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高校古典舞蹈教学研究【摘 要】学习舞蹈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随着音乐的节奏陶冶情操,培养和加强艺术修养。中国古典舞是我国民族文化的艺术结晶,本文基于古典舞教学的重要性,在探索古典舞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优化高校古典舞教学改革。 【关键词】高校;古典舞;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228-01 舞蹈,是美的真实再现,它借助有节奏、有韵律的人体动作表达出人的思想感情,并借助一定的造型进行抒情。舞蹈教学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展示和享受舞蹈美的过程,因此,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让学生在舞蹈学习中体验快
2、乐、享受美好。 一、古典舞教学的重要性 中国的古典舞源自于本土古老的戏曲和舞蹈,中国人民精益求精的审美追求赋予了中国古典舞丰富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特质。对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性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古典舞的古典精神,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因此古典舞在高校的舞蹈专业教学中尤为重要。 二、古典舞教学模式 (一)现有的古典舞教学模式 21.基础型教学。通过一到两年甚至更长时间系统、科学的训练,以因材施教的方式、方法使学生全面系统掌握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课的跳、转、翻,在舞蹈所需的技巧技术、柔韧性、力量、速度、力度等方面得以全面提高。同时为从事中国古典舞表演、教学的高级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其特
3、点是教学系统完善,教学内容基础重要,具备优秀师资力量,教学效果明显。 2.实践型教学。学生学习舞蹈是要去塑造和表现各种不同的舞蹈形象。要完成这样的艺术创作,不仅需要扎实的舞蹈基本功和技能,更需要具有舞蹈形象的美感和创作具有美感的舞蹈形象,所需要的是艺术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舞蹈美感和表现力,将情感蕴含到舞蹈艺术当中,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创新是永不变的主题,高校投入大量资金,不断编排新的舞蹈,以此来训练学生的形象塑造能力,对古典舞的继承和发展起着灵魂的作用,也对完善古典舞教学模式起着重要作用。 3.风格型教学。它是指以“风格性”作为古典舞教学的基
4、本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舞蹈中蕴含的民族文化、时代背景,分析其所希望表达的情感和信息,最终从本质上熟知古典舞内涵和精髓,再经过艺术的熏染和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创作。在此基础上,学生能更主观地演绎、创新古典舞这一民族文化。古典舞的培养、传承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我国高校古典舞教学的发展道路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仍然有许多高校没有找到合适的教学模式。 (二)新的古典舞教学模式 3随着整个社会的日益发展和不断进步,现存的几种古典舞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用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创新教学模式成了各高校不可避免要解决的首要任务,教师教学模式要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将学生的个性思维展示出来。如教师可以在教
5、学过程中将古典舞与传统舞结合起来,有效地将两者的艺术联系在一起,就不会产生单一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引入情感型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情感教学心理学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热爱舞蹈的情感,能够真正意义上的领会古典舞蹈的独特魅力,进而在古典舞的学习当中融入自己的情感。 三、古典舞教学方法 在古典舞的训练上,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强化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然后再让一个个肢体造型情感化、思想化和艺术化,凸显出中国古典舞的独特神韵,为社会大众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基本功的训练是展现古典舞神韵的基石,在基本功训练过程中,单腿蹲、双腿蹲、组合蹲、大腿踢以及舞蹈轴心的腰部练习,为学生提供了增强身体柔韧性和灵活性的
6、活动内容,对于刚刚接触古典舞的学生来说,基本功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在练习时要实现有形的肢体造型向无形的艺术之美过渡,表演者还要与音乐节奏完美融合,其难度可想而知。教师要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有组织地将舞蹈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理念,并将这种理念贯穿到自己的教学当中。在注重学生基本功训练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舞蹈美感的培养和训练。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创新,最大限度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四、结语 4中国古典舞是舞蹈家综合历史文献与现存的传统舞蹈,经过二者融合之后再现的所谓古代典范的舞蹈。古典舞教学在舞蹈教育工作者的探索中逐渐形成和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现存的舞蹈教学模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高校要在实践中探索创新出新的更适合学生教学模式,在教习舞蹈理论、动作基础上,也要让学生通过对时代背景、民族文化等的学习了解,向情感性、合作性、自主性的方向发展,更好地满足时代和社会的需求。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不仅要“言传身教” ,还要“积极引导” ,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参考文献: 1赵静.高校舞蹈教学问题及改进对策研究J.戏剧之家,2016(17). 2陈煜芳.试谈当前高校中的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J.文史博览,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