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思考.ppt

上传人:ga****84 文档编号:339917 上传时间:2018-09-24 格式:PPT 页数:125 大小:3.2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思考.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5页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思考.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5页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思考.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5页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思考.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5页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思考.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中共荆门市委党校 贾贤良,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9年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中共中央关于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由此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仅要有物质基础,制度体系,更要有相应的法治文化,要用法治文化为法治国家建设提供肥沃的文化土壤。,授课内容:,一、法治文化及其认同,二、法治文化建设的意义,三、法治文化建设的路径,一、法治文化及其认同,(一)何为法治文化?,目前,学界对法治文化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1、从理念、社会心理、行为方式等层面界定,法治文化是指融注在人们心中和行为方式中的法治意识、法治原则、法治精神及其价值追求。,2、从理念、制度与实践的角度,对法治文化做广义和狭义界定,广义的法治文化是指一个国家中由法治价值、法治理念、法治理

3、论、法治思想等精神文明成果;法律制度、法律规范、法制措施等制度文明成果;自觉执法守法用法等行为方式共同构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和法治状态。,狭义的法治文化是由法治精神文明成果和法治行为方式相统一构成的文化现象。这种观点在法学界赞同的比较多。,3、从文化器物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和实践层面,把法治文化分为精神、制度、行为方式、物质承载四个要素,其中制度文化是关键。,4、从法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认为法治文化不仅仅是一些法律教条,也不只与经济效益有关,它更是一种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综上所述,法治文化是由在现代国家和社会治理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法律制度、法治观念、法治价值追求等构成的人类优秀文化成果。

4、它包括完善并严格执行的法律制度体系、公民个体的法治意识、社会对法治的价值认同及追求等等。法治文化是现代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的精神支撑。,(二)何为法治文化认同?,1、文化认同,一是主体间在平等基础上的一种“相互承认”,即“每个人都承认和尊重他人意志、权利和价值”。,二是对某种精神和价值的“重叠共识”,即民众对精神和价值认知的“最大公约数”。,文化认同包括两重含义:,一、法治文化及其认同,法治文化认同,是指社会主体在法律上对彼此意志、权利和价值等内容的“相互承认”,以及对正义观念、良好秩序观念、人本观念、制度正义原则以及关于合作性美德等法治精神的共识。,2、法治文化认同,(二)何为法治文化认同?,

5、二、法治文化建设的意义,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建设需要民众对这种治理理念和方式在思想观念和行为上的认同,即法治文化认同。这既是执政党有效解决执政合法性问题的文化条件,也是实现法治国家目标的文化保障。,(一)法治文化建设是消解政治生活合法性危机的文化前提,在当今时代,政治合法性是执政者要经常面对的问题。法治文化与政治合法性密切相关,建设法治文化可以为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合法性提供文化支撑。,二、法治文化建设的意义,1、何为“政治合法性”?,政治合法性问题是当今社会治理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任何当政者都时时要予以回答和解决的问题。就是说,政治合法性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所谓合法

6、性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于统治地位的确认和服从。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人民答应不答应,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二、法治文化建设的意义,(一)法治文化建设是消解政治生活合法性危机的文化前提,(德国)尤尔根哈贝马斯关于“政治合法性”的主要观点,(1)合法性的根本标准:政治领域是否反映了社会共同性标准。,(2)政治合法性危机(信任危机):即失去了群众对政治的忠诚与信任。政权的信任危机主要表现是:人们对政治生活冷漠,对政治人物的不崇敬等。,A国家进行过度干预,造成民众对政治生活不满。B公民认为自己在政治、文化各方面愿望普遍没有得到满足。C行政当权者无能力履行预定计划,也会导致公众的不满。D社会文化系统产生

