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电影紫颜色中女性的跨文化心理研究摘要紫颜色是一部非裔美国黑人文化电影,表现了 20 世纪初独具特色的美国黑人女性的成长主题。本文试图从跨文化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电影中黑人女性人格形成的过程与动因。即环境与个人的双重动因使之形成依赖、强迫特质的人格特征。随着主人公西丽的经济独立,家庭模型的转变,加之精神上的非洲文化寻根之旅,最终使西丽的人格发展为自主关系型自我诠释人格,她在跨文化的冲突中找到了文化的依附,实现了人格和精神的独立。 关键词人格;跨文化心理学;集体主义;家庭模型;自我诠释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紫颜色被公认为黑人女权主义的经典作品,女主人公西丽也被看作黑人女性独立的代表。同名电
2、影紫颜色则借助大众传媒的力量使各国观众透过电影这扇窗,了解了非裔美国人独特的集体主义文化,感受到一个黑人女性在本族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碰撞中的成长历程。 在多元文化繁盛的今天,我们依然记得沃克在寻找我们母亲的花园中曾这样描述美国南方黑人妇女:“她们盲目地、跌跌撞撞地生活着:生命力被滥用,身体遭残损,痛苦使她们糊涂、迷乱。她们没有完整的人的信念,因为她们的身体萎缩了,她们的心灵变成了适宜于崇拜的圣殿。 ”1文化冲突重压下的一代代精神旅居者,用牺牲人格为代价换来我们今天谈论多元文化的资本。本文试从跨文化心理学的视角,2阐释紫颜色中描绘的非裔美国集体主义文化的特点,分析主人公西丽的精神成长过程。 一、
3、非裔美国文化的家庭模型及特点 文化心理学家卡伦?荷妮说过:“我们的情感和态度极大程度是由我们生活的环境塑造而成的。这种环境既有文化的环境又有个体的环境,它们互相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相辅相成。 ”2197 电影为西丽设置了无数受压迫的美国南方黑人女性熟悉而独特的生活环境:20 世纪初,美国南方佐治亚的黑人聚居贫困农村。 因贩奴运动来到美国南部的非洲移民逐渐适应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形成了具有跨文化特征的非裔集体主义文化模式。它根植于非洲遗风,掺杂欧洲特性,又和土著美国文化相交汇,同时体现了性别、阶级和种族的动态变化。非洲祖先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和族群观念依稀可见,但因奴隶制使男性社会地位改变,加之贫
4、困的经济条件,导致多子女的大家庭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内部缺少必要的情感维系。所以我们可以把这里的家庭类型归类为依赖型家庭模型。 跨文化心理研究学者库查巴莎于 20 世纪 90 年代提出了存在于不同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的三种不同的家庭关系模式理论,即依赖型家庭、独立型家庭、心理依赖型家庭。西丽前半生生活在依赖型家庭中,老年时归于心理依赖型家庭。西丽出生不久,生父就死于白人的私刑,母亲改嫁。年幼的西丽和妹妹耐蒂就随母亲与继父和他的几个孩子生活在一起,西丽从小便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婚后,西丽更是为艾伯特一家做牛做马,照顾着全家的生活起居。 “在富裕程度较低的社会孩3子在家里家外工作的情形是非常普遍
5、的当这些孩子长大以后,还要对他们的父母提供老年生活的保障这就是依赖型家庭模型。 ”3父母与子女、家庭成员之间有着强烈的依赖关系,子女被寄予的实用价值目的非常明显。 西丽周遭的人际关系包括核心的家庭关系是冰冷的,甚至是残酷的。电影中西丽无论是在干农活、聚餐、礼拜还是购物,都和家人在一起,可是影片并未表现她与家人之间的有效沟通,西丽总是沉默地劳动、被他人训斥,甚至遭继父和丈夫的打骂。西丽从小接受的就是服从性导向的养育,所以她人格中的自主性与独立性一直未得到发展。 二、非裔家庭男女角色关系失衡的文化原因 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非裔美国家庭中男性与女性的关系处于失衡状态。奴隶制及佃农制动摇了非裔美国男
