居工程”和健全维修服务、物业管理体系为核心的房地产业;以生活服务、卫生保健、婴幼教育、养老托老等为重点的社会服务业;以连锁
21、经营、物流配送等业务为代表的新型流通业;以电子出版和系统维护为内涵的信息服务业;以多样化、规范化、人性化为目标的金融保险业;以及广告咨询、科技服务、文化、体育等十大增长点。二、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人力资本投资,就是由政府或其他社会机构向劳动者投资,以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从长期来看,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内容是增加教育投资,普及教育。近几年中国高校扩大招生,就是一种长远的人力投资。这样既可以提高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又可以暂缓就业压力。从短期来看,是对工人进行在职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从目前情况来看,失业人员总体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文化
22、技术水平低,二是工作技能单一,三是知识老化。鉴于此,为切实解决对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必须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培训网络。主要包栝三个方面:其一,单位培训。各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对本单位职工进行技能提高培训,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岗位需要,减少失业源。其二,政府培训。政府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出发,对本地区的失业人员进行分门别类的技能培训,使他们适应新岗位的需要。其三,社会培训。这是一种实现成人再教育和终生教育的有效措施。现代社会变化日新月异,每个人都应树立终生教育的观念。在这种形势下各院校应充分利用目前的通讯设备进行远程教育,或者在本地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拓宽他们
23、的工作技能,使劳动者迅速适应社会变化,增强竞争力,减少失业。三、规范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 “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 ,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就业模式。这一模式的良好运作,要求有一个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一个统一开放、依法规范的劳动力市场,是保障劳动力流动,使企业和劳动力实现动态优化组合的基础。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一是要打破劳动力市场在地区、行业间的壁垒,促使企业根据需要更灵活地调整劳动力存量,根据劳动力市场价位控制人工成本。任何用排斥外地劳动力进入保护本地居民就业的做法,从长期看破坏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会使当地工资上涨,企业因此会减少用工,反过来影响就业。二是建
24、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通过规范化的职业介绍机构开展信息、培训、咨询和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系列化服务。三是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加快推进区域内、区域间乃至全国性统一信息网络建设。包括劳动力供求信息网络、职业培训网络和职业介绍网络,充分发挥现代通讯工具和手段传递信息的作用,降低劳动力市场职业搜寻成本。参考文献(1)郭庆松,中国城乡就业发展战略研究20012010,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2)张春煜 喻桂华,第三产业结构升级中的就业变动,财贸研究2004 年第二期(3)杨生文,中国就业论坛,职业2004 年第 5 期(4)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现实思考,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
25、003 年 2 月(5)韦廷柒,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论坛2004(8)(6)王钰 主编,经济前沿 12 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4 年版(7)钟朋荣,谁为中国人造饭碗,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9 年版个 人 简 历本人王波,1991 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化工系,取得本科学历,学士学位。1998 年取得化学工程师职称。20012003 年在安徽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攻读经济学专业(经济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各科成绩优异, 并通过了英语和综合学科全国统考。近年来着重于宏观经济的研究,最近公开发表了 3 篇学术论文,现正在积极准备今年 5 月份的硕士论文答辩,6 月底能拿到经济
26、学硕士学位。本人 1991 年至 2000 年先后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任技术员和工程师,主要从事化工技术和生产管理工作。2000 年底进入三联学院任教。2003年三联学院与省劳动厅合作开展 SYB创办你的企业培训班,本人被选送到劳动部参加全国师资培训班,是全省从事创业培训最早的老师之一,在全省巡回讲课已有两年时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受到各地市劳动部门领导和创业培训学员的高度评价。本学期主要任务是写论文,另外还在省水利学院兼职上国际贸易 ,省工业经济学院上国际商务 。能任教的课程有西方经济学 、 市场营销 、 国际贸易 、 国际商务 、 经济学原理等。本人在企业生产一线工作多年,又有几年高校从教经验,符合双师型教师的标准,适合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多年来,无论在哪个岗位都能恪尽职守,按质按量完成工作任务,受到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联系电话:0551-3630002 13965126389王波2005 年 4 月 1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