7、对政治的不信任的因素。(社会文化系统若产生对于政权不信任的元素,将会导致民众更大的不满,引发政权信任危机的进一步爆发),(3)政权信任危机(合法性危机)产生的原因:,(4)如何解决政权合法性危机(信任危机):,A政府要约束自己的行为;B要遵守与群众的约定,使得公民相信政治家;C注重公民的私人领域;D尽量保证民众合法要求的满足。,(法国)让马克夸克从合法性与统治权利、法律之间的关系论述了政治合法性问题。,(1)合法性与统治权利之间的关系,A、在一种竞争状态之下,通过竞争获得的统治权才有合法性,才可以十分安全地行使这种权利。B、公民是决定统治权归属的主体。C、统治权与被统治权的关系。如果是统治与屈

8、从的关系,即不存在合法性,会引发各种问题;如果是指挥与服从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构建一种比较和谐的社会的基础,是一种良性的关系。,(2)合法性与法律之间的关系,A、合法性与合“法律”性存在区别因为法律本身也存在合法性与不合法性。法若是恶法,那么合法律性存在,合法性不存在;只有良法才存在合法性。 B、如何制定良法:首先,法要体现社会普遍价值;其次,要回应社会的利益诉求,让人们的利益诉求通过法律得以实现;再次,良法中要有“掌握权力的人并非至高无上”理念。 C、合法性与政治责任。政党、政府如果无法承担政治责任(特别是在社会领域),其合法性也会产生危机。 D、合法性与政治判断。政党、政府如果是在重大问题

9、上判断、决策失误甚至错误,其合法性也会动摇,产生危机。,由此可见,执政者的政治合法性不是自己单方面决定的,而是执政者在与民众的双向互动中形成的价值效用关系状况决定的。,2、法治文化对维护政治合法性的积极作用,政治合法性是执政者在与民众的双向互动中取得的。执政者往往通过物质形态绩效、观念形态传播、有形规则的制定等,与民众形成互动价值关系。当执政者的行为与民众需求形成价值效用关系时,才可能构建政治合法性基础。,(一)法治文化是维护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文化前提,(1)民众的法治观念和行为有利于实现民众对“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理念的认同。,实现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需要全体

10、民众的积极参与,而民众参与的前提就是对这种治理方式的选择和认同。这就需要在全社会形成并确立足以支撑这种治理方式的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 民众的法治观念和行为既是民众有效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行为指导,也是实现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文化基础。,“国家规定是狗屁,我任长春就不执行。你们把这个话记着,国家规定就是狗屁。”“谁提意见开除谁,谁要工资谁滚蛋。”“我说他谁是腐败就谁是腐败”。,这是典型的法治观念和行为的缺失,这样的观念和行为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文化威胁,必须坚决遏制和纠正。,(2)法治文化有利于构成执政者与民众之间良好的价值效用关系,增强执政者的政治合法性。,在现代社会治理中

11、,执政者的政治合法性不是自己单方面决定的,而是由执政者与民众之间的价值效用关系状况决定的。价值效用关系状况良好,则执政者的执政合法性就强,反之则弱,甚至丧失执政合法性。,执政者,广大民众,价值效用关系,价值效用关系,在当今时代,能够实现执政者与民众共同认同的价值取向主要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诚信友善、社会和谐等等,而这些价值规范也正是法治文化的要义所在。,执政者与民众之间良好价值效用关系的突出表现就是执政者与民众的价值取向事实上趋于一致。,法治文化无疑能为执政者与民众之间构成良好的价值效用关系发挥积极作用,从而增强执政者的政治合法性。,(3)民众法治文化水平的提高,是各种

12、法律制度顺利有效实施,进而实现国家和社会治理法治化、增强执政者政治合法性的精神文化基础。,所谓民众法治文化水平,即民众在法治意识、法治价值认同、法治理论、法治行为等方面所处的层次和程度,它是衡量社会法治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法治社会和法治国家的重要文化支撑。,民众法治文化水平,法律制度有效实施,执政者政治合法性,全民法治文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民众共同的法治价值观的形成,这可促进法律制度的有效实施;如果民众法治文化欠缺,那么即使拥有大量的法律制度和完整的法律机构,也不可能按照法治原则来运行,执政者政治合法性就会遭受危机。,在当今时代,民众法治文化水平提高,能给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法治化,给执政者的政治

