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船歌飘过乌苏里江贝多芬说:我情愿写 10000 个音符,也不愿写一个字母。 而我,情愿用 10000 个字,去换贝多芬的一个音符。但我知道,他根本不稀罕。 有什么办法?在伟大的艺术与它谦卑的粉丝之间,就存在着这种不平等。 但我依旧虔诚地朝拜着,并且相信:每写下 10000 个字,就与音乐圣殿的距离又近了一个音符 当得知这趟旅行的下一站是饶河县时,我的耳畔立刻飘过来一阵熟悉的回声“啊朗赫呢哪,啊朗赫呢哪” ,那回声一声近,一声远,瞬间荡出一段缓缓流淌的河流,随后,一只小渔船,穿过晨光,悠然而来 那河流来自乌苏里江,那回声来自乌苏里船歌 (以下简称船歌)的序唱部分,那小渔船来自赫哲族人,一江一水
2、一船歌,在我的记忆中组合而成一幅隽美的画卷,一挂许多年,尽管我从未去过饶河,因为有这幅画,总感觉对这座位居乌苏里江中下游、被称为“赫哲族之乡”的小县城,是那么的熟悉。 执着画笔为我描绘出这幅画的,是郭颂老师那高亢温暖的歌喉。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从收音机中、电视机里,还有各种文艺晚会的大舞台上传来,郭颂老师的船歌让“长又长”的乌苏里江流遍了神州2大地,人们在歌声中想象着它的好,可若要真正感受它的美,渔船还要摆渡回乌苏里江上。 一年前,陪同事去采访一对老夫妻,见了面才知道,那位年逾古稀却依旧风度翩翩的老先生,是胡小石老师, 船歌的词作者。尽管是扬州人,但胡老师在黑土地上几乎生活了一辈子,北方人的
3、开朗豪爽早已浸染在他的言谈笑貌之中,得知我家先生吸烟、爱吃肉,还常常熬夜看电视,胡老师风趣地说:“我们应该认识一下,一定会成为朋友的” 。 说起船歌的词创作,胡老师的眼中始终闪动着光彩,好像“金色的阳光照船帆”:1962 年,第二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开幕前,为了推新歌,省内的音乐创作者纷纷到各地采风,胡老师来到饶河县四排乡的赫哲族居住区,一呆就是几个月,他亲眼目睹建国后赫哲人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同身受创作出船歌 ,写出来的每一个字都饱含着情感,每一个词都是凝聚着心血 船歌问世之后,很快传遍大江南北,并在国际上引起轰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这首歌为亚太地区音乐教科书,那一年,胡小石老师才 22 岁。
4、 自从拜访过胡老师之后,我便对乌苏里江更加向往,因为胡老师说过:歌词创作一定要有“画趣” ,那船歌里的乌苏里江可不是美得像一幅画了?!循着歌声的足迹,我来到了饶河。 饶河是一座充满魅力的边城,不仅被江水环绕着,更被歌声拥抱着:传唱了半个多世纪的歌颂赫哲族圣山的歌曲大顶子山高又高 ,是从这里传遍全国的;描写战士驻守边防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是沈阳前3进歌舞团创作员邬大为,来到饶河珍宝岛前线体验生活之后创作的;当然,最为人熟知的,饶河是船歌的诞生地。 从小听船歌时,就有一个疑问:“蓝蓝的江水起波浪” ,确定颜色没调错?对于在松花江边长大的我来说,早已习惯了江水就该是泥沙黄的了,可是到了饶河,见到
5、阳光下清幽雅致的乌苏里江才知晓,最澄净碧透的江水,仿佛裁自幽蓝的天,真正的水天一色。 作为世界上仅有的几条没有被工业污染的江河,乌苏里江被称作中国最纯净的江河, “晴山滴翠水?道叮?聚散渔舟两复三” ,南宋诗人陆游的渔歌子穿越时空献给乌苏里江正合适。 而真正勾勒出乌苏里江的画情画趣的,是“聚散渔舟” ,是忙碌于江上的渔船。赫哲族祖祖辈辈依乌苏里江而居,渔猎而生, 船歌就是在赫哲族传统民歌曲调基础上改编而成的, “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 ,多么丰美幸福的景象! 来到全国仅有的三个赫哲族聚居地之一、饶河四排赫哲乡,在赫哲族风情园里,发现了郭颂老师当年来这里采风时的照片。负责景区讲解的是
6、一个年轻的赫哲族女孩,我们请她唱一段船歌 ,她只唱了一句,无论如何想不起第二句了,唱不完整船歌没关系, “紧摇桨来 掌稳舵/双手赢来 丰收年” ,因为赫哲人早已过上了歌中所描绘的那种幸福生活。 赫哲族是我国最早看见太阳的民族,最早照进心里的阳光,也会最灿烂地流溢到笑容中,在四排乡,笑容就是淳朴热情的赫哲同胞欢迎四方客人的礼仪:“塔拉哈”的美味款待着尊敬的朋友, “伊玛堪”的歌声4洗去远客的行尘, “鹿神舞”的欢快牵起民族的和谐,赫哲族人的传统和幸福,都在被朝阳般的笑容传递着 从饶河回到家没几天,便听闻郭颂老师病逝的噩耗,心里很难受,乌苏里江和赫哲人的渔船都是美的,但那美是静静的美,唯有配上郭老师的歌声才变得鲜活生动,好像阳光照在乌苏里江上。赫哲人有语言没有文字,郭老师的歌声也是他们的一种语言吧?会流传千古的。 这一阵子开车,天天听船歌 ,每听一遍,思绪就飘到乌苏里江一回,于是理解了,为什么李健会在“我是歌手”第三季总决赛上,将故乡山川与船歌融合到一起演唱,对于在黑土上长大的孩子来说, 乌苏里船歌便是我们的故乡山川。