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散文读后感 梁衡谈阅读.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279863 上传时间:2019-05-2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梁衡散文读后感  梁衡谈阅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梁衡散文读后感  梁衡谈阅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梁衡散文读后感  梁衡谈阅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梁衡散文读后感  梁衡谈阅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梁衡散文读后感  梁衡谈阅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梁衡散文读后感翻开洁白的卷帙,首先竟是被梁衡先生的幽默吸引了。书中说“我想许多同学对我这个作者,大概也会感觉到有一点神秘。1984 年我读研究生时有一位同班同学,他的儿子正上中学,学我的晋祠 ,他就说:“这作者是我的同学。 ”那孩子仰头看着父亲,足有几秒钟,然后说:“这人早死了吧。 ”2008 年“六一节” ,北京 101 中学举办师生与作家见面会。校方问作协,能不能找到我。好像我已经失踪”读到此处,就不禁笑了起来。想起原来老师和我们的一段对话。师问:“知不知道梁衡是谁?”生答:“不知道!”师问:“怎么会不知道,初一学过了他的夏的呀?”生答:“哦还是不知道。 ”师问:“知不知道朱自清的春?”生

2、答:“知道!” “那知不知道梁衡的夏?” “不知道!”师晕了读梁衡的第一篇文章是晋祠 ,他细腻的描摹令我羡慕。例如写树“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皱裂,冠顶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于石阶旁,宛如老者说古;那唐槐,腰粗三围,苍枝屈虬,老干上却发出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微风拂动,一派鹤发童颜的仙人风度。其余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沧桑几经的风骨,人游其间,总有一种缅古思昔的肃然之情。也有造型奇特的,如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却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丝纹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其余有的偃如老妪负水,有的挺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祠在古木的荫护下,

3、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用了多种修辞,把树的姿态写的具体生动,各不相同,令人拍案叫绝。读晋祠的另一感受是读书要多积累,多背诵。正如梁衡所说“我每在提笔写作时,脑子里就不由自主地闪过许多文学巨人的影子,自觉不自觉地向他们借词、借字、借意、借境,然后再汇拢到一起,从自己的笔管里流了出来。我中学读书时,语文教师讲过一件文坛轶事,说韩愈每为文时,先要将司马迁的文章痛读一遍,以借其气。当时听得朦朦胧胧,现在却真感到其言不谬。这篇小文也是这样。比如欧阳修醉翁亭记写山,朱自清松堂游记写树,柳宗元小石潭记写潭,这些在本文的山水、树各节中都能找到影子。另外还有,史记写人状物之笔力刚劲,我在写木龙、石虎时,虽数字

4、,却实赖太史公之气;徐志摩写康桥风光时色调之艳丽,我在写山水绿阴时,实向他借过颜料。 ”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朱熹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应是一样的道理。至于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应该是夏感吧。作者视角独特,另辟蹊径,赞美夏天。在诗人作家笔下,夏并不是一个受到青睐的季节。也许,春的百卉萌发能给人一种再生的愉悦,春的万象泰和又能使人的情思得到畅快的释放吧,也许,秋的收获能给人一种成熟的满足,秋的寂寥又能使人的心绪得到淋漓的宣泄肥,所以,吟春咏秋,古今舞文弄墨者,几乎趋之若过江之鲫。而夏呢?也许它太热太醉太稠密太有点“浓得化不开”了,因此,总不免给人一种失和谐超力度负荷过重

5、之感。如是,怎能得到和普通百姓一样地受着“快乐原则”所支配的骚客文士的心理认同?怎能不被他们付诸阅如!即使有人写写 ,也难免写成“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 干燥炎热的风”,“ 凶恶的嘶叫着”,“人象快干死的鱼”,“ 大地在高热度中发抖(引自茅盾、老舍、高尔基、罗曼罗兰诸人作品) 一种作为艺术内容中苦闷压抑象征的夏感,或者,写成“日常睡起无情思”.(杨万里), “手倦抛书午梦长 ”(蔡榷一种轻松闲适中透出无可奈何的失落之情的夏感。可是,梁衡同志却敢于履新涉奇,从人所寡言处言之,“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份金的夏季。 ”须知,这种赞美本身就很值得我们赞美。夏感中写到“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

6、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其实, “那春天的灵透之气”所积蓄所酿成“磅礴之势” ,正是一种“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的伟力的奔突,一种由孕育到丰登的“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律动,一种印着人类巨大的钤记的创造之波的流泻。作者热情讴歌的,就是这样一首力、生命与创造的诗。梁衡:我的阅读经历一个作家的写作是由两大背景决定的,一是他的生活;二是他的阅读。经常有人问我,你读过些什么书,能不能向年轻人推荐一些。我就面有窘色,一时答不上来。一般作家谈阅读时都能很潇洒地说出那些大部头,读过多少外国名著。我却不能,就算读过几本,也早已忘掉了。我不是小说作家,是写文章的,