13、合法性提供有利条件。,(二)法治文化是实现法治国家建设目标的重要文化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如果没有民众对法治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这种治国理政的方式就很难凝结成全社会的共识,就不能获得民众的支持。依法治国的理想就很难在实践层面有效展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也就很难成为现实。,二、法治文化建设的意义,1、新中国初期至“文革”结束,中共主要领导人的法治观误区及后果。,新中国成立后,中共由革命党转变成执政党,理应健全法制,将国家和社会引向依法治理的道路。然而,由于当时中共主要领导人在法治观念上的误区,使得我国国家和社会治理处在一种“进一步,退两步”的徘徊状态,直至发生“文革”这种国家和社会治理的

14、大灾难。,(二)法治文化是实现法治国家建设目标的重要文化条件,毛泽东1958年8月24日在北戴河发表谈话,说:“不能靠法律治多数人我们基本上不靠那些,主要靠决议、开会,一年搞四次,不能靠民法、刑法来维持秩序。我们每次的决议都是法,开一个会也是一个法。”,“要人治,不要法治。人民日报一个社论,全国执行,何必要什么法律?”,刘少奇也说:“到底是人治还是法治?看来实际上靠人,法律只能做办事参考。党的决议就是法。”,以上资料转引自张慜:第四届全国司法工作会议的来龙去脉及其严重影响,载于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四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10月版,第426427页)。,1956年3月31日,彭真在

15、第三次全国检察工作会议上作报告,他说:“我们现在的法律还很不完备,大家全说无完备的法律很麻烦,但也有便利之处。我们办案时,只要站稳阶级立场,根据政策,按照阶级利益来办事就可以了。我提议大家不要死抠法律条文,主要应把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搞熟一点,当然能记住法律条文更好了。”,毛泽东1958年8月在北戴河表态说“不能靠民法、刑法来维持秩序”后,以彭真为组长的中央政法小组很快写了一个关于人民公社化后政法工作一些问题向主席、中央的报告,明确提出:“刑法、民法、诉讼法已经没有必要制定”,于是从1954年开始的法制建设进程骤然中断。,1962年5月刘少奇主持对1958年以来的政法工作进行总结反思,指出

16、:“法院独立审判是对的,是宪法规定了的,党委和政府不应干涉他们判案子”;“不要提政法机关绝对服从各级党委的领导。它违法,就不能服从。如果地方党委的决定同法律、同中央的政策不一致,服从哪一个?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服从法律,服从中央的政策。”,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50452页,但这种反思并没有改变国家治理非法制的基本格局。直至“文化大革命”,领袖一声令下,当年主持政法工作的彭真、罗瑞卿以及高层领导人刘少奇、邓小平,一个接一个地被打倒。当时,刘少奇拿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围攻他的造反派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不能这样对待我!”,正是这种法治观念的误区,加上一系列潜规

17、则的运行,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治理基本上处于无法无天的境地。,2、我国法律制度的逐步完善,得益于走出法治观念的误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法律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就得益于全国上下对法制建设的高度共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二)法治文化是实现法治国家建设目标的重要文化条件,“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邓小平文选第

18、二卷,正是基于当时全党和全国人民走出法治观念的误区,形成了建立完备法制的高度共识,我国的立法工作才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快的历史时期,也创造了世界近代以来立法史上的奇迹。,2010年底,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向世人宣布:“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党的十五大提出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

