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纳米铁镍双金属 去除 溶液中 U(VI)的 性能 研究 刘晴晴,李小燕,秦启凤,刘宸, 张梓晗 ,刘学,陈玉洁 (东华理工大学 省部共建 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南昌 330013) 摘要 : 采 用同步液相法制备 纳米 Fe/Ni 双金属来去除溶液中的 U(VI), 通过 BET、 SEM 等方法对 双金属 材料进行表征分析 ,用 批 试验 法 研究 n(Fe)/n(Ni)比、 pH、初始铀浓度、反应时间和温度对去除 U(VI)的影响 。结果表明 , 铁镍双金属 体系 去除 U(VI)的最佳 pH 为 3.5,反应 平衡时间为 30 min, 25 时的饱和吸附量为 161.91
2、 mg/g。 关键 词 :纳米铁镍双金属;铀;去除;吸附量 中图分类号: TL941+.1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7-7545( 2018) 07-0000-00 Removal of U(VI) from Aqueous Solution with Nanoscale Fe/Ni Bimetal LIU Qing-qing , LI Xiao-yan, QIN Qi-feng, LIU Chen, ZHANG Zi-han, LIU Xue, CHEN Yu-jie (State Key Laboratory Breeding Base of Nuclear Resource
3、s and Environment,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chang 330013, China) Abstract: Nanoscale Fe/Ni bimetal was prepared by synchronous liquid phase method to remove U(VI) from aqueous solution. Nanoscale Fe/Ni bimetal was characterized by BET and SEM. Effects of n(Fe)/n(Ni), pH value, initial
4、 U(VI) concentration, adsorption time, and adsorption temperature on remove of U(VI) were investigated by batch test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adsorption capacity is 161.91 mg/g at pH=3.5, adsorption time of 30 min, and adsorption temperature of 25 . Key words: nanoscale Fe/Ni bimetal; uranium;
5、removal; adsorption capacity 铀是存在于环境中最广泛的放射性和有毒重金属之一 1。 U(VI)可以通过多种 途径 释放到环境中去,如核工业、天然矿床、化肥和其它加工铀的应用 2。 即使废水中的 U(VI)浓度相当低,也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我国规定生产设施排放废水中铀的限值 为 0.3 mg/L, 第一取水点 限值 0.05 mg/L3。 因此, 非常有必要对含铀废水进行有效的处理。 目前, 常规 去除 含铀废水 中 铀离子的方法主要有化学沉淀法 、 离子交换、生物吸附等 4。其中大多数的方法都具有一些局限性,例如成本高 、 效率低 、 能耗高和产生二次污染物 等 5
6、。 寻找更加有效的含铀废水 处理技术成为研究 的 热点。 纳米零价铁 ( nZVI) 具有比表面积 大 、 反应活性 高 、吸附性能 强 等特性 ,通过还原、吸附、沉淀等机理去除水中多种重金属 6。 nZVI 的强还原性使其在制备、反应过程中容易发生腐蚀和氧化反应,形成 铁的氢氧化物7, 阻止 nZVI 与目标污染物的接触, 使得 nZVI 的电子无法传递到颗粒表面将目标污染物还原, 从而大大减弱了其 反应活性 ,降低了其修复速率 。 研究发现 , 在纳米零价铁系引入另外一种还原电位高的金属后, 在 nZVI表面形成原电池 促进电子的转移,加快 nZVI 反应速率 8。此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
7、止钝化层的形成 9。 已有研究 10-11表明, 负载另一种金属后去除溶液中重金属的效率明显高于单纯的 nZVI。 目前,纳米 Fe/Ni 双金属材料在去除溶液中 U(VI)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同步液相还原法制备纳米Fe/Ni 双金属材料 去除溶液中的 U(VI), 通过研究材料制备中 Fe、 Ni 比例和反应过程中溶液 pH、 Fe/Ni 投加量、反应时间、 U(VI)溶液初始浓度、反应温度等对 去除溶液中 U(VI)的影响,探讨了 纳米 Fe/Ni双金属颗粒去除 U(VI)的反应机理,为其在含铀废水的实际应用中提供理论依据。 1 试验 材料和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SHZ-82A