7、正业曾是新闻写作、公文写作,业余是散文写作。这些都强烈地针对现实,不容虚构情节、回避问题,否则写出的文章就没有人看。所以,从作家角度来说我的阅读是一种另类阅读,是“撒大网、采花蜜”式的阅读。从一个普通知识分子来说这是人人经历过的最普遍的阅读方式,只不过可能我更认真些并且与写作联系起来。这种方式对学生、记者、公务员和业余写作爱好者可能更合适一些,我就都曾有过这些身份。下面是我阅读和写作的简要经历。一、关于诗歌的阅读人生不能无诗,童年更不能无诗。条件好一点的家庭注意对孩子专门的选读和辅导,差一点的也会教一些俚语儿歌。这是一种审美启蒙,情感培养和音乐训练。我大约在小学三年级开始背古诗,中学开始读词。

8、除了语文课本里有限的几首外,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课外阅读。最早的读本是千家诗 ,后来有各种普及读本唐诗 100 首、 宋诗 100 首及唐诗选 、 唐诗三百首 ,还有以作家分类的选本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这里顺便说一下,我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中学时正是“文革”前中国社会相对稳定,重视文化传承的时期,国家组织出版了一大批古典文化普及读物。由最好的文史专家主持编写,价格却十分低廉,如吴唅主编的中国历史小丛书 ,几角钱一本;中华书局的中华活叶文选 ,几分钱一张。不要小看这些不值钱的小书、单页,文化含金量却很高,润物无声,一点一滴给青少年“滴灌”着传统文化,培养着文化基因。这是我到了后来才回头感知到的。

9、说到阅读,我是吃着普及读物的奶水长大的。和一般小孩子一样,我最先接触的古典诗人是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诗中总有一些奇绝的句子和意境(意境这个词也是后来才知道的) ,觉得很兴奋,就像读小说读到了武侠。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并不懂这是浪漫,只觉得美。后来读到白居易卖炭翁 、 琵琶行 ,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又觉得这个好,是在歌唱中讲故事,也不懂这是叙述的美,现实主义风格。总之是在蒙胧中接受美的训练,就像现在幼儿学钢琴,学跳舞。后来读元曲,马致

10、远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他不说人,不说事,只说景,推出 9 个镜头,就制造了一种说不出的味道。这就是王国维讲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当然这也是后来才知道的。但要想后来能够领悟,就要预先播下一些种子,这就是小时候的阅读。一说古诗词,人们可能就想到深奥难懂。其实古人的好作品恰恰是最通俗易懂的。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都明白如话,但又不只是“白话” ,这里面又有音乐、有图画。因为诗的功能是审美,并不是难为人,好诗人是在美感上争风流的。倒

11、是今人学诗、作赋,食古不化,以僻为荣,不美反涩。古诗词的阅读价值至少有三个方面,一是思想内容;二是意境的美;三是音韵的美。后两个都是审美训练。这是每个人的写作都要用到的。我们常说,文章美得像诗一样,就是指文章的意境和韵味。在所有文字写作中,只有诗词,特别是古典诗词是专门来表现意境和韵律的美感的。为什么强调背诗词,就是让这种美感一遍又一遍地濡染自己的心灵,浸透到血液里,到后来提笔写作时就会自然地涌流出来。现在一般人家节衣缩食给孩子买钢琴,倒不如备一本精选的古诗词。因为成人后,一万个孩子也不一定出一个钢琴家,倒是有一千个要写文案,一百个会当作家,而且在成人前每个人都得先当学生,人人都要写作文。诗歌

12、阅读对我后来写散文帮助很大。当碰到某个感觉、某种心情无法用具像的手法和散体的句式来准确表达时,就要向诗借他山之石,以造成一种意境、节奏和韵律的美感。 所谓模糊比准确更准确,绘画比摄影更真实。建国 60 周年时我发表的假如毛泽东去骑马 ,是顺着毛泽东自己曾五次提出要骑马走江河的思路,假设他在“文革”前的 1965 年到全国去考察(当时中央已列入计划) ,沿途对一些人事的重新认识。是对毛泽东后期错误的反思,是对 “文革”教训的沉痛思考和历史的复盘。通篇表现一种反思、悔恨、无奈的惋惜之情。有许多地方一言难尽,只有借诗意笔法。设想毛泽东在三线与被贬到这里的彭德怀见面:“未想,两位生死之交的战友,庐山翻