19、体系的立法工作目标如期完成。”, 吴邦国.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的常委会工作报告.2011-03-11,3、现实生活中法制实施的缺憾,根源于我国法治文化的缺失。,从事实上看,由于我国法制建设超前于我国民众法治观念和法治行为水平,使得我国在法制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失范现象。仅仅解决有法可依的问题,并不能真正实现法治国家的建设目标。,(二)法治文化是实现法治国家建设目标的重要文化条件,“保证宪法实施的监督机制和具体制度还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依然存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执法司法问题还比较突出;一些公职人员滥用职权、失职渎职、执法犯法甚至徇私枉法严重损害国

20、家法制权威;公民包括一些领导干部的宪法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话.EB/OL.2012-12-04,这些问题的产生,不在法律制度本身,它根源于民众法治精神文化(对法律尊严的敬畏、对公平正义的追求等)的缺失。这说明,我们只有法律制度文化,没有对法治精神文化的认同,国家的法律制度不可能真正得到有效的实施。,这种缺憾不仅与“让人民群众在每一次司法审判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要求想去甚远,而且它对法治国家建设的杀伤力更大!,“一次不公的裁判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

21、裁判则把水源败坏了。”,培根论司法,(三)法治文化是发挥法治引领、规范、保障作用,构建化解社会矛盾长效机制的文化条件,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需要全社会对法治功能在观念和行为上认同。我国的社会发展已经进入矛盾凸显期,学会用法治的方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为全面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在这方面亟需形成全社会的共识,,二、法治文化建设的意义,1、执政者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是以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的主导文化条件。,中国具有“权力主导社会”的传统,这种传统有它的弊端,但也有合理性,就是强调为政者的标杆作用。,(三)法治文化是发挥法治引领、规范、保障作用,构建化解社会矛盾长

22、效机制的文化条件,“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君所不为,百姓何从?”,礼记.哀公问,“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韩非子五蠹,“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我们的革命依靠干部,正像斯大林所说的话:干部决定一切。”,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依法治国不仅强调依法治权,更要求掌权者率先垂范,以身示范。所以执政者在法治文化建设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广大民众的法治观念和法治行为是以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的社会心理基础,社会矛盾的顺利化解需要民众具备现代法治意识和法治习惯,特别是权利义务

23、意识。也需要学会用谈判、协商、妥协等方式解决矛盾。,(三)法治文化是发挥法治引领、规范、保障作用,构建化解社会矛盾长效机制的文化条件,从现实情况看,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民众的权利意识日益觉醒,十分重视对自己权利的保护,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值得肯定的。 但另一方面,相对于权利意识,民众的义务意识、协商意识、妥协精神却比较淡薄,权利意识和法治意识不匹配。,要发挥法治引领、规范、保障作用,不断化解社会矛盾,必须尽快提升广大民众的法治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社会长治久安的社会心理基础。,3、发挥法制的持续刚性约束力,进而构建化解社会矛盾长效机制,需要民众法治意识的支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构

24、建化解社会矛盾的长效机制,离不开法制的规范和保障。没有法制的规范和保障,社会矛盾的调处就失去了准则,既不利于具体矛盾的解决,更不可能建立化解矛盾的长效机制。,(三)法治文化是发挥法治引领、规范、保障作用,构建化解社会矛盾长效机制的文化条件,法制的刚性约束力与民众的法治文化水平是相互促进的: 一方面,法制持续刚性约束力的发挥是培育民众法治意识的重要手段。法制不能得到持续有力地实施,无异于一纸空文,法制的权威就难以树立。所以,法制持续刚性约束力是法治文化环境建立的依据。 另一方面,民众信任法制,自觉遵从法制,法制才能得到严格有效的实施。所以,人们的法治文化水平是实现法制持续刚性约束力的文化条件。,