6、性为人父的社会地位。他们“在广大社会毫无地位可言,对女伴或子女也毫无合法的权益” 。加之“欧洲裔美国人把男性非洲裔美国人当作虐待和恶意嘲弄的对象,就使得广大的非洲裔男性穷人唯一能表现自己男子汉气概的方式就是发挥男性生殖力和控制自己的女人”4168-170。又因为集体主义文化对权力距离有较高的认同度,女性便默默成全了男性在家中的权力地位。 西丽的继父和丈夫艾伯特都扮演着在外缺乏社会地位在家滥用暴力维护权力的角色。西丽的童年和青春期都是在继父的控制下度过的,她承受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同时还被继父奸污受孕,导致母亲在咒骂中死去。这种有意伤害和侮辱超出了女孩的心理承受能力。儿童时期恐惧、无助的无意识特征
7、贯穿了西丽的一生,为日后的人格形成蒙上了阴影。 4男性角色模式的副产品就是:美国黑人文学一直在探讨的一个重大主题,即黑人父性的缺失。继父残忍地把西丽刚出生的两个孩子送走,并剥夺了西丽受教育的权利,又把性补偿目标锁定为西丽的妹妹耐蒂。于是,西丽对继父慢慢产生了敌视,可是在集体主义社会里,孩子对父母产生敌视是不被允许的,她只有不自觉地压抑敌视。影片开头,西丽用大段独白向上帝询问发生了什么事,表现了心中的迷茫。 当艾伯特来西丽家求婚时,本来他要娶耐蒂,可是继父不同意,于是继父把西丽像卖一头牲口一样嫁给了这个鳏夫。西丽在这件事上萌生了一丝反抗的念头:如果自己嫁给艾伯特的话,耐蒂就可以到她家来,还可以想
8、个办法两人一起逃跑。可她却愚蠢地把希望寄托在与继父相同性质的艾伯特身上。当艾伯特几乎是拖着拼命挣扎的耐蒂将她残忍地逐出家门时,西丽最后的一点点反抗意识也被挤压到无意识层面里去了。她机械地履行着做妻子和继母的义务,被尽情蹂躏、恣意奴役。只要达到人的最基本生存要求“活着” ,西丽就别无所求了。集体主义文化中生存的人们,常常为了不偏离集体文化模式,而被迫采取依赖人格策略,因为集体主义对“反社会的特质有更少的容忍和更多的制裁。将个体与集体分离开的人格特质也是最不被容忍的”5175。 可想而知,在依赖型的家庭模型和冰冷的人际关系中,只能衍生出一种人格模式依赖型人格。西丽不断否定自主性,产生了一种“他控型
9、”的自我诠释,恐惧、顺从成了西丽意识的主宰。西丽的敌视对象从继父到艾伯特再到继子哈波都是她的家人,这与家庭关系、权利距离极不相称。于是西丽继续压抑敌视,并把自己变成了无感情的木头。 5电影还展示了一些具有反抗性格的女性群像,她们经常团结在一起表达反抗情绪。在哈波与索菲亚的婚礼上,索菲亚的女性亲友们通过威胁性的身体语言在气势上压倒了艾伯特,帮助索菲亚确立了在家庭中的平等地位。 “两个半世纪之久的男女不分轻重的奴隶制造就了这些非洲裔美国妇女的性格。她们深深厌恶男人的性补偿行为”4271 但她们没有机会就业,只能在农庄里从女性亲戚那里得到支持和安慰。索菲亚婚后,一直反抗哈波的打骂,最后忍无可忍的她毅
10、然带着三个孩子离开了哈波。这证明“黑人母亲及其子女之间存在着强有力的联系,黑人妇女高度珍视她们作为母亲的作用,将这一作用置于她们作为妻子和工人的作用之上”4271 母亲的力量也给了西丽重生的动力,因为她得知自己的两个孩子还活着,并且与妹妹耐蒂幸福地生活在非洲。 三、自主关系型自我诠释人格的形成过程 正如荷妮所说:形形色色的文化中都深藏着矛盾与冲突, “那些十分敏锐地体验到文化环境的人,他们通常由于孩提时的体验,结果无法解决这些冲突困境,或者只能牺牲自己的人格来解决他们。我们不妨称他们为我们文化的继子”2197-198。看似麻木的西丽孩提时就敏锐地体验到文化对她的不公,对于来自外部的强大威胁,她
11、感到无法防御,进而寻找一些逃避方法,并逐渐形成回避、强迫的人格防御策略。 西丽无意识地把敌视冲动“投射”到外部世界中,敌视毫不相干的人。西丽情不自禁地羡慕儿媳索菲亚,因为索菲亚的勇敢和哈波对她的爱,于是错误地把敌视投射到处境相似但具反抗精神的索菲亚身上。当哈波问西丽怎样才能使索菲亚听他摆布时,西丽下意识地说出了两个字6“打她” 。西丽的敌意举动传达着一种文化模式及心理防御策略:在集体主义高权利距离的社会中“反社会特性会被特别抗拒,因为它们会挑战业已建立的关系层级,如家庭成员长幼之分、权威人物与普通人的区别。强迫特质有助于协调人际关系,因为此人将保持遵守命令和规律”5175。西丽想让索菲亚像她一
