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評估改革,評估的概念,評估(Assessment) 是搜集學生在學校裏所學到的有關資料,包括認知、情意與技能 (Morris 1996)。,教育評估的目的,安置性評估,總結性評估,進展性評估,學生的學習,(Black et al 2003; Blackmore 1988),診斷性評估,促進21世紀教育評估改革的動力,1) 優質教育概念的轉變2) 學習理論的發展3) 對畢業學生的新要求4) 英國評估改革小組的研究結果,1. 優質教育概念的轉變,Delors Report (1996) : 21世紀教育改革方向人必須抓緊學習的機會,以擴展個人的知識、能力與態度終身學習是達致優質教育唯一的途徑必
2、須建基於四大教育支柱(The Four Pillars of Education),四大教育支柱(The Four Pillars of Education) (UNESCO 1996),1) 學習去認識 (learning to know) - 是指獲得有用的知識與及掌握發掘知識的工具2) 學習去做(learning to do) - 是有創意地應用所獲得的知識於實際生活上3) 學習去一起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 是懂得瞭解與尊重別人和肩負貢獻社會的責任4) 學習去自我發展(learning to be) - 是認識自我並發揮潛能以達致全人發展學生在接受
3、教育的過程中必須學會如何去學習,香港教育的改革路向,1997年教育統籌委員會第七號報告書:優質學校教育2001年課程發展議會的課程改革文件:學會學習 - 終身學習、全人發展,2. 學習理論的發展,歷年的研究發展: 學生是一個空瓶等待知識去填滿行為主義認為學習是刺激-反應-增强的操控結果認知心理學的認知建構學習理論、元認知策略與社會化認知理論,認知建構的學習理論,學習是個人內在的思索活動環境只提供刺激的作用學生必須意識到並接收外在環境所提供的新資訊或經驗的刺激與內部的認知結構發生交互作用,通過同化(assimilation)與調適(accommodation) 的過程,與已有的認知結構結合、重新
4、修訂內存的認知結構或建立新的認知結構 (Posner et al 1982),認知建構的學習理論 (續),要學生進行內在的思索,問題解決是最佳的方法 學習就是解決問題- 其最終目的是進行學習,解決問題只是伴隨發生的事因此,要有效地進行學習,學生必須掌握元認知策略 (metacognition) (Bereiter & Scardamalia 1989),元認知策略 (Metacognition),要有效地進行學習,學生須思考曾進行過的學習(thinking about learning)具有認知的知識 (即知道自己認識甚麽和不認識甚麽)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即計劃下一步應做甚麽,檢查所用過策略的效
5、果,繼而評鑑和修訂策略) (Brown 1981) 學習既是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必須負起學習的責任,教師則可從旁協助或支援 (Bruner 1996),社會化認知理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從旁協助或支援是重要的社會化認知學習元素(如 Vygotsky的社會中的心智發展)共同合作能促成學生發展元認知的策略元認知是學會學習的焦點,通過人際之間的共同合作和個人的內省所促成 (Black et al 2006),學習與評估的關係,評估是學習過程的其中一部份 (Earl 2003; Black CDC 2002) 作用是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回饋,提供指引
6、給學生,也同時激勵學生作進一步的學習。,評估學生學習的模式,1) 對學習的評估 (Assessment of learning)2) 作為學習的評估 (Assessment as learning) 3) 促進學習的評估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Earl 2003; Black Black et al 2003),評估學生學習的模式,(1) 對學習的評估 (Assessment of Learning) :教師負責總結學生的學習,並向家長和學生提供有關的學習結果通常在完成某個課程或單元後進行測驗或考試是常用的評估方法評估的結果是以分數或等級顯示對學生的成績作出比較
7、,並排列高低/先後的名次 (Earl 2003; Black Black et al 2003),評估學生學習的模式,(2) 作為學習的評估(Assessment as Learning):學生在評估中是主角,進行自我評核學生能管理自己的學習,並掌握評核所得的資料,以之比較學習前的知識,然後修訂和建構所知是元認知 (metacognition) 的概念與對學習評估的概念相反 (Earl 2003),評估學生學習的模式,(3) 促進學習的評估 (Assessment for Learning):在教學的過程中,引用多元化的評估方法去搜集學生的學習表現認識他們在學習上的强弱點,然後向學生作出回饋,
8、引導他們進行下一步的學習評估學生學習的資料也使教師洞悉自己在教學上的得失與及學生在學習上的需要,並以此等資料作為下一階段教學設計的基礎綜合了對學習的評估 和 作為學習的評估 的概念 (Earl 2003; Black Black et al 2003),Secretarys Commission on Achieving Necessary Skills (SCANS 1991)的報告:- 由於全球化經濟急速的改變,對畢業學生所習得的知識與能力有嶄新的要求:- 掌握基本的語文和數學能力具備有效的思考能力和擁有個人的特質,3. 對畢業學生的新要求,學生須具備的知識和能力 - 十項才能,New H
9、ampshire 的能力為本評估工作小組 (Competency-based Assessment Workgroup)的研究調查結果,4. 英國評估改革小組的研究(Assessment Reform Group 1999),其研究焦點是對學習評估和促進學習評估兩個模式 結果證明促進學習的評估能在教學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提升學習,也同時幫助教師改進教學 ,對教與學有極大效能 研究結果傳達一個清晰及肯定的信息:為了促進課堂學習效能而設計的評估方式,這些新嘗試便能提高學生的學習。 (頁6),英國評估改革研究的建議,促進學習評估的十項原則,包括評估:1) 必須是有效教學計劃的其中部份;2) 焦點在學生如