25、三、建设法治文化的路径,法治文化建设主要是实践问题,它是在我国特定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环境中进行的。要使这一实践活动取得实效,必须立足我国特定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环境,有针对性地确立法治文化建设的内容,选择法治文化建设的路径。,(一)法治文化建设的内容结构,法治文化建设不是大而化之的口号,而是非常具体的工作,必须确定相对具体的内容,抓住重点,逐一突破。从我国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文化传统、民众法治文化水平来看,我国法治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应该侧重于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治理所要求的观念和行为。,三、建设法治文化的路径,1、规则意识和守则行为,万物运行皆有规则,人的行为必须遵循规则。而人的行为是受意识

26、支配的,没有规则意识,很难有守规则的行为。,(一)法治文化建设的内容结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天论,自由“是在他所受约束的法律许可范围内,随其所欲地处置或安排他的人身、行动、财富和他的全部财产的那种自由,在这个范围内他不受另一个人的任意意志的支配,而是可以自由地遵循他自己的意志。”,洛克政府论下,“理性统治我们的情感,正是助进自由的正当途径。”,洛克政府论下,长期以来,我国民众存在着对自由的片面理解,在意识和行为上感性有余,理性不足。无论是维护自身权利,还是一般行为,规则意识淡薄。,“权利任性”和“权力任性”同时存在 。,“中国式过马路”(“权利

27、任性” ),暴力执法(“权力任性”),在法治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个别利益冲突是难免的,解决这种冲突最好办法就是各方能在法律的框架内,通过谈判、协商等方式,各方相互妥协,形成共识,化解冲突。如果发生冲突时各方都各执一端,互不承认,拒绝协商和妥协,最后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2、协商意识和谈判行为,(一)法治文化建设的内容结构,我国正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就国家政治生活层面说,我国协商民主的实质,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协商”与“选举(票决)”民主结合起来,实现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民众生活层面说,协商民主就是

28、社会个体在国家法律和社会规则的框架内,通过彼此协商和妥协,达成利益共识,妥善解决纠纷。民众生活层面的协商民主是国家层面协商民主的基础和有益补充。,无论是国家层面的协商民主,还是民众生活层面的协商民主,无疑都对我国民众的协商意识提出了新要求。,“千里送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清代康熙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3、诚信意识和守信行为,从理论上说,法治社会和法治文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作为市场经济必备要素的诚信意识和守信行为无疑是法治文化的应有内容。,从我国现实情况看,诚信意识和守信行为也是当今我们比较缺失的东西。,(一)法治文化建设的内

29、容结构,2011 年2 月11 日至2 月14 日,瞭望新闻周刊联合国内专业调查研究机构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成都5 个大中城市就我国当前社会诚信的现状展开了民意调查。调查数据显示,近半数的受访者认为我国社会诚信状况“差”和“很差”,另有近半数的受访者认为“一般”,给予好评的人数只有5%。,引自周慧晶加强诚信体系建设 推动社会诚信发展J.改革与开放,2011,(9):136.,求是杂志社旗下小康杂志发布的2011中国人信用大调查显示:,有65.7%的受访者认为,近十年来中国社会诚信度整体下滑。而诚信形象最差的行业中,中介行业首当其冲,食品业紧随其后。,超过五成受访者认为,政府行为不够透明,

30、比如财务收支不公开、公车数量不公开、官员财产状况不公开等最影响政府公信力。有95.2%的受访者认为,政府信用需要建设。还有64.3% 的受访者认为政府信用建设最要紧的就是“政府工作人员树立政府为民的思想意识”和“加强廉政建设”。,引自欧阳海燕2011中国人信用大调查:诚信危机刺痛中国 J. 小康,2011,(7):49.,可见,从官方到民间都存在诚信意识淡薄,守信行为缺乏的问题。大力培养民众的诚信意识和守信行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4、敬畏之心和谨慎行为,所谓“敬畏”简言之就是谨慎小心地对待人和事。,“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31、”,论语季氏,(一)法治文化建设的内容结构,“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实践理性批判,“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 习近平,人有了敬畏之心才谈得到良心、义务、责任道德,才能形成责任感,事业心,民族精神。,俗语说: “人不要脸,百事可为”、“人格降一等,本领大十分”。人缺乏敬畏之心就敢把法律道德当儿戏,践踏一切人间法律和规则,必然会堕落为铤而走险的狂徒,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在我们的社会中,还存在着心无敬畏,做人无底线,天不怕、地不怕,藐视法律和道德的鲁莽之人和行为,什