13、脸,北京一别,今日却相会在金沙江畔,在这个 30 年前长征经过的地方,多少话真不知从何说起。明月夜,青灯旁,白头搔更短,往事情却长。 ”这里借了有苏东坡词江城子与杜甫诗春望的意境。而写毛再登庐山想起 1959 庐山会议批彭的失误,写道 “现在人去楼空,唯余这些石头房子,门窗紧闭,苔痕满墙,好一种历史的空茫。他沉思片刻口中轻轻吟道:安得依天转斗柄,挽回银河洗旧怨。二十年来是与非,重来笔底化新篇。”在诗意的写景后又代主人拟了一首诗。毛本来就是诗人,其胸怀非诗难以表达。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写邓小平“文革”中被贬到江西强制劳动。 “他每天循环往复地走在这条远离京城的小路上,来时二十分钟,去时还是二十分钟

14、,秋风乍起,衰草连天,田园将芜。 ”这里借秋景来营造一个意境,抒写他忧郁的心情。都是古诗里的句子。回忆季羡林先生的文章百年明镜季羡老中有这样一段:“先生原住在北大,房子虽旧,环境却好。门口有一水塘,夏天开满荷花。是他的学生从南方带了一把莲子,他随手扬入池中,一年、两年、三年就渐渐荷叶连连,红花映日,他有一文专记此事。于是,北大这处荷花水景就叫“季荷” 。但 2003 年,就是中国大地“非典”流行那一年,先生病了,年初住进了 301 医院,开始治疗一段时间还回家去住一两次,后来就只好以院为家了。留得枯荷听雨声 ,季荷再也没见到它的主人。 ”花胜花枯,前后不同的诗意。有时文章到了结尾处情绪激昂无以

15、言表,只好用诗了,如梁思成落户大同一文的结尾:“我手抚这似古而新的城墙垛口,远眺古城内外,在心中哦吟着这样的句子:大同之城,世界大同。哲人之爱,无复西东。古城巍巍,朔风阵阵。先生安矣!在天之魂。 ”这种效果有如“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非诗不能表达。我在中学时开始读新诗,断断续续订阅诗刊直到工作后多少年。新诗给我的影响主要不是审美,而是激情,虽然我后来几乎不写诗,但这种激情一直贯穿到我的散文写作、新闻采写和其他工作中。我们这一代人的诗人偶像是贺敬之、郭小川。他们的诗我都抄过、背过。 回延安 、 雷锋之歌 、 向困难进军 、 祝酒歌等就像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响彻在各种场合。他们的诗挟裹

16、着时代的风雷有万钧之力,是那个时代的进行曲,能让人血液沸腾。它的主要作用不是艺术,而是号角。如郭小川的诗句“我要号召你们,凭着一个普通战士的良心。以百倍的勇气和毅力,向困难进军! ”毛泽东说:郭小川的“将军三部曲 、 致青年公民我都看了,诗并不能打动我,但能打动青年。他竟敢说我号召!我暗自好笑,我毛泽东也没有写过我号召! ”那是一个特定的年代,现在做不到了。现在思想多元化,诗歌当不了号角,不能再起动员作用,它又回归到审美,但是小众的孱弱的美。那时还出版过一本朗诵诗选 ,精选名家诗作,还有革命烈士诗抄都对我影响很大。我现在还保存有几本当年抄诗的笔记本,里面有许多抄自书报刊的无名好诗。1968 年

17、 12 月,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内蒙古,先要在农村劳动一年。村里没有什么书可读,塞外的数九寒冬四个大学生挤在一盘火炕上念诗,互相回忆过去读过的好诗。从北京带去的朗诵诗选帮我们度过了那个寒冬之夜。现在想来是有点幼稚,但却留住了一点激情的火苗,受用一生。我见到好诗就抄就背,这种爱好持续到 40 岁左右。后来我在新闻出版署工作,见到新华社老记者张万舒,我说我背过你的日出 、 黄山松 , “九万里雷霆,八千里风暴,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 。一次全国作协开会我与诗人严阵坐在一起,我说,我现在还保存有你的诗集竹矛 。他们没想到在二三十年前还有我这样一个“粉丝” ,大家都很激动,谈起那个诗的时代“老夫聊发少