8、 型气浴恒温振荡器; 722 型分光光度 计; pHS3C 型酸度计; 扫描电子显微镜; 电子天平; 比表面积分析仪 ;离心机;干燥箱 。 硼氢化钾、三氯化铁、氯化镍、 硝酸、氢氧化钠、偶氮胂 、 2-4-二硝基酚、无水乙醇等均为分析纯。 用化学纯 U3O8 配制 1 g/L 的标准溶液,稀释后用于 试验 。 收稿日期 : 2018-02-02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 科学 基金 资助 项目( 11465002, 11205030, 41761090);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171ACB2021);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 NRE1608); 东华理工大学 研究生创新项目( DH
9、YC-2017011) 作者简介: 刘晴晴( 1992-),女,四川南充人,硕士研究生 ; 通 信 作者: 李小燕 ( 1974-) , 女 , 博士,副教授 . doi: 10.3969/j.issn.1007-7545.2018.07.017 1.2 纳米 Fe/Ni 双金属 材料的制备 将 0.05 mol/L 的 FeCl36H2O 溶液和 NiCl26H2O 溶液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均匀后,与 0.25 mol/L 的 KBH4 溶液按 1 1 的体积比混合,经磁力搅拌器搅拌 0.5 h 后, 用磁选法选出,将制得的 Fe/Ni 双金属颗粒 依次用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洗涤多次后,在 80
10、的真空干燥箱烘干 10 h 备用 。 1.3 吸附 试验 准确称取一定量的 Fe/Ni 双金属颗粒,加入到 30 mL 一定浓度的铀溶液中,用 0.5 mol/L 硝酸 或 氢氧化钠 调节溶液 pH,置于气浴恒温振荡器中,在 25 以 130 r/min 速率振荡一定时间后离心,取上清液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剩余 U(VI)浓度。 纳米 Fe/Ni 双金属 吸附铀的平衡吸附量 q(mg/g)以及去除率 R 分别按照下式计算: (1) (2) 式 中, C0 和 Ce分别为 铀的初始 和 平衡质量浓度 (mg/L); M 为吸附剂质量 (g); V 为溶液体积 (L)。 2 结果与分析 2.1 材料
11、表征 2.1.1 N2 吸附 脱附 用 BELSORP-mini 比表面积分析仪在液氮环境中完成以氮气为吸附质的吸附和脱附过程,利用 BET 方程计算在相对压力 为 0.050.25 材料的比表面 积 SBET。测试结果得到的 nZVI 和纳米铁镍双金属的比表面积分别为16.23 m2/g 和 26.10 m2/g,说明镍的添加有效增大了反应比表面积。 2.1.2 扫描电镜分析 图 1 为铁镍双金属反应前后的 SEM 形貌 。 由图 1 可见,反应前的铁镍双金属由纳米片状聚集在一起,形似“花瓣 ”,并且表面负载了许多纳米颗粒,分散性较好,表明镍的引入可以有效抑制纳米零价铁的团聚,增大了反应面积
12、。反应后的铁镍双金属材料由不规则碎片堆积而成,这可能是材料被腐蚀以及表面吸附了大量的 U(VI)而形成的。 图 1 纳米 Fe/Ni 双金属 与铀反应前 (a)和 反应 后 (b)的 SEM 形貌 Fig.1 SEM image of nanoscale Fe/Ni bimetal before adsorption (a) and after adsorption (b) for U(VI) 2.1.3 能谱分析 用 X 射线能量色散仪 (EDAX)对 纳米铁镍与 铀 反应 前后的表层进行扫描后,可以知道样品各元素的组成情况及含量特征,结果见表 1。 从表 1 可看出,新制得的材料中除了含有
13、铁 、 镍元素外,还含有碳 、 氧元素,这可能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溶于水中产生的。反应后 的材料中则出现了铀元素且质量百分比占到了 6.79%,这说明该材料确实对 UO22+生了吸附作用。 表 1 纳米 Fe/Ni 双金属与铀反应前后的 EDS 结果 Table 1 EDS results of nanoscale Fe/Ni bimetal before and after adsorption for U(VI) /% 元素 吸附前 吸附后 质量 百分比 原子百分比 质量 百分比 原子百分比 C 35.14 58.30 5.25 13.14 O 21.14 26.32 29.26 55.01
