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术史教学大纲.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38957 上传时间:2018-09-24 格式:DOC 页数:82 大小:4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术史教学大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中医学术史教学大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中医学术史教学大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中医学术史教学大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中医学术史教学大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273 中医学术 史 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1.083.0.3 课程名称: 中医学术史 History of Academic TCM 开课 (二级)学院 : 基础医学院 课程性质: 限选课 学分: 2 学 分 学时: 28 学时 前期 课程: 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药、方剂 授课对象: 基(七) 医(七) 医药(七) 考核方式: 期末考试占 80%, 课堂练习 、 课后作业共占 20%。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 教学分总论和各论,总论部分按各学术派别介绍了中医学历史上出现的几个有代表性的学派,各论则按照时间顺序,从晋唐开始,直 至清代。详细介绍了这期间,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著名医家,按

2、照:生平著作、学术理论、医论选读、学术评议的板块介绍。阐明历代医家的学术特点,指明他们的学说、见解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This course consists of the two sections of the general and the specific introductions. The former section introduces some typical schools that appeared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TCM. The latter section introduces famous TCM doctors rangin

3、g from the Dynasties of Jin and Tang to the Qing Dynasty, focusing on the aspects such as the works, academic theories, selected medical readings, and academic reviews. 本课程以线性方式,将历史朝 代与当时的医家及其学术思想贯穿起来,使中医历史的纵向与各家学术特点的横向加以结合,有益于融会贯通的理解中医发展的源流和学术思想。它的主要内容是叙述自先秦迄于晚清的我国医学发展概况、医学重要成就和特点、著名医家的学术贡献等,使大家能系统

4、地了解中医学衍革的源、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中医学形成的大体始末。 This course relates in a chronological order the ancient Chinese dynasti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medicinal scholars along with their academic ideas. By combining the history of TCM with the academic features of various schools, the teaching program is sure to be

5、 beneficial 274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ource and origin of TCM, its history of evolution, and its academic thoughts. 大纲内容: 一、前言 【课程 目的 】 中医学术史是专题研究中医学术发展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的掌握与了解中医学沿革的源与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中医学形成的大体始末。 中医学术史的主要内容是论述自先秦至晚请我国医学发展的概况,医学的重要成就和特点,以及著名医家的学术贡献。虽然中医学术史属于医史范畴,但其内容以历史演绎为经

6、,重点讨论了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医学内容,以学术成就为纬,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较之医史则增加了学术的深度与广度,较之各家学说更增加了学术发展的脉络与内在联系。 中医学术史的教学以课堂讲授及课堂讨论为主,应当结合自学,以加强学生对中医理论发展的系统性及规律性的认识。 【教学要求】 1 掌握历代中医学发展的关系和学术流派形成因素及特点。 2 熟悉各医学流派的形成、特点和代表医家。 3 了解学习中医医家学说及学术思想的目的和意义。 【教学内容】 1 中医学术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2 主要医学流派的形成和研究方向。 3 中医各家学说研究的范围、学习目的、要求和方法。 本课程总学时为 28 学时 ,

7、其中课堂讲授 28 学时。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方法 第一章 先秦、 两汉医学 中医学术思想的起源与学术理论体系的形成 【目的要求】 1 了解中医学术理论的起源 。 2 掌握中医与哲学、自然科学鉴的 联 系 。 3 了解春秋时期诸家养生学的特点 。 4 了解内经、难经学术理论特点 。 5 掌握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确立临床辨证论治体系所作的贡献。 6 了解淳于意 、 华佗的有关情况 。 7 掌握藏 象 学说学术内容 。 275 8 掌握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确立临床辨证论治体系所作的贡献。 9 了解淳于意 华佗的有关情况 。 10 掌握运气对气候的影响,及其在医学上的运用。 11了解两汉律历成就与 运

8、气学说的关系;两汉及以前有关运气学说的概况;运气的推算。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医学术理论的起源 要求 : 1 了解中医学术理论的起源 。 2 掌握中医与哲学、自然科学鉴的 联 系 。 内容 : 1 哲学与医学的结合 ( 1) 阴阳学说对医学的渗透 。 ( 2) 五行学说与医学相结合 。 ( 3) 气、精、神生命观的确立 。 ( 4) 形神论与中医基本理论 。 2 自然科学技术对医学的影响 ( 1) 先秦时期的天文、历法和物候学 。 ( 2) 天文、历法、物候学对医学的影响 。 ( 3) 冶金技术与“九针”之制 。 第二节 养生学的形成 要求 : 了解春秋 时期诸家养生学的特点 。 内容 :