32、么样的事都敢做,什么样的钱都敢要。这些人和行为扭曲了人们的价值取向,极大地败坏了社会风气。,法治文化建设要遵循人的认知规律,按规律办事。人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和认同,往往遵循:认识这一事物,确立价值目标,产生情感,形成信仰,落实到行动的认知过程。人们对法治的认识和认同也遵循这一规律。,(二)法治文化建设的路径,三、建设法治文化的路径,1、确立法治文化价值追求,明确法治建设价值取向,法治文化价值追求主要包括:自由、平等、权利、公正等根本价值。,(二)法治文化建设的路径,(1)自由价值,自由是以人为本中人的本质,是人所追求的最高价值 。,“我愿自由而有危险,但不愿安宁而受奴役。”“放弃自己的自由,就是

33、放弃自己做人的资格,就是放弃人类的权利,甚至就是放弃自己的义务。”, 卢梭社会契约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54页,“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裴多菲,(2)平等价值,平等与自由密切相关,平等意味着自由是每个人的自由,而不只是个别人的自由。,“政府不仅要关怀和尊重人民,而且要平等地关怀和尊重。这意味着政府决不能以某些公民因值得倍加关怀而有资格获得更多东西为基础来分配各种商品或机会;绝不能以某团体中某些公民的美好生活概念比他人高贵或优越而限制自由。这些基本原理可称为平等的自由观。”,罗纳德德沃金 认真对待权利,不平等的

34、自由是特权,特权与法治社会是完全不相容的,特权是法治社会的破坏力量,也是促使个人道德堕落的润滑剂!,(3)权利价值,自从十七世纪德国法学家莱布尼兹提出 “法学乃权利之学”的著名命题,权利在西方法学研究中逐步取得核心地位。,“如果政府不给予法律获得尊重的权利,它就不能重建人们对法律的尊重。如果政府忽视法律同野蛮的命令的区别,它就不能重建人们对法律的尊重。如果政府不认真对待权利,那么它也就不能认真地对待法律。”,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在中国,古代法学一直束缚在“刑名法术”之中,个人权利被排除在外。到了近代,尽管一些法学家提倡把权利作为法学的核心范畴,但他们也没能最终把中国法学改造为“权利之学”

35、。直到现在,权利问题还是模糊不清,更没有真正在全社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4)公正价值,公正是自由、平等、权利的平衡和统一,是将自由、平等、权利结合起来的社会形式;法治则是公正的政治和法律保障。,倡导自由、平等、权利、公正价值,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我们现存许多重大问题,包括经济上富裕而尚欠共享;政治上稳定而尚欠民主;文化上统一而尚欠自由;社会多元而尚欠平等、治理上权治而尚欠法治。把自由、平等、公正、权利确定为我国法治社会的价值追求,就是要为破解这些重大难题确定正确价值取向。,2、培育人们对法律的良好情感,民众对法律越是信仰,法治的程度就越高;没有人们对法律的普遍尊重,对法律的真诚信任、敬畏

36、,法治就无从谈起 。,(二)法治文化建设的路径,(1)明确法律情感的内容,目前急需培养民众对法律的信任感、敬畏感、亲近感。,一是人们对法律的信任感。对法律的信任感是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法治文化认同的前提。,当人们遇到纠纷,权利受到侵害时,是相信法律,用法律手段化解纠纷,维护权益,还是相信关系和权力,这是衡量一个社会对法治信任程度的尺度。,二是人们对法律的敬畏感。法律能真正成为惩恶扬善的利器,法律才能有权威,法治才能有力量,人们对法律才能心存敬畏,这是法治建设成效的重要体现。,我们遵守法律,不是完全是因为害怕法律制裁而被迫遵守,而是因为我们感觉到遵守法律是正确的,甚至在我们知道遵守法律并