14、 Fe 31.41 11.21 34.61 18.64 Ni 12.31 4.18 24.09 12.34 U 0 0 6.79 0.86 (a) (b) 2.2 n(Fe)/n(Ni)对去除 U(VI)的影响 取 0.9 mg 不同铁镍质 量比的复合材料, 分别 投入 C0=50 mg/L、 V=30 mL 的溶液中,在 T=298.15 K 及不同pH 下对 U(VI)进行 去除 试验 , 结果如图 2 所示。 可以看出,随着镍的物质的量的增大,对 U(VI)的去除率也逐渐增大。当 n(Fe)/n(Ni)为 3 1、 pH 为 3.56.5 时, U(VI)的 去除率都 在 90%以上。随
15、着镍的增加,去除率并没有进一步提高,镍的过量可能导致 nZVI 的表面被完全覆盖,使得双金属反应活性降低。故选择 n(Fe)/n(Ni)为 3 1 的双金属材料为最佳吸附材料。 3 4 5 6 7 830405060708090100R/%pHnZ VIn ( F e ) : n ( Ni) =10:1n ( F e ) : n ( Ni) =7:1n ( F e ) : n ( Ni) =5:1n ( F e ) : n ( Ni) =3:1n ( F e ) : n ( Ni) =1:1图 2 n(Fe)/n(Ni)对 Fe/Ni 双金属 去除 U(VI)的影响 Fig.2 Effect
16、of n(Fe)/n(Ni) of Fe/Ni bimetal on removal of U(VI) 镍在纳米铁镍双金属去除 U(VI)的主要作用 是基于 二者的电位差不同,还原电 位高的镍促进了铁表面的电子转移,提高了零价铁的反应活性, 加速了铁的腐蚀 , 使得还原反应加快; 同时它作为加氢催化剂,将腐蚀产生的氢气吸附在双金属表面,再将分子态转化为原子态的 H,它的 还原性 较强。其反应过程如下: (3) (4) (5) H (6) 2.3 初始 pH 对去除 U(VI)的影响 在 C0=50 mg/L、 V=30 mL、 m=0.9 mg、 T=298.15 K 下反应 60 min,溶
17、液初始 pH 对 nZVI 与铁镍双金属材料去除 U(VI)的影响如图 3 所示。 由图 3 可见,铁镍双金属在 pH 为 3.56.0 的范围内,吸附容量都在 140 mg/g以上,在 pH 为 3.5 时达到了最大吸附容量 156.04 mg/g,且吸附容量明显高于 nZVI。而纳米零价铁在 pH 5.0时,吸附容量迅速下降,因为 随着溶液中 OH-浓度 的 增 加,溶液中的 OH-与 形成 UO2OH+、 (UO2)3(OH)42+、(UO2)3(OH)5+、 (UO2)2(OH)22+、 (UO2)2OH3+、 (UO2)3OH5+、 (UO2)4OH7+、 UO2(OH)42-、 (
18、UO2)3(OH)7-等络合离子 12,使得 nZVI 对铀酰离子的吸附量减小;另外,水中溶解的 CO2 与 UO22+结合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碳酸铀酰络合阴离子 , 如 (UO2(CO3)2)2 , (UO2(CO3)3)4 等 13,这会造成 nZVI 对铀 的吸附量降低。而 铁镍双金属在宽 pH 范围内能高效去除溶液中 U(VI),表明其反应活性更高。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7.56080100120140160q/(mgg-1)pHnZV IF e0/Ni0图 3 初始 pH 对去除 U(VI)的影响 Fig.3 Effect of ini
19、tial pH value on removal of U(VI) 溶液 pH 不仅影响 铀 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态,还会影响 铁镍双金属的表面性质 14。在酸性条件下, 存在 大量 的 H+,能生成较多的 H2,作为 有效的加氢催化剂, Ni0 能将 H2 吸附在双金属的表面 并 转化成还原性极强的原子态 H, 低 pH 还能促进 nZVI 的腐蚀速率,提高 Fe0 的反应速率 15。 并 且 U(VI)在 酸性 溶液中主要以 被更适合双金属还原的 UO22+形态存在 。 此过程中,原子态 H往往是与 Fe0 的还原作用共同作用,将 UO22+还原成难溶的沥青铀矿 UO2 并固化下来 16。
20、零价铁在酸性条件下会产生 Fe2+和 Fe3+, 随着反应的进行,会消耗酸或产生碱,从而使溶液 pH 升高。在中性或碱性 条件下,生成的 Fe2+和 Fe3+在有氧存在时,会形成 Fe(OH)2 和 Fe(OH)3絮状沉淀, Fe(OH)2 会水解生成羟基氧化铁 (FeOOH),其具有很强的吸附 性能 17。 因此, 铁镍双金属对 U(VI)的去除是还原沉淀与吸附沉淀的结合。 故 本 试验 选取 3.5 为最佳 pH。 2.4 投加量对去除 U(VI)的影响 在 C0=50 mg/L、 V=30 mL、 pH=3.5、 T=298.15 K 下反应 60 min, 不同 铁镍双金属投加量对去除
21、 U(VI)的影响如图 4 所示。 从图 4 可以看出,随着投加量的增加,两种材料的吸附量都呈下降趋势。投加量越多,吸附容量越低。这是因为 , 增加 吸附剂用量 就 增加了其比表面积和活性位点,随着铀溶液平衡浓度的逐渐减小,吸附推动力减弱 18。当活性位点达到临界时 ,继续增添它就会出现 “过剩 ”现象, 从而 导致单位质量吸附剂的吸附容量逐渐降低,这会影响吸附剂的使用效率,更加不利于实际应用。故本 试验 选择 0.3 g/L 作为最佳 投加量 。 0.1 0.2 0.3 0.4 0.5020406080100q/(mgg-1)R/%C / ( g L-1)R , F e0/Ni0R , nZ
