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节 技术条件与区域发展,第四节-1 技术条件与区域发展,一、技术进步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二、区域科技条件评价,一、技术进步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技术进步的概念(二)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技术进步的概念,1.技术进步的概念(经济含义)2.技术进步的类型(“软”、“硬”),(二)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技术进步与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P115(改变经济意义;减少非本地资源依赖)2.技术进步与区域经济发展(多样化)3.技术进步与区域劳动就业(新兴就业部门-知识经济),1.技术进步与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1)技术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2)技术的进步有利于减少区域发展对非地产
2、资源的依赖程度,(1)技术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技术进步扩大了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广度和深度,甚至可以变废为宝,变害为利。如品位较低的矿石 。 技术越是进步,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范围越是广泛,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越能够充分体现。现在宇宙资源的利用,如月球的开发。 如“中药”天人合一的思想,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又焕发了青春, “中药”为解决世界难题会发挥很大的作用。,(2)技术的进步有利于减少区域发展对非地产资源的依赖程度,技术进步就是指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 节约劳动型技术进步拖拉机;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晶体管的改进;中性技术进步多数以上二者都节约。技术进步使得区域生产对非本区域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的
3、依赖减轻。如节能技术;交通条件的科技进步。如宝钢。日本,2.技术进步与区域经济发展(多样化),新产品层出不穷,催生了新的需求,导致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日益丰富多彩 。 黑白彩电-多功能遥控-直角平面-背投-高清-等离子-数字电视 汽车的更新换代新技术的涌现,原有产品的功能和效用不断引伸与“裂变”,独立而成为新的产业部门。 显微镜:光学-电子-隧道扫描,从历史的角度,农业技术的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 -专业分工和社会分工 工业技术的进步-农产品原料比重下降,工矿产品比重上升-使生产和加工工矿原料的工业部门得以形成发展 技术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 -生活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恩格尔系数下降,耐用消费品增加
4、 “三大件” 的变化:(50-70年代)自行车、手表、缝纫机;(80)电视、电冰箱、电风扇;(90)汽车、大型住宅、电脑。,3技术进步还为区域劳动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出路,在技术进步引起产业结构变动的基础上,一部门内劳动投入的减少,相应扩大了其他部门(特别是新增部门)的劳动需求,或者使社会在新的水平上(因技术进步,使收入增加,而产生的需求增加)增加劳动投入。 包钢就业减少,第三产业人口增加,高新开发区就业增加。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更高。,二、区域科技条件评价,(一)科技人力资源(二)研究与发展经费(三)科技活动产出(四)高技术产业,(一)科技人力资源基本概念,高素质的人是国家或地区发展最宝贵的战略资源
5、。科技人力资源规模和素质是衡量科技实力和潜力的重要标志科技人力资源:实际从事或有潜力从事系统性科学和技术知识的生产、发展、传播和应用活动的人力资源。中国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具有科学与技术领域大专及以上学历或学位人员,与实际参与科技活动没有学历或学位人员数量的总和。反映科技人力资源的存量和潜力。,(一)科技人力资源基本概念,科技活动人员:从事科技活动以及从事科技管理和为科技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人员。科技活动指R&D (研究与发展)、R&D 成果应用及相关的科技服务等三类活动。研究与发展( R&D ):是指在科技领域为了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活动,包括基础研究、
6、应用研究和实验开发三类活动。,(一)科技人力资源基本概念,研究与发展( R&D )人员:从事R&D活动以及为R&D活动提供管理和直接服务的人员。是科技人力资源中最为重要的指标。特别是R&D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数量。我国的R&D人力资源与科技活动人力资源2001年,R&D人力总量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已排在世界第3位,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从活动类型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的分别占总量的比例分别为:8.24%、23.63%、68.13%。科技人力资源培养反映了科技人力资源的后备资源供给水平。培育主要靠高等教育。,(一)科技人力资源指标意义,中国每万名从业人员的R&D人员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很大远
7、远低于P118表4-1。中国每万名从业人员从事R&D活动的科学家与工程师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很大远远低于P118表4-1。R&D人员在各执行部门中的分布结构不合理。与发达国家相比,分布在企业占55.6%数值相对较低。 P118表4-2.,(二)研究与发展经费,关系:一方面是,经济增长 国家富足 对 R&D 则有更多的投入;另一方面是, R&D 投入增长 科技进步 促进经济增长。1.RD经费总量2. RD经费分布3. RD经费来源,1.RD经费总量,1.RD经费总量增长速度快。 中国16.5速度。 2.RD经费总量占GDP比重小。 中国1.70%、美国41.7%。,2. RD经费分布,1)类型:基