12、样屈从于权力,以求相安无事。 当特立独行的莎格进入西丽的生活,教给西丽自爱、自强和自立的信念时,面对莎格遭生父排斥的残酷现实和索菲亚反抗白人市长锒铛入狱的遭遇,犹豫中的西丽仍采取了依赖型和回避型的人格策略,没有随莎格去城市生活。在艾伯特的一声恐吓中,望着莎格汽车远去的背影,西丽昏倒在地,从此又回到了原有的生活中。西丽强迫自己做其他事情以转移焦虑,她虽憎恨繁重的体力劳动,但劳动麻痹了思想,也就最好地保护了她。 直到有一天,新婚的莎格再度闯入西丽的生活,在莎格的帮助下,西丽找到了厚厚一打被艾伯特扣押的耐蒂写给她的书信。影片此处使用了一组“声画合一”的处理,伴随着有节律的非洲音响,西丽沉醉在阅读书信
13、的喜悦中,听不见艾伯特的叫喊,听不见教堂里人们祷告的声音。她的生活中有了知觉、感情和希望,不再被艾伯特和家庭控制。她的神思游离到遥远的非洲,和一双儿女团聚;和耐蒂一同喜怒哀乐。西丽的人格从家庭禁锢中得以释放,身体虽然还要从事日常劳作,可心灵已去非洲寻根。 部分学者认为,是莎格引领西丽走向人格独立的。其实,这只是前提条件,西丽在莎格的帮助下经历了城市生活,城市环境给她提供了独7立的经济机会,她不再被迫忍受男人的行为,维护了自己的独立自尊。与耐蒂的书信沟通才是使西丽人格转变的关键,姐妹共同分享了非洲充满亲情意味的集体主义文化。西丽一生的迷茫根本上来自于对文化的敏感与困惑。电影接近尾声时,西丽最终找
14、到了自己的人生之路和人格归宿。她开始反抗,当着所有家人的面痛斥艾伯特,并毅然摆脱家的束缚,重新进行自我诠释,过起了经济与人格双重独立的生活。但影片没有表现西丽在大城市中的生活,西丽的裤业公司也只在影片中一闪而过,她又回到了大家庭里。因为西丽不是要投身于一种完全陌生的主流文化美国个人主义文化“关注自己,自我被认为是独立于周围人际环境的自给自足的统一体,个人目标优先于群体目标”6,而是要找寻和族人在一起的、男女平等的、充满关爱的集体主义文化。西丽的意识在成熟,她的家人也在成长,因此家庭模型发生了改变。西丽的继父去世了,标志着男权压迫的终结。艾伯特和哈波重新认识自我,变得温和善良,人们因爱而重新生活
15、在一起。原来的依赖型家庭模型已经转变为心理依赖型家庭模型。因此西丽的人格也完成了蝶变:由依赖型人格变为自主关系型自我诠释人格。至此,西丽既明确了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又找到了恰切的人格定位。 四、结语 影片制造了大团圆式的结局:西丽获得新生;莎格得到父亲的谅解;哈波与索菲亚重归于好;艾伯特悔改,并帮助耐蒂一家从非洲回到美国。人们组成了一个充满爱的大家庭,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大家似乎转了一个大圈又回来了,其实不然,每个人都在文化的变化中、生活的历练中8获得了重生。这就是影片要传达的深意: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上,在多元文化的冲突中,人们既要拥有一颗敏感的心去感受文化,又要运用跨文化的眼光去发现文化的不同,
16、更要具有包容的心态去理解文化的差异,才能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文化依附,并运用合理的心理策略去适应新的文化模式。总之,文化环境与个体环境存在着互动的关系,文化是发展的,同时人们的改变赋予文化新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177. 2 美卡伦?荷妮.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M.陈收,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 3 英史密斯,等.跨文化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4 美亨廷顿?哈里森,主编.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5 美埃里克?B?希雷,戴维?A?利维.跨文化心理学:批判性思维和当代应用(第 4 版)M.侯玉波,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6 严文华.跨文化沟通心理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