22、V I100150200250300q , nZV Iq , Fe0/Ni0图 4 投加量对去除 U(VI)的影响 Fig.4 Effect of mass ratio on removal of U(VI) 2.5 反应时间对去除 U(VI)的影响 在 C0=50 mg/L、 V=30 mL、 pH=3.5、 m=0.9 mg 和 T=298.15 K 时,反应时间对去除 U(VI)的影响如图 5 所示。由图 5 可见,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两种材料对铀的吸附量都是先迅速增加后趋于平衡。纳米零价铁与铁镍双金属分别在 60 min 和 30 min 达到平衡,这主要是因为 , 反应初期,溶液中
23、U(VI)浓度相对较高,双金属镍的存在加速了铁的腐蚀,提供 了 更多的电子,加快了还原反应的进行;镍作为加氢催化剂,将腐蚀产生的氢气吸附在铁镍双金属表面,将 H2 转化成还原性极强的 原子 态氢加速反应,因此双金属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去除 U(VI)。随着反应的进行, U(VI)浓度逐渐降低,以及 pH 的升高,使铁表面生成一层羟基氧化铁,阻 碍了还原反应的发生,主要与铀进行表面吸附,逐渐达到吸附平衡。 20 40 60 80 100 120 14090105120135150165nZV IF e0/Ni0q/(mgg-1)t /min图 5 反应时间对去除 U(VI)的影响 Fig.5 Eff
24、ect of reaction time on removal of U(VI) 2.6 U(VI)初始浓度对去除 U(VI)的影响 在 C0=50 mg/L、 V=30 mL、 pH=3.5、 m=0.9 mg 和 T=298.15 K 时,反应时间对去除 U(VI)的影响如图 6 所示。可知, nZVI 与铁镍双金属对铀的吸附容量随着溶液中 U(VI)初始浓度 的增大而增加。随着 U(VI)初始浓度的增加,吸附推动力也在增加,增强了铀与吸附材料的相互作用。因此铁镍双金属与 U(VI)的接触机会增大,它能快速将 U(VI)吸附在表面进行还原与吸附反应,使得最终吸附量增加。双金属对铀的吸附能力
25、大,这主要是因为双金属镍的引入,既可以增强纳米铁的活性,还可以提高对 U(VI)的吸附性能。 0 30 60 90 120 150 180 2100100200300400500600q/(mgg-1)C0/ ( mg L-1)n ZV IF e0/Ni0图 6 U(VI)初始浓度对去除 U(VI)的影响 Fig.6 Effect of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U(VI) on its removal 2.7 温度对去除 U(VI)的影响 在 C0=50 mg/L、 V=30mL、 pH=3.5 和 m=0.9 mg 时,不同温度 时 去除 U(VI)的 效果 如图
26、7 所示。 由图 7 可知,随着 温度的升高,两种材料对 U(VI)的吸附量都有明显的增加。升高温度有利于本反应的进行,这可能是因为零价铁的腐蚀是吸热反应。 285 290 295 300 305140150160170180190q/(mgg-1)T /KnZV IF e0/Ni0图 7 温度对去除 U(VI)的影响 Fig.7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removal of U(VI) 3 结论 1) 反应前的铁镍双金属分散性好,表面负载了许多纳米颗粒。表明镍的引入有效抑制 了 纳米零价铁的团聚,增大了反应面积。 2) 铁镍双金属去除 U(VI)的最佳 pH 为 3
27、.5,吸附平衡时间为 30 min, 25 时 的饱和吸附量为 161.91 mg/g。 3) 与 nZVI 相比, 铁镍双金属具有 比表面积大、 反应活性高、反应速率快、 吸附容量 高、 抗氧化 等优势。 参考文献 1 SHIN D C, KIM Y S, MOON H S, et al. International trends in risk management of groundwater radionuclidesJ. J. Environ. Toxicol., 2002, 17: 273-284 2 XIE S, ZHANG C, ZHOU X, et al. Removal o
28、f uranium (VI) from aqueous solution by adsorption of hematiteJ. J. Environ. Radioact., 2009, 100: 162-166. 3 金问龙 , 邓飞 , 程晓波 , 等 . 对国标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水污染物排放放射性控制要求的探讨 J. 辐射防护 , 2014, 34(3): 187-192. 4 ABBASI W A, STREAT M. Adsorption of uranium from aqueous solutions using activated carbonJ. Separation