10、何學習;3) 應被視為課室教學的重心;4) 是教師最重要的專業能力;5) 須敏感度强和有建設性,因它牽涉情緒的效應;6) 須考慮學生學習動機的重要性;7) 提升學習目標的達成和共同理解所用的評估標準;8) 提供學生如何改進的有建設性指引;9) 發展學生自評的能力,以使他們能進行反思和自我管 理;10) 承認學生所能達致的學習成果。 (Assessment Reform Group 2002),世界各地的教育評估改革,香港現行的教育評估改革,2001年推出課程改革,當中逐步推行評估改革 - 促進學習的評估(頁 72)期望把整個教育制度由考試主導變成為以多元化評估方式評核學生的學習表現,並鼓勵教師
11、把評估融入教與學的過程中 (課程發展議會 2001, 2002),香港現行的教育評估改革(續),評估是學習與教學循環的一部分,而不是附著於教學階段之後,獨立於兩者之外的。 評估的結果,可提供資料讓學生改進學習,也讓教師檢討和改善教學(促進學習的評估)。,(課程發展議會 2002 ,頁72),香港現行的教育評估改革(續),促進學習評估改革策略的建議(課程發展議會2001,頁73):學校自行發展評估的政策與措施,包括多元化的評估模式與減少校內的測驗與考試;教師與學生討論學習的目的,讓他們確認所須達致的水平;教師運用不同形式的回饋,讓學生認識自己的強弱項和改善不足的方法教師提供學生一起進行評估的機會
12、,包括自評和同儕互評;教師運用評估去探測和鼓勵學生的高層次思維、創造力及對概念的理解,而不是死記硬背的資料。,香港現行的教育評估改革(續),為達成促進學習評估的改革,教育制度內的不同層面也進行了結構性的改革,項目包括 :1) 香港考試局的重組 2) 基本能力評估(Basic Competency Assessments)的設置3)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與三三四新學制的建立4) 校本評估的實施,校本評估是指在學校的教學過程中所進行的評估 (IBM 2003 頁30)教師引用多元化的評估策略,評核學生各方面的學習表現,同時也用持續性的評估方式去幫助學生改善學習;對教師也能提供教學上的回饋,從而改善他們
13、的教學 (Yussufu 1994),校本評估的實施,香港的校本評估發展(續),教育統籌委員會建議學校人員、家長、學生,以至社會人士,均要放下傳統的評估觀念,認識和建立新的評估文化。(教育統籌委員會2000, 頁60)香港考試及評核局 (HKEAA)最近宣佈於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的24學科中引入校本評估的元素,佔分比重約15-30% 。(http:/www.hkeaaa.edu.hk/doc/334/sba_c_20070128.htm 瀏覽日期1/2/2007),校本評估的困難和挑戰,困難與問題 (Fung et al 1998):教師的工作量設計校本評估所需用的時間學校採用的不同評分制度所引致
14、的公信力問題 挑戰(Hill 2005):技術方面 - 評估課業的設計、成績調整(moderation)的方法、評估協調的方式改革管理方面- 公眾的接納度 和教師的專業能力與發展,實施校本評估的個案研究(Lo 2008),三個個案的研究研究的目的:探討學校實施校本評估的模式/策略與學校的條件研究方法:訪談與文件分析研究樣本:包括校長、副校長、教師、學生與家長,總人數是33,學校背景資料 (Lo 2008),校本評估的策略(Lo 2008),學校須具備的條件 (Lo 2008),校本評估改革的挑戰 (Lo 2008),討論 (Lo 2008),促進學習評估的主要特徵是教師向學生提供有建設性的回饋
15、,引導他們改進學習的表現,同時亦以此作為改善教學的憑據 (Assessment Reform Group 2002) 甲小學的教師向學生提供口頭回饋的面批與補救教學的加油站以幫助學生改進乙中學的教師按時與學生進行個別面談作回饋,分析他們有需要或曾作改善的地方;丙特殊學校的教師在學生完成語文活動後,給學生作出指導和改善的回饋,討論 (Lo 2008),2) 促進學習評估強調評估是教學計劃的一部份和課堂教學的重心(Assessment Reform Group 2002) 甲小學的面批活動丙學校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作分組和個別的評估乙中學的教師運用觀察量表在課堂上對參與及早辨認計劃學生的評估都是教師
16、教學計劃的其中一部份和課堂教學的焦點,討論 (Lo 2008),3) 促進學習評估着重教師與學生訂立學習目標,並以之評定學生的學習進度(Assessment Reform Group 2002) 甲小學的達標計劃要求學生定下要達到的目標分數,然後檢視評估的表現,判斷所需的輔導或可得的獎勵乙中學要求及早辨認計劃的學生寫出三個目標,經過導修活動的參與,教師運用評估方法檢視學生達成目標的程度。,討論 (Lo 2008),4) 促進學習評估須發展學生的自評能力,以進行自我的反思,並承認學生的學習成果 (Assessment Reform Group 2002) 甲小學要求學生接收科目評估卷後,按訂立的
17、目標作自評,並可從教師處取得獎賞乙中學要求學生在參與導修後,按自行訂定的目標作自評,以確認自己的學習表現,總結,要促成教育評估的改革,讓學生有效地學習,達致優質教育的目的:教師須具有相關的專業知識與能力教師培訓機構須提供教師適當的專業培訓其他教育工作者包括校長與政策制訂者須瞭解並致力解决實施教育評估改革所引發的問題學校也須建立互相學習的文化,以促進教師在教育評估方面的專業發展,參考文獻,教育統籌委員會 (2000) :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議,香港,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課程發展議會 (2001):課程發展路向 - 學會學習 終身學習、全人發展,香港,香港印務局。課程發展議會(2002):