37、不有利于个人的直接利益时,在我们知道我们可以不遵守法律而不会因此受到惩罚的时候,还是感到有责任遵守法律。这才是真正的对法律的敬畏感。,视频片断.mpg频,三是民众对法律的亲近感。民众对法律的亲近感就是人们依恋法律,乐意用法律解决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相关利益冲突。,(2)彻底批判“人治文化”糟粕,根除人治观念,一是破除清官迷信,树立民主意识。中国的老百姓还是寄希望于有一个好的领导人,由“清官”来治理国家,而不是由反映民众意志的法律来治理国家;由好官来保护自己的权利,而不是由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是破除权力迷信,树立法律意识。在中国历史上,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文化。 “人治”传统几千年来已是根深

38、蒂固。尽管有“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当今社会主义建设等重大的社会变革,但民主、法治、权利、义务等观念远没有树立。这极大地阻碍了国民对法治的信任和认同,构成了法治的反向力量,对我们推进法治建设非常不利。,三是破除盲从心理,树立自主意识。盲从心理使得民众懒于独立思考,简单地随大流。这种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民众正确认识判断事物的能力,往往导致民众对权力的习惯性崇拜,而难于接受法治理念。,(2)彻底批判“人治文化”糟粕,根除人治观念,(3)创作优秀的法治文化作品。以优秀法治文化作品吸引人、感染人、说服人。使人们在消费文化作品时认识法律,亲近法律,进而认同法治。,(4)改进法治宣传方式,重点解答民众普遍关

39、心的法治问题。,尽可能以案说法、以民众身边的故事说法。这样可以使民众更好地理解法治,亲近法治,进而产生对法治的责任感。,3、促使人们对法治文化的行为认同,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法治文化的价值在于行动。民众在法治方面的自觉行为既是法治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是法治文化功能的重要体现。 要促使民众将法治文化外化于行,必须坚持社会的良法治理;坚持法治与民众日常生活相结合;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二)法治文化建设的路径,(1)实现社会的良法治理,“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一是坚持立良法,提高立法水平。立法要符合宪法精神,反映广大民众的的意志;

40、维护广大民众的利益,使广大民众切身感受到法律不仅是他们意志的体现,更是他们利益的守护神。,“法律的基本原则是:为人诚实,不损害他人,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 查士丁尼,“一切违背人的自然感情的法律的命运,就同一座直接横断河流的堤坝一样,或者被立即冲垮和淹没,或者被自己造成的漩涡所侵蚀,并逐渐地溃灭。”,贝卡里亚 论犯罪与刑罚,“法律的效力是以它所引起的爱戴和尊重为转移的,而这种爱戴和尊重是以内心感到法律公正和合理为转移的。”,罗伯斯庇尔 革命法制和审判,二是实行人性化执法。首先要将执法的刚性和柔性结合起来。刚性就是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事,排除主观随意性;柔性则是对当事人权利的尊重。执法者形象

41、、行为、语言文明,符合公务礼仪。其次执法人员既要查处当事人的违法行为,更要耐心细致地进行法律宣传教育,尽可能帮助解决其实际困难。第三要杜绝为达执法目的而不择手段 。,(2)大力宣传法治建设与民众利益的相关性,对广大普通民众而言,利益考虑永远是他们责任感和行为选择的出发点和归宿。民众对法治的认同总是建立在他们对法治与自身利益关系明确认识基础上的。,“只有保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宪法才能深入人心,走入人民群众,宪法实施才能真正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一是要贴近民众利益进行法治宣传。广泛宣