9、 1 养生术的起源与导引吐纳、养神服食 。 2 春秋战国诸子的养生理论 。 ( 1) 老子“清净无为”说 。 ( 2) 庄子“养生”、“全形”说 。 ( 3) 子华子“贵生”说 。 ( 4) 孔子“安适自养”说 。 ( 5) 荀子“修身礼治”说 。 ( 6) 韩非子“啬神”、“少欲”说 。 ( 7) 管子“节欲存精”说 。 ( 8) 吕氏春秋集先秦养生学大成 。 ( 9) 淮南子中的养生思想 。 ( 10) 黄帝内经论养生 。 276 第三节 医学基础理论的确立 要求: 1 了解内经、难经学术理论特点 。 2 掌握藏 象 学说学术内 容 。 内容 : 1 内、难医学理论 中医学基础理论确立的标

10、志 。 2 藏象学说的建立 。 ( 1) 解剖与度量 。 ( 2) “司外揣内”的藏象学说 。 3 经络学说的形成 。 4 病因研究 。 5 病证和病机理论 ( 1) 病证记载概括 。 ( 2) 病机理论研究 。 6 诊断学成就 ( 1) 色诊 。 ( 2) 脉诊 。 7 治法及治则的制定 第四节 伤寒杂病论 临床辨证论治体系的确立 要求 : 1 掌握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确立临床辨证论治体系所作的贡献。 2 了解淳于意 华佗的有关情况 。 内容 : 1 伤寒杂病论的问世 2 伤寒 外感辨证论治 ( 1) 六经辨证论治 。 ( 2) “辨证评脉” 。 3 杂病辨证论治 第五节 中药理论的萌芽 第一

11、部本草专著的问世 要求 : 1掌握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确立临床辨证论治体系所作的贡献。 2了解淳于意 华佗的有关情况 。 内容 : 1本草学的雏形 。 2神农本草经成书 。 277 第六节 古代医学气象学 运气学说的产生 要求 : 1掌握运气对气候的影响,及其在医学上的运用。 2了解两汉律历成就与运气学说的关系;两汉及以前有关运气学说的概况;运气的推算。 内容 : 1运气学说的发展概况 。 ( 1) 两汉 律历与运气学说 。 ( 2) 运气学说的逐渐形成 。 ( 3) 运气推衍与气象规律 。 2 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 。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隋唐医学 医学理论的继承

12、和临床方治的革新 【目的要求】 1了解晋唐时期养生学发展概况 。 2了解葛洪、孙思邈等医家的养生经验 。 3了解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对医经的研究状况 。 4熟悉对内经、伤寒论、针灸甲乙经以及本草学的研究 。 5了解对病机学研究状况 。 6熟悉巢元方、王冰病机说 。 7了解经方与经验方各自发展的特点 。 8了解晋唐 时期对本草学研究的状况 。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晋唐时期养生学的发展 要求 : ( 1) 了解晋唐时期养生学发展概况 。 ( 2) 了解葛洪、孙思邈等医家的养生经验 。 内容 : 1 葛洪与陶弘景的养生思想 。 ( 1)葛洪的的养生思想 ( 2)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 2 诸病源候论

13、养生宣导术 。 ( 1)对养生导引法的阐述发挥 。 ( 2)孕妇及小儿养生 。 278 3 孙思邈集养生学说之精要 。 ( 1)抑情节欲 。 ( 2)“常欲小劳”和导引、按摩 。 ( 3)依时摄养 。 ( 4)内视、调气 。 ( 5)食宜、食养和食疗 。 ( 6)服食、服水 。 ( 7)养 老 。 第二节 医学经典著作的整理和研究 要求 : 1 了解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对医经的研究状况 。 2 熟悉对内经、伤寒论、针灸甲乙经以及本草学的研究 。 内容 : 1 全元起与内经训解 注疏素问的开山 。 2 王冰与素问注 。 ( 1)整理编次 。 ( 2)补遗七篇 。 ( 3)注释阐发 。 3 皇甫

14、谧与甲乙经 针灸学专题研究之肇兴 。 4 杨上善与黄帝内经太素 。 5 王叔和注脉经和编次张仲景方论 。 6 孙思邈对伤寒论研究 。 第三节 病机理论方面的重要贡献 要求 : 1 了解对病机学 研究状况 。 2 熟悉巢元方、王冰病机说 。 内容 : 1 巢元方的病因病机学说 。 2 脏腑病机学说的演进 。 3 王冰阐发“气动”病机学说 。 第四节 本草学的形成 要求 : 了解晋唐时期对本草学研究的状况 。 内容 : 1 陶弘景编撰本草经集注 。 2 新修本草的颁行 。 279 第五节 经方的衍变与经验方的兴起 要求 : 了解经方与经验方各自发展的特点 。 内容 : 1 经方的衍变 。 2 经验

15、方的兴起 。 ( 1)葛洪的肘后备急方 ( 2)孙思邈的千金要方 ( 3)王焘的外台秘要 第六节 医家学术思想和医学实践 1 陈延 之 2 孙思邈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第四章 明代医学 金元医学的继续和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目的要求】 1了解明代医家医学理论的研究概况 。 2了解寒温之争的原由 与 影响 。 3掌握先天水火不足论 。 4掌握“阳非有余,阴亦不足”论 。 5掌握薛己、李中梓的脾胃关系的观点 。 6掌握脾阴学说的发展及主要内容 。 7掌握命门学说的发展及明代医家的命门学说的内容及观点 。 8了解三焦形质论及奇经八脉的主要内容及乙癸同源的学术观点 。 9了解四诊内容的发展概况