8、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 中国0.4 % 7.1 % 92.5%2)活动行业:制造业、科研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教育业、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等。3)执行部门: 过去:研发机构、高校、国有大中型企业 现在:企业是主体。企业、高校与发达国家比相对较低。P122表4-4,3. RD经费来源,主要政府投入、企业自筹、国外投资、其他主体投入。政府投入是最重要、最稳定和最集中的资金来源。1.中国的政府RD资金占国家RD经费的比重33.4%(2000年)(小)。发达国家在(50%。80年代初)印度( 70%。90年代);韩国( 70%。80年代以前),3. RD经费来源,2.政府RD经费占GDP得比重P
9、122图4-5中国较低(0.33%)美国(0.74%),(三)科技活动产出,科技活动产出是指通过科技活动所产生的各种形式的成果。主要是科技论文和专利。区域科技评价一般采用论文、专利、科技成果等指标。企业的产出主要为专利;高校的产出除专利外,主要在论文上;科研机构则二者并重。我国的 R&D 成果是论文多而专利少。 总体上讲有很大差距,主要是质量上。,(四)高技术产业,1.高技术产业定义技术密度( RD经费强度)是确定高技术的基本依据2002年国家目录:P123根据2002年7月国家统计局印发的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的通知,中国高技术产业的统计范围包括航天航空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
10、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等行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名单(54个)01 中关村科技园 02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03 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04 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05 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 06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07 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08 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 09 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 10 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1 哈尔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2 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3 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4 广州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5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6 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7 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1、 18 桂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 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 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中国高技术产业特点,1)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制造业产值的比重小。 P124表4-52)高技术产业经济效益低。增加值率低P124表4-63)高技术产业创新水平低-经费强度低(高技术产业部门的RD经费支出占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经费强度)中国高于全部制造业的RD经费强度;低于发达国家。 P125表4-7,21 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2 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3 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4 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5 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6 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 27 海南国际科技工
12、业园 28 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9 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30 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31 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32 惠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33 珠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34 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35 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6 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37 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38 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39 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40 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41 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42 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43 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44 襄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45 株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46 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47 大庆高新技