42、传法治建设对保护民众利益的积极作用,让民众确认法治对自身的价值。,二是激励民众积极参与法治建设的行为。民众的法治责任感只有在法治实践中才能逐步树立,要鼓励民众积极参与法治实践活动,对那些在法治建设实践中积极的人和事,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一定的物质奖励。切忌脱离民众切身利益,隔靴捎痒式的宣传。,(3)严格执法,法律只有通过严格执行,满足了人们的安全、正义和秩序的需要,使损害得到救济,利益分配的扭曲得以矫正,其威信才能树立,其权威性、公正性和神圣性的价值才得以彰显。,一是严格按照法律及其程序处理民众之间的纠纷,逐步培育民众法律的信心和信仰。 现实生活中,我们不是法律不够多,内容不够全,而是法治的观念

43、没有深入人心,法律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权比法大、文件比法律管用的现象还很常见。,二是要及时有效处罚各种违法的行为。法律的权威除了来自于对权利和社会公平正义的保护,也来自于对各种违法行为及时有效的处罚。惩罚违法行为其功能就是维护人们的权利和社会公平正义,这是强化民众法律敬畏感必不可少的环节。 对违法行为惩罚的弱化,既不利于维护权利和社会公平正义,更不利于培育民众对法律的敬畏感。,三是严格规范政府权力边界,约束政府行政行为的随意性。在现实生活中,政府这只闲不住的手直接干预太多,误导民众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时“信访不信法”。,“行政权力干涉司法司法不公信访更高级别的行政权力干涉司法”,这是一个死循

44、环。这破坏了法律的公平性,损害了法律的权威,从而使更多的冤假错案产生变成可能。,(4)公正司法,“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的破坏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习近平2013年2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第四次集体学习讲话,一是强化司法工作者对法律的忠诚和职业良知。经常开展司法工作者面对宪法宣誓和自省活动,树立公正之心和对法律的忠诚。,执法不严、司法不公,一个重要原因是少数干警缺乏应有的职业良知。许多案件,不需要多少法律专业知识,凭良知就

45、能明断是非,但一些案件的处理就偏偏弄得是非界限很不清楚。,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718页,原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是这方面的典型,他崇法尚德,真正是“一个有良心的法官”。他不仅使人民群众在司法案件中感受到了公平正义,而且让每一个当事人都体会到了“人民法官为人民”的公仆情怀。,二是建立及时维护弱势群体合法权利的司法保护机制。,民众往往是根据是否有利于实现自身利益来判断一个事物的价值的。法律对民众权利保护得越及时有效,民众对法律的亲近感和信任感就越强,对法律的价值认同度就越高,进而就越有利于法治环境的形成。,据大河网报道,2010年以来,河南省法院已连

46、续开展了六次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集中办理活动,实行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办理工作常态化。大河网记者从河南省高院获悉,6年来,全省法院共办结此类案件30706件,为70083名农民工追回劳动报酬17.34亿元,有力维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被称为农民工讨薪的“河南模式”。,2014年1月,省法院与省人社厅、住建厅、总工会联合出台关于加强协调联动共同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若干意见,建立健全维护农民工权益联动协作机制。去年全年全省法院共审、执结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12016件,为24181名农民工追回劳动报酬7.37亿元。,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张立勇,这种弱势群体司法保护模式,不仅很好地保护了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也展现了司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增强了民众对法律的亲近感和信任感。,三是建立防止或及时纠正冤假错案的长效机制。司法活动中的冤假错案不仅是对司法严肃性和神圣性的破坏,损害司法部门的形象,而且对社会公正也有巨大的杀伤力。,内蒙古呼格吉勒图冤案,建立极力避免或及时纠正冤假错案的长效机制,包括:,案件审判终身负责制;,错案责任追究制;,领导干部干预司法记录制等,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的最终建成,除了需要较为完备的制度,更需要法治文化做精神支撑。从当今中国的实际来看,培育法治文化是建设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的当务之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