16、。 10掌握望诊、问诊及切脉的主要成就 。 11了解明代诸家本草学著作 。 12掌握本草纲目及神农本草经疏的学术成就及在本草学发展中的地位。 13了解明代医学与金元医家,如河间、丹溪、洁古、 东 垣 等学术思想及师承、私 淑联系。 14掌握戴思恭、汪机、王纶、龚博等明代医家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明代前期医学思想 要求: 1了解明代医学与金元医家,如河间、丹溪、洁古、车垣等学术思想及师承、私塾联系。 280 2 掌握戴思恭、汪机、王纶、龚博等明代医家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 内容: 1 赵道震、赵良仁、戴思恭、刘纯私淑丹溪的学术影 响。 2 汪机、王纶、龚博私淑丹溪、车垣的学术

17、影响及学术内容。 第二节 寒温之辨 要求 : 1 了解寒温之争的原由于影响 。 2 掌握先天水火不足论 。 3 掌握“阳非有余,阴亦不足”论 。 内容 : 1 寒温之辨 。 2 先天水火不足论及对血证、痰证、消渴、小便不通、中风等证的论治 。 3 “阳非有余,阴亦不足”论 。 第三节 脏腑经络理论的深入探索 要求: 1 掌握薛己、李中梓的脾胃关系的观点 。 2 掌握脾阴学说的发展及主要内容 。 3 掌握命门学说的发展及明代医家的命门学说的内容及观点 。 4 了解三焦形质论及奇经八 脉的主要内容及乙癸同源的学术观点 。 内容: 1 脾肾、肝肾和脾阴的研究 。 ( 1)脾肾关系认识的日趋完善 。

18、( 2)阐述乙癸同源、肝肾同治 。 ( 3)脾阴学说的确立 。 2 命门学说的发展与完善 。 ( 1)左肾右命门与肾间命门说 。 ( 2)命门有形说 。 ( 3)肾间 动 气说 。 ( 4)命门君 火 说 。 ( 5)命门为真阴之脏说 。 3 三焦形质论的形成 。 4 对奇经八脉的研究 。 第四节 四诊及辩证纲领的逐步完善 要求: 1 了解四诊内容的发展概况 。 2 掌握望诊、问诊及切脉的主要成就 。 281 内容 : 1 四诊内容的不断充实 。 ( 1)对望 诊的重视就研究 。 ( 2)问诊内容的归纳与总结 。 ( 3)脉学发展的新阶段 。 2 辨证 纲领的完善及确立 第五节 本草学的成熟时

19、期 要求: 1 了解明代诸家本草学著作 。 2 掌握本草纲目及神农本草经疏的学术成就及在本草学发展中的地位。 内容: 1 药物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 。 2 疏义以致用的神农本草经 。 3 诸家本草著作的相继出现 。 第六节 医家学术思想与医学实践 要求:了解明代医家医学理论的研究概况 。 内容: 1 薛己 2 李时珍以及本草纲目 3 周慎斋 4 缪希雍 5 张介宾 6 吴有性 7 喻昌 8 李中梓 9 绮石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第五章 清代医学 【目的要求】 1了解温补时弊产生及其批判 。 2掌握对温补时弊的批判的学术内容 。 3掌握对伤寒论的研究进展与内容 。 4掌握温病辨证论治体系的发展

20、与内容 。 282 5了解瘟疫学说的发展及内容 。 6了解对金匮要略近代研究的概况 。 7掌握清代医家研究金匮要略的不同观点 。 8了解专病专科发展状况 。 9了解西医传入中国的历史 。 10掌握清代医家中西医会通思想发展特点 。 11了解清代医家主要学术思想 。 12熟悉清代 学术研究对历代医家的总结以及汇通西医学的发展 。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对温补时弊的批判 要求 : 1了解温补时弊产生及其批判 。 2掌握对温补时弊的批判的学术内容 。 内容 : 1温补时弊的产生及其批判 。 2有关学术争议 。 第二节 伤寒学的深入研究与温病辩证体系的确立 要求 : 1掌握对伤寒论的研究进展与内容 。 2掌握温病辨证论治体系的发展与内容 。 3了解瘟疫学说的发展及内容 内容 : 1 伤寒论的深入研究 ( 1) 柯琴的六经地面说 ( 2) 张志聪的六经气化为病论 ( 3) 尤在泾的以法类证研究 ( 4) 徐灵胎的以方类证研究 ( 5) 俞根初详论四时感证 2 温病辨证论治体系的确立 ( 1) 叶桂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 2) 吴瑭论三焦辨证 ( 3) 薛雪对湿热病的辨证论治 ( 4) 王士雄的温热经纬 3 温疫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 1) 戴天章发挥温疫辨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