18、基礎教育課程指引 - 各盡所能發揮所長:5. 學校評估政策 - 評估方式的轉變,香港,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Assessment Reform Group (2002).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10 principles. London: Assessment Reform Group. Bereiter, C. essays in honour of Rober glaser.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ion. pp. 361-392.Black, P. & Wiliam, D. (2006). As
19、sessment for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In Gardner, J. (ed).Assessment and learning.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pp.9-26.Black, P., Harrison, C., Lee, C. & Marshall, B. (2003).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putting it into practice. Berkshire, Engl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參考文獻,Black, P.J. & Wiliam, D.
20、(1998). Inside the black box: raising standards through classroom assessment. London: Kings College. Blackmore, J. (1988). Assessment and accountability. Geelong: Deakin University PressBrown, A.L.(1981). Metacognition: the development of selective attention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from texts. In Ka
21、mil, M. (ed). Directions in reading: research and instruction.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Reading Conference.Bruner, J. (1996). The culture of educatio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Earl, L.M. (2003). Assessment as learning: using classroom assessment to maximize student learning. Th
22、ousand Oaks, California: Corwin Press, Inc.Fung, A., Broadfoot, P, Cheung, D. et al (1998). Review of public examination system in Hong Kong: final report. Hong Kong: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參考文獻,Hill, P. W. (2005). Future directions in public examinations and assessments. Paper presented in t
23、he “Assessment Reform in Hong Kong” Seminar,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4 September 2005.Lo Y. C. (2008 forthcoming).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Morris, P. (1996). The Hong Kong schoo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ssues and policies. Hong Kong: Hong Kong
24、University Press. OECD (2005).Formative assessment: improving learning in secondary classrooms. Paris : OECD. Posner,G., Strike, K., Hewson, P. & Gertzog, W. (1982). Accommodation of a scientific conception: towards a theory of conceptual change, Science Education, 66(2): 211-27.UNESCO Task Force on
25、 Education for the 21 Century . Retrieved 9 October 2006 from http:/www.unesco.org/delors/index.htmlYussufu, A. (1994). A model for using school-based assessment. In the Proceedings of the 1993 IAEA Conference School-based and External Assessments, pp.102-108. Mauritius Examinations Syndicate, Reduit, Mauritius.,Acknowledgement:,Sincere gratitude is owed toDr. Lo Yiu Chunfor her contribution in developing this presen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