18、年狂” 。我在人民日报工作,都快要退休了,带着采访组到贵州采访。路上,贵州山水如诗如画,我想起了贵州老诗人廖弓弦的一首诗,背出了第一段:“雨不大细如麻,断断续续随风刮。东飘,西洒,才见住了,又说还下,莽莽苍苍,山寨一幅淡墨画。 ”同行的年轻人都很惊奇,他们不知道当地还有这样一个诗人,可惜诗人已经过世。这是我高二时在中学简陋的阅览室里读到的,发在人民文学的封底上,印象很深。少年时的记忆真是宝贵。那时阅览室里杂志不多,怕人拿走,每个刊物都用一根粗白线拴在桌子上。我不但背诗,也写诗,20 多岁时在河套平原劳动,一年后又当记者,夏收季节 800 里河套金黄的麦浪一直涌到天边,十分壮观。就不自量力写了一

19、首几百行的长诗麦浪滚滚 ,那时“文革”还没结束,当然也没有刊物可发。我第一次得到的稿费不是因为散文,而是诗歌。1975 年我调回山西,到大寨下乡,写了一首诗,发在北京文学上,稿费 14 元。当时大学毕业生的月工资 46 元,稿费单插在省委传达室的窗户上,让很多人眼红,我也自豪了一阵子。1988 年我将自己多年读、背、抄的诗选了 56 首,按内容和体例分为写人、写景、抒情、词曲体、古风体、短句体、长句体等 11类,加了 40 条点评,出版了一本小册子新诗 56 首点评 。 但我终究没有成为诗人。新诗阅读对我写作的影响主要是两点,一是激情,二是炼字。旧诗给人意境,新诗直接点燃人的是激情。在各种文体

20、中,诗歌的分工主要是抒情。散文抒情不如诗歌,叙事不如小说,说理不如论文,但他的长处是综合。如果能将每种文体之长都拿来嫁接在散文中,这就出新了。我后来总结“文章五诀”:形、事、情、理、典。这个“情”字就要靠读诗来培养。诗陶冶人性,让人变得热情,可以改变你的性格,你的人生态度。我后来当记者,直至退休多年,每见一新事,就想动笔,甚至一人看电视看到好的节目,听到一首好曲子都会流泪,与读诗有关。 当你胸中鼓荡、翻腾,如风如火,如潮如浪,想喊想叫时,这就是诗的感觉,但是不去写诗,移来为文,就是好文章。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为文第一要激动谈的就是这个体会。青年时期关于诗的训练并不吃亏,都无形地融入了文章中。 1

21、984 年我写了一篇散文夏感 ,选入中学课本,使用至今。全文只有 666 个字,歌颂生命,抒发一种激昂向上、拼搏奋斗的情绪。其实这就是十年前那首数百行长诗的转世。那首诗我现在连一个完整句也想不出来了,但那种情绪总在心中鼓荡。诗歌所给予的感情上的律动在我后来的散文中都能找见。阅读诗,但写出来的是散文,正如鲁迅说的,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读诗对写作的另一帮助是炼字、炼句。诗要押韵,就逼得你选字,本来中国字很多,但这时只许你使用一小部分。如果碰上窄韵字更是走钢丝,冒风险。李清照所谓的“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经过这种训练后再去写文章,就像会走钢丝的人走平地,可以从容应对了。下笔时

22、经常一处换三四个甚至七八个字,这就是诗的推敲功夫。从字义、字音、字数上推敲。比如,我在秋风桐槐说项羽中说到项羽故里的一棵梧桐和一棵古槐,人们在树下“轻手轻脚,给围栏系上一条条红色的绸带,表达对项王的敬仰并为自己祈福。于是这两个红色的围栏便成了园子里最显眼的,在绿地上与楼阁殿宇间飘动着的方舟。秋风乍起,红色的方舟上托着两棵苍翠的古树。 ”这里是该用“布带” 、 “丝带”还是“绸带” 。现场实际情况是什么都有,但文学创作,特别是散文要找意境效果。 “丝”的质感华贵纤细,与项羽扛鼎拔山的形象不合; “布”更接近项羽朴实的气质,但飘动感不如“绸” 。因为文近尾声,这里强调的是“在绿地上与楼阁殿宇间飘动

23、着的方舟” ,隐喻两千年来在历史的天空,在人们的心头飘动着的一种思绪。所以还是选“绸带”好一些。还有诗歌常用叠字,特别是民歌。如李季王贵与李香香中的“山丹丹” 、 “背洼洼” 、 “半炕炕”等,自带三分乡土味。我在假如毛泽东去骑马中,写到毛回到陕北,就是用的当地的这种民歌口语“他立马河边,面对滔滔黄水,透过阵阵风沙,看远处那沟沟坡坡、梁梁峁峁、塄塄畔畔上俯身拉犁,弯腰点豆,背柴放羊,原始耕作的农民,不禁有一点心酸。 ”而写到他内心的自责时,则用古典体“现在定都北京已十多年了,手握政权,却还不能一扫穷和困,给民饱与暖。可怜二十年前边区月,仍照今时放羊人。 ”借了唐诗“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