13、术产业开发区 48 宝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49 吉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50 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51 保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国电谷52 鞍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53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54 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7年1月8日新增),第四节-2 技术条件与区域发展 技术支持,一、技术扩散技术扩散概念技术扩散的形式(重点3个类型)技术扩散的途径技术扩散模型(“S”曲线)二、技术引进与选择,一、技术扩散,1.技术扩散概念:技术创新通过市场传播的过程。(地理角度是技术在空间的流动和转移)。2.形式有三种空间梯度式:放射渐次转移如香港向珠三角。跳跃式:跳跃且传播远如北美向韩国、
14、台湾。双向对流式:甲地到乙地(改造)再到甲地。日本与美国。,3.扩散模型过程为“S”型传染模型最为常见。,二、区域技术条件分析,(一)技术引进与技术选择 (二)区域发展中技术进步的量度,(一)技术引进与技术选择,1.技术引进与技术转移。 2.技术的选择。,1.技术引进与技术转移,1)定义2)优点3)类别4)方式与途径,1)定义,技术引进与技术转移均属技术转让范畴,只是技术引进是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技术转让,而技术转移则是从地区的角度来看技术转让。指一个国家或企业引进国外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所必须附带的设备、仪器和器材,用来发展本国的经济和推动科学技术进步。,2)优点,(1)缩短时间。 (开发需-2
15、0、30年;引进2、3年)电视生产线(2)可以节约大量的科学研究和试制费用。 (3)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4)有助于培养科技人才。一般是二流技术,3)类别,有简单的技术转移与吸收型的技术转移垂直转移与水平转移,简单的技术转移与吸收型的技术转移,简单的技术转移是指某先进技术由甲国转移到乙国,而乙国并不一定在转移后具有复制这项技术的能力。吸收型技术转移是指某项先进技术由甲国转移到乙国并且将会被乙国消化、吸收并复制出来。称为真正的技术转移。,垂直转移与水平转移,垂直技术转移是指甲国基础科研成果能用于乙国的应用科学中,或将前者的科研成果用于后者的生产中;具有创造性,同时也需要冒较大的风险,它要求受
16、让者具有一定的经济技术能力。 水平技术转移是指将甲国已应用于生产的新技术转用于乙国的生产领域。只需照搬,风险较小,对受让者要求不高。,4)方式与途径,无偿转让就是不需付出报酬的技术转让。它常常是通过国家、团体和个人之间的访问、考察、参观、人员培训、工作经验介绍,以及查找技术文献、技术信息交流等非贸易的途径引进的。这种方式对引进方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吸收技术并形成创新力量,具有重大意义。有偿转让方式是指需要支付转让费的技术引进或转移,也称贸易形式的技术引进。以直接经营的方式提供技术,如购买大型成套设备及其相应的技术项目、专利或生产许可证贸易、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其中以购买专利及成套生产技术设备
17、为主。,引进障碍,技术引进方看 :(1)需求障碍;(2)资本障碍;(3)自然资源障碍 ;(4)劳动就业障碍 ;(5)技术人力资源障碍 ;(6)规模障碍 ;(7)基础设施障碍 ;(8)文化障碍 ;(9)时序障碍 。技术转让方的障碍 :政治因素或政策考虑、专利及商业保密措施、技术及产品垄断等。,2.技术的选择。,(1)技术选择的标准。 (2)中间技术与适用技术。 (3)技术选择的原则。 (4) 关协作及配套条件,(1)技术选择的标准,选择引进技术应考虑经济原则,技术进步的关联作用(或乘数效应)和技术推广的可能性标准等。经济原则就是以最小的技术引进的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技术进步的关联作用,是指新
18、的技术不仅能为最初引进部门所利用,而且能为其他相关部门所利用。技术推广的可能性标准是指引进技术被推广、消化的可能性。,(2)中间技术与适用技术,中间技术的概念是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在1936年首先提出的。 发展中国家经济贫困、文化落后,采用发展中国家易推广、消化的,比那些最新和最先进的资本密集型技术更简单、更廉价、更易于维修的、同时比初级原始技术更优越的适用技术。 “介于镰刀和收割机之间的技术”。 其根本是站在发达国家利益上,考虑的是维持既存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适用技术,印度的A.K.N.雷迪于1975年提出的 。就是符合引进国或区域的特殊条件而且能取得最大效果的技术。是否为适用技术,主
19、要看下列三个方面的目标:环境目标。引进技术必须做到能节约能源,循环使用各种材料,减少资源的利用,减少环境污染,保证生态环境协调。 社会目标。引进技术必须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提供劳动者以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工作,能与区域传统文化相交融,促进区域社会和谐发展。 经济目标。引进技术必须能消除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状态,提供就业机会,利用地方资源并生产地方消费品分散经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3)技术选择的原则。(21),总原则就是因地制宜,适应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 适应当地的技术基础和生产力水平,有利于提高当地的技术水平。 适应当地的自然资源特点,提高资源利用率。适应当地人力资源基础,并满足劳动就业需要,充分利用地方人力资源。,(3)技术选择的原则-(22),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并同时考虑市场容量问题。新技术的选择应满足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的要求问题。其他:生产企业间的协作配套条件、生产性基础设施(包括给排水、通讯、供电、交通、运输、仓储等)和生活基础设施(包括文教、卫生、体育、商业等)、生产服务设施(包括情报、通讯、金融、保险、维修、供应等)等,它们直接影响到引进技术的效益的发挥。,(二)区域发展中技术进步的量度(略),1.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J.K.Hicks,1932)分类.2.科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