29、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4, 29(9): 1217-1230. 5 QADEER, HANIF R, JAVED. Kinetics of uranium (VI) ions adsorption on activated charcoal from aqueous solutionsJ. Radiochimica Acta, 1996, 32(4): 1433-1439. 6 GILLHAM R W, OHANNESIN S F. Enhanced degradation of halogenated aliphatics by zero-valent iro
30、nJ. Ground Water, 1994, 32(6): 958-967. 7 邱心泓 , 方战强 . 修 饰型纳米零价铁降解有机卤化物的研究 J. 化学进展 , 2010, 22(增刊 1): 291-297. 8 CHAN L C, BAER D R, MATSON D W, et al. Characterization and reactivity of iron nanoparticles prepared with added Cu, Pd, and Ni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0, 44(13): 5079-85.
31、9 李瑛 , 肖阳 , 李筱琴 , 等 . 纳米零价铁及其双金属体系对菲的降解研究 J. 环境科学学报 , 2015, 35(2):499-507. 10 KADU B S, SATHE Y D, INGLE A B, et al. Efficiency and recycling capability of montmorillonite supported FeNi bimetallic nanocomposites towards hexavalent chromium remediationJ.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2011, 104(3
32、/4): 407-414. 11 HU C Y, LO S L, LIOU Y H, et al. Hexavalent chromium removal from near natural water by copperiron bimetallic particlesJ. Water Research, 2010, 44(10): 3101-3108. 12 王长福 , 刘峙嵘 , 薛桂荣 , 等 . 葵花籽壳对溶液中铀酰离子的吸附 J.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 2016, 38(2):107-115. 13 ZOU W, ZHAO L, HAN R. Adsorption characte
33、ristics of uranyl ions by manganese oxide coated sand in batch modeJ. Journal of Radioanalytical & Nuclear Chemistry, 2011, 288(1): 239-249. 14 李小燕 , 刘义保 , 花明 , 等 . 花生壳吸附溶液中铀的研究 J. 水处理技术 , 2012, 38(3): 38-40. 15 XU F, DENG S, XU J, et al. Highly active and stable NiFe bimetal prepared by ball millin
34、g for catalytic hydrodechlorination of 4-chlorophenol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2, 46(8): 4576-4582. 16 OCARROLL D, SLEEP B, KROL M, et al. Nanoscale zero valent iron and bimetallic particles for contaminated site remediationJ. 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 2013, 51(1): 104-122. 17 CRANE R A, SCOTT T B. The removal of uranium onto nanoscale zero-valent iron particles in anoxic batch systemsJ. Journal of Nanomaterials, 2014(6): 1-9. 18 谢磊 , 唐文玲 , 谢水波 , 等 . 偕胺肟基改性碳纳米管对铀的吸附性能研究 J. 原子能科学技术 , 2016,50(3): 41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