24、人”的意。诗歌因为与音乐相连,所以最讲节奏。节奏感主要由句式、章节、平仄构成。我在新诗 56 首点评的研究中专门分了长句类、短句类。指出:“短句体借鉴词曲手法和口语句式,节奏强烈,如鼓点,如短笛,如竹筒倒豆。出语就打在你的心上,不另求弦外之音。 ”如郭小川的祝酒歌 “斟满酒,高举杯!一杯酒,开心扉;豪情,美酒,自古长相随。 ”我读过的印象最深的短句诗是一首同志墓前作者叫丹正贡布,并不出名,注明1963 年创作于阿米欧拉山下。当时我手抄在一个本子上,第一节是这样的:五里外,滚滚黄河,高唱着不回头的歌,五步内,三尺土下,炽燃着不息的火。朝朝暮暮,悼念苦我心,走近墓前,泪往草上落屏蔽此推广内容“五里

25、外、五步内、三尺土”锤锤落地,寸寸剁下。最后的“落”字又落在一个仄声上,节奏更短促急迫。在散文中,当有需要强调的地方我就多用短句,如敲鼓、钉钉。如在把栏杆拍遍中写辛弃疾“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炼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 ”而长句体“它不是打击乐,不求鼓点式的节奏,而是管弦乐曲,收悠长、浑厚、深沉之美” 。还以郭小川为例,他的团泊洼的秋天:“秋风象一把柔韧的梳子,梳理着静静的团泊洼;秋光如同发亮的汗珠,飘飘扬扬地在平滩上挥洒。 ”这是长句,适宜舒缓的描述。我在草原八月末中写对草原的感受就是用的长句“看着这无垠的草原和无穷的蓝天,你突然会感到自己身体的四壁

26、已豁然散开,所有的烦恼连同所有的雄心、理想都一下逸散得无影无踪。你已经被融化在这透明的天地间。 ”而有时又要长短结合。如红毛线,蓝毛线中“红毛线,蓝毛线,二尺小桌,石头会场,小石磨、旧伙房,谁能想到在两个政权最后大决战的时刻,共产党就是祭起这些法宝,横扫江北,问鼎北平的。 ”二、关于散文的阅读读散文少不了古典散文,这类似现在搞流行音乐的人,也少不了要知道一点古典音乐。对我影响最大的古文家有司马迁、韩愈、柳宗元、苏轼、范仲淹等。对一般人来说,只要不搞专业,用不着去找他们的原著,古籍浩如烟海,又艰涩难懂,是读不过来的。好在中国文学有个好传统,一代代精选前作,把最优秀的挑出来,只读这些就够了。关键是

27、精读,最好能背,取其精,得其神。我的古文阅读分三个层次。一是最基本的,课堂上的学习。中学时我是语文课代表,书中的每一篇古文都是熟背过的,并且要帮老师考同学背书。二是扩充阅读。读一些社会上流行的综合选本。最有名的是古文观止 ,但那毕竟是古人编写,离我们还是远了一点。我用得最顺手的本子是中国青年出版社 1963 年版的历代散文选共选了 150 篇,基本上囊括了历代名文,注释浅近易懂编者之一的芦获,后来一度是毛泽东的古文陪读,最近才去世。它成了我的工具书,平时放在案头,下乡采访时背在包里,早晨起来背诵一篇,那时我已过 40 岁了。三是选更精一点的普及本,经常查阅、体味。如前面提到的中华活页文选 ,还

28、有上海古籍出版社 1963 年出的一套古典文学普及丛书,每本只有几毛钱。如宋代散文2 角 8 分,现在插在我的书架上,还没有退役。从司马迁到韩愈、柳宗元、范仲淹一路而下到清与民国之交,梁启超是一座高峰。梁继承了中华古文中阳刚的一脉,并将雄壮的文风带入了民国。你看他的少年中国说 ,讲少年与老年的不同,连用 14 个排比,那气势真如长江黄河顺流而下,摧枯拉朽,为古文标上了一个强烈的休止符。下面该民国和新中国的文章家登场了。中国古代散文家还有一个好传统,就是和政治结合,除少数专业作家外,好的文章家都是政治家、思想家。我把这个阅读成果编成一本书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美文 ,2012 年由人民大学出版社

29、出版,已多次重印。十篇文章都要符合两个标准,一是它当时提出了一个思想,并且现在还使用;二是文中的词汇或句子是首创,并进入汉语辞典、语典,现在也还在使用。这个标准是很苛刻的,就是说无论思想还是语言,必须是独家首创,虽过了千百年仍有生命力。这就是经典,可以做范本。这十篇是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贾谊的过秦论 、诸葛亮的出师表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文天祥的正气歌序 、林觉民的与妻书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和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 。这是中国文章的脊梁骨。这些文章都是用血和泪写成的。不知多少改朝换代、人事兴替、血流成河、硝烟战火、经验教训才凝成一篇文章。 “一将功成万

30、骨枯” ,一篇能载入史册的名文背后是几代人的心血。古典散文中除司马迁、唐宋八大家这两个高峰外,还有一头一尾。一是汉赋,一是明清笔记小品。汉赋,离我们远了一点,词汇可能生僻些。但它从诗歌中脱胎出来,有诗的气质、韵味,语言极度豪华。学习炼字造句不可不看,但也不必去写,毕竟时代不同了。我常看的一个本子是历代赋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我把赋的意境运用到散文中,主要是取它一唱三叹,流连往复的效果。其中枚乘的七发较为有名,这与毛泽东在庐山会议上曾引用它有关。我写觅渡,觅渡,渡何处一文时,说到瞿秋白“是一座下临深谷的高峰”就是从七发中“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上有千仞之峰,下临百丈之溪”

31、,而化来的。明清笔记小品的长处是比唐宋古文有了平易而精致的叙述,在叙述中抒情,说理。如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景中有事,事中有情。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在讲故事中说理。他的狐友幻形讲,一文人有一个隐身的狐狸朋友,会变成各种人,变老、变小、变男、变女,有朋友聚会时就变来为大家助兴,但只闻声不见形。众人就说,为什么不拿出你的真形。狐说:“天下之大,谁也不肯露出自己的真实面目,为什么要强求我一人现真形呢?”说罢,大笑而去。辛辣、幽默、深刻。与司马迁、唐宋八大家正襟危坐,洪钟大吕式的文章相比,又是一种迥然不同的风格。明清散文我还特别喜欢清代沈复的浮生六记 。这是一本笔记体散文。因是叙述自己的生活际遇,作者原也不

32、准备发表,所以十分真实感人。文字清新流畅,简洁明亮。我是 1983 年左右看到这本书的,一看即爱不释手,深深地为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力所折服。读这本书不是汲取什么思想,主要是学语言。比如,他写与自己妻子第一次见面时的印象只八个字:“颔之以首,笑之以目” ,一个淑女形象跃然纸上。本书最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的 1983 年版,后来不少社又争相出版,有白话本、插图本等各种版本。我到处给人推荐,大约买了六七本送人。它实在是我国散文发展到古代社会末期的又一变格,又一个新的高峰。杨绛老先生还仿其格写了一本干校六记 ,可见它在学人心中的地位。正如古典诗词对我写作的帮助是意境,古典散文对我的帮助是气势。文章是要讲势

33、的,所谓文势。 “文势”是中国古典写作理论中珍贵的遗产,这一点现代散文比较弱。苏东坡讲“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毛泽东说:“文章须蓄势。河出龙门,一泻至潼关。东屈,又一泻到铜瓦。再东北屈,一泻斯入海。行文亦然。 ”古文中的好文章大多有气势。往往一开头就泰山盖顶,雷霆万钧,先声夺人。我上中学时,语文课上老师讲的一段话,让我终生难忘。他说韩愈每写一文时,总要重读一遍司马迁的文章,为得是借太史公的一口气。到后来我也开始作文时深切感到要从经典借气,

34、为文时经常要重读名文,或者曾背过的经典文章会不自觉地跑出来助势。如红毛线,蓝毛线的开头:“政治者,天下之大事,人心之向背也。 ”张闻天:一个尘封垢埋却愈见光辉的灵魂的开头:“从来的纪念都是史实的盘点与灵魂的再现。 ”就是借的十思疏 、 过秦论这类文章的势。其实不只是文章讲势,长篇小说的开头也讲势,中国四部古典中三国演义的开头最有势:“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外国名著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这都是“文章五诀”中的“理”字诀开头。我在二死其身的彭德怀中有一大段叙述:“彭德怀行伍出身,自平江起义,苏区反围剿,长征、抗日、解放战争、抗美,与

35、死神擦边更是千回百次。井冈山失守, 石子要过刀,茅草要过火 ,未死;长征始发,彭殿后,血染湘江,八万红军,死伤五万,未死;抗日,鬼子扫荡,围八路军总部,付参谋长左权牺牲,彭奋力突围,未死;转战陕北,彭身为一线指挥,以两万兵敌胡宗南 28 万,几临险境,未死;朝鲜战争,敌机空袭,大火呑噬志愿军指挥部,参谋毛岸英等遇难,彭未死。 ”是借自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 。而入选中学课本的晋祠则有小石潭记的影子。这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借势发力。阅读现代散文,我是从读报刊文章入手的。我上初中时,家里订有一份人民日报 ,大人看正版,我看副刊。那时报上的名家有秦牧、杨朔、刘白羽、方纪、魏巍等。当时人民日报开了“笔谈散

36、文”栏目,一直到现在还流行的“形散神不散”就是那时提出来的。但我一直觉得这个观点是个伪命题,是自搭台子自唱戏,抓住一个“散”字自以为很妙,就衍伸开来做文章。其实散文相对于韵文当然是散的,莫非还要去做“新八股”?而“神”则从来也没有人说可以散。后来我在山西省委宣传部新闻处工作,订各省的报纸,我就每天把副刊扫一遍,阅读量很大。报刊文章的特点是与时代贴近,你不会陷入古籍或自我沉醉,陷入迂腐;缺点是水平不齐,一般来说浮浅的较多,多少天,才眼睛一亮遇到一篇好文章。但这正可训练你的鉴别能力。时间长了自然也会打捞到一些好东西。如我数十年前在人民日报副刊上读的笑谈真理又何妨 ,还有一篇小品,以推磨磨面,喻人才

37、的使用“只要心中正,何愁眼下迟。得人轻着力,便是转身时。 ”至今仍历历在目。对报刊的阅读随时代的发展又增加了网络阅读,更加快捷,信息也更多。如十八大前,我们对内官僚腐败对外示弱,舆论很不满,我在网上看到普京对内低调对日强硬的几条新闻,随即写成短文普京行走在空旷的大街上 (人民日报2013 年 7 月 18 日) ,还有在网上看到某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竟是一首 6000 字的五言长诗。正值春节,大年初一无事,便写了一篇为什么不能用诗作报告 (发人民日报2015 年 2 月 28 日)瞬间即点读数十万次,新媒体为我们提供了更大的阅读空间。其实阅读与写作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因果关系,你阅读了别人

38、的东西,又转化为作品服务他人。阅读是面,写作是点;阅读是吃进草,写作是挤出奶。在报刊、网络上的阅读是撒大网,如羊在草原上吃草,大面积地吃,夏牧场不够吃又转到冬牧场吃,一般草场约十亩地才能养活一只羊。我就是一头阅读散养的羊。上世纪 30 年代中国现代散文出现了一个高峰。从中学到参加工作,这一段时间一直读的是“革命散文” ,虽也有艺术性好一点的但总不脱解说政治的套子。直到“文革”结束,我读到了 1980 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现代散文选 ,比较集中地读到了 30 年代鲁迅、朱自清、徐志摩的作品,让我知道了文学,特别是散文第一要“真” ,要有真情实感。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并不是必须担负说教任务,审美才是它

39、的本行。朱自清的瑞士游记, “瑞士的湖水一例是淡蓝的,真平得像镜子一样。太阳照着的时候,那水在微风里摇晃着,宛然是西方小姑娘的眼。 ”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 , “这岸边的草坪又是我的宠爱,在清朝,在傍晚,我常去这天然的织锦上坐地,有时读书,有时看水;有时仰卧着看天空的行云,有时反仆着搂抱大地的湿软。 ”都深深地打动了我,并永远不忘。他们对情和景的解读方式几近完美,这对读了多少年“革命”散文的我无异于一种文学回归,是我的“文艺复兴” 。30年代代散文中还有一篇对我影响很大的是三十年代散文家夏丐尊翻译的一篇散文月夜的美感 。这篇文章是我读陈望道先生所著的修辞学发凡时读到的,他在书中作为例文使用。我

40、却如获至宝,作为范文研读。 (可惜 1980 年再版的陈望道文集中此篇已被换掉) ,这是一篇少见的推理散文,而且以后我再也没有见过这样写法的文字。我特别写了一篇推荐文章给名作欣赏杂志。文章发出后有热心的同好者来信告知作者是日本作家高山樗牛。而且陈版所引文字不全,还缺另外五个小节。 名作欣赏杂志又将全文补齐重发了一遍。这实是一段文学佳话。中、日文的表达方式肯定有所不同,这篇散文的文字魅力应该得力于夏丐尊的翻译,但文中独创的推理表达则是日本作家的发明。作者好像决心不让你先去感觉,而是让你来理解月色的美,在理解中再慢慢地加深感受。一般文人最不敢使用的逻辑思维方式,倒成了作者最得心应手的武器。我们平时

41、说月色的美丽,一般总脱不了朦胧、温柔、恬淡等意。这里,作者再不想再唱这个很烂的调子了,而是像做一道证明题一样来推论为什么会这样温柔、朦胧、恬淡。你看他的步骤:先证明月色的青,再证明青在色彩上力量的弱,于是便有“柔”感,生平和、慰藉之效;青的光不鲜明,于是有神秘、无限之感;便若有若无,这就是朦胧、飘渺之美。这种用推理、用逻辑思维来写风景真是太大胆了。我后来入选中学课本的夏感 ,还有刻在黄果树景区的桥那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等散文,都是得力于这个启示。从此我开始了山水散文写作,追求清新、纯美的风格。现代散文,我认为最好的是朱自清。朱之前我很崇拜杨朔,他的许多篇章都背过,但后来就很快就放弃了这种模式。我

42、小学时用自己攒的零花钱买的第一本散文集是秦牧的艺海拾贝 ,他的社稷坛抒情 ,还有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都是几千字的长文,也都曾背过。1988 年,我把长期阅读散文的体会编辑出版了古文选评 、 现代散文赏析 ,与新诗 56 首点评合为一套“学文必背丛书” 。这是强调读而后背的,广读精背,这是一个笨办法。有阅读就有思考。作品是思想和艺术的载体,读多了就会分出好坏、深浅,并发现其中的规律。在对大量古今散文作品阅读后,我思考了三个问题。一、什么是散文的真实?第一,散文是表现一个真实的“我”必须是真人、真事、真情。不是小说,不能随心所欲编故事。第二,散文有它独立的美学价值,不能注解政治,套政治之壳。虽

43、然由于那个时期特殊的政治环境,一切艺术,文学、绘画、音乐等都曾背过政治的包袱,但散文在这方面陷得更深一些。关于散文的文艺批评尽管有许多眼花缭乱的理论,却很少触及这两个最普通的大白话式的原理,或者是碍着名家的面子,不愿去说。如何为的第二次考试明明是小说,长期以来被当成样板散文编入课本,收入各种选本。杨朔的散文影响更大,被收入大学、中学课本,不管写景、写人都要贴上政治标签,几成一个写作定式。1982 年我在光明日报发表当前散文创作的几个问题 ,第一次提出对杨朔散文模式的批评。十多年后,在中国作协为我组织的作品研讨会上,作协副主席冯牧老先生说:“真实是散文的生命。这次看梁衡同志的这本书,有文章专谈这

44、个问题,我们不谋而合。 ”“他在散文理论上还有一个值得重视的贡献,就是最早提出对杨朔散文模式的批评,这种缺点不光是杨朔一个人有,这是历史的局限造成的。 ”为了验证我自己的这种理论,我 1982 年创作了晋祠 ,并于当年入选中学课本。屏蔽此推广内容二、怎样突破平庸。无庸讳言,我们平常在报刊上见到的作品,平庸的占多数。这是一个社会现实。某次,一位文学编辑对我说:“我终年伏案看稿,就像被埋在垃圾堆中,心情十分压抑。 ”改革开放以来,散文在跳出庸俗地服务政治之后,又胆怯地回避政治,大散文不多。也正如冯牧先生说的:“我不喜欢一些心灵探险式的散文。杯水波澜,针眼窥天,无病呻吟。这些散文不关心现实,只关心自

45、己的情趣。这不应该是我们散文写作发展的总体趋势。 ”1998 年 7 月我在人民日报发表了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 。以这一年为转折,我的散文写作由山水题材转入政治散文。以 1996 年发表觅渡,觅渡,渡何处为转折,这篇文章也入选了中学课本。三、什么是散文的美,怎样做到美?我提出散文的“三层五诀”论。 “三层”是描写叙述的美、抒情的美与哲理的美,即形美、情美、理美;“五诀”是形、事、情、理、典,五种表现手法。这是一个长期阅读思考的过程。1988 年发表散文美的三个层次 ,2001年 7 月,在鲁迅文学院讲文章五诀 ,2003 年发于人民日报 。我用这个理论分析了大量散文名篇,2009 年 7 月在中央“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上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为例进行讲解,随后出版了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美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在散文领域我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是通过大量的阅读思考散文理论;一方面是创作实践。我的散文创作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山水散文,以晋祠为代表;后期是政治散文或称人物散文(其实仍是政治人物较多) ,以大无大有周恩来 、 觅渡,觅渡,渡何处为代表。三、关于科学知识的阅读恩格斯说,一个苹果切掉一半就不再是苹果。一个记者、作家只读